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都市小说 > 我刷短视频通古代,皇帝们全麻了 > 第16章 华夏稻神,袁老千古!杂交水稻之父!

第16章 华夏稻神,袁老千古!杂交水稻之父!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美女视频这个东西,没看的时候想,看了后浑身一抖又索然无味。”

    张洋摇了摇头,刷向下一个视频。

    视频标题:【珍惜每一粒粮食,缅怀袁隆平院士。】

    【袁隆平1930年出生在北平,没有人能想到这个小男孩会在未来深深的影响中国。

    1953年,大学毕业的他来到了湖南最偏僻的安江农校工作。

    如何让新中国的老百姓彻底不再饿肚子,这成了年轻的袁隆平立志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

    1960年,袁隆平负责研究生产的水稻田里,一株特殊的水稻吸引了他的注意。

    这株水稻稻穗特别大,颗粒非常饱满。

    袁隆平如获至宝,把这株水稻的种子再次种下,但饱满的水稻却并没有再次出现。

    袁隆平并没有失望,他突然发现了一件事,这可能是一株天然杂交水稻。

    水稻的繁殖往往是自己的雄花给自己的雌花授粉。

    但如果存在天然杂交水稻,证明只要改变自花授粉,让两个有差异的水稻品种杂交,互补优良的基因,就能种出产量更高的水稻。

    想搞杂交水稻,必须先找到阳痿的水稻。

    怎么知道一个水稻有没有阳痿呢?

    阳痿的水稻啊,花药不开裂。

    什么是花药?

    就是水稻花里面那个雄蕊尖端上面那么一点点。

    一个水稻有几百朵花,这花小的要用放大镜才能看清,可以想象花药不开裂有多难找。

    袁隆平每天中午太阳光最强的时候,拿着15倍放大镜,一株一株水稻的找,一朵花一朵花的看。

    一共找了14000多穗,终于找到了六株阳痿水稻。

    这个研究的过程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但袁隆平从未放弃。

    直到1976年,杂交水稻终于开始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

    60年时间,水稻亩产从1958年的平均亩产400公斤提升到了2020年的亩产1500公斤!

    袁隆平用他的一生让中国和世界上亿万人民远离了饥饿。

    他说,我有两个梦,一是禾下乘凉梦,一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去世,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您。】

    网友弹幕:

    【神农氏返回了他的天国,留下人间稻米满仓。】

    【把一生浸在稻田里,把功勋写在大地上。】

    【禾下乘凉梦已实现,袁老走好。】

    【我是个喷子!但是这个我不敢喷。。。。】

    【除了袁爷爷,谁都没有资格说我胖,因为我确实吃了他家大米了。】

    【新中国的‘稻神’,应该立碑塑像,永载史册!】

    【袁老在古代是会被封神的】

    【神农这个称号您配得上】

    ……

    大秦位面。

    秦始皇在高台上,目睹天幕上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震撼不已。

    “亩产1500公斤,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他感叹:“若大秦能得此技术,百姓何愁饥饿,国力何患不强!”

    李斯,立于侧,心领神会。

    “陛下,此技非凡,应召集诸子百家,共研此技,助我大秦稻米丰收。”

    秦始皇目光坚定,果断下令:“传朕旨意,立刻召集天下诸子百家,学习袁隆平之技艺,研究杂交水稻技术。

    朕要看到我大秦的粮食产量翻倍提升!”

    ……

    大汉位面。

    汉武帝坐于御座,目视天幕之介绍,心潮起伏。

    观华夏未来,十四亿生灵皆得滋养,大汉人口仅三千万,相形之下,实有天渊之别。

    汉武帝对侍立一旁的东方朔言:“袁隆平,真乃国士无双!提高粮产,养活亿万生灵,此等伟业,真乃神农再世!”

    东方朔颔首道:“陛下所言甚是。

    袁隆平之成就,非止于华夏,实乃泽被苍生。

    若我大汉出得此般人物,必能引领大汉走向辉煌!”

    汉武帝眼中光芒闪烁,决然道:“东方先生,你观天幕之上展示了袁隆平之杂交水稻技术,你愿率众农博士钻研此技乎?”

    东方朔顿时跪拜于地:“陛下如此厚爱,臣敢不以死报!

    臣愿亲自率众农博士,深入研究袁隆平之杂交水稻技术,以尽臣子之心,助我大汉繁荣昌盛!”

    ……

    “袁老千古”张洋感叹,“袁老曾说过‘一粒粮食可以救一个国家,一粒粮食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是袁老让我们将饭碗端在了自己的手里!

    感谢袁老!”

    手指一划,刷向下一个视频。

    【清朝人口出现爆炸式增长的原因】

    【清朝人口出现爆炸式增长,养活四亿人,和福建福州的一个老秀才有着很大的关系。

    这个老秀才叫陈振龙。

    陈振龙出生于万历年间,二十岁时中了秀才,但之后多次考取举人不第,就决定弃文从商,跟着亲戚下南洋,往来于福建和菲律宾之间做生意。

    在菲律宾,陈振龙发现当地遍地都种着一种农作物,这种农作物不仅耐旱、高产、适应性强,而且生的熟的都可以吃。

    这种农作物就是番薯。

    当时菲律宾是西班牙的殖民地,为了解决当地米粮不足的问题,西班牙统治者就从南美洲移植了番薯这种农作物。

    陈振龙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番薯的亩产相当高,而且一年可以种植两季。

    其中春薯亩产可达4000多斤,夏薯亩产可达2000多斤,全年亩产就是6000多斤。

    如果能将番薯引进到中国,对于长期挣扎在温饱线上的中国农民来讲,番薯无疑是一种超级农作物。

    要知道,当时我国主要农作物,北方小麦亩产只有300斤左右,而且每年只能种一季。

    南方虽然一年可以种两季水稻,全年亩产也不过600斤左右。陈振龙就开始向当地人学习番薯的种植法。

    由于西班牙人“珍其种,不与中国人”,在海关上设置层层关卡。

    1593年,51岁的陈振龙决定,偷偷将番薯的种子引进到中国进行种植。

    他通过贿赂当地土著,在得到番薯藤后(番薯的种子就是藤)将其绞入汲水绳,最终混过海关检查,历时七天七夜横渡大洋,从菲律宾带回福州,然后开始在自家住宅边上的空地试种。

    刚好那一年,福建大旱,粮食欠收,多地出现灾荒。

    陈振龙就让他的儿子陈经纶上书福建巡抚金学曾,告诉他,来自菲律宾的番薯可以救荒。

    金学曾将信将疑,就回复说:你们先试种,看下收成如何。

    四个月后,陈振龙第一批引种的番薯藤成功结出番薯,“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梨枣”。

    巡抚金学曾获知这个消息后振奋不已,对陈振龙父子予以了表彰,称“事属义举”。

    随后便开始在福建全省推广番薯的种植。

    陈振龙没有想到,自己拼死从菲律宾为中国带来的这件神奇宝贝,将在此后的几百年间,为中华民族的人口繁衍做出不朽的贡献。

    除了番薯之外,还有一个与番薯有着同等重要贡献的农作物——玉米,几乎也是同一时期引入中国。

    之后,来自美洲的原产农作物马铃薯、木薯、花生等近30个农作物也先后进入中国,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场超级农业革命。

    在中国农业史上,曾经有过两次农业革命,一次是北宋真宗时期开始大规模引种耐旱、早熟并且相对高产的占城稻。

    还有一次就是以番薯、玉米为代表的农作物引入中国掀起的超级农业革命。

    这两次农业革命,都带来了中国人口的爆炸式的增长。】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