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欢度除夕
时光又匆匆过了十几日,在腊月的末尾处,除夕终于来临了。
是的,这一天是属于全国的喜庆节日,仿佛整个天地间都充满了幸福和温暖的气息。
大城市里当然是人山人海、车水马龙的,而这里,这湾土黄色的宁静村落,在冬日灿烂暖阳的照射下,此时也更加的宁静祥和了。
村中若隐若现地回荡着孩子们燃放的鞭炮声响,空气里弥漫着家家户户炊烟和酒菜的芳香,村后的小树林里,群鸟已经栖息,不再鸣唱,黄昏时的阳光,不冷不暖,正温柔地挥洒在北固山湾这一片淳朴的旷野之上。
尤小璐和尤小涛忙里忙外,一边切菜,一边烧火,他们要和父母一起张罗这顿年夜饭。是啊,岁月依然可期,故乡的除夕,依然充斥着浓浓的年味。
各家各户在吃年夜饭之前,首先要给老先人敬供米饭,接着要在神柜前上香点烛,而后在大门口燃放一大串鞭炮,这一整套仪式做完,就预示着年夜饭开始,于是所有人才能动筷子。
尤小涛家的年夜饭实在是太简单了,真的是简单的饭,简单的人。他家就炒了几个菜,蒸了锅米,熬了点儿鸡汤,好一点的就是菜里面比平时多了一些肉而已。大部分农村人的年夜饭也都是如此,没有谁家是多么的丰盛的,因为不仅做得多了吃不完,更多的原因是一家人就那么四五口人,没有庞大的家族亲戚和兄弟姐妹进行大聚会。
村里最丰盛的年夜饭恐怕要数萧萧家的了,她的大伯二伯都已从外地赶了回来,加上她的爷爷奶奶,弟弟妹妹,一家人老老小小加起来十几口,那场面看上去可是热闹极了。
客厅的电视上回响着温馨的春节纯音乐,播放着五彩缤纷的春节晚会。小璐陪着父母看电视,小涛则毫无心情闷在家里,今夜可是除夕,年轻的小伙伴们肯定都不愿闲坐在家里。
正当尤小涛要去旁边找文辉去的时候,只见金柱笑嘻嘻地从远处走了过来。从金柱那里小涛得知文辉今晚要请客,他要邀请几个好兄弟一起玩耍呢。
“都叫了谁?”尤小涛问。
“你,我,萧萧,宝强和许明,还有其他两个女孩子。”金柱说。
文辉自然是一个热情好客的人,在村里所有的年轻人里就数他最能吃得开、最有号召力了。说实话,他现在也有这个经济条件设宴请客,这不仅仅是为人大方的问题,更主要的是现实问题啊。
“这人还挺多嘛,他这回是要大摆一桌啊,哈哈。”尤小涛笑了笑,
“以前我们和宝强、许明玩得少,文辉的意思是你们三个现在都在楼山县呢,所以就一块儿把他俩叫上了,大家增进增进感情嘛。”金柱说道。
“文辉还是想得周到。他现在在干嘛?”
“他去买啤酒和瓜子去了,还说要买一大箱烟花,到十二点的时候放。”
“一起放烟花,这倒是一件浪漫的事……”
此刻的尤家村,四下里完全黑了,天上的群星已经模模糊糊地闪烁起来,今晚的气温不是很冷,大自然给人们带来了一个温暖舒适的除夕夜。村里大部分人都去关系好点的人家里串门,老人们走不动路,儿女们就把炉子的火加大让他们在家里烤火看晚会,大人们则三三五五地聚在一起找个敞亮的人家打牌。村里的年轻人们,有的足不出户,有的胡游乱转,关系好的就像他们几个一样,约到一起去欢聚喝酒了。
现在,每家每户门前都亮起了红灯笼,远处的赵家湾,王家山,李家村,人们都点亮了新年的红红灯火,抬眼望去,黝黑而广阔的山野里已经是星星点点的,这些崭新而明亮的电灯,犹如天上的精灵一样装点着这些黑色的村落。
过了十几分钟,被邀请的“客人”已经陆陆续续来到了文辉家。小涛和金柱负责招呼到来的朋友,给他们倒茶水,给女孩子倒饮料,文辉则忙着在厨房翻炒着下酒菜,他的厨艺可是几个人里面最厉害的了,就连宝强和小涛在文辉面前也是小巫见大巫。
为了不影响孩子们的聚会,文辉的爸妈已经早早地去别人家烤火去了,这让文辉可以无拘无束地组织这场聚会。
萧萧今晚穿着好看的长款羽绒服、高领毛衣、黑色的牛仔裤和长筒马丁靴,在几个女孩子里面,她的气质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了。
一年未见的几个朋友在除夕夜里相聚在了文辉家里,他们一个个都精神满满、兴奋不已。七八个人一会儿玩游戏、喝啤酒,一会儿谈天说地、相互打趣,在这平凡又遥远的大山深处,他们齐聚一堂,栽种着年轻的梦想,记录着一段弥足珍贵的时光。
