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方大姑娘生来腿部有疾,一直在江南调养。”
提及心上人,齐王面上带了几分红晕,但他十分坦诚:“回皇祖母、父皇的话,我、我心悦之人姓方,是定国公府的大姑娘。”
景隆帝眼睛一眯。
定国公府?
定国公年老,他的儿女早已成婚,如今尚未婚配的,应该是定国公孙辈。
国公的孙女,配亲王倒是足够。
只是……
思及朝堂,再考虑今日太后和齐王的亲近,景隆帝不得不多思考几分。
他虽敬重嫡母,却也在乎朝堂。
这也是他几十年来在李氏权柄之下依旧对朝堂有几分把控之力的因由。
母子之情和君王责任、李家权势与皇室权柄。
制衡和周旋,审慎与思量。
身为皇帝,景隆帝在李氏眼皮子底下做到了极致。
只是,齐王继续的支吾倒是打消了他心中升起的提防。
“方大姑娘生来腿部有疾,一直在江南调养。她生母早亡,孤身远在江南,平日得不了定国公府的关照,可她却十分善良坚韧,儿臣、儿臣此前随您南巡,曾得方大姑娘恩惠,心生倾慕,求父皇成全!”
齐王跪地求皇帝赐婚,言辞恳切,瞧着十分痴心。
只是景隆帝仍在思量。
倒不是起先的忌惮心思,而是……方大姑娘腿部有疾。
换在皇家选秀,向来严苛,身上有疤者都不能入选,何况身体残疾?
在景隆帝看来,齐王妃人选必定优中择优。
碍于朝中形势,他不会让齐王岳家太过显赫,却也不会如当年选太子妃般,多番妥协。
景隆帝有些犹豫,怕委屈了自己儿子。
奚令仪静静看着宴上局势,又状似无意扫过斜上贤妃桌案。
发现这位贤妃正侧首看着皇帝,倒是意外地十分气定神闲。
奚令仪转念一想,倒是明白了。
齐王的这个“心上人”,想必是经过仔细挑选和深思熟虑的。
定国公府之女,身份够高,配得上齐王。
这位闺秀生母早亡,传言不受府上重视。那么在皇帝看来,定国公未必会因一个身体残疾的孙女,鼎力支持齐王。
如此一来,景隆帝不必忧心齐王得到定国公支持,继而威胁太子亦或威胁他自身。
两全其美之下,即便方大姑娘自身微瑕,可齐王力求,婚事必定会成。
奚令仪看着贤妃势在必得的眼神,脑海中突然闪过梦中零星的场景碎片。
她心思微转。
可景隆帝未必预料到,传言不一定为是真。
她早年在一场宴会上见过这位方大姑娘。
那时,她还不曾去江南调养。
当日国公府的公子小姐们领着他们的长姐,赴宴,其间对其小心翼翼、呵护备至。
而那位方大姑娘虽身体有疾,却依旧矜傲自持,甚至被娇惯纵容得有几分张扬。
丝毫没有齐王所言的不受定国公府重视的模样。
方大姑娘始终在江南……
这么多年过去,京中鲜少有人知晓,这位大姑娘早逝的娘亲,来自江南大儒谢家嫡支。
她在江南调养,是住在谢家的。
虽不知定国公府对她态度如何,但谢家一向护短。
即便定国公府不会站在齐王身后,那还有谢家呢。
齐王由此能和谢家搭上线,日后未必不能拉拢江南文人。
奚令仪垂眸,齐王和贤妃,真是寻了个好人选。
她看向前方的容琅,也不知他是否知晓内情……
不管知不知晓的,事情已成定局。
李太后一脸温和地夸了几句方大姑娘,又在旁言语几句,景隆帝已然松口。
当即下旨赐婚。
齐王同定国公长孙女的婚事定下,年底成婚,负责拟旨的大太监刘全德已经要拿着圣旨出宫去定国公府了。
齐王妃人选已定,殿内众人面上皆是喜气洋洋。
太子率先举杯道:“恭贺四弟,觅得佳人。”
齐王举杯回敬:“多谢皇兄。”
其他人也纷纷举杯恭贺,殿内一时和乐融融。
接下来,齐王之下的三个未长成封王的皇子继续向太后献礼,而后是皇室宗亲。
轮到女眷,则是明阳公主及诸位皇女为先,而后才是皇后、太子妃和诸位后宫妃嫔。
太子妃献礼时,还同时呈上了太子其他妃妾的礼。
为投其所好,几个女人奉上的几乎都是手抄的佛经,其中赵奉仪的《无量寿经》最为尽心,奚令仪中规中矩的《心经》也在其中。
因李良娣之故,太后倒是多看了几眼。
却不曾过多在意。
而后她似是想起来般,问道:“早先听闻东宫有喜,哀家忙于诵经,倒是忘了赏些东西。”
说得是冯昭训有孕之事。
李太后当即赐赏,说是借今日寿宴之喜,为皇帝头一个孙辈添福。
太子起身谢恩。
李太后又继续道:“皇帝膝下血脉不多,哀家十分不忍,眼下孙辈之中,唯太子你年纪最长,妻妾齐全,当秉承血脉延续之责,好为哀家多生几个重孙儿出来,哀家也就安心了。”
说着,她目光流连在自家侄孙女李良娣身上,意味十分明显。
太子容琅眼睑下垂,面上依旧恭敬:“孙儿知晓。”
此时始终不曾出声的皇后叶氏也开口:“东宫之中的女眷皆是纯孝之人,瞧瞧这一沓沓佛经,想必是用了心思的……本宫早就听闻,东宫的奚良娣才貌双全,得太子千般厚爱,倒是不曾有缘得见……”
奚令仪正品着桌上一道如意球,十分惬意。
怎料话头突然转向自己。
奚令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