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大明:首次科举,我把考生看哭了 > 第84章 失期,法皆斩!

第84章 失期,法皆斩!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艹,你大爷的,这次的考官,怎么还是吴长生那个混账家伙?而且还成了主考官。”

    “真是天亡我也!天亡我也!”

    “艹,难道是我今年没烧香拜佛,所以才让我科举不中的吗?”

    看着主考官吴长生那猩红的字样,所有的考生都绝望了。

    这一次参加科举的绝大多数考生,都是上一次科举失败,这一次不肯放弃,卷土重来的。

    准备这一次考出一个好成绩,以此来光宗耀祖。

    有了上一次的教训,他们自然清楚,主考官吴长生,出的科举试题,会有多么刁钻。

    四书五经那些书上的知识,就算你能倒背如流。

    在吴长生出的问题面前,依旧如同孩童一般稚嫩。

    若是仅仅如此的话,极大可能,这一次的科举考试,还是要以失败告终了。

    因此,这些考生们,心中浮现出了一抹绝望之色。

    他们唯一能做的,便是尽人事听天命了。

    祈求老天爷能开眼,帮忙他们,通过这一次的科举考试。

    “可恶啊,如今正值农忙时候,为了这一次的科举考试,我连稻子都没打理,就跑来了科举,怎么会遇到这种事啊?”

    一个浑身肌肉的考生怒声开口,双拳紧握,长满老茧的手掌上,青筋暴起。

    为了这一次的科举考试,他连家里的稻子都来得及收割,就慌不择路的赶来了。

    若是科举失利的话,那他可就惨了。

    家里的稻田,那可是他一年的口粮啊。

    若是科举不中,回去之后,地也荒了,一年就要饿肚子了。

    这一次,无论如何,他也要高中进士,只有这样,他才能继续活下去。

    否则,就要流落街头,成为要饭的乞丐了。

    “哈哈哈,还种稻子,别给我们举人丢脸了。这年头,只有低等人才种稻子。咱们举人,衣来张口饭来张手就行了。”

    听到这个考生的话,其他考生纷纷放声大笑。

    一瞬间,贡院周围,便响起了欢快的笑声。

    他们都被这个考生给逗乐了。

    “以后你出去,别说自己是举人,丢我们举人的面子,真该死,真下贱。”

