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中军帐中的回忆
周瑜独自一人静静地伫立于中军帐内许久,思绪渐渐飘回到了遥远的过去。
那时正值初平元年(公元 190 年),孙策之父孙坚毅然投身于讨伐董卓的联军之中。
随后,孙策便携家眷从寿春迁往舒城,那年周瑜才十五岁,两个意气风发的少年一见如故、义气相投,周瑜慷慨地让出位于路南的宽敞大宅,供孙策一家人居住。
彼时的孙权还不过是个区区的八岁稚童,整日紧随其后,亲昵地唤着他&34;阿兄&34;。回忆至此,周瑜嘴角微微上扬,但转瞬又被一抹苦涩所取代。
紧接着,时光流转至建安五年(公元 200 年),孙策猝然离世,犹如晴天霹雳。
为了稳住江东局势、守护孙策的遗愿,周瑜在没有得到诏令的情况下,心急如焚地从巴丘率领着大军疾驰而去奔丧。
他凭借自身威势与谋略,成功震慑住了蠢蠢欲动的群臣,竭力扶持孙权登上高位。
然而,那些心怀叵测之人却倒打一耙,污蔑他未经许可擅自率军返回吴郡,企图谋逆造反。
尽管当时的孙权深知周瑜是忠心耿耿的,但那些奸佞之徒的谗言依旧在他的心中埋下了一颗猜忌的种子。
自赤壁之战后,周瑜清晰地察觉到孙权对自己的信任已不如往昔那般深厚。这种变化虽微妙难察,但却如芒刺在背,让他倍感无奈与痛苦。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已经过去了整整十九个年头。如今的孙权早已非昔日那个天真无邪、总是缠着他让他带着出去玩耍的孩童了,也再不会像往昔那般亲昵地呼喊着他“阿兄、阿兄”了。
岁月的洪流,上位者的危机感,将他们彼此推得越来越远,曾经那份深厚的兄弟情谊仿佛也在岁月的冲刷下渐渐褪色,被无情地侵蚀殆尽。
&34;伯符啊!如果此刻你还在我身旁,那该有多好&34;周瑜喃喃自语着,心中满是无尽的痛楚和思念。
回忆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与孙策并肩作战、驰骋沙场的画面历历在目。
伯符比自己年长两个月,他在世的时候,“跨马掠阵”都是由他这个兄长来做的,而自己则只需要在一旁好整以暇的看着。
不得不承认,伯符的“跨马掠阵”确实比自己做得要好得多。他那英姿飒爽、恣意张狂的气势不仅令敌人闻风丧胆,更能够极大地鼓舞己方将士们的士气,让大家信心倍增,勇往直前。
然而现实却是如此残酷,“江东双璧”如今只剩他一个人,孤独的前行。可是,伯符啊,哪怕前方道路崎岖不平、满布荆棘,我也会勇往直前,实现你我共同的愿望,打下这片天下,结束这乱世!
想着想着,右肋突然袭来一阵钻心刺骨般的剧痛,这种疼痛仿佛是从骨髓深处爆发出来的一样,瞬间蔓延至心脏,犹如万箭穿心一般,让他疼得几乎无法呼吸。
周瑜紧紧地咬着牙关,双手死死地抓着衣襟,想要凭借顽强的意志力来抵御住这股可怕的痛楚。然而,身体里的力量却如同决堤的洪水一般飞速流逝着,无论他如何努力都无济于事。终于一口鲜血喷涌而出,溅落在脚下的土地上,激起一片血雾。
他身体摇晃,无力地蹲下身去,双手紧紧捂住胸口,脸色苍白如纸。时间仿佛凝固,周围的一切都变得模糊不清。过了许久,那种撕心裂肺的疼痛才渐渐减轻,周围的一切又逐渐清晰起来。周瑜艰难地喘着气,缓缓站了起来。
低头望向地面,那滩猩红的血迹触目惊心,仿佛在嘲笑他的无能为力,他的心中涌起一股无法言喻的悲凉。
绝对不能让人发现自己吐血了,否则必然会引起军心动摇。于是,周瑜强忍着身体的不适,抬起脚将周围的泥土拨向那片血迹,一点一点地将其掩埋起来。
掩盖好血迹之后,周瑜拖着沉重的步伐,缓缓的走出中军帐,此刻的他,背影看上去是如此的孤寂与落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