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中国社会经济史讲稿 > 第十五章 宋元明三代之民间手工业

第十五章 宋元明三代之民间手工业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一、唐代以来的丝绢纺织业

    人生最重要者为食与衣。关于穿衣,古时即有蚕桑,便牵涉到丝织品。古代的蚕桑事业首先发展于北方,而非如今日之在南方之太湖流域等地。

    中国之丝在汉代已自地中海传到罗马,成为世界商品。中国有织官,即国营的织造工场,当时山东仍有汉时所设之织官,即有三个国立的织造工场。

    唐代时机织业已与农业脱离而分立了,此工作有了商业意义,可见经济已进步了。自晚唐到五代,有一批人专门成了织户,已与农业的耕户分开了。例如欧阳修有《送祝熙载之东阳主簿》诗云:“孤城秋枕水,千室夜鸣机。”袁甫《蒙斋集》中有其做徽州知县时所作《奏便民五事状》云:“自来揽户之弊,其授于税户也,则昆其价,其贯诸机户也,则损其值。”从上文可看出当时之情形。

    南宋陆游(放翁)《老学庵笔记》(“老学”者,老而犹学也)中云:“靖康初,京师(即汴京开封)织帛及妇人首饰衣服,皆备四时,如节物则春幡、灯毬、竞渡、艾虎、云月之类,花则桃、杏、荷花、梅花,皆并为一景,谓之一年景。”此文说明了北宋末年织帛业之盛,说明此时期生活之奢侈,织物已变成商品,并非男耕女织之时期了。

    唐代时之租税有租(田租)、庸(力役)、调(指土产,普通是指绢,且绢在当时可作货币代替品)。宋时租税与唐代相似,一面有田租,一面要纳丝织品。唐自实行两税制后,不必纳绢,可以用钱交纳。于是农民须先卖绢,再得钱,而卖出时价低,要买时则价高,于是有陆贽作文指出有此弊端。

    唐代是门第社会,大家庭中养有各种工人,不必向外买。宋代则成了小家庭,故机户分立成为工商业者了。

    我们中国今日吃亏的是织布业之衰落,完全要靠外国,此乃造成中国贫穷之原因。今天的社会变了样,女人整日打麻将,因无工可作。这是不得已,与道德教育问题无关。

    二、元明时期的棉织业

    中国古代有丝、麻而无棉。棉在古代叫“吉贝”,《尚书》中已可见“吉贝”二字,但直到元代、明代才有棉织业。

    由于气候的关系,我国北方不适宜种棉。有小说说,中国要到松江黄婆时才开始有棉织业,依照一般情形,长江流域才有棉织业。

    清褚华撰《艺海珠尘》中《木棉谱》一书记载,上海有贩棉花之户。明末褚氏之六世祖能经商,当时山西、陕西人所穿布衣均是来沪买,银货两交,于是一家人成了大富。到了清代,别人也懂了,山西人来沪不必向住家去买,他可直接向商店去买,故沪人只需旅馆商就够了。于是有人自己集资购备织物,直上山西等地去卖,谓之“水客”。当时有闽、粤人来沪,携了糖来,卖了糖而买花衣(即原料),回家乡后自己纺织。当时上海有船数千,可见当时的上海已是大商埠。

    有了纺织,便有染布业,称为染工业。中国要到宋代,织、染才成为二大手工业。

    三、宋明的陶瓷业

    当时欧洲人要买中国的瓷器,花了很多钱。自唐至清,瓷器仍可代表中国的艺术,中国的英文“china”便是从瓷器而来。

    瓷器始自唐代,至于成为大手工业则要到宋代。宋代有所谓“五大名窑”,即哥、官、汝、均、定五窑。其中哥窑在越(浙江),官窑在汴州,汝窑在河南汝州,均窑在河南禹州,定窑在河北定县。五大名窑只有一个在江南,其余均在北方。自唐代起,哥窑最为出名,因为浙江出产青瓷。浙江哥窑所出青瓷名叫“千峰翠色”,极为名贵。五代时的柴窑(在北方)相传在柴世宗时亦做出青瓷,叫做“雨过天青”,此色泽亦极名贵。

    宋后则瓷器大盛,俗语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滋润,细媚,有纽纹。”凡切合上述标准之瓷器,可称为极精品。后来在瓷器上可画花了,堪称工艺美术。

    日本人曾研究宋代瓷业,对瓷业发源做了小考证,计有26处。计为河北二,山西一,河南六,山东一,陕西一,共11处;安徽三,浙江七,江西三,闽二,共15处,合共26处。

    由上述可见瓷业到宋代已甚发达了。但五座名窑中有四座在北方,即陶瓷业自宋代开始已在南方发展了,但产精品的则多数仍在北方。

    陶瓷业到了明代,可查考者已有40多处,较宋代尤多矣。但到了明代,最大的瓷器工场却集中在一处,即为江西景德镇。

    《江西通志》云:“景德一镇,僻处浮梁邑境,周袤十余里,山环水绕,中央一洲。缘瓷产其地,商贩毕集,民窑二三百区,终岁烟火相望,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靡不借瓷资生。”又云“一器之成,经八十人手”,可见造瓷业分工之精细,甚至当地所产之区,分成数区,各称某某户,分别担任不同工作,可称为美艺工业。

