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爷爷跟谁住
他们会在周边寻找一块平地,或者挖掘一块山体以形成平地,然后在此之上修建三两间或四间平房。
这些房屋虽然不如主体建筑群那般规模宏大,但同样充满了生活气息。
自宋朝起直至民国时期,这个村落一直有着严格的族规。
其中一条规定明确指出,祭祖堂后的土地严禁动土,同时当村内房屋住满后,不得再行兴建新宅。
这条规定代代相传,历经数百年风雨依然被严格遵守着。
住不下的人,全部驱赶出门,任由他们自生自灭。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这条残酷无情的规矩才得以废除。
这里的称谓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可以大致分类如下:
爷爷被称为爹爹、叔叔或伯伯则被叫做爷;小的喊作姥;姑父被称作姑爷;
婶婶一辈比较亲近的都叫妈,如大妈、二妈等,关系疏远一点的则称娘,比如大娘、二娘等等。
其中有个特例,那便是二婶余芳。
不知什么原因,小朔逸就是无法唤她一声二妈,于是一直叫她二娘。
如果日后还有其他特别的称呼,我会再详细向大家解释说明。
近两年来,家中发生了不少变化。
村子里的人们纷纷外出打工,据说是因为外面赚钱更容易些。
学礼自然也随大伯前往北京谋生;
梦茹则去了南方的农场帮忙插秧;
学信同样选择到蓝湖市的纺织厂工作。
如此一来,家里便只剩下朔逸和爷爷相依为命。
提及爷爷,他已于前年年末退休。退休后的第一个春节,爷爷是在学礼家度过的。
叔叔伯伯们都来了,聚集在学礼家中,召开了一次重要的分家大会。
这次会议意义非凡,因为它标志着家族中的第一次正式分家。
按照商议的结果,家里的老房子分给了老三,而中间共同建造的那套房子则归老二所有。
至于老大,则由于他已经自行盖好了房屋,所以不再分给他房子,但会将一应工具交给他,并额外给予 500 块钱作为补偿。
当时他们出门在外为人做木工活计,每天只能挣到一块五毛钱。
然而,在讨论老爷子由谁照顾的问题时,出现了一些不愉快的情况。
最初的计划是让老爷子在三个家庭之间轮流居住,每个家庭照顾四个月,刚好满一年。但事情并没有按照预期发展。
当老爷子到大伯家生活时,三天两头就会发生小争吵,日子过得并不安宁。
而当他搬到二伯家时,更是被直接安置在柴房中,待遇十分糟糕。
这一举动彻底激怒了学礼,于是当老爷子来到他家时,学礼果断决定不让老人离开,将其留在家中照顾。
去年过年期间,三兄弟再次聚首,重新召开了一次会议。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他们需要共同商讨如何解决老爷子的赡养问题以及其他相关事宜。
家庭关系的紧张与纷争使得这次会议显得格外重要,每个人都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妥善的解决方案,以维护家庭的和谐与稳定。
学礼说:“以后老头子就跟我们过了,你们不用管了,能补贴点就补贴点,不能补贴也没关系,我就是要饭,要到一碗给老头子,要到两碗,一碗给老头,一碗我们一家子吃。”
两兄弟听到学礼这样说,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愧疚之情。
他们纷纷表示,以后每年都会给予一定的补贴和支持。
其实,并不是他们不孝顺,而是因为家中有一个难以沟通的人。
与梦茹不同,无论何时何事,夫妻俩总是相互商量、共同决定。
大事情由学礼做主,小事情则交给梦茹处理。
然而,朱丹这个人却相当小气。
她平日里对自己的生活都十分吝啬,凡事都要精打细算,除了那些表面上的虚荣和排场,其他方面可谓是处处算计。
可想而知,老头子在这样的环境下怎么可能过得舒心自在呢?
至于余芳,则另有一番情况。
嘿嘿,她可是洪拳的传人啊!
在家里,她可是说一不二的主儿,学义真心害怕被她揍一顿。
哎,常言说:“女儿孝顺不如女婿孝顺,儿子孝顺不如媳妇孝顺”。
既然如此,这件事也就这么定下来了。
好啦,不再多说废话了,前缀部分就先到此为止吧。
再继续写下去,恐怕有些读者都要看不下去了。
接下来,小主人公的成长之旅即将正式展开!
让我们一同去体验这段充满欢乐与烦恼的成长历程吧!
(前缀终于写完了,因为写得是随笔,所以用前缀来衬托一下全书大致的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