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朱子 > 第一章 总论

第一章 总论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生民之初,治教皆统于圣王,故曰作之君、作之师(《尚书·泰誓》中语)。小民受成而已,故曰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见《庄子》)。至孔子时,世衰道微久矣,周天子不能兼君师之职,而师道属于孔子。内明学说,外阐王道,固已师表万世。自是以来,君师分权,大儒辈出,相与扶世道人心于不敝焉。

    秦汉以来,诸儒于籍去书焚、师异指殊之后,急于考订文字,辨析名物,未暇讲明义理也。训诂明而义理出,义理出而圣人之道明。天若故留此事,以待后贤,而为哲学界中,放一异彩者。至宋之盛,南自湖湘、北至河洛、西极关辅,千里之内,名贤接踵,声应气求,若合符节。曰极、曰诚、曰仁、曰道、曰忠、曰恕、曰性命、曰气质、曰天理、曰人欲、曰阴阳鬼神,若此等类,凡皆圣门讲学之枢要。而千数百年,习浮踵陋莫知其说者,至是脱然如沈疴之忽起,大寐之遽醒,可谓快哉。而集大成者,朱文公也。

    宋之理学大儒,前乎文公者,有周濂溪敦实(道州营道县人,字茂叔,原名敦实,后避英宗讳,改名字敦颐,学者称濂溪先生,谥元公)发明太极图。而箸通书有程明道颢(字伯淳,世居中山博野,后徙河南,为河南人,学者称明道先生,谥曰纯公)、伊川颐(字正叔,学者称伊川先生,明道弟也,谥曰正公,世亦称明道为大程子、伊川为二程子,皆从周子学)上承师说,而下启来者。张横渠载(字子厚,其先大梁人,备凤翔县横渠镇之南,谥曰明。弟戬,字天祺,亦知名)著《西铭》,邵康节雍(字尧夫,其先范阳人,后徙为洛阳人,谥康节,子子文伯温能世其学)创《皇极经世》内外篇。之数子者,并能一扫宋以前墨守传注之陋习,另辟径路,卓然自立,而为格物穷理之魁杰。所谓曰极、曰诚、曰仁、曰道、曰忠、曰恕、曰性命、曰气质、曰天理、曰人欲、曰阴阳鬼神者,切磋之,分别之,亦几无余蕴矣,然犹未能尽也。

    朱文公出,强志博见,凌高厉空,自受延平李子(李侗,字愿中,剑浦人,世称延平先生,谥文靖),退然如将弗胜,于是敛华就实,反博归约。迨其蓄久而思浑,资深而行熟,则贯精粗,合外内,先贤之精蕴,百家之异议,毫分缕析,如视诸掌。同时张宣公(名栻,字敬夫,学者称为南轩先生,溪州县竹人,忠献浚之子也)、吕成公(名祖谦,字伯恭,浙江金华人,学者称为东莱先生,其先世莱州人,徙寿州。六世祖宰相夷简徙开封,祖好问随高宗南渡,仕至尚书右丞,卜居金华。自四世祖希哲从程颢游,以儒行名于世,故其家子孙有中原文献之传)同心协力,以闲先圣之道,而不永其年,论述靡竟,惟朱子巍然独存。中更学禁,自信益笃,盖自《易》《诗》《中庸》《大学》《论语》《孟子》,悉为之推明演绎,以至“三礼”、《孝经》,下迨屈韩之文、周程邵张之书、道家之言、司马公之史、先正之言行,亦各为之论著。然后帝王经世之规,圣贤新民之学,粲然中兴。学者习其谈,惟其义,则知三才一本,道器一致。幽探乎无极太极之妙,而实不离乎匹夫匹妇之所知;大至于位天地育万物,而实不外乎暗室屋漏之无愧!呜呼至矣。

    上古时期,国家的治理和教化全部由圣君明王负责,因此圣王是人民的领导、人民的老师(出自《尚书·泰誓》)。普通百姓只是享受圣王治理的成果而已,因此说百姓没有必要去学习更多的知识,只需要顺从帝王定下的规则就行了(参见《庄子》一书)。到孔子生活的时期,世风衰败,道德沦丧,周朝的天子很长一段时期都不再能扮演领导和老师的角色,教书育人的任务落到孔子头上。夫子在内追求修身的道理,对外阐述圣王之道,已经成为历代值得学习的榜样典范。从此之后,君主和老师的角色就分开了,学问渊博的儒者大量涌现,都致力于扭转世道人心沦落的局面。