时至午夜十二点,全村人都开始“守岁”了,旧的一年已经过去,人们祈求新的一年里平安幸福。
文辉抱出刚买的大花炮,摆在院子中间,几个人围成半圈,一起迎接新年的到来。
寂静的夜色又重新被烟火的光明和爆炸声点燃了。一道道灿烂的烟柱划破了漆黑的夜空,一朵朵炸开的烟火照映着大地,一张张年轻的脸,一颗颗单纯的心,在这喜庆的日子里,共同度过了属于他们的欢乐的除夕夜。
尤家村的大年初一也是热闹非凡的一天。
这天,周围村子的人们都要编排起自己的秧歌队伍,敲锣打鼓地赶来尤家村对面的庙梁上参加大年初一的盛大庙会。
这个土庙供奉着周围几个村子共同信仰的神灵,在他们眼里,这是一个神圣的地方,而且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规矩和庙会风俗至始至终都没变。每当出门挣钱或是家里有大事安排的时候,人们的第一选择就是来到这里杀鸡宰羊、烧香烧纸、虔诚祈祷,这多少算是他们的一种希望和寄托啊。
这座土庙的地理位置选得也颇为讲究,这是一小座突兀向前的黄土山梁,它的面积不大不小,不高不低,刚好可以遥望到周围的几个村庄,从这里不仅可以看见各村的全貌,还可以看见下面广阔的桥洋河坝,这老一辈人的眼光真是精心独到。
现在,这座沉寂了一年的土庙又开始欢腾了,可以看见从各村通往这里的大马路上那五彩缤纷的秧歌队、锣鼓手和看热闹的村民正向着这里赶来。
所有人都面露笑容,暂时放下了一年的辛苦疲惫,安心地沉浸在这期盼已久的盛会中去了。
等各村的秧歌队到齐,这场空前的盛会就会开始,小涛、文辉和萧萧自然是尤家村秧歌队的一员,宝强和许明不擅长秧歌,他们就当起了锣鼓手,金柱生性腼腆,他只是默默地躲在人群里探头探脑地观望。
庙会最热闹的程序就是“踩字”了,这时候,村里最有名望的阴阳先生也就是萧萧的爷爷就会大显一番身手。他那花白的长须,消瘦的面容,颇具长者风度。他站在人群最前排,腰缠红布,头戴礼帽,开始焚香烧纸,占卜打卦,他嘴里一边念一边唱,手里还十分娴熟地敲打着铜制家什,几个村子的锣鼓手在他的带领下也跟着他的节奏一起敲打。
于是一阵阵震耳欲聋的敲击声便将这庙会的气氛烘托到极致。
响彻云霄的礼炮,青烟缭绕的香火,摩肩接踵的村民,翩翩起舞的秧歌队,今天,热闹而欢腾的北固山,展现出了一年中从未有过的崭新面貌。
年复一年,一代又一代,他们的这项传统习俗在人们心里已经根深蒂固,这是他们共同的乡音和记忆,它不仅富有大山的人文情韵,而且百年传承,历久弥新,成了这里每年大年初一最主要的新年盛会。
大年初二基本上都是互相叫客,你来我往,欢乐异常。初二之后,有的闲不住的村民就开始干起了农活儿,有的则开始筹备起了新的一年的打工旅程。
文辉和金柱在初五的早上拉着行李离开了家,继续到南方的工厂里去了。这是他们的人生之路,这是属于他们的生活。
每年的这段时间,尤元奎就很是焦躁不安,所有人都要为去哪打工而发愁,他也不例外。去年打工的地方他是去不成了,因为那里的工程已经干完,剩下的工程因为寒冷还没有开工。今年他打算和村里的五六个同伴一起去南方的一个高原地区,那里的工地有一些使力气的活,或许可以挣到钱呢。
十来天过后,欢乐的新年很快便结束,现在,村里大部分成年人都已走得差不多了,他们都为了自己的家庭而奔向了远方,留下了若干妇孺老人独守家门。那么,剩下的元宵节自然就没多少人过了。
实际上,正月十四、十五这两天是最值得农人庆祝的日子,这是一个极其富有文化底蕴的传统佳节,是纯粹的劳动人民的节日。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八方来财,喜迎新春。
尤家村的元宵节别有一番乡土风味。“十四的月亮十五圆”,老人们管这两天的庆祝活动叫做“迎灯”或“烤年火”。
在正月十四的晚上,人们吃过水饺等高级面食以后,全村各家各户的娃娃们就争先恐后地开始“扎火把”了。小涛、文辉和金柱自然也不例外,他们每年都在一起互相帮忙扎火把,而且一定要扎成全村最长最大的火把才行。火把用的基本材料是易燃和久燃的玉米秸秆和麦草,这些东西每家每户几乎都取之不尽,用这些材料扎火把可想而知元宵节主要庆祝的主题自然就是“丰收”了。
