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澡堂尴尬事
冯清笑了笑,“对了,白嫂,除了供销社,还能在哪买到一些好东西,像冰箱这些。”
白嫂在这生活了很多年,问她准没错。
白嫂吓了一跳,冰箱那高档玩意儿,她想都不敢想。
看着白嫂直愣愣看着她,冯清急忙解释,“我就好奇问问,今天在供销社看见有卖,感觉很新奇。”
白嫂这才反应过来,家属院里也有人买过,只不过都是家庭特好,“我听说是叫什么友谊商店,很多外国货,除了贵点,东西挺齐全的。”
冯清听后心中有了主意,国外的东西,从古至今都很贵,看来她得努力赚钱才行,她向白嫂道谢后,便转身离去。
白嫂望着冯清的背影出神,心中不免泛起一丝疑问,她的邻居什么来头,屋子布置的如此有品位,还要买冰箱,不管怎么说,肯定不简单,看来以后好好跟她相处。
冯清没想那么多,她要收拾衣服,去澡堂洗澡,来了几天,都是在家随便擦擦,今天有时间,一定要舒舒服服洗个澡。
衣服用口袋装着,盆里装上香皂,帕子,穿着拖鞋,朝澡堂走去。
现在天气热,澡堂每天下午开放,家属院人多,这个时间点,里面人也挺多的。
澡堂和以前书上描写的一样,中间没有隔断,一个个白花花的身子站在水龙头下冲洗。
旁边是三个女同志,看上去和她年龄差不多大,皮肤雪白,身材纤细高挑,十分养眼,看见有人进来,也不避讳,明显早就习惯。
特别是最漂亮的那位,看见冯清时,明显愣了下。
四目相对,又赶紧移开视线。
冯清可不敢多看,也没她们放得开,放好东西,背着身,身上擦了香皂,胡乱摸一把,水下一冲,就算洗好了,动作十分快速。
三位女同志穿衣服的时候,她也弓着身,淅淅索索从袋子里拿出干净衣服,她这套还是祁云在镇上供销社给她买的。
鹅黄色衬衣,配一条浅蓝色裤子,冯清觉得,如果配条白色的会好看很多。
只不过目前她没有多余的钱,等家里布置差不多了,再打算买几身好看的衣服,这段时间她想明白了,既然老天爷让她穿越七十年代,她就不能委屈自己,降低生活标准。
毕竟前世的她,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生活上,都已经达到小资水准。
“我的香皂呢?”旁边的女同志语气焦急地问着,赶紧弯腰寻找。
“茉莉,是从友谊商店买回来的那块?”另一个女同志问道。
“是啊,刚才明明放在这里。”茉莉指着离冯清不远的地方说。
其它两个女同志眼睛齐刷刷地看过来,一副冯清就是小偷的样子。
冯清已经把东西收拾好,正准备要走。
看见她们的目光,心里咯噔一声,难道刚才太匆忙,拿错了,眼睛赶紧往地上扫视一圈,果然,她土黄色香皂还躺在角落里。
赶紧放下盆,掀开上面的脏衣服,一块鹅黄色香皂躺在下面,颜色相似,刚才匆忙,才拿错了。
冯清尴尬地拿出来,“不好意思,刚才拿错了。”
“哼,谁知道呢?”其中一个女同志一把抢过去,“茉莉,赶紧收好。”
茉莉接过,上上下下打量冯清,嘴角带着讥讽。
冯清,“”
算了,越解释越让人感觉在狡辩,默默捡起自己香皂,很快走了出去。
“小琴,你知道刚才那个女人是谁吗?”茉莉对刚才抢过香皂的小琴问。
小琴摇摇头,一脸疑惑,“你认识?”
“要是我猜得不错,她就是刚来家属院,买了一车新家具的祁云媳妇。”茉莉眯着眼看向冯清远去地背影。
“啊!就是她,这么漂亮!”丽丽感叹。
茉莉微不可察地皱了皱眉,丽丽马上意识她说错了话,立即补充,“不过气质一般,你看她穿的衣服,虽然很新,不过一看就是在乡下买得便宜货。”
“气质这一块,还是我们茉莉最好,哪像她,就算买了那一车城里的东西,也改不了身上的土味,连茉莉的香皂都见不得,真不知道那车东西怎么来的。”小琴撇着嘴,顺着丽丽的话说着。
茉莉心里舒服了,微微一笑,“我们走吧。”
回到家,茉莉从冰箱里拿出雪糕,给小琴和茉莉一人一根。
小琴和茉莉喜出望外,她们就好这一口,炎热的天气,咬一口雪糕在嘴里,丝丝冰凉顺着喉咙一直延伸到心里,整个人都舒服了。
茉莉懒洋洋地依在沙发上,雪白的腿斜放在沙发下,轻启朱唇,咬了一小口,一副惬意享受的样子。
这两天,家属院的话题总是围绕冯清买的新家具上。
一口气买那么多,还都是最新款,特别是她家的碗柜,听说是供销社最贵的,要一百多。
以前大家都觉得茉莉欣赏水平高,家里豪华,但现在冯清出现了,这样的评价不再只属于茉莉她一个人了。
茉莉以前还以为冯清有多了不起,今天看她衣服的款式,知道自己多心了,无论怎么,她也只是没见过世面的乡下人,哪有她土生土长得城里人见识广。
像沙发,冰箱这些高档货整个家属院不就只有她一家有吗?冯清恐怕连听都没听过吧。
这样一想,茉莉彻底放松了,
冯清回到家,洗了衣服,给自己炒了个扬州炒饭,进了空间看她的木耳,完全没将下午的事放在心上。
晚上她故意没加煤球,早上起床看见红彤彤的炉火,她确定,祁云晚上真的回来过。
白嫂说他们这次任务时间短,十来天就能回来,等祁云回来,一定和他商量修洗澡间的事情,没有隐私的澡堂,她再也不想去了。
简单吃过早饭,背着画夹,朝黑市走去。
摆好摊位,她支起画架,今天想画一副向日葵,挂在窗户对面,和小雏菊窗帘相对应。
今天生意冷清啊,向日葵画都画好了,还没有一单生意,围观的人也有几个,就是没有人找她作画。
其实是因为经过昨天一晚上时间,人们都冷静许多,比起一元钱那张纸回家,还不如称斤肉来得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