    18世纪时,我国大批艺术品如丝、陶瓷等运去欧法等国。现在关于陶瓷之书,中国竟无,却要到日本才有,因此西洋要向日本学习。

    谈到中国瓷业,不仅是科学的,而且是艺术的。中国人的日用商品含有极高的文化在内,因中国是文化极高之国家。

    四、唐宋的雕版印刷术

    雕版印刷是宋代第三种盛行的工业,对全世界有极大影响。古代的文字要用手抄,首先发明印刷术的是我国,要早于西方两个世纪,这是纯粹的文化事业。有人说,自隋代起已有印刷术,到五代盛行了。

    五代的冯道开始印“九经”,但可能最初是印佛像,后来印刷民间一般要用的日历,可见科学的发明是随着需要而来。

    唐以前的中国是门第社会,学术文化在大门第手中,他们可以抄书在绢上,所以用一卷、二卷来称呼,用象牙插挂之,但并非一般人有能力所能办到。可以说印刷术始于唐,盛于五代,精于宋代,大致上可如此说。

    宋庆历年间,布衣毕昇发明活字版。古人凿字于石,可用帚拓出来,即成黑底白字。此法在东汉时已有,国立太学即将“五经”刻于石上,以便抄本作校对。东汉石经至今日尚有部分保留的,但当时尚无阳面的印书法,因当时社会不到需要期,故未有发明。

    西方人主张多产、速成,便于发财,但中国的工业已进步到审美的阶段了,并不主张多产,而是主张要精美且可久存,不计成本,不求收获。

    活字是一个个的木刻字,开始时毕昇的活字是用泥土做的,后来改为铅制,再后来改为木刻的活字版,后来又有铜版的。

    我国印刷术的发明,对人类文明是一种极大的贡献,且所印的书亦变成名贵的艺术品了。如宋版书,今日已极为稀有,其字体、墨色和纸质均极为讲究,每一页均成为名贵之艺术,今日已成无价之宝矣!

    由于印刷术的发明,书铺便产生了。北宋欧阳修有一篇《论雕印文字札子》,其中讨论到有关印刷的问题,文中说,希望朝廷禁止随便翻印他人的书。当时有《宋文》二十卷,首卷之文是富弼的《让官表》和《澶渊之盟》,欧阳主张禁止民间随意印刷,即这些文章牵涉到国体,应该禁止。由欧阳此文,可见当时之文章已很发达了,由此可以想见当时商业家已在印书业十分盛行了。

    南宋朱夫子(朱熹)《按唐仲友第三状》(此即朱子弹劾他的状,朱、唐均为文人)中说:“仲友到任,归本家书坊、货坊第一集版,印卖将漫,又刊一番。”由此可见当时的人已以刻书为商业了。

    岳飞之孙岳珂《愧郯录》中说:“自国家取士场屋,世以决科之学为先,故凡编类条目,撮载纲要之书,稍可以便检阅者,今充栋汗牛矣!建阳书肆,方日辑月刊,时异而岁不同,以冀速售。”由此可见当时人已有赶速售卖的商业头脑了。

    五、唐宋的造纸业

    东汉蔡伦造纸,但据历史记载,西汉时已有纸了,只是由于这时尚无印刷术,故用纸较少。我们今日却向外国人买纸,实在可怜。

    纸的功用之大,于文化之功莫大焉!

    如唐杜佑《通典》中谈到,各地方供应中央以土产,即所谓“土贡”,当时卖纸之地方只有两处,即婺州与衢州是也。

    《宋史·地理志》中谈到贡纸的有八处,即淮南路的真州,江南路的池州、徽州,两浙之临安、温州、衢州与婺州,及成都路的成都。

    两浙多产纸,因该地区多产竹故也。

    六、宋代的钞票发行

    宋代开始正式用钞票。

    唐代是用“便换”,又叫“飞钱”,即银行之汇兑。此即写一“凭票付款若干”之纸,持此纸便可通行于其他地方。

    宋代叫“交子”,“交”者,易也,亦有称“交钞”的。此时已有用雕版大量印行的,可见此亦已在商业上使用了。

    钞票亦为我国人所发明。

    七、元明时期的匠人

    蒙古人入华后到处杀人,惟匠人不杀,由于需百工百匠。金朝皇帝说,蒙古人难以对付,因蒙人有马,有匠人。

    元代设立官匠户,是世袭的、官营的,并由政府管制其婚配,另有一种则称“畸零”。匠人的来源是俘虏及括取。

    至元二十一年,阿鲁忽奴言“曩于江南民户中拨匠户三十万”1,可见当时工业之盛及元人对匠人之关注。

    明代将户分为三等,见傅维鳞《明书》。书中说明,人民可分为军户、民户和匠户,又对医户很重视。照明代的规定,匠籍之户口册另立,工匠不准参加考试。

    宋代尚有伟大的建筑业,其中造园林、堆石,极为伟大,此已属于美术史或文化史了。至于此一时期的造船与航海事业则更为像样了。

    1&ensp;《元史·世祖纪十》。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