村里有孩子的人家就有火把,就是孩子较小或孩子没在家的个别家户也会大方地背来一大捆干柴,提前放在燃烧地点供大家烤火取暖。
全村的孩子们把扎好的火把高高兴兴地扛在肩上,就前往村里的土大场里集合了。
这时,村里的一些大人们和一帮年轻人就会敲锣打鼓带领着孩子们去“游火把”,火把手在前,锣鼓手在后,当然大部分年轻人也都有自己的火把。
游火把的路线是固定的两条路线,十四的晚上走一条,十五的晚上走一条。这两条路线很巧妙地避开了易发生火灾的草坡山林,而是基本上沿着田野边没树的道路走的,从尤小涛记事起,这两条路线就是如此,追溯其历史渊源,已经无从知晓,大概是尤家村有田地以来就有了。
到达路线起点的时候,大人们开始祭拜山神和土地,烧纸上香,祈求保佑来年风调雨顺。等这些程序结束了,孩子们就可以把火把点燃。他们一个接一个地从田野边上往前走,走得过程中还会不停地挥舞耍弄手中的火把,在大场里等着“迎灯”的大人们,就会看见远处一条若隐若现的火龙在黑夜里飞舞。尤小涛几乎每年都会和小伙伴去游火把,但随着年龄增大,他有时也会加入到锣鼓手的行列里去浑水摸鱼。
第一个跑回来的火把手带头把燃着大火的火把扔到场地中央,后面紧跟着的火把也一个接一个地将其扔在了一起,他们从田野里归来,这预示着他们迎来了新的希望和收成。
这几十把火把和先前已经在场地中央点燃的柴火便堆出了一个超大的篝火堆,巨大的火苗熊熊燃烧着直穿黑夜,温暖明亮的火光几乎照亮了所有村民的脸,此时天边也正好升起一轮巨大的明月,它的光辉和火光交织在一起,标志着元宵节的到来。
此时全村所有的男女老少都聚齐了,就连怕冷的老头老太太也会颤颤巍巍地来到这大场地里的大火边上凑个热闹,烤一烤这温暖无比的“年火”。在这寒冷的冬天里,有这样一堆大火可真是一件幸福的事,这温度几乎烤得人们都流汗了。
当大火燃得正旺的时候,“说四句”的人物便登场了,此时锣鼓手便要有节奏地进行敲打,以便配合他喊叫的韵律,周围的人也要一起配合,他喊一句,人们就要大声答应一句“哦!”。每年“说四句”的人基本上都是那一位有经验的老人,但偶尔也有个别胆大的年轻人会从人群中窜出来像模像样地闹上几句,只逗得众人哈哈大笑。锣鼓一停,“说四句”的人就要开始喊,虽然其词句可以临场发挥,但尤小涛常听到的流传至今的几句是这样的:
正月里呀正月正,
正月十四去迎灯,
迎是迎的什么灯?
迎是迎的五谷神。
长的洋芋像大罐,
长的玉米像牛角,
长的黄豆像连扇,
长的麦子像老林,
迎得老的增福寿,
迎得小的享太平。
话音一落,锣鼓喧天,掌声齐鸣,欢声雷动,人们在这样轻松热闹的气氛里过完了第一天的元宵节。
第二天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和正月十四晚上的活动几乎一模一样,只是游火把的路线不同而已。
可如此欢乐的篝火大集会,如此富有乡土气息的传统元宵佳节,在这一年又一年的紧张的生活节奏中,已逐渐被湍急的生活洪流给淹没了。
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尘世的变迁,很多年轻人为了生活早在正月初几就已背井离乡,到元宵节的那一天,尤家村里的年轻人已经所剩无几,纵然留在家里的人们还会照常过,但那热闹欢腾的气氛却早已不在。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悲哀的事实,原本意义非凡的元宵节,现在却已逐渐淡化出了人们的视野。
现在,人们都觉得新年是如此的短促,都觉得过年只过两天,也就是三十和初一,到了大年初二的时候,年就过完了,这种意识在城里人心中感受颇深,因为腊月二十九放假,大年初五就要上班。而现在,就连生活节奏稍慢的农村里也有这样的风气了——几乎所有人都忘记了过年还有个元宵节呢!
随着最后一天元宵节的结束,寒假也接近了尾声,也就意味着马上要开学了。
小涛和小璐依旧目送着苍老的父亲离开家门去远方打工,母亲依然不情愿地给他们给一点生活费,小璐依旧用畏惧的双手接过那些钱,诸事如故,一切都未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