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一个大乔二小乔,三春容貌四季娇
攻下皖县后,周瑜被孙策任命为建威中郎将。
孙策听当地人说乔公有两个女儿,皆是国色,便登门去拜访。
未出阁的女儿家本是不方便见外客的,但孙策要见乔公也不敢不答应。于是姐妹俩匆匆出来见了个礼,就进去了。
虽只是匆匆一瞥却也看出二女确是美艳超群,孙策一见到她们姐妹俩心中便冒出一个主意。
我与周瑜本已情同兄弟,若再娶了她们姐妹俩岂不是成了亲戚,更加亲密。这样他就会永远为我效力,上次他差点让袁术抢了去,这个人才可不能丢。
思及此,孙策便对乔公说:“乔公,你的两个女儿都很好,我要娶她们,不知阁下意下如何?”
“这个,将军要娶小女自然是老汉全家的福气,只是……”
“只是什么?快说呀!”
“是,是,将军要把我两个女儿都娶了吗?似乎……”乔公小心翼翼地问。
“哦,这样啊,当然不是,是我和我兄弟周瑜一人娶一位。怎么样,他可是个将才,不会辱没了你女儿的。”
当时孙策手握重兵,又刚攻下皖县,整个皖县还不是他说了算,所以乔公便带着既畏惧又庆幸能攀上这么一个厉害人物的心情答应了这门亲事。
“公瑾,喜事﹑喜事,天大的喜事!”孙策一跨进院门便嚷嚷开了,这个宅子是他们攻破皖县后一个大户为了讨好他们,送给他们住的。
“伯符,什么事这么高兴啊?何来喜事?”周瑜笑着迎了出来。
“兄弟,是我们俩的喜事啊!”
“兄长,到底是什么事?小弟越来越糊涂了,你慢慢说。”说着周瑜已拉着孙策进了屋,他实在不想让他这个兄长继续在外面大声喧哗下去。
两人一进屋,孙策就迫不及待地说:“贤弟,这回你可要感谢愚兄,愚兄为你订了一桩好亲事。”
周瑜心里咯噔了一下,孙策又继续说道:“我们兄弟俩娶乔氏姐妹俩,这样咱俩就是亲戚了。告诉你那姐妹俩长得可漂亮了,我想好了,我娶姐姐,你娶妹妹,谁让我是兄长呢。唉,贤弟你怎么一点都不高兴呢,要不你娶姐姐,我娶妹妹?”
“兄长,不是那个意思,我们现在才刚刚创下点基业,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啊,马上要进军浔阳攻打刘勋,我想这战乱的时候恐怕不宜成家。”
自离鄱阳以来他总会想起紫苏,尤其是后来在居巢遇到,她为他疗伤的时候,他已经确定想要跟她共渡一生了。
她在鄱阳的娇俏可爱,在居巢不顾自己安危为他吸伤口的样子,骑在马上拥着她的感觉,还有她在灯下细细为他缝合伤口的样子,她喂他吃饭的样子,还有她叫他“周郎”的样子。
这些都反反复复在他脑海里过了无数遍。
他高兴的以为居巢那次相遇是上天赐予的缘分,可谁知他们师徒俩竟不告而别了。
尤其是刚才孙策一提娶亲,苏儿的样子就立即跳入了他的脑海。
“兄弟,你这样说就不对了,打天下的日子还很长,你要与我一起打仗就不成亲了,那你这辈子岂不是都不成亲了。”
“我是想等稍稍安定一点儿了再说。”周瑜无奈地推脱。
“现在就很安定啊,愚兄不会害你的,乔公的两个女儿真的很不错,就这么定了。”孙策拍拍周瑜的肩。
“伯符!你不是已经有嫂夫人了吗?”
“公瑾,你可真是死脑筋,我纳妾,你娶妻。”
“那我不娶了,你自纳妾,姐姐是妾,妹妹是妻,于理不合。”终于想到一个拒绝孙策的理由。
“公瑾,别让我为难,我已遣人去下彩礼了,你总不能让我言而无信吧。好吧,咱俩都纳妾,这你总没说的了吧。”
“这……”周瑜愕然,他没想到孙策竟能想出这样的办法。
“好了,别这么不高兴了。正所谓“妻娶德,妾娶色”,我尊重你,妾就妾吧,等你见到她的样子一定会感谢我的。”说完就走出门去。
周瑜呆呆地站在那里,他已不好再拒绝了,毕竟孙策不只是他的兄长,更是他的主公,如今只是让他纳个妾而已。
这会儿孙策已在院子里张罗开了,让大家购买东西,布置屋子,于是所有的文臣武将都跑来道喜,周瑜已顾不得惆怅,忙着应对大家善意的恭喜与打趣。
因为还要去浔阳,孙策主张立即行纳妾之礼,所以这仪式第二天就举行了。
乔公收到彩礼的时候才知道是纳妾,而非娶妻,并无三书六礼,只有彩礼。
奈何现在皖县都是孙策说了算,他虽略有不满,可想着自己的女儿能给这样的人物做妾,在这种乱世,也是很好的了。
大乔听说孙策本已有正妻,做妾就做妾吧,觉得倒也没有什么。
小乔就愤愤不平了,“周瑜他明明没有正妻,凭什么让我做妾,想娶本姑娘做妻的人多了去了!我不嫁!”
“唉呀,我的亲姑娘,你可小声点。现在整个皖城都是他们的,别说要你做妾,就是要我们全家的命也是可以的,你若是惹恼了他们,咱们还有活路吗。”乔公劝道。
“周瑜他既然没有正妻,女儿你长得这么美貌,以后再生个一儿半女,何愁不会扶正。”乔母劝道。
“说的也是呢,拜倒在本姑娘石榴裙下的人不知道多少呢,我就不信他见了我不俯首称臣,哈哈哈。”想到周瑜以后对自己唯命是从的样子,小乔得意的笑出声来。
虽说是战时,又只是纳妾,可两人同时纳妾,且又是同一家姐妹,毕竟很少见,所以皖县的百姓都跑去看热闹了。
这看热闹的人群中就有紫苏,因为师父一向主张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济世救人,所以他们通常会哪里刚打了仗就去哪里。
希望你以后平安喜乐,一世顺遂,紫苏在心中默念着,悄悄地离开热闹的人群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