    从秦、汉以来,各位儒者在经历了秦朝焚书和汉朝罢黜百家、人们的学习遵从不同学派、有着不同追求之后,他们急迫地想要考证和修订典籍,辨析事物的名称和实体,还来不及阐述其中的义理。能够把字义和词义搞清楚,道理自然就明晰了;道理明晰了,那么圣人之道就明白了。上天好像是故意把这件事留着不做,以等待后世的贤人,从而在哲学界中产生一位能有突出成就之人。到宋朝鼎盛时期,南起湖南,北到黄河、洛河一带,西到陕西中部地区,千里之内,著名的贤人接连出现,志趣相投的人彼此应和,如同兵符一样完全吻合。其中有研究极、诚、仁、道、忠、恕、性命、气质、天理、人欲、阴阳、鬼神等等类似这样的问题,这些都是讲解圣人学问的关键问题。一千多年来,大家跟着错误的方向,没有人能深刻领会其学说旨意,到现在才忽然像是久治不愈的病一下子痊愈、睡了很久突然醒悟过来一样,真是大快人心。这其中有一位传统学术取得突出成就、吸纳百家之长的大家,就是朱文公。

    宋朝理学界的大儒,在朱熹之前有濂溪先生周敦实(道州营道县人,字茂叔,原名周敦实,后来为了避宋英宗的名讳,改名为周敦颐,学者称他为濂溪先生,谥号元公),研究创制了太极图。撰写儒学通书的有明道先生程颢(程颢,字伯淳,世代居住在中山的博野县,后来迁居河南,为河南人,学者称他为明道先生,谥号纯公)、伊川先生程颐(程颐,字正叔,学者称他为伊川先生,他是明道先生的弟弟,谥号正公,世人也将明道先生称为大程子,伊川先生为二程子,他们都在周敦颐门下求学),他们继承了老师的学问,为后来人开辟了道路。横渠先生张载(字子厚,祖籍大梁人,后迁徙到凤翔县横渠镇南边,谥号明。他弟弟张戬,字天祺,也非常出名),创作了《西铭》。康节先生邵雍(字尧夫,他祖先是范阳人,后来迁到洛阳,谥号康节,他儿子邵伯温能够继承他的学说)创作了《皇极经世》内外篇。这些学者,都能够扫除宋朝以前拘泥于古人注解的陈规陋习,另找新的途径方法,并取得卓越的成就,自成一派,成为了穷究事物义理的杰出人物,跟那些研究极、诚、仁、道、忠、恕、性命、气质、天理、人欲、阴阳鬼神等学说的人,相互研讨勉励,分辨其中的不同,也基本上都将其中的道理呈现出来,然而仍然没有能够达到顶峰。

    朱熹出现后,强于记忆,见识广博,目光高远,受学于延平先生李侗(李侗,字愿中,剑浦人,世人称他为延平先生,谥号文靖),谦卑之貌好像难以承受,于是收敛其外在光华,追求其内在实质,从广博归于简约。等到长期积累之后思想越发浑厚,阅历逐渐丰富,践行圣贤之道也更加娴熟,无论精细还是概略、无论是内修还是外治都能融会贯通,先贤的思想精髓,诸子百家的不同观点,都能够细致详尽地剖析,好像看自己的手掌一样清晰。同时期,还有张宣公(名张栻,字敬夫,学者称他为南轩先生,溪州县竹人,张忠献的儿子)、吕成公(名吕祖谦,字伯恭,浙江金华人,学者称他为东莱先生,祖籍在莱州,后迁入寿州,他六代前的祖先吕夷简曾官至宰相,迁居到北宋首都开封,曾祖父吕好问追随宋高宗南渡黄河,官至尚书右丞,择地居住在浙江金华,他的四世祖吕希哲与程颢交游,以儒行闻名于世,因此他家中子孙有中原文献古籍相传)志趣相同,致力于研究先圣之道,但两人年岁有限,相关著作没有完成就去世了,只有朱熹一人巍然存于世间。中年又遭受“庆元学禁”的迫害,让他对理学的追求更加坚定,从《易经》、《诗经》、《中庸》、《大学》、《论语》、《孟子》开始推演铺陈,延伸到《仪礼》、《周礼》、《礼记》及《孝经》,乃至屈原、韩愈的文章,周敦颐、二程、邵雍、张载的著作,道家的言论,司马迁的《史记》,前代贤人的言语行为,都分别进行了论述分析。然后先世帝王治理国家的做法、圣贤教化百姓的学说,由此开始辉煌灿烂,由衰转盛。学者研习他的言论、尊崇他的义理,由是知道天地人三才的根本是相同的,抽象道理与具体事物的核心是一致的。他的思想深邃到能够探求无极太极的奥妙,但是又不脱离普通百姓的认知水平;理论宏大到参究天地之间的万物规律,但又不外乎在暗室和隐秘处也不会有羞愧之心!真是达到极致啊!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