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这种思维要不得
卢教授摆了摆手,敲了敲话筒,台下掌声再次消失。
卢教授道:“我不知道,有多少中医人,真的听懂了李憬同学刚才的讲解。
说老实话,我也没有完全听懂,但我知道,李憬同学讲的非常有道理,理论结合实践,完全可以用于临床,绝非纸上谈兵,更非空口白话,值得大家去深入研究。
在当今社会,中医正逐渐崛起,展现出蓬勃的希望。
我们看到中医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中医诊室里,挤满了前来寻求治疗的患者。古老的中医理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为患者缓解病痛,带来健康的希望。
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和重视。中医的崛起,不仅是医学的进步,更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在未来的日子里,中医将继续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而中医药要真正崛起、长盛不衰,需要的是更多崛起的年轻中医人,这也是老一辈中医人,最殷切的期待。
今天,我很高兴。
我发现了不一样的知识层面,我看到了更多崛起有为的后起之秀,我感受到了中医的星星之火,必将燎原的趋势。
三行人必有我师,古人诚不欺我也。现在,有请李憬同学,接着分享、传授他的心得与医术。”
“啪啪啪啪啪啪!”
此时,没有谁带头,众人自发的鼓掌,非常热烈,非常用心,除了某些心怀不轨之人。
“大家请安静,掌声,请留在下一个阶段,选择请李憬同学继续。”
李憬看了一眼卢教授,接着道:“既然大家垂爱,我多说几句。”
“中医治病,不管是用药,还是用针,都是首分阴阳,接着是寒热虚实表里,也就是常说的八纲辨证。
在此,我想说说四气五味的用药与简单辩证之法,依然以肝不藏魂为例。
比如最简单的脉法,脉弦,可定为肝阴盛;脉弱软,可定为肝虚。
肝虚时,是藏血不及,用它恶的味(辛)为主;肝实时,是藏血太过,用它喜欢的味(酸)为主。
也就是说,虚,怕什么,给什么味;实,喜欢什么,给什么味。
肝实(血瘀),脉弦,藏血太过,统血不及,喜酸药,就用酸药去推动,让血变成气。
血虚(气滞),脉松,藏血不及,统血太过,怕辛药,就用辛药。
气大伤肝,说的是肺气大伤肝,金克木,金气越大,血会越虚,导致统血太过,藏血不及。
木克土,如果木不克土,就会肝阳上亢;克太过,就会血瘀;相生太过,就会血虚,要么气滞,要么阳亢。
肝阳上亢,用金辛克/压制、火苦耗。
升发不及,就会血瘀,上寒下热、上虚下实,可用一苦一辛,或两苦一辛(六合汤+苦辛,一推一拉,苦去耗,再给肺一点力量去克/压制肝)。
再比如,左关浮强:说明是升太过,是被堵,去掉酸苦,以辛咸甘为主,配合五平汤。
左关沉强:说明是降太过,是被克,去掉酸辛,以甘苦咸为主,配合六合汤。”
李憬看了看周围迷茫的眼神,知道自己说的东西,可能没有几个人能听懂,毕竟这些东西,源自于十几年后、一位民间中医老师的临床研究结果。
正想改变思路,换一个简单的。
此时,有人举手。
工作人员见卢教授点了点头表示同意,快速跑步,递出话筒。
举手人接过话筒道:“李憬同学你好,虽然我听不懂,但我觉得你说的非常有意思。
我有一个不情之请,想请同学给一个组方,让我们可以通过临床去运用,先模仿借鉴,临床有效后,去找到组方的规律,不知道可否?”
“啪啪啪啪啪啪!”
“李憬同学,我们听得云里雾里,请同学给一个实用的组方。”
卢教授敲了敲话筒道:“李憬同学,你觉得怎样?如果可以,就以你刚才说的,儿童不长个、胃口差,可否?”
