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饮膳正要译注 > 饮膳正要卷第三

饮膳正要卷第三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3-1

    米谷品

    3-1-1 稻米(图3-1)

    味甘、苦,平,无毒。主温中,令人多热,大便坚,不可多食。即糯米〔1〕也。苏门〔2〕者为上,酿酒者多用。

    图3-1 稻米

    【注释】

    〔1〕糯米:又名江米、元米。为禾本科植物糯稻oryza sativa lvarglutinosa matsum的种仁。为我国栽培稻的一个变种。米粒乳白色,胚乳多含支链淀粉,易糊化,黏性强,胀性小,籼、粳稻两亚种的水、陆稻类型中都有糯稻。性味甘,温。入脾、胃、肺经。实中益气。治消渴溲多,自汗,便泄。

    〔2〕苏门:即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此处代指印度尼西亚。

    【译文】

    稻米味甘、苦,性平,没有毒。主要的功效是温暖中焦脾胃,增加人体的内热,使人大便干燥、坚硬,不可以吃得过多。[稻米]就是糯米。以苏门出产的稻米品质最好,酿酒一般多采用稻米。

    3-1-2 粳米〔1〕

    味甘、苦,平,无毒。主益气,止烦,止泄,和胃气,长肌肉。即今有数种:香粳米〔2〕、匾子米、雪里白、香子米。香味尤胜。诸粳米捣碎,取其圆净者,为圆米〔3〕,亦作渴米。

    【注释】

    〔1〕粳米:异名大米、硬米。为禾本科植物稻(粳稻)oryza sativa l的种仁。约含有75%以上的淀粉、8%左右的蛋白质、05%——1%的脂肪。尚含有少量的b族维生素。味甘,微寒。北粳:凉。南粳:温。赤粳:热。白粳:凉。晚白粳:寒。新粳:热。陈粳:凉。入脾、胃经。能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除烦热,止泻痢。《本草经疏》:“粳米即人所常食米,为五谷之长,人相赖以为命者也。其味甘而淡,其性平而无毒,虽专主脾胃,而五脏生气,血脉精髓,因之以充溢,周身筋骨肌肉皮肤,因之而强健。《本经》益气止烦止泄,特其余事耳。”

    〔2〕香粳米:天然具有香味的粳米。《随食居饮食谱》:“又有一种香粳米,自然有香,亦名香珠米,煮粥时加入之,香美异常,尤能醒胃。”现仍有栽培和出售。

    〔3〕圆米:把质量上等的大米经粗捣后,取其中颗粒圆净者即为“圆米”,也称“渴米”。

    【译文】

    粳米味甘、苦,性平,没有毒。主要的功效是补气,治疗心烦,泻痢,调和胃气,增长肌肉。现在的品种比较多,如香粳米、匾子米、雪里白、香子米。[这些米中]香粳米的香味特别好。将各种粳米进行舂捣,将其中颗粒圆整、干净的筛取出来,就是“圆米”,也叫做“渴米”。

    3-1-3 粟米〔1〕

    味咸,微寒,无毒。主养肾气,去脾胃中热,益气。陈者良〔2〕,治胃中热,消渴,利小便,止痢。《唐本草》〔3〕注云:“粟类多种,颗粒细如粱米,捣细,取匀净者为浙米〔4〕。”

    【注释】

    图3-2 粟米

    〔1〕粟米(图3-2):异名白粱粟、粢米、粟谷、小米、硬粟、籼粟、谷子、寒粟、黄粟、稞子。为禾本科植物粟setaia italiea (l)beauv的种仁。我国北方广为栽培。脱壳种子和带壳种子的干品分别含脂肪141%、168%,总氮248%、279%,蛋白氮241%、272%,灰分315%、185%,淀粉6327%、7758%,还原糖203%、198%,另有谓种子含油3%;油中含不皂化物239%,固体脂肪酸1505%,液体脂肪酸7003%。蛋白质有谷蛋白、醇溶蛋白、球蛋白等多类。种子蛋白质含多量谷氨酸、脯氨酸、丙氨酸和蛋氨酸。性味甘咸,凉。陈粟米:苦,寒。《本草图经》:“专入肾,兼入脾、胃。能和中,益肾,除热,解毒。治脾胃虚热,反胃呕吐,消渴,泄泻,利小便。”

    〔2〕陈者良:指粟米储存时间长达三五年的“陈粟米”的功效更好。陈粟米性味苦,寒。能止痢,解烦闷。

    〔3〕《唐本草》:亦称《唐新修本草》,有时简称《新修本草》,是唐高宗显庆四年(659)编修成功的,由唐朝政府颁行,这是国家颁定药典的创始。此句在《唐本草》中的原文为:“粟类多种,而并细于诸粱。北土常食,与粱有别。”

