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大唐茶圣陆羽 > 第52章 第章 沸油灭怪

第52章 第章 沸油灭怪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陆羽朝洞内察看了一阵,退了回来:“大人,里边有个数抱围粗的大洞,妖物很可能就藏在洞内。”

    李齐物道:“那怪能吐白烟,到底会是什么妖物呢?”

    陆羽道:“据《山海经》记载,大山深处有一种山龙,可吐白烟,人畜不能靠近,靠近必死。学生怀疑,洞内吐白气的怪物或许就是山龙,以往周围百姓的猪、羊还有前不久失踪的小官保说不定也是被它所伤……”

    李齐物道:“贤契言之有理。本府也读过《山海经》,所谓的‘山龙’,其实就是大蟒蛇。因为大蟒蛇长到一定的长度,就具备了排泄体内秽气的能力。所谓吞云吐雾,便是大蟒蛇在排泄秽气。竟陵地处平原,人烟稠密,怎么会有这种怪物呢?”

    陆羽道:“听老军头说十几年前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或许里面的洞直通大山,山龙过些年往返一次也未可知。”

    李齐物道:“你们认为怎样才能除掉此怪?”

    朱放道:“在下以为,在洞口堆上草木点燃,说不定能烧死此怪!”

    陆羽思忖道:“朱先生所言有一定的道理。不过此怪达到能吐白烟的程度,表明它在洞内至少生存了百余年,甚至更长时间。因此,此洞不仅深不见底,或许别处也有出口。眼下它在此处吐烟,如果点燃洞口草木,火只能烧到洞口表层。要是它遇火缩进洞里,不仅烧不到它,说不定它还会从别的出口出去危害生灵。如果能将煮沸的水倒进洞里,说不定能将怪烫死……”

    李齐物道:“这倒是个办法……”

    朱放道:“可是,水冷却得快,如果烫它不死,又将如何?”

    李齐物道:“那就用沸油,你们以为如何?”

    陆羽道:“学生不是没有想过,只是用油过于昂贵……”

    朱放道:“只要能除掉此害,油再贵又怎样?”

    李齐物道:“为民除害,岂能吝惜油贵……”

    北门城外古城堤边,支起十来口大锅。锅下烈焰熊熊,锅内沸油沸腾,兵士们不停地放柴,将火烧得旺旺的。

    晌午时分,几十斛油全部烧沸。众兵士将沸油倒进一只只木桶内。李齐物正要下令用沸油浇洞,老军头急匆匆地赶来阻止。

    老军头道:“大人不可不可!卑职在这里已经干了几十年了。记得十几年前,这里也曾冒过白烟,当时一位姓田的县令便暴疾而亡。卑职曾听民间有城外冒白烟,县官不换即死的传闻,卑职想肯定是当年的那位田县令亵渎神灵,才遭到报应……望大人三思!”

    陆羽道:“天降妖孽,危害百姓。晚辈以为大人为民除害,上应天道,下顺民意,这可是功德无量的好事,要遭报应,也是好报应!”

    李齐物道:“贤契言之有理,只要能为民除害,即使受到天神惩罚本官也无所畏惧!来人,速将沸油倒入洞中!”

    兵士立即排成一长溜,纷纷将沸油倒进洞里,洞内当即发出雷鸣般的吼声,连地皮都被震动。

    待吼叫声停息,李齐物派人到洞口察看,发现了一条水桶般粗细的巨蟒,已烫死在洞中。

    李齐物组织兵士用挠钩将巨蟒从洞内拖出来,足有十几丈长,头似笆斗,牙如利剑,露出唇外,显得异常的恐怖狰狞。李齐物命人剖开蟒腹,里面有不少未化尽的兽骨和金银珠宝。汤寡妇也从家中赶来。她从那些珠宝中,找到她儿子官保挂在脖子上的那只玉锁,捧着玉锁嚎啕大哭。

    太守府的后花园。早晨,陆羽正在为几棵茶树浇水,邓婵玉急匆匆地了跑进来,高兴地道:“陆大哥,老爷叫你呢!”

    府内客厅。客座上一个中年汉子,短须虬眉,一副慈祥豁达的样子,正是从京城贬到竟陵来任司马的崔国辅。

    李齐物道:“崔大人,本府知道,你也是一位爱才惜才之人,本府府内有一个后生,见到他保准你会喜欢!”

    崔国辅道:“哈哈,何以见得?”

    李齐物道:“大人你有所不知,他是个孤儿,还在襁褓中,就被遗弃,扔在湖边的芦丛里。被西塔寺方丈智积禅师拾得,将他抚养成人。这孩子在庙内受尽磨难,就因为偷着读了几本儒家的书被责罚,人还没一缸高就派去挑水、泥墙、背窖砖,挨杖、面壁是家常便饭……真是苦不堪言。后来,此子不堪忍受无休止的责罚,逃了出来,跟着一个戏班,靠唱戏谋生。本府看他是个好苗子,就把他带到府上来。这孩子可勤奋呢,手不释卷,常常读到鸡鸣,小小年纪就书破万卷、学贯古今……还有,他对茶学也有很深的研究,茶道功夫造诣之高更是无人能及……哈哈!”

    崔国辅道:“哦,既是这样,卑职还真该好好见识见识这位青年才俊了……”

    两人谈得正起劲,陆羽走了进来。

    李齐物指着陆羽说道:“这就是本府说的后生陆羽陆鸿渐……”随后朝陆羽唤道:“鸿渐,来来来,快过来认识一下,你知道这位大人是谁吗?他可是我朝大名鼎鼎的大诗人、竟陵新任司马崔国辅崔大人呢!”

    陆羽连忙拱手道:“学生陆羽见过崔大人!

    李齐物道:“崔大人的诗写的可好呢,你可算又遇到一位写诗的良师了,可要跟崔大人好好的学啊!”

    陆羽道:“是!崔大人声名远播,犹雷霆灌耳。大人的诗学生早就拜读过。如《小长干曲》一诗,风格清新,语言晓畅,于平淡自然中见含蓄委婉,耐人寻味。再如《采莲曲》一诗,‘玉溆花争发’一句,一个‘争’字,简直把百花吐芳斗艳的繁茂之态写活了……总之,读大人的诗,如春风拂面,醍醐灌顶!”

    崔国辅见说,笑道:“哈哈,过奖了、过奖了、惭愧、惭愧……”

    二人促膝交谈,越谈越投机,二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

    这年,遇上百年难遇的大旱,直干得田地开裂,河水断流。禾苗枯焦,田地颗粒无收,成群的饥民潮水般涌向竟陵城。

    一条大街上,坐落着一家粮行。已经日上三竿了,粮行大门紧闭,购米的人群排了几里地长。好不容易等到开门,一个小二模样的中年人将一块“今日无米”的牌子挂在门上,门随后掩上,门口顿时响起嘈杂的叩门声、愤怒的呵斥声和叫骂声。

    粮行后院的粮仓内,里面全是粮食,大腹便便的粮老板正在粮垛前察看,挂牌子的中年人走了进来:“老爷,外面在叫骂,说我们粮行囤积居奇,把粮食藏起来不卖,打算到明年春荒时卖个好价钱,是黑良心……”

    粮老板道:“哼哼,要说就让他们说去,老子就是黑良心,老子就是要‘囤积居奇’,看他们能把老子怎样!”

    说话间,一个小厮跑进来禀道:“老爷,听上街粮行的老板说,马上就是太守大人的五十大寿,那边正在张罗送礼的事呢!”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