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渔阳颦鼓,安禄山尔敢?他年我若为青帝,我花开后百花杀
【公元705年 - 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唐朝复辟,唐中宗李显复位。
公元713年 - 741年 开元盛世
公元733年 - 李隆基派遣将领张守珪抵御契丹入侵,成功击退敌人。
公元742年 - 李隆基任命安禄山为平卢节度使,为安史之乱的爆发埋下隐患。
公元755年 - 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安史之乱,唐朝陷入内战。】
视频继续播放,安史之乱爆发了,画面上盛世大唐,一下子陷入了战火之中。
……
大唐位面。
李世民的目光落在了安史之乱的画面上,那是一个大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他的心中不禁涌起一阵痛楚。
他明白,安史之乱的爆发并非偶然,而是大唐在繁华背后积累的种种矛盾的总爆发。
李世民想到了大唐的疆域被撕裂,想到了那些曾经忠诚于大唐的军队。
他想到大唐的百姓们在战火中流离失所,想到他们在饥荒中苦苦挣扎。
他的心如同被针扎一般。
“这一切无法避免吗?盛极而衰?万物都无法逃脱的规律?”
……
另一处平行时空的大唐位面。
李隆基端坐在大明宫的龙椅之上。
天幕之上,他看到了安禄山,那个他曾经深信不疑的将领,居然真的举起了反旗,打破了大唐的宁静。
李隆基的心中充满了震惊。
他无法相信,那个曾经誓死效忠于他,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的安禄山,竟然会背叛他,成为大唐的敌人。
这对他来说,是一种沉重的打击,更是一种痛苦的背叛。
每一个画面都如同尖锐的箭矢,刺痛着他的心。
他闭上了眼睛,试图平复心中的震惊与愤怒。
良久,他缓缓开口,向身边的大臣们询问道:
“你们怎么看?为何安禄山会反?”
一位大臣上前一步,忧心忡忡地说:
“陛下,或许是我们对安禄山的信任过了头。
他虽然战功显赫,但他的野心也随着权力的增长而膨胀。”
另一位大臣补充道:
“陛下,我认为我们现在必须趁安禄山还没彻底造反,赶紧将他拿下。
难保他看到天幕上的视频不会立刻付诸行动。
我们必须在他准备好之前先下手为强,防止事态恶化。”
李隆基看着天幕之上那未来的历史,他终于下定决心:
“即刻解除安禄山一切职务,将其押送至长安!
我要亲自审问此贼,再将其问斩!”
……
【公元763年 - 李隆基之子唐肃宗李亨平定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安史之乱结束。
公元783年 - 唐朝被迫与回纥签订耻辱的《奉和灵武新修城碑》。
公元805年 - 唐朝与南诏达成协议,唐朝承认南诏的独立地位。
878年 - 黄巢起义爆发。王仙芝与黄巢等人领导农民起义。
884年 - 黄巢起义失败。黄巢在狼虎谷自杀身亡,起义军被镇压。
公元907年 - 朱温篡唐,唐朝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张洋看着视频中播放的黄巢的画面,他忍不住点评道:
“黄巢可惜了,我很喜欢他的两句诗。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点评完后,张洋打开评论,想看看评论区网友们怎么评价的。
某网友总结了黄巢的贡献:
【“天街踏遍公卿骨,辕门高挂权贵头”
“黄巢打进长安以后,三品以上官员全部处死,四品以下的照常上班。
&34;杀唐宗室在长安者无遗类&34;
&34;纵杀八万人&34;,血流在路上像是小溪,人需要提起裤腿涉水过河,时人称之为&34;洗城&34;。
&34;焚市肆,杀人满街,尤憎官吏,得皆杀之&34;。
他之前每攻克一城,也都是这样到处杀世家大族和宗室。
隋唐时期官员选举、婚姻结合都要看家世渊源,当时家家藏着家谱一类的东西。
但自黄巢大乱以后,&34;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34;,因为&34;其书散佚,而其学不传&34;。】
张洋感叹了一句:“黄巢之后,自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和门第观念被彻底扫除,彻底的消失在历史的舞台。
可惜他杀了太多权贵,在史书上的评价并不好。”
……
大明位面。
看着天幕之上,唐末黄巢之乱,以及仙人的点评。
朱元璋眉头紧皱,黄巢起义,血流成河,官员被诛杀,繁华的城市化为一片废墟。
这一切,都让他回想起自己早年的苦难。
那时,他最痛恨的就是贪污腐败和那些贪官污吏。
他轻叹一声:“黄巢之乱,实乃唐朝末年之缩影。
他起义的原因并非单纯的社会矛盾,更多的是对官员腐败和权贵横行的反抗。”
朱标在一旁默默点头:“父亲,黄巢起义确实给唐朝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他诛杀官员,摧毁权贵,其行动之果断,实属罕见。”
朱元璋点了点头:“我痛恨贪官污吏,这与我早年的经历有关。
我担心,如果不严加打压,像黄巢这样的乱子还会再次发生。”
朱标抬头看着父亲:“父亲,您的决心我明白。但儿臣认为治理国家不能只靠打压和惩罚。我们需要从根本上改变官员的作风,让清廉成为官员的自觉行为。”
朱元璋听后,眼中闪过一丝赞赏:
“标儿,你能明白这一点,我很欣慰。
但打压和教化同样重要。
只有让那些贪图权力和金钱的人知道痛,才能真正起到震慑作用。”
两人沉默了片刻,朱元璋继续说道:
“黄巢的所作所为,让我更加坚定了整顿朝纲、严惩贪腐的决心。
我要让那些心存贪念的人明白,无论权势多大,都无法逃脱正义的制裁。”
朱标看着父亲坚毅的眼神,心中涌起一股敬意:
“父皇,我会支持您的一切决定。
我们大明王朝而言,应以此为鉴。
让大明王朝的官员都以清廉自持,以国家利益为重。”
……
在某个山头,几个平时被地主、权贵欺压而破产的一群流民聚集在一起,
看着天空之上,黄巢起义军的身影。
他们目睹了权贵被杀、被打倒的场景,心中的喜悦与激动难以言表。
“看那些公卿、权贵平日里作威作福,现在一个个都成了丧家之犬。”一个人咬牙切齿地说道。
“黄巢好样的!他们把我们当奴隶使唤,现在终于有人来收拾他们了。”另一个人拍手称快。
这时,一位年长者缓缓走了过来。他是这群流民的领袖。
他深知这些兄弟们的心情,也明白他们所受的苦难。
他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坚定的信念,缓缓开口道:
“黄巢起义虽然让我们出了一口恶气,但真正的改变还需要我们自己努力去争取。”
众人听后默然,他们知道年长者的话很有道理。
虽然黄巢起义给他们带来了短暂的快感,但要想真正过上好日子,还需要他们团结一心,共同奋斗。
于是,他们开始商量如何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