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义工活动(1)
男主持人:“此外,在古时惊蛰当日,还有“蒙鼓皮”“吃梨”“祭白虎化解是非”等习俗。”
女主持人:“惊蛰节气的标志性特征,是春暖花开,阳光明媚,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
男主持人:“在这个充满温暖的日子里,德笋县舒心敬老院,迎来了它的第一批入住者,以孤苦的退伍老兵为主,也有部分德笋孤寡而生活在苦难中、超过70岁的老人。
以后,肯定会放宽限制,帮助更多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女主持人:“在这一刻,请把掌声与祝福,全部送给曾经帮助过我们的军人与父老乡亲,也送给出资方--云憬集团。”
“啪啪啪!”“啪啪啪”
热烈的掌声此起彼伏,老人发自内心的高兴,免费入驻、免费提供丰富的一日三餐、每月每人可以获得不低于100元的零花钱,逢年过节有礼物、有丰盛的大餐。
敬老院建有娱乐室、健身区、菜园子
平日打打牌、看看电视、聊聊天、钓钓鱼,在专业老师带领下锻炼身体,也可以组团种菜,收入全部归团队个人
简直就是神仙般的生活。
生病后,不管是去门诊还是住院,只要去苏南医院,个人只需支付30,每日每次实际支付最高不超过20元。
昨天还在为一日三餐填饱肚子而发愁的老人,今天以后全部都变了,幸福从天而降,岂能不高兴?
“现在,有请县统战部副部陈宏同志上台致辞。”
“啪啪啪!”又是一阵阵掌声。
“大家下午好,首先,我代表军人感谢云憬集团的大爱。
舒心敬老院的成立,是德笋军民合作的开始”
陈宏洋洋洒洒说了五分钟,依然意犹未尽样,如果不是早就安排好,估计半个小时也不一定能下台。
接着,县民政局副局长鲁毅等领导一一上台发言。
主持人再次上台。
女主持人:“今天,是舒心敬老院开院之喜,也是云憬义工联合会成立之际,他们放弃自己的庆典,选择为孤寡老人全心全意的服务。”
男主持人:“有请云憬义工联合会会长王健先生上台。”
身穿红马甲的王健,精神焕发,接过男主持人的话筒:“尊敬的各位领导、敬爱的父老乡亲、友爱的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
王健直接套用主持人的话。
接着说:“今天,是云憬义工联合会成立的日子,也是云憬人骄傲的开始。
因为,用爱心感动社会,用真诚影响社会,用行动奉献社会,不再是一句空空的口号,而是正式起航,一步步落入实处!
关注弱势群体,感受社会温情,爱心公益,服务社会,从我开始,积极参与,自愿奉献,帮困助弱,共建和谐
在此,我真诚地邀请所有热心公益的社会各界人士,加入云憬义工联合会这支充满爱的队伍!
四季因为有了太阳才变得美丽,生命因为多了爱心才变得充实。
播下爱的种子,收获新的希望。
让我们携起手来,群策群力,为义工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王健今天很高兴,多年的夙愿,今天终于成行,未来,充满了无尽的可能。
男主持人接过王健的话筒说:“接下来,由义工为大家提供服务。
有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有理发服务、剪指甲、按摩、中医治疗、各种小游戏还能获得各种奖励。
当然,一切都免费。”
女主持人:“第一场节目,由云憬义工联合会文艺组的文萍领唱《歌唱祖国》。
自我介绍下,我是义工文萍。
估计不少人在电视上见过我,不错,我就是大家的老朋友、县电视台新闻栏目女主持人、义工的一员--文萍。
今天,是舒心大家庭家人们踏入新生活的开始,也是苦难日子的结束。
这些,离不开祖国的繁荣昌盛,离不开五星红旗的指引。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一起动起来,一起唱起来,预备,开始: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胜利歌声多么响亮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
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随着文萍“一起动起来”出口,所有退伍军人全部起立,对着五星红旗庄严的敬了一个军礼。
其他老人也跟着站起。
随着文萍的歌声响起,不少人开始跟着节奏拍手掌。
慢慢的,跟随的人越来越多,一起拍着手掌,一起大声吟唱。
熟悉的歌声,从凌乱到整齐划一,从小声到大喊,响彻云霄。
歌唱的同时,在场的老人,有人在大笑,有人在流泪,共同的一点,那就是无人不激动、无人不开心。
为祖国,也为自己。
文艺组的节目不少,给老人带来了无尽的欢声笑语。
头发乱糟糟的老人更多,第一批入住的,都是真正的孤寡而苦困者,一年不理发的都有。
齐唱第一首歌后。
理发区的义工,成了今天最忙的身影,身穿红马甲的理发师,从入场到最后,一直没有停过。
幸好,老人的要求不高,光头、小平头是这些老人的最爱,也是理发中最快的发型,理发速度非常快。
其次,就是义诊区。
来了19名医生,多数都是新进入苏南医院的,李憬不敢让他们放开手脚干,只有顾青、刘美亚、陆芳等人,才能独自接诊,高建海与新来的,协助打下手。
李憬忙得不可开交。
“医生,我头晕心悸。”李憬刚给一个病人扎完针,还没坐下,接诊桌对面约70岁的女病人出声。
李憬看了看对方道:“麻烦双手放在桌子上,给你脉诊下。”
“你刚才给他们治病,那些人就说了个病名,你就给他们扎针,怎么他们都不用脉诊,为何我要脉诊呢?”
不止女病人不解,高建海也不解。
今天不到一个小时,李憬就给超过60个病人扎好针,平均不到一分钟一个病人,都没有脉诊,简单问一句就开始扎针,却无一不效。
难道,这个病人有何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