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章 朕观此子不是池中之物啊
崇祯放下勺子,环顾四周,微笑着对众人说道:“诸位爱卿,今日能与朕一同品尝这新鲜出炉的麦粥,实在是莫大的福气啊!
此乃今岁新收之麦粒所熬制而成,朕还曾亲赴田间,亲手收割这些麦穗呢。
来吧,莫要辜负这一番美意,快快趁热享用,待放凉后滋味便会逊色许多。”
众人闻言,皆面露惊喜之色。
他们深知皇上平日里政务繁忙,但竟还抽出时间亲身参与农事劳作,并将收获的成果与他们这些海上盗匪 分享,这份关怀备至令他们倍感荣幸。
于是,众人纷纷起身谢恩,也顾不得粥是否仍滚烫,仰头一饮而尽,表示对圣上的敬意。
崇祯与众爱卿谈笑风生间,目光不经意间落在了郑芝龙身旁的郑森身上。
小男孩乖巧地站在一旁,眼神清澈明亮,非常人者,不发一言坐与众人之中,也是如明珠一样璀璨 。
由于其母田川氏身份特殊,性别原因,按照礼仪规矩无法与众人共饮,其实崇祯也对这个时空的日本女人充满了探究和兴趣。
崇祯帝凝视着郑森,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之意,开口问道:“一官啊,这位想必便是你的犬子吧?如此年幼,却已生得这般俊俏可爱,犹如精雕细琢而出。
更难得的是,从他的神情气质中,朕能感受到一种非凡的气度,将来必成大器。
观其面相,实非池中之物啊。
一官,你儿子叫什么名字啊?”
崇祯皇帝这分明就是明知故问啊!
他怎会不知晓郑芝龙的儿子叫啥呢?也是没话找话,作为一个引子提出来。
此刻的郑芝龙内心充满疑虑,对先前熊文灿所言半信半疑起来。
熊文灿曾告诉过他,说皇帝陛下早已梦见过其儿子,并预言此子将来必成大器、位极人臣,最起码也是挂号的大将军。
然而,当郑芝龙满怀期待地带着儿子郑森来到崇祯皇帝跟前时,故意让孩子在皇帝面前露个脸,但崇祯皇帝却毫无反应。
正当郑芝龙心情低落之时,突然听到崇祯皇帝说出这样一番话,顿时精神一振。
他急忙施礼道:“五爷过奖啦!小人一介粗鲁之人,犬子也不过是乡野间没见过世面的娃娃罢了。
犬子名叫郑森,小名唤作福松。”
“哦,这乳名倒颇具扶桑之风啊。”
崇祯皇帝轻描淡写地说道。
闻听此言,郑芝龙心中一惊,唯恐引起崇祯皇帝的误解,
赶忙想要辩解几句:“五爷,这个……其实这名字并无特别深意,只是微臣一时兴起随口取的,请五爷莫要在意。”
他额头上不禁冒出一层细汗,紧张地看着崇祯皇帝,生怕自己说错话惹恼了这位天子。
崇祯摆了摆手,脸上露出笑容:“无妨,就叫福松吧。郑森啊,快过来,到五爷这儿来。”
听到这话,郑芝龙心情异常激动,连忙用力推了身旁的郑森一把。郑森小心翼翼地向前迈了一小步,对于他来说,这只是微不足道的一步,但在郑芝龙眼中,却是他们郑家迈出的重要一步。
崇祯凝视着宛如小大人般朝自己走来的郑森,心中不禁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之情。
尽管与岳飞岳王爷相比稍逊一筹,但郑森好歹也算得上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民族英雄。
正当崇祯准备伸出手去抱抱这位可爱的小正太时,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只见郑森十分正经地站在远处,便向自己行起了标准的揖礼。
尽管年纪尚小的郑森并不理解为何父亲身为一名海上霸主,却要对眼前这位被称为“五爷”的男子这么客气,就连那熊大人也是执礼甚恭,但他深知其中必然有着一定的规矩和礼仪。
于是,年仅五岁的郑森一丝不苟地按照所学的礼节,恭恭敬敬地对崇祯说道:
“属下台湾分号掌柜郑芝龙的幼子郑森,参见五爷!”
崇祯哈哈一笑:“哟呵,近前一看,这小家伙长得挺俊啊!
而且看起来还挺像个小大人似的呢。
怎么小小年纪就如此沉稳老练呢?”
站在一旁的郑芝龙赶紧赔着笑脸解释道。
“五爷谬赞了!犬子年幼无知,可能是平时受到小人的影响,所以言行举止略显成熟一些。
其实,微臣也曾经聘请过不少名师来教导他,但不知道为什么,这孩子却养成了这般过于老成持重的性格,实在惭愧得很呐,还望五爷莫要怪罪。”
“诶,郑掌柜言重啦!
依我看呀,这可不是什么坏事。
自古以来,但凡有大才能者,往往都有着独特非凡之处。
此子如此特别,将来必定大有作为啊!
说实话,我对他可是颇为喜欢呢。”
崇祯皇帝毫不掩饰自己对这个可爱小正太的喜爱之情。
此时此刻,崇祯心中暗自思忖着:若是朕能有这样一个聪明伶俐又乖巧懂事的儿子该多好啊!
而就在不久前,他的皇后周梓童也传来了身怀六甲的喜讯。
如果按照历史发展的正常轨迹来看,不出意外的话,即将诞生的这位皇子便是那命运多舛的太子朱慈琅吧……
如今的崇祯皇帝对待孩童竟怀有一颗慈爱之心,眼见着郑森还要故作成熟、谦逊,崇祯便直接起身,上身微微前倾,伸出双手,迅速将身形笔挺如葱般站立着的郑森拽到身旁。
紧接着,崇祯一把将其紧紧抱住,并顺势用力揉捏起郑森头上绑着双髻形似丸子的长发。
崇祯的这一连串行为,无疑向在场众人释放出一个极为强烈的信号,犹如投石入水般激起层层涟漪。
郑芝龙自是激动万分,情难自禁,他扭头看向两位兄弟以及自己的忠实部下施大瑄和洪旭。
只见这四人眼中皆流露出难以言喻的喜悦之色。
此次郑家倾尽全力一搏,冒险远赴京城,可以说是踏上了一条通天大道,而今终于稳稳当当落地生根了,得了天子的垂青,对于没有一官半职的郑家来说,何其幸也。
这以后的前途,就和搭了天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