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养品法句经第三十三(有二十章)
译文
得义品的大意是:砥码自己防止贪欲,向德看齐,以义为思,不使自己一生蒙受污秽。
芭蕉因为果实之累因而死亡,竹子芦苇也是这样。驱驴因为生产小崽而死,士人因为贪图(功名)自趋死亡。(二)
如是看来贪(婪)并没好处,应当知道(贪婪)是从痴愚而产生的:愚闇之人因为贪婪而残害贤人,(结果)自己身首分离(悲惨而死) 。(二)
苍天像下雨一样降下七种宝物,贪欲之人仍然不能满足:(世俗世界本来)欢乐很少而苦痛极多,能够知觉这一道理便是贤者。(三)
即使有天(界的)享受,智慧之人也舍弃而无贪恋之意:快乐地离开恩恩爱爱,便能成为佛门弟子。(四)
远离佛道顺从邪恶,内心贪婪却又供养比丘僧,只有悭吝之意,此乃供养他姓之人而已。(五)
不要倚靠此种供养(的福报),为使家人舍弃罪恶,这不是最好的意念,反复使用又有何益闇合之人又出愚蠢之计,欲望与堕慢因此(日益)增加。(六)
奇怪呀(这种做法只能)丧失利益,涅槃(境界)与此不同:真正知道一真理之人,便是比丘便是佛门弟子:(他们)不乐於利益和被别人供养,闲其所居退却意(欲) 。(七)
自己救度自己不要依靠他人,不跟随他人所望:仅仅依靠比丘僧来救度之人,不能达到端正的禅定(意念)。(八)
要想安身立命,止息心念自我观省:不知计较衣服的美丑,饮食的精美粗陋。(九)
要想安身立命,止息心念自我观省,获得什么就应知满足,贞守善行一以贯之践行(佛)法。(十)
要想安身立命,止息心念自我观省,犹如老鼠深藏於洞穴,潜隐其身习学佛之教导。 (十一)
简约利欲之心的简约(标准) ,是全面奉守戒律去思考(万相);受到智慧之人称赞(之後),清净其心保吉勿怠。(十二)
如果具备了「三明」,解脱人生束缚没有任何烦恼,减少离析之智裁减尘世之识没有什么值得(意想思念)。(十三)
对於饮食,顺从信者的布施便能获乐利:可是有一些外道邪佞之徒,从供养之处产生嫉妒。(十四)
怨愤太多又贪利,强行地穿上(和尚的)法衣:只是盼望(他人供给的)饮食,却不敬奉佛之教导。(十五)
应该知道这种过错,养欲是一件十分畏惧的事情:少取(之於他人)没有忧愁,比丘(之辈)可以放开心(灵的包袱)。(十六)
人不饮食不能保护生命,谁人能够不为饮食而劳碌解决饮食供给是人生头等大事,知道此层道理就不应产生妒嫉。(十七)
护嫉首先损伤自己,然後才能损伤别人;打击他人必遭他人还击,这是不能免除的(报应)。(十八)
(谁能)吃下燃烧的石头,吞饮熔化的铜液不以无戒(之德),吞食信者向三宝的布施。(十九)
原典
利养品第三十三有二十章
利养品者,励己防贪,见德思义,不为秽生。
芭蕉以实死1,竹芦实亦然,驱驴坐妊死2,士以贪自丧。 1
如是贪无利,当知从痴生;愚为此害贤,首领3分于地。2
天雨4七宝,欲犹无厌;乐少苦多,觉者为贤。3
虽有天欲,慧舍无贪;乐离恩爱,为佛弟子。(四)
远道顺邪,贪养比丘,止有悭意,以供彼姓。(五)
勿猗此养,为家舍罪,此非至意,用用5何益愚为愚计,欲慢用增。 6
异哉失利,泥洹不同;谛知是者,比丘佛子,不乐利养,闲居却意。(七)
自得不恃,不从他望;望彼比丘,不至正定。 (八)
夫欲安命,息心自省;不知计数6,衣服饮食。(九)
夫欲安命,息心自省;取得知足,守行一法。(十)
夫欲安命,息心自省;如鼠藏穴,潜隐习教7。(十一)
约7利约耳,奉戒思惟;为慧所称,清吉忽怠。(十二)
如有三明9,解脱无漏;寡智鲜识,无所忆念。(十三)
其於饮食,从人得利:而有恶法,从供养嫉。(十四)
多结怨利10,强服法衣,但望饮食,不奉佛教。(十五)
当知足过,养为大畏,寡取无忧,比丘释心11。(十六)
非食命不济,孰能不搏食12?夫立食为先,知足不宜嫉。(十七)
嫉先创己13,然後创人;击人得击,是不得除。(十八)
宁瞰烧石,吞饮熔铜不以无戒,食人信施14。(十九)
注释
1以实死:因为结了果实而死亡。
2驱驴坐妊死:驱驴,兽名,似马,可供乘骑。又可写作巨虚,屹虚,距虚。坐妊,生崽。
3首领:即头颅。
4雨:像落雨般地降下。
5用用:一用而再用,反反复复。
6计数:计较。
7习教:反复温习佛之教诲。
8约:约束、管束。
9三明:对痴、瞋、贪三者有透彻的认识,曰三明。
10怨利:即怨愤与贪利。
11释心:放下心中之所忧,自然而然地修持。
12搏贪:努力地获取食物。
13创己:伤害自己。
14信施:即信仰佛教之人向佛、法、僧三宝所施之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