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心中也有些动摇
时间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悄然流逝,四合院的生活也在平静中继续着。柳絮和何大清的感情日益深厚,他们共同面对生活中的点滴,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
一天傍晚,何大清和柳絮正在院子里吃晚饭,突然听到院门口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何大清起身去开门,看到一位陌生的年轻人站在门外,脸上带着焦急的神色。
“请问这里是何大清先生的家吗?”年轻人急切地问道。
何大清点点头,“我是何大清,有什么事吗?”
年轻人递过来一封信,“这是我父亲托我带给您的,他说您一定会感兴趣。”
何大清接过信,打开来仔细阅读。信中提到了一件珍贵的古董,据说是某位隐居多年的老收藏家所有,而这位老收藏家恰好是年轻人的父亲。他希望何大清能帮忙鉴定,并愿意出售给他。
何大清看完信,心中泛起一阵好
坐在车里黯然神伤
何大清的思绪回到现实,他再次打量面前的年轻人,看到他脸上的焦急之色,心中顿生疑虑。他问道:“这件古董是什么东西?你父亲为什么认为我会感兴趣?”
年轻人答道:“那是一件珍贵的青花瓷,传家已久,我父亲一直珍藏着。只是他身体不好,希望能在有生之年找到一个真正懂得它价值的人。听闻您的鉴赏水平,他觉得非您莫属。”
何大清点点头,心中感到一丝好奇。“好吧,你把地址给我,我会尽快去拜访你父亲。”
年轻人松了口气,连忙写下地址递给何大清,“谢谢您,何先生,我父亲会很高兴见到您的。”
送走年轻人后,何大清回到院子里,柳絮关切地问道:“大清,发生了什么事?”
何大清将信和地址递给柳絮,解释了一番。柳絮看完后,皱起眉头,“这件事有些蹊跷,你一个人去不会有危险吧?”
何大清笑了笑,轻拍她的手背,“放心吧,我会小心的。再说,这也是我的工作之一。”
次日清晨,何大清早早出发,乘坐一辆出租车前往年轻人提供的地址。路上,他看着车窗外飞速掠过的景物,思绪万千。车内的广播播放着悠扬的老歌,何大清心中却感到一阵莫名的忧伤。
到达目的地后,何大清下车,站在一座古老的宅院前。这宅院虽已显得有些破旧,但依旧能看出曾经的繁华。他推开沉重的木门,走进院中,见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坐在堂前,年轻人站在一旁。
“您就是何先生吧?请进,请进。”老人微笑着招呼何大清,声音中带着一丝疲惫。
何大清走上前,恭敬地行礼,“老先生,久仰大名,不敢当。”
老人摆摆手,示意何大清坐下,“何先生客气了,我也只是个老收藏家,没什么大名气。今天请您来,是有件东西想请您鉴定一下。”
何大清点点头,目光在四周扫视,见到堂中摆放着一件精美的青花瓷瓶。他上前仔细端详,手指轻轻抚摸着瓷瓶的表面,感受它的纹理和釉色。
“这件青花瓷,是明代的官窑器,釉色莹润,花纹精致,确实是一件难得的珍品。”何大清赞叹道。
老人满意地点点头,“何先生果然眼力非凡。这件瓷器是我祖上传下来的,一直是家中的至宝。如今我年事已高,想将它交给一个真正懂得它价值的人。”
何大清沉思片刻,问道:“老先生,这么珍贵的东西,您舍得出手吗?”
老人叹了口气,眼中闪过一丝忧伤,“人老了,看开了许多。这件瓷器对我来说,已经没有太多的意义。我更希望它能找到一个真正珍惜它的主人。”
何大清点点头,“老先生,我明白了。我愿意为这件瓷器出一个合理的价格。”
老人微微一笑,“何先生,你的诚意我看到了。我相信你能好好珍惜它。”
几天后,何大清将这件青花瓷带回了古董店,店主老刘对这件珍品也赞不绝口。他们决定将这件瓷器展示在店里,吸引更多的收藏家前来。
日子继续平静地流淌,何大清与柳絮的感情也在点滴中逐渐升温。四合院中,柳絮依旧打理着花草,何大清则每天在古董店忙碌,两人的生活简单而充实。
一天傍晚,何大清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头传来贾小樱的声音,她的语气中透着一丝焦急,“大清哥,你能不能过来一趟,我有急事想找你帮忙。”
何大清心中一紧,连忙答应下来。他对柳絮交代了一声,便匆匆出门。柳絮看着他的背影,心中隐隐有些不安。
何大清赶到贾小樱家,见到她正站在门口,神色有些慌乱。她一看到何大清,便急切地说道:“大清哥,挺贵出事了!”
何大清心中一震,“出什么事了?”
贾小樱眼中噙着泪水,“他在外面和人起了冲突,现在被抓进去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只能求你帮帮忙。”
何大清眉头紧锁,“小樱,你别急,我会尽力帮忙的。”
在何大清的帮助下,牛挺贵最终得以释放。然而,这件事在贾小樱心中留下了阴影,她变得比以前更加沉默寡言,笑容也少了许多。何大清看在眼里,心中也有些不是滋味。
一天,何大清和柳絮在院子里散步,柳絮突然问道:“大清,你觉得我们这样生活下去,真的好吗?”
何大清一愣,“怎么突然问这个问题?”
柳絮叹了口气,“我只是觉得,或许我们可以做些别的事情,不要总是困在这个小院子里。”
何大清沉默了片刻,心中也有些动摇。他知道,柳絮说得有道理,他们的生活虽然平静,但也少了些激情和变化。
就在这时,何大清接到了一个意外的邀请。一位来自外地的古董商邀请他去参加一个大型的古董展览会,并希望他能在会上发表一场关于古董鉴赏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