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三国第一强兵 > 第五五五章 青州群英会

第五五五章 青州群英会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诸葛亮毫不示弱,反唇相讥道:“青州席卷天下之势渐成,此时正当厚积薄发,魏将军只求一味攻伐,智者不取也。”

    比如虎牢关之战、阳人之战,亦或曹操与徐荣的成皋之战,孙坚与徐荣的梁东之战,内容都很详尽。从战前的态势,到双方战前的部署,再到交战后战术、运筹,对地势的利用等等,应有尽有。

    泰山书院的军事学院虽然也会讨论时事,拿到机密资料,不过他们拿到的机密资料,往往都是时效性比较差的。

    因此,贾诩现在最热切的就是盼望诸葛亮长大,只要十八……不,十五岁就足够了!

    除了贾诩和黄忠之外,年龄最大的就是刚刚二十二虚岁的徐庶和鲁肃,其次是十八岁的魏延,十七岁的赵云、潘璋、马忠,十五岁的庞统,再有就是十三岁的诸葛亮……

    两人一见面就吵架,几乎都快变成规律了……最要命的是,主公为啥也不管管呢?

    内政的框架已经搭起来了,不足和缺陷,都只能等到日后慢慢磨合,是个水磨工夫。另一方面,树欲静而风不止,王羽虽然有意止息干戈,但其他人却不会坐以待毙,他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努力着,为天下带来新一轮的动荡。

    这种感觉几乎横亘了初平三年的下半年,哪怕是过了新年,偶尔回想起来,依然让人不寒而栗。没了这位小爷找茬,大伙儿不仅仅是松了口气的问题,能因此多活个一年半载的都说不定。

    也就是庞统老实厚道,一脸焦急的帮着自己劝架,怎奈他不善言辞,口舌笨拙,往往一句话还没说完,就被打断了,劝了半天,却连一句完整的话都没说明白,急得满脸通红。

    之所以消停下来,是因为他的兴趣开始转移了,诸葛亮的注意力转向了青州的军略。

    贾诩认为,以诸葛亮现在表现出来的特质,将来肯定会成为一位比田丰还要勤勉的幕僚,而他在军略方面表现出来的能力,同样比田丰高。有了这么个助手,他今后还用担心工作繁重的问题吗?

    徐庶一看,得,他也不劝了,先安慰安慰庞统再说。赵云被太史慈带坏了,指望不上了,庞统已经是硕果仅存的厚道人了,可不能再被这些不靠谱的家伙给影响了。

    其中他最看重的反倒不是得意弟子庞统,亦或机变百出的徐庶,而是诸葛亮。

    众英杰吵得热火朝天,搞得门外的侍卫都忍不住交头接耳的议论,探头探脑的张望。高踞帅位的王羽却不动如山,一脸的泰然自若。

    “魏将军差矣。”诸葛亮手里没有扇子,但在王羽眼中,少年悠然自若的神态,和小说里的那个头戴纶巾,羽扇轻摇的诸葛孔明似乎是重叠的。

    回顾同僚,徐庶也只有叹息的份儿。

    贾诩憧憬于美好的未来,王羽陶醉于群英荟萃的现状,多少有些心不在焉,而在场的一众年轻人无一不是当世俊彦,才智高绝之辈,对王羽固然是敬佩有加的,但彼此之间多少会有些不大服气。

    这不,王羽走了会儿神,这边就吵起来了。

    一边劝架,徐庶一边将求助的目光投向王羽,一看王羽表情,心中更是哀叹不已:主公岂止是不管啊,他压根就是看得有趣,兴致勃勃哇!

    改元建制,扬帆东渡,这些标志性的举动背后,却是加倍的繁忙。

    除了诸葛亮之外,新来不久的庞统、魏延都得以列席,再加上贾诩、黄忠、赵云,以及王羽特意从魏郡召回来的徐庶、鲁肃等人,军议的规模和档次,顿时大大的提高了一个台阶。

    用贾诩私下里的吐槽来说,这哪是军议么,根本就是托儿所么——这也是青州新兴的机构之一,职责介乎于后世的小学和幼儿园之间。

    “明公自己都认可,先前是与亮平辈论道,怎地到了你嘴里,就说得如此不堪?奸细?从荆州来青州当奸细?世上岂有这种道理?”诸葛亮也很火大。

    徐庶只有一个人一张嘴,劝住了一个,劝不住另一个,一时间也是头大如斗,心里纳闷:从前在鹿门山的时候,孔明那叫一个老成,十岁的孩子,搞得跟二十岁的青年似的,别说吵架了,连脸都没跟人红过,怎么一遇见文长,就变成斗鸡了呢?

    当时的青州军和现在有很大的不同,就算解密的详细些,也不会有泄漏机密之虞。而且徐荣当时的运筹,他的亲兵都很清楚,资料确实也比较确切。

    王羽哈哈大笑,另一边的黄忠终于拿不住架子了,吹吹胡子,翻了个白眼:上梁不正下梁歪,搞半天,根子在这儿呢!

    提前找到漏洞虽然是好事,但所有漏洞不分先后的暴露出来,一转眼事务就堆积如山的感觉实在太恐怖了。

    名义上,田丰只是冀州刺史兼将军府长史,可改元的事情确定之后,将军府上下无不将这位政务工作的首脑当做了未来的执宰。时代的习气和惯性毕竟是强大的,就算王羽说了不称帝,但人们还是不自觉的用从前的模式来代入。

    再考虑到东渡计划一旦像王羽所预计的那样展开,内政官员们只觉未来一片黑暗。可也没办法,谁让他们摊上了一个喜欢当甩手掌柜,偏偏又有很多奇思妙想的主公,以及一位以勤勉和耿直而著称的丞相了呢?