    〔4〕浙米:浙,应为“折”,即取几成好米的意思,所以又称“折米”。

    【译文】

    粟米味咸,性微寒,没有毒。主要的功效是补养肾气,消除脾胃中的热邪、益气。贮存时间长的陈粟米最好,可以治疗胃中所积的热邪,消渴,利小便,止痢。《唐本草》说,粟米有许多种类,颗粒的大小粗细与粱米差不多。将粟米舂捣后将其中颗粒匀整、干净的筛取出来,这就是所谓的“浙米”。

    3-1-4 青粱米〔1〕

    味甘,微寒,无毒。主胃痹〔2〕,热中消渴〔3〕,止泻痢,益气补中,轻身延年。

    图3-3 粱米

    【注释】

    〔1〕青粱米(图3-3):原目无“青粱米”,现依据本书体例补。青粱米,为禾本科植物粟的一种。《别录》:“性味甘,微寒,无毒。”能补中益气。治烦热,消渴,泻痢。《唐本草》:“青粱,壳穗有毛,粒青,米亦微青而细于黄、白粱也。谷粒似青稞而少粗。夏月食之,极为清凉。但以味短色恶,不如黄、白粱,故人少种之。此谷早就而收少也。作饧清白胜馀米。”

    〔2〕胃痹:邪气闭阻于胃部而引起的胃功能失常。

    〔3〕热中消渴:指胃脘燥热、渴而思饮的病症。原文作“中热消渴”。唐《千金方》、《别录》等书均作“热中消渴”,故改之。

    【译文】

    青粱米味甘,性微寒,没有毒。主要的功效是治疗胃痹,热中消渴,止泻痢,益气补中,使身体轻健,延年益寿。

    3-1-5 白粱米〔1〕

    味甘,平,无毒。主除热,益气。

    【注释】

    〔1〕白粱米:原目无“白粱米”,现依据本书体例补。白粱米,为植物白粱的种仁。粱为禾本科植物粟的一种。《别录》:“甘,微寒,无毒。”能和中,益气,除热。治胃虚呕吐,烦渴。《唐本草》:“白粱,穗大多毛且长。诸粱都相似,而白粱谷粗扁长,不似粟圆也,米亦白且大,食之香美,黄粱之亚也。陶(弘景)云竹根,竹根乃黄粱也。然粱虽粟类,细论则别,谓作粟餐,殊乖的称。”

    【译文】

    白粱米味甘,性平,没有毒。主要的功效是清除人体内的热邪、益气。

    3-1-6 黄粱米〔1〕

    味甘,平,无毒。主益气和中,止泄。《唐本草》注云:“穗大毛长,谷米俱粗于白粱。”

    【注释】

    〔1〕黄粱米:原目无“米”字,现据本书体例补。黄粱米,异名竹根米、竹根黄。为植物粱的种仁。粱为禾本科植物粟的一种。《别录》:“甘,平,无毒。”《本草再新》:“味甘,性微凉,无毒。”能和中,益气,利尿。治呕吐,泄泻。《唐本草》:“黄粱,出蜀、汉,商、浙间亦种之。穗大毛长,谷米俱粗于白粱而收子少,不耐水旱。食之香美,逾于诸粱。人号为竹根黄。而陶(弘景)注白粱云,襄阳竹根黄者是。此乃黄粱,非白粱也。”

    【译文】

    黄粱米味甘,性平,没有毒。主要的功效是益气、和中、止泻痢。《唐本草》说,黄粱米的谷穗大、穗毛长,谷粒和米粒都比白粱米粗。

    3-1-7 黍米〔1〕

    味甘,平,无毒。主益气补中,多热,令人烦。久食昏人五藏,令人好睡。肺病宜食〔2〕。

    图3-4 黍米

    【注释】

    〔1〕黍米(图3-4):为禾本科植物黍panicum miliaceum l 的种子。我国华北、西北多有栽培。一般分两种类型,以秆上有毛、偏穗、种子黏者为“黍”;秆上无毛、散穗、种子不黏者为“稷”。黍米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维生素b1、b2、尼克酸、粗纤维、黍素等多种营养成分。可以制作糕、粽子,酿酒,制饴糖。性味甘,平。《本草撮要》:“入手足阳明、太阴经。”能益气补中。治泻痢,烦渴,吐逆,咳嗽,胃痛,小儿鹅口疮,烫伤。

    〔2〕肺病宜食:古代医家认为黍者,“暑”也。以其象火,为南方之谷,因为黍最黏滞,与糯米同性,其气温暖,故功能补肺,主益气,为肺之谷也。

    【译文】

    黍米味甘,性平,没有毒。主要的功效是益气补中,增加人体的内热,使人烦躁不安。

    长期吃黍米会使人五脏昏迷不能振奋精神,令人嗜睡。肺部患有疾病的人适宜吃黍米。

    3-1-8 丹黍米〔1〕

    味苦,微温,无毒。主咳逆,霍乱,止烦渴,除热。

    【注释】

    〔1〕丹黍米:为黍中之一种。《本草衍义》:“丹黍米,黍皮赤,其米黄,惟可为糜,不堪为饭。粘着难解,然亦动风。”《日用本草》:“丹黍米浙人呼为红莲米;江南多白黍,间有红者,呼为赤虾米。”《别录》:“丹黍米,主咳逆,霍乱,止泄,除热,止烦渴。”

