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过年
爆竹声声除旧岁,梅花点点报新春。
“砰!砰!砰!”
“哥,新年快乐恭喜发财,红包在哪里,我要红包!”
“何雨水,把你的冰手从我被子里拿出去,不然你今天别想要一分钱。”
“略略略!臭哥哥,现在还不起床,大懒猪,我要告诉思甜姐姐你过年还睡懒觉。”
何雨柱有些无奈的掀开被子,真不知道小孩子怎么对过年有那么热爱,听听这清早大院里的鞭炮声。
起床洗漱一下,陈师叔年纪大,瞌睡比较轻,这会儿正帮雨水梳头发!
你别老陈师叔是个老男人,可老陈这梳头的手艺可真不差,尤其是早些年老婆死得早,一个人把几个闺女拉扯长大,什么女孩子的梳洗他也非常熟练,手指还灵巧的扎辫子。
“雨柱起来了!起来就收拾收拾,今儿个我们一起去阿木那边吃个团圆饭,本来想让阿木两口子过来的,不过你师姐现在有身孕在,不宜走动,咱们还是一起过去,正好帮忙捯饬捯饬。”
“好好好,阿木师兄上次说要给小宝宝做木马,还要给我做一台镜架呢!咱们一起过年!我想吃大鹅,还有饺子,红烧肉,鱼,烤鸡…………”
还没有等何雨柱答应下来,雨水这小丫头就有些迫不及待。
看了看大院其他人家,好像他们兄妹俩个真有些凄凉,孤单的两人。
满汉全席不如家人齐聚。
尤其是便宜老爹何大清去了保定城。
“行师叔,我带点东西先出门,待会儿去刘家拜年。”
“嗯!对,你不说我还差点忘了。”
“也别只有你岳丈家,你厂里那些领导也去走动走动,咱们不着急去,正好你先骑车去走动一下,我先把家里收拾收拾”
何雨柱点头答应。
他带着礼物骑车去走动关系,陈师叔带着雨水先收拾家里。
老北京习俗比较多,哪怕不在家里吃饭,有些习俗也是不能少的。
剪贴窗花是众多年俗中的一种。窗花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 ,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花样繁多,样子讨喜,将节日装点得喜气洋洋。
接着就是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每逢春节期间,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几千年来,从毛笔书写到彩纸印刷,春联的形式不断演变。然而万变不离其宗,年味是中国人骨子里永远的珍藏。
扫除也不可少,春节的大扫除是中国的传统习俗,也是驱除晦气,迎接喜气的一种方式。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据典籍记载,上古就有年终扫除的习惯,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旧时,祭祀完祖先,举行完迎接诸神的典仪后,阖家要一起“辞年”,小辈要给长辈叩头拜年祝长辈长寿、大福、大顺,长辈要给小辈红包,即“压岁钱”,压岁钱寓意“压岁祈福”,其寄予了长辈对孩子们成长的美好祝福,希望他们健康成长。
过年祭祖,既是对祖先的缅怀,也祈望祖先保佑来年的平安。祭祖是春节习俗中最古老的内容之一。《尚书舜典》记载:“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
祭祖一般在大年三十,百姓在扫房子、净庭院、易门神、换桃符、贴春联之后,或举家前往祭拜祖先,或把先祖的遗像挂在中堂正壁墙上,摆祭品,点香烛,以供后辈祭拜。
守岁,对年长者来说有岁月易逝之感,有珍惜岁月之意。对青少年来说有新芽茁壮之感,有努力奋进之意。守岁体现了家人团聚,共叙亲情,送旧迎新美好的愿景。
等这些都走完一遍之后就开始吃年夜饭了。
年夜饭是中国人全年吃得“最长”的一顿饭,也是中国人最为看重的家庭宴会。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于物资匮乏,吃得“一清二白”,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顿。进入八十年代,肉、蛋、禽等渐渐丰富。九十年代,菜肴变得更加多样。
进入二十一世纪,西式、农家乐、拼桌……年夜饭吃法
何雨柱骑车第一站就来到刘家,出来开门的是老刘,他大小也算是一个领导,今天来拜年的人不少,不过看到何雨柱的时候还是非常开心,也就是如今思甜还没有过门,不然何雨柱还真不能从刘家顺利离开。
饶是如此老丈人还给他拿了不少好东西,像什么特供烟,特供酒,听说是他战友回来送的。
何雨柱正好带着去木师兄那边分享一下,大家尝尝稀奇。
然后就是走李厂长,夏主任这边,两人他都是送了烟酒水果,还贴心的给小孩子准备了红包。
两人自然非常高兴,勉励之余也给何雨柱拿了点稀罕玩意儿。
可以说何雨柱走一圈下来非但没有损失,反而收获不少,自行车后座上,把手上的玩意儿比出门时候更多。
等到回来的时候家里已经收拾结束,雨水换上了新衣服,红丝带扎了两条小辫子,脸上涂的白花花的一片,看到自己哥哥骑车回来立马跑了过来翻找,活脱脱像过冬护食的小松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