第119章 兵仙韩信,虚空暴兵!大将军卫青入选!
刘邦看着天幕上韩信的名字,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
他深知韩信的军事才能举世无双,正是这位年轻的将领,在楚汉之争中屡建奇功,为大汉赢得了天下。
然而,韩信的才华也让他感到深深的忧虑。
自己死后,自己儿子是否能够驾驭这位功勋卓著的将领,确实难以预测。
刘邦又想到韩信还那么年轻,他的军事才能和威望都在不断增长,这对于汉室来说,既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也是一个潜在的威胁。
他不得不开始考虑如何应对这个棘手的问题。
在这复杂的思绪中,刘邦不由得默许了吕后的行为。
他知道吕后一直在暗中筹划对付韩信,虽然手段狠辣,但也是为了维护汉室。
刘邦没有阻止吕后,反而默许了她的行动,也是对自己无力驾驭韩信的无奈之举。
……
项羽看着天幕上,韩信的名字熠熠生辉。
他回想起当初放走韩信的那一刻,骄傲与自信让他未曾将这位年轻人放在眼里,如今看来,却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失误。
项羽的眼中闪过一丝懊悔,他承认自己的骄傲和自负让自己失去了一个难得的良才。
韩信的军事才能和智谋,早已在楚汉之争中显露无遗,他本该成为自己麾下的一员猛将,却因为自己的轻视而流失。
项羽深吸一口气,试图平复内心的波澜。
项羽默默地注视着天幕,心中暗自发誓,未来的日子里,他要更加谦逊和谨慎,不再让任何一个人才从自己手中流失。
……
大明位面。
朱元璋评价道:“韩信之军事才能,举世无双。他早年历经磨难,却未曾沉沦,反而磨砺出坚韧不拔之志。背水一战、垓下破楚等战绩,皆成为军事史上的佳话。”
停顿片刻,眼中闪过一丝深思,继续道:“白起、李靖等名将虽亦功勋赫赫,但若论领兵打仗之全面才能,确实难以与韩信相提并论。”
……
网友弹幕:
——26岁带着一帮新兵打穿整个北方,中途还被卸了军权又去拉新兵来打,换作我是刘邦,他不死我都不敢合眼。
——二十多岁的王啊,搁我我也膨胀。
——战争打完了,韩信必须死,因为年龄。
——说明古代也有35岁危机。
——韩信带兵有三个技能:虚空暴兵,开全图,以及指哪打哪。
——韩信的“自带后勤”特点,历史上就没有几个将军具备,非常变态。
——确实,韩信开了3个挂,相比之下霍去病就开了地图挂。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这是什么档次的夸奖啊!一般人先试试组织一次50人以上团建活动,看能玩明白不。
——仙者,凡人不可学也,李白诗仙也是类似的道理。
……
【第2位,卫青。
卫青,字仲卿,生于河东郡平阳县。
他不仅是西汉时期的杰出军事家,更是一位英勇的民族英雄,同时也是汉武帝皇后卫子夫的胞弟,以及大司马骠骑将军霍去病的舅舅。
卫青的早年生活并不顺遂,他曾身为牧童,饱受艰辛。
成年后,他在平阳公主府中担任骑奴一职。
然而,随着卫子夫被选入宫中,卫青的命运发生了转变。
他受到了汉武帝的青睐,并被提拔为建章监、侍中,后又晋升为太中大夫。
在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迎来了他军事生涯的重要转折点。
他升任车骑将军,并在龙城之战中大获全胜,成功抵御了匈奴的入侵,因此被封为关内侯。
此后,他屡建奇功,尤其是在元朔二年(前127年)的河南战役中,他成功收复了河套地区,并因此被晋升为长平侯。
卫青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在多次战役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他善于利用敌人的弱点,采取出奇制胜的战术,多次重创匈奴主力。
在元狩四年(前119年)的北伐中,他与霍去病分兵作战,成功击败匈奴单于的主力,并追击至赵信城,烧毁了敌军的粮草储备。
此战后,匈奴被迫远遁,漠南地区再无匈奴王庭。
卫青虽然战功赫赫,地位崇高,但他从不以权势自居,也不干预朝政。
他关心士卒,深受将士们的爱戴。
他一生七次出击匈奴,为汉武帝时期的汉匈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军事思想和战略实践具有创新性,对后世的军事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卫青于元封五年(前106年)病逝,汉武帝赐予他“烈”的谥号,并允许他陪葬于茂陵。
为了表彰他的功绩,武帝还按照阴山的形状为其修筑了墓冢。
卫青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不仅是西汉时期的杰出将领,更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网友弹幕:
——卫青之前,西汉没有任何一位将军对匈奴可以打出能与卫青媲美的战绩。
——卫青是真正意义上骑兵战术的开创者与集大成者。
——如果用孙子兵法可以这样评价:智、信、仁、勇、严 五者皆备,卫将军青也。
——暖男类型的大将军谁不爱?
……
大唐位面。
唐太宗凝视着天幕上卫青的英勇形象,转身对一旁的李靖道:
“李靖啊,你看卫青,真是名不虚传啊。他不仅是西汉的杰出军事家,更是一位堪称完美的臣子。”
李靖心中惶恐,上次陛下说他像司马懿,已经让他害怕很久了。
这是陛下又在点我呢,让我学习卫青。
李靖小心翼翼恭敬地点头赞同道:“卫将军的战绩确实令人叹为观止。”
唐太宗继续感慨道:“是啊,卫青的军事思想和战略实践具有创新性,他的成功不仅仅在于个人的勇猛和智谋,更在于他能够关心士卒,深受将士们的爱戴。”
李靖也感叹道:“陛下所言极是。卫将军的为人处世也值得我们学习。他虽然战功赫赫,但却从不以权势自居,也不干预朝政。”
唐太宗微微一顿,话锋一转道:“不过话说回来,太史公在写卫青的时候,似乎夹杂着一些私人感情。
从他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卫青并不十分喜欢。”
李靖闻言,眉头微皱道:“哦?陛下何以见得?”
唐太宗解释道:“你看,太史公对卫青的记载相对简略,对于其战斗过程并未深入描绘。
相比之下,对李广的记载则更为详尽和生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李广的赞赏和敬仰。”
李靖听后,拱手道:“陛下言之有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客观看待历史人物的记载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