    【译文】

    丹黍米味苦,性微温,没有毒。主要用于治疗咳嗽气喘,霍乱,消除烦渴,去除热邪。

    3-1-9 稷米〔1〕

    味甘,无毒。主益气,补不足。关西〔2〕谓之“麋子米”,亦谓“穄米”。古者取其香可爱,故以供祭祀。

    【注释】

    〔1〕稷米:异名粢米、糜子米等。为禾本科植物黍的种子不黏者。5——6月采收,碾去壳用。性味甘,平。入脾、胃经。能和中益气,凉血解暑。《别录》:“主益气,补不足。”《千金·食治》:“益气安中,补虚和胃,宜脾。”北方习惯把它磨成面,掺入适量的黄豆粉等做糕吃,香甜软美。

    〔2〕关西:古代地区名。汉、唐等时代泛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的地区。

    【译文】

    稷米味甘,性平,没有毒。主要的功效是益气,补充人体的不足。稷米在关西地区叫做“麋子米”,又叫做“穄米”。古时候的人因为稷米具有使人喜爱的香气,所以就把稷米作为祭祀用的祭品。

    3-1-10 河西米

    味甘,无毒。补中益气。颗粒硬于诸米。出本地。

    【译文】

    河西米味甘,没有毒。主要的功效是补中益气。河西米的颗粒比其他米的硬度都要高,出产在本地[即河西地区]。

    3-1-11 绿豆〔1〕

    味甘,寒,无毒。主丹毒〔2〕,风疹〔3〕,烦热,和五藏,行经脉。

    图3-5 绿豆

    【注释】

    〔1〕绿豆(图3-5):异名青小豆。为豆科植物绿豆vigna radiatus (l)rwilczak l的种子。立秋后种子成熟时采收,拔取全株,晒干,将种子打落,簸净杂质。干燥的种子呈短矩圆形,长4——6毫米。表面绿黄色或暗绿色,光泽。种脐位于一侧的上端,长约为种子的1/3,呈白色纵向线形。种皮薄而坚韧,剥离后露出淡黄色或黄绿色的种仁,子叶2枚,肥厚。质坚硬。种子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胡萝卜素、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性味甘,凉。能清热解毒,消暑,利水。治暑热烦渴,水肿,泻痢,丹毒,痈肿;解热药毒。

    〔2〕丹毒:病名。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又名火丹,天火。因患部皮肤红如涂丹,热如火灼,故名。初起患部鲜红一片,边缘清楚,灼热,痒痛间作。迅速蔓延扩大,发热恶寒,头痛,口渴,甚至可见壮热烦躁、神昏谵语、恶心呕吐等毒邪内攻之症。

    〔3〕风疹:又名风痧。为一种较轻的出疹性传染病。多见于五岁以下的婴幼儿,流行于冬春之际。疹点细小淡红,出没很快,退后无落屑及疹痕,因其症状如痧子而名。

    【译文】

    绿豆味甘,性寒,没有毒。主要治疗丹毒,风疹,烦热,调和五脏功能,通畅全身的经脉。

    3-1-12 白豆〔1〕

    味甘,平,无毒。调中,暖肠胃,助经脉。肾病宜食。

    【注释】

    〔1〕白豆:为豆科植物饭豇豆 vigna unguiculata (l) walp 的种子。全国各省都有栽培。入脾、肾经。能调中益气,健脾益肾。《本草求真》:“白豆,即饭豆中小豆之白者也。气味甘平无毒。按据书载,肾病宜食,并补五脏,暖肠胃,益气和中,兼调经脉。盖缘凡物质大则气浮,质小则气沉。味甘则中守,味咸则肾入。白豆质小味甘,故即能入肾……入血调经,复入大肠与胃,而使中和气益也。然必假以炒熟,则服始见有益,若使仅以生投,保无呕吐泄泻伤中之候乎?须细详之可耳。”

    【译文】

    白豆味甘,性平,没有毒。主要的功效是调和脾胃的功能,温暖肠胃,有助于人体经脉的畅通。患有肾病的人适宜吃。

    3-1-13 大豆〔1〕

    味甘,平,无毒。杀鬼气〔2〕,止痛,逐水〔3〕,除胃中热,下瘀血,解诸药毒。作豆腐则性寒而动气。

    【注释】

    〔1〕大豆:为黄豆、青豆、黑豆的统称。全国各地均有栽培。含有较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以及胡萝卜素、维生素b1、b2、烟酸等。性味甘,平。入脾、肾经。能活血,利水,祛风,解毒。治水肿胀满,风毒脚气,黄疸浮肿,风痹痉挛,产后风痉,口噤,痈肿疮毒;解药毒。《本草纲目》:“大豆,有黑、白、黄、