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将门虎女
太后的话语如同惊雷一般炸响,在空旷的宫殿内回荡着,让在场的官员们不禁浑身一颤,纷纷低垂着头颅,不敢有丝毫的异动和言语。
此时此刻,整个宫殿都被一股沉重的气氛所笼罩,时间似乎也凝固了起来。除了太后那如刀般锐利的眼神不断扫视着众人之外,再没有其他声响。每一个被太后目光触及到的人,都感觉自己内心深处的秘密无所遁形,仿佛被彻底看穿。
这位太后姓李名清荨,乃是出身将门的女子。遥想当年,她身着坚硬的铠甲,手握锋利的长剑,紧跟在先帝身旁,一同浴血奋战于沙场之上。他们并肩杀敌,冲破重重阻碍,共同建立起这片广袤无垠的江山。她的勇猛无畏和聪慧机智深得先帝赞赏,二人携手同行,历经无数风风雨雨,终于迎来天下太平、社稷安稳的局面。
然而,当战火逐渐平息,硝烟散去,一切都恢复平静之后,李氏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她选择退守后宫,将曾经的豪情壮志深深埋藏在心底,转而展现出母仪天下的温柔和贤惠。她明白,作为一国之后,她的责任和使命已经发生了改变,现在需以母仪之德来辅助君王,维护朝廷的稳定。
可惜的是,上天仿佛并没有特别眷顾这位勇敢无畏的太后。昔日在战场上所受的创伤以及落下的病根,就像一条看不见的枷锁,紧紧地束缚着她的身躯,使得她接二连三地遭遇小产,始终未能如偿所愿地当上母亲。
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无尽的哀愁和遗憾便会涌上心头。
如今,先帝已然离世,李氏悲痛欲绝,但她并没有因此而一蹶不振。她清楚地知道,自己此刻已是太后身份,谨遵先皇遗诏,全力扶持宋宥稳固皇位,才是当前最为紧要之事。
太后深吸一口气,努力压抑住内心的愤怒,缓缓转过身去,目光投向了那座高高在上的龙椅,以及刚刚登基称帝的宋宥。
宋宥的面庞尚显稚嫩,透露出一丝未曾褪去的青涩气息,但此时此刻,他正竭尽全力维持着身为皇帝应有的威仪与庄重。太后目睹这一幕,内心不禁泛起一阵错综复杂的情感波澜,其中既饱含着对先皇的深切缅怀,亦交织着对这位新君的殷切期许以及隐隐的忧虑。
她轻移脚步,缓缓来到小皇帝身前,轻柔地拍抚着他的肩头,语气相较之前变得愈发温和:“皇帝身上肩负着宗庙社稷之重、黎民百姓之望。尽管年岁尚轻,然需铭记,你乃堂堂天子,是这片广袤疆土的执掌者。凡事应有定见,切莫受奸佞之徒蛊惑操纵。”
宋宥闻言,仰头凝视着皇太后那双坚毅果敢的眼眸,须臾间颔首示意。自小失去生母的他,时常暗自怀想母亲的音容笑貌,而今初登大位,正值势单力薄之际,却能获此来自太后的坚定信赖,心头的感激之意愈发浓烈起来。
“儿臣谨遵太后教诲。必当勤奋好学,不辱使命,以报母后及天下臣民之厚恩。”
太后听后满意地点了点头,又转过身来,语重心长地对那些大臣说道:“诸位爱卿,你们皆是我朝之重臣、国家之栋梁,理应全心全意地辅佐圣上。倘若还有人胆敢以皇帝并非亲生之子作为借口,对陛下不恭不忠,那就别怪哀家严惩不贷了!”
话音未落,众官员便齐刷刷地跪倒在地,异口同声地高呼道:“微臣谨遵皇太后圣谕,必当竭尽全力辅佐皇上!”
太后慢慢地站起身来,她那深邃的眼眸中闪烁着坚毅的光芒,仿佛能够洞悉世间所有的纷争与喧嚣。她静静地凝视着远方,似乎正在思索着一个更为宏伟远大的未来。
紧接着,太后郑重其事地宣布道:“哀家已然决定,自今日起将亲自前往寺庙潜心修行,以此为天下子民祈求福祉。”太后的这番话犹如一阵清风,吹散了大殿内弥漫的尘埃。
闻此言论,一众官员不禁面面相觑,脸上皆流露出惊愕之色。他们深知,太后此番举动实乃非同小可——这可是对自身权势的甘愿舍弃。
“太后,您三思啊!”一位大臣忍不住上前一步,拱手道,“朝中事务繁多,您怎能轻易离开?”
太后转过身来,目光如炬地看着他,声音里充满了威严与慈爱:“哀家知道朝中事务繁重,但哀家更知道,天下苍生的福祉才是最为重要的。哀家前往寺庙修行,既是为了祈福,也是为了寻求心灵的宁静和智慧。哀家离宫后,你们莫让哀家失望,辜负先帝嘱托,要一如从前辅佐先帝、敬重哀家一般,效忠新皇。”
大臣们听着太后那坚定而又充满威严的话语,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敬畏之情。他们默默地低着头,不敢与太后对视,生怕自己的眼神会流露出一丝不满或反对。
这些大臣们都是历经官场风雨的老手,深知太后的地位和权力无可撼动。她的每一个决定都代表着国家的意志,任何人都难以轻易违背。此刻,尽管他们内心可能对太后的决定有所保留,但也明白胳膊拧不过大腿,只能选择沉默接受。
在这片寂静之中,大臣们暗自思考着未来的局势。他们清楚,太后的这个决定将会带来一系列的影响,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社会方面,都可能引发巨大的变革。然而,作为臣子,他们无力左右太后的决策,只能尽力去执行和应对即将到来的挑战。
有些大臣开始在心中盘算如何调整自己的策略,以适应新的形势;另一些则担忧着自己的前途命运,不知道是否会因为这次事件受到牵连。但无论怎样,他们都清楚地意识到,眼前的局面已经超出了他们的掌控范围,只有顺应时势,才能在这场风波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