    眼见着一波高峰过去,他侧侧脸,一脸得意的向贾诩问道:“文和,我军的后起之秀如何?”

    他向王羽拱拱手,淡然说道:“明公百战百胜,威名播于天下,此乃天时;攻灭袁绍,占据河北,则是地利;推行新政,施惠于民,青州军民皆有效死之心,即便是东渡出海这样九死一生之事,明公一声令下,依然应者云集,是为人和也……”

    内政事务虽然上了轨道,但远还未到可以松懈的时候,就算不考虑那些新制度,单是消化、适应王羽搞出来的诸多新生事物和新思想,就足够将军府的幕僚们忙上几年了。

    魏延黑着脸,瞪着诸葛亮,大声道:“敌疲我打,有何不妥?羽林、泰山二军陈兵边境,成钳制之态势,数万将士枕戈以待,吕布先损兵力,又折士气,此时不攻,难道一定要等到他恢复元气,反而来图谋我青州才能反击吗?”

    唯一的遗憾就是,太多未成年了。

    诸葛亮怡然不惧,冷哼道:“哼,说不出道理,就要动粗么?”

    “兵者,诡道也,吕布攻兖州,是受了陈宫的教唆,他的本意是洛阳和兖州兼得,趁势攻灭曹操。结果陈宫算筹不如郭嘉,棋差一招,功亏一篑,虽然取了东郡,但却丢了洛阳,一进一出,看似脱出了牢笼,实际上却是实力大损!”

    他本来也有心发表一下意见,可还没说几句,这二位就吵起来了。眼见王羽神游天外似的不说话,贾诩笑眯眯的不知道想些什么,黄忠一副眼观鼻,口观心的模样,没奈何,在其余人当中年纪最大,资历也是最深的徐庶就只能出来打圆场了。

    潘璋、鲁肃正跟着起哄呢,潘璋站在魏延一边,鲁肃站在诸葛亮一边,吵得不亦乐乎;赵云和马忠倒是没起哄,但冷不丁也会吐几句槽,每每都切中要点,不过没有止息干戈的作用,反而使得双方争吵的激烈程度不断升级。

    当然,诸葛亮虽然可靠性存疑,但王羽对他的看重毋庸置疑,只要他有这个愿望,并且愿意付出一些代价——比如签订保密条款,保证五年之内不离开青州什么的,想列席倒也问题不大。

    “少拿你那没根据的阴谋论往我身上套,你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魏延大怒:“笑话,自古争天下,谁不是寸土必争?难道讲究些虚头巴脑的天时地利,就能慑服群雄不成?你这小子先前就一味找茬挑刺,莫不是刺探军情的奸细么!须知,主公宽仁,不与你计较,某眼里却是揉不得沙子的!”

    唯一值得庆幸的就是,那位诸葛小哥不挑毛病了,让内政官们长长的松了口气。

    “谁跟这个奸细小子是一家人?明公?教了你这么久,好歹也得叫声师尊吧!”魏延不依不饶。

    文长也是奇怪,他性子虽然有些偏激,但也并非不识进退之人,平时与人相处,都算和善,怎么就总是针对孔明呢?

    “越是深谋远虑,就越是其心可诛!”

    “好了,好了,文长不要焦躁,孔明也少说几句,就事论事,心平气和就好,一家子,干吗搞得这么剑拔弩张的?”徐庶出来做和事老了。

    这种会议,当然就不会和内政一样,随便的昭示于众了,可靠性不足的人,是不可能参加的。

    诸葛亮消停,当然不是因为找不到毛病了。挑毛病本来就比建设容易得多,青州内政本就是在摸索中前进的,他的思维又非常缜密,想挑毛病还不简单?一挑一大把。

    面对新的变化,青州当然不能固步自封,满足于目前为止的强势,积极应对才是王羽的风格。从成山回来后,王羽连续召开多次军议,议题就是如何面对目前的变化。

    其实,青州的重心也在向军略方面转移。

    贾诩一脸郑重的回答:“英才济济,和衷一堂,诩为主公贺!”

    吐槽归吐槽,其实贾诩对这个阵容还是相当满意的,特别是对能极大的分担他的工作的几个人,他更是报以了极大的友善和热情。

    说着,他撸起了袖子,亮出了拳头。

    魏延满面讥嘲,冷哼道:“照你这么说,就等着敌人自行溃灭,又或纳头而拜不成?”

    在那之后的战役,泰山书院拿到的资料,和其他诸侯所知的就没多大不同了。从河北大战开始,骠骑六军就已经成型,每一场战斗,都是对战术思想的完善,如果随便就解密当时的运筹情况,很容易被高人看破虚实,加以针对。

    王羽对此既惊讶又好笑,笑的当然是胖子的惫懒,惊讶的则是贾诩的看人眼光。三国时代,诸葛亮是不是智谋第一,后世可能还有争议,但无可争议的是,他的勤勉绝对是当之无愧的第一!要知道,这位可是事无巨细,必躬亲之,最后活活累死的!

    “兵法有云: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而明公三者皆得,所差者,不过时机而已。乘虚攻灭吕布未必很难,但若妄动兵锋,激起各路诸侯的敌忾之心,到时大战连绵而起,岂不有违初衷?”

    王羽是不会轻视那些虎视眈眈的敌手的——曹操、孙策、郭嘉、周瑜……哪个不是足以搅动天下风云的俊杰?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