    又一个考生落井下石,看向这个种田的考生的眼神中,流露出了一丝轻蔑之意。

    他们可是高高在上的举人,和那些种田的农夫,早就不是一个世界的人了。

    哪个举人混到去种田的地步,这就是在打他们所有举人的脸。

    他们这些举人,就算饿死,也不会去干种田那类低贱的事情啊。

    他们这些饱读圣贤书的,可丢不下那个脸面,去从事那种低贱的职业。

    身为举人,他们只要负责读书就行了,争取更进一步。

    再不济,依靠着举人的身份,完全可以和地方的那些大乡绅们合作,互相成就,各取所需。

    更有甚者,举人的地位,甚至让当地的县令,百姓们的父母官,都要以礼相待。

    ……

    大明朝廷,朱元璋,对于参加科举的这种读书人,其实还是挺照顾的。

    一旦有人通过科举考试,获得了秀才以上的功名,便能享有一定的权利和地位。

    如果是举人这种功名,享受的福利便更加多了。

    在大明朝,身为一个举人,不仅能够免除自己的徭役,更拥有着免除赋税的福利。

    不过,在朱元璋看来,一个举人,凭借他孤身一人,平日里还要读书,根本种不了多少田地。

    因此,哪怕他再能干,每日每夜的当牛马来耕地,也免除不了多少赋税。

    这样的赋税,大明王朝完全承担得起。

    况且,读书人一般细胳膊细腿的,四肢乏力,一阵风都能吹跑的瘦弱模样。

    免除他们的徭役,自然就更不是多大问题了。

    不然的话,让这些读书人去当徭役,只怕是徭役的活没干多少,吃的倒不少。

    此外,因为读书人的身体原因,在沉重的徭役下,根本没多大用武之处。

    万一,读书人在沉重的徭役下,力竭身亡的话,还容易闹出乱子。

    倒不如顺水推舟,直接免除这些读书人的徭役,还能彰显出他这个皇帝是多么的英明神武。

    让这些读书人,对自己,对大明王朝的感观,好上几分。

    这些读书人,干的都是笔杆上的事。

    若是太过得罪这些读书人,他活着的时候,可能不会有多么大的影响。

    但若是死了,这些读书人恐怕就会编排起他了,给他留下一些什么黑历史。

    有句古话说的好,宁愿得罪手握枪杆子的人,也千万别得罪手拿笔杆子的人。

    不得不说,朱元璋的这些免除徭役和免除赋税的政策,无论是出发点,还是起点,都是极好的。

    只可惜,朱元璋,终究是低估了人性之恶。

    他颁发的政策,虽然很好,利国又利民,还能展现出大明和他自己的宽容与大度。

    但是,朱元璋这完美的政策发布下去,却很少有人,能够严格按照朱元璋制定的标准来执行。

    因为,哪怕再完美无缺的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也会出现难以弥补的漏洞。

    须知,天底下官官相护,朱元璋手下的大臣,那些执行的人,难道不会利用漏洞,不断蚕食着大明的利益吗?

    最终,朱元璋这个本应完美无缺的政策,却为大明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自从朱元璋这个政策发布之后,在底下人的放纵之下,许多举人,便偷偷和地方上的那些乡绅们勾结起来。

    那些乡绅,给予这些举人大量钱财和金银珠宝,给予这些举人想要的美好生活。

    而这些举人,便会将那些乡绅的田地,挂在自己的名下,从而实现,帮助那些乡绅偷税漏税。

    这样一来,本来应该流入大明国库中的赋税,就全部落入了这些地方乡绅的口袋中。

    每一年,都会有无数的赋税,在不经意间流失,成为了地方乡绅的私产。

    有了钱财的乡绅们,只会更加的变本加厉,吞并其他人的田地。

    让那些原先有田地的人们,变成他们这些乡绅的佃工,为他们白打工。

    因此,哪怕百姓苦了,而大明的国库,却没有得到任何充盈。

    一切都被中间的那一个环节,乡绅大臣们给蚕食掉了。

    而那些地方的乡绅,轻而易举,便获得了如此巨大的财富。

    他们自然不会,也不敢独吞这笔不菲的财富。

    反而会用这些昧着良心赚来的钱财,来疏通打理关系,处理好和地方官员的关系。

    如此一来,乡绅和官员相互庇护,甚至于官官相护。

    这些人,互相勾结之下,他们之间的利益链条,便会变得更加紧固。

    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地方乡绅集体,像条蛀虫一样,不断蚕食着大明的利益。

    到了大明的后期,这些乡绅集团,更是间接危害到了大明江山。

    ……

    正如那句老话说的一样,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人人都是趋利避害的生物,都会想方设法的,钻各种政策和律法的漏子。

    从而为自己的个人谋取私利,哪怕因此,可能会危害到公共的利益,但他们,依旧乐此不疲。

    无论上面的人,发布了什么政策,执行起来,终究还是下面的人说了算。

    哪怕上面的人,他们的想法再好,但无法贯彻下去,那想法,就不可能有好处。

    譬如,广为流传的那个陈涉吴广的故事,秦朝时的那个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陈涉吴广起义。

    其中陈涉吴广,便仅仅用了一句简单的失期,法皆斩,便成功让戍守边疆的一千人,起了反叛之心。

    可是,根据大明朝现在了解到的,残留下来的一些秦朝法律来看,秦朝时的律法,压根就没有失期,法皆斩这一说法。

    根据《睡虎地秦墓竹简》中《徭律》记载,御史发征,乏弗行,貲二甲,失期三日至五日,誶;六日到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

    意思就是,征召戍守边疆的人,不能前去的,罚款两套盔甲。延误日期三到五天的,口头训斥。六天到十天的,罚款一块盾牌,超过十天的,罚款一套盔甲。

    这个律法,对于戍守边疆的人来说,可以说是极为照顾了。

    秦朝当时的法令,对于遇到大雨,延误了戍守边疆日期的人,处罚并没有多重。

    延误三到五天的,仅仅是口头批评罢了,延误日期太长的,也不过是罚款。

    完全不像陈涉吴广说的那般,戍守边疆延误了,失期,法皆斩。

    那为什么,陈涉吴广这些人,非要说失期,法皆斩,更是一下子窜动了在场的所有人,让每个人都起了对秦朝的反叛之心呢?