李憬没有拒绝:“好的,那我就以这个为例,大家遇到后,可以去尝试,基础方就三味药,佛手3-5克,独活5-8克,当归5-8克
不要用传统的煎煮法,在此,我们需要的是气与味,不需要其中的药性,不可久煎煮,时间超过20分钟,可能就会把不需要的性味、药性煮出来,反而不好,甚至是无效。
先浸泡10-30分钟,大火煮开后,再小火煮15分钟,把余下汤液200-300毫升倒出,分2-3次温服。”
“效果怎么样?”有人大声问。
“这个只是基础方,真正要用好,最好是因人而异,根据脉象、舌象、具体情况加减。
我做了少量案例,如果不辩证,只是根据刚才说的症状用药,基本上也做到一剂即效,如果两剂无效,比如服两天,胃口依然未见明显改善,最好重新辨证施治。”
“总体来说,春天易藏血太过(统血不及),用酸辛为君药,用母去推(咸/肾);用子去拉(苦/心)。
春天基础方(也适合成年人,春天胃口不好的可以尝试):佛手3-5克、独活5-8克、当归5-8克,可加紫苏3克、浮小麦5-8克”
“好了,我分享完毕,谢谢大家的聆听。”
有人质问:“李憬同学,你说得如此肯定,真的有你说的那么好的效果,你能保证吗?万一服用了你开的方药,伤害到病人,你负得起责任吗?”
李憬看了一眼问话的人,站在万华身后,不是本科室的医生。
“你误解了,我并非给所有人开方,只是分享一个不一样的思路,是我外出学习所得,并非根据某一个症状、或某个病名去治病,不可能保证每个人都绝对有效。
至于有没有害,这几味药,只要是小火煮,不超过15分钟,药性很难煮出来,并且服用天数有限,大家应当能评估出,有害的可能性有多大。
当然,如果可以配合针刺、艾灸、手法,只要辩证对,肯定能事半功倍,做到一次效佳,应当不难。
比如,平常小孩子艾灸如身柱、大杼、脾俞,有些慢慢的也能胃口好、长得更好,骨头更硬,身体也会越来越健康强壮。
一个偏歪的身体,如脊柱侧弯、含胸驼背等等,是不可能正常生长的,那就需要配合轻柔手法,或运用针灸,让孩子的身体恢复到平衡状态,这个用药很难做到。
适当的运动,比如每天跳绳500-1000次,多食合适的生鲜水果蔬菜,还可根据需要,配合如增加动植物钙及维生素a的摄入”
“总之,中医针对的是一个整体,而不是某一个症状,更不是西医的某个病名。中药也好,针灸也罢,都只是中医治疗的工具之一,并非唯一手段。
我分享的,也只是我自己的一点心得,只是一点点我认为不一样的思路。
请大家不要忘记,仲景医圣提出的,中医用药十二字真言: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再次谢谢大家的聆听。”
李憬说完,把话筒递给旁边的工作人员,不再理会任何问话的人,站在那里一声不吭。
“啪啪啪啪啪啪!”
卢教授带头鼓掌,接着无数的掌声跟着响起,盖住了那些无聊的问题。
开什么玩笑,谁都知道,世事无绝对,医疗多意外。
就算最简单的感冒,很多中医都可以做到一剂知二剂已,甚至覆碗而愈,一剂康复如初。
可是,谁敢保证,每个病人都可以不出意外,每次都可以完全做到?
卢教授敲了敲话筒道:“感谢李憬同学精彩的分享,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再次感谢李憬同学,无私分享他的宝贵经验与心得。”
“啪啪啪啪啪啪!”
卢教授再次敲了敲话筒道:“我今天收获很大,希望大家一样也能不虚此行,没有浪费大家宝贵的时间。
唯一让我失望的是,竟然还有中医人,发出那样不知所谓的质问,竟然要李憬医生做出保证,保证什么?
嗯,想保证什么?!
根据一个症状、一个病名去用药,还要保证百分百的疗效?
我告诉你,这是妥妥的西医思维,这种想法要不得,请大家不要忘记,刚才李憬同学的提醒,中医用药十二字真言: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古人治病,有三原则:有表先解表,里虚先补里,里实才可攻下(除非是生死一线急需攻下救命者,急则治其标,总不能被屎尿活活逼死)。
抓主证,主证消,余症灭”
不知不觉中,时间悄然来到中午十二点。台下的听众意犹未尽,台上的卢教授也好像还未尽兴。
刘院长起身,与卢教授耳语几句,终于在热烈的掌声中,宣布散场。
李憬悄然独自离开,收拾好宿舍的东西,已经下午四点多,想了想,再次来到39床所在的病房。
“李医生你好。”陆怀山见到李憬,连忙起身客气的问好。
“陆大哥,不用客气,阿姨现在感觉怎么样?”李憬一边说一边走过去给病人脉诊。
“按照你的吩咐,我母亲下午吃了些清淡的小米粥,已经可以正常下地行走,我考虑着是不是可以今天出院。”陆怀山满脸喜色。
“不错,恢复得很好,我再给病人开几剂药善后,今天可以出院,回去后,要注意”
嘱咐完毕,李憬拿出纸笔,写了两张补中益气扶正的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