    一句今亡是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便让所有人云集响应。

    似乎在这些人的眼中,正如陈涉吴广说的一样,无论他们怎么做,都是必死无疑的了。

    还不如舍得一身剐,敢将皇帝拉下马,和他们拼了,为国而死,推翻秦朝那残暴的统治。

    难道说,几千人的队伍中,连一个知道秦朝律法的都没有吗?

    若果真如此,那秦朝的律法,还有何用处?

    秦朝发布了律法,而领地里,却没有一个人知道律法内容的。

    那这律法,不发也罢,反正也是个摆设啊。

    而这个可能性,显然是极低的。

    能够做到车同文,书同轨的始皇帝,难道连个小小的律法,都无法让百姓们知道吗?

    因此,最大可能便是,始皇帝颁布的律法,被底下人歪曲了。

    明明按照始皇帝的律法,出现暴雨等意外事故,延误其实没事的。

    但是始皇帝手下那些人,可不会真的按照那些律法规章来办事。

    毕竟,让人来戍守边疆,这可是实打实的政绩!

    你延期一天,他延期一天,那还能不能戍守边疆了?

    因此,延误失期,法理可容,但那些利益相关者,可不会容你。

    每个人都延期几天,那戍守边疆,建筑工事的日期,因为少了人,是不是也得延期?

    那他们这些负责管理边疆事务的人,政绩上面,岂不是会难看许多。

    他们这些管理者,谁不想把事情办的漂漂亮亮的,好让自己升官发财。

    又或者,这些管理者,工期不够,完不成任务,正好借着这个机会,杀掉那些因为意外延误日期的。

    以此来推卸自己的责任,将锅全部推给那些被杀的人,反正,死人也无法开口,替自己争辩。

    因此,无论是哪种原因,对于延误日期的人,这些管理者,大都保持着宁可杀错,也绝不放过的态度。

    而陈涉吴广,和那戍守边疆的几千人,或许是这种事情见多了,司空见惯。

    这才知道,遭遇暴雨,延误日期,等于必死无疑。

    毕竟,律法是律法,现实是现实,这两者,从来都不能混为一谈的。

    律法说的再好,也要看现实怎么执行。

    没有现实作为映照,律法,不过是白纸一张罢了。

    就像现在,哪怕规定了八小时工作双休,但又有多少人,真的能够享受到这个待遇呢?

    因此,种种原因交织之下,陈涉吴广,才会在遭逢暴雨之后,知道自己死路一条,不想着尽快赶路,反而想着拼死一搏。

    继续赶路是死,逃亡也是死,反叛暴虐的大秦也是死。

    既然都是死路一条,那他们,为什么还要顺从暴虐的大秦呢?为什么不能反抗呢?

    只要他们反抗了,哪怕他们死了,那他们也算是为国而死,为百姓而死,而不是憋屈被那些管理者斩杀。

    最终,在陈涉吴广的怂恿下,几千人同样明白自己早就没有了退路,索性跟随陈涉吴广一起开始反叛,掀起了秦末的乱局。

    后来陈涉吴广,为了鼓舞更多人反抗大秦,更是说出了那句鼎鼎有名的话。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在这句话的激励下,无数受到大秦迫害的百姓们,纷纷云集响应,加入陈涉吴广的队伍,为大秦的覆灭加砖加瓦。

    哪怕最后,陈涉吴广他们的反抗失败了,但遵循着他们精神的人,却在不断壮大。

    没过几年,刘邦和项羽两个猛人,便打进了大秦的都城,彻底将岌岌可危的大秦,给打进了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超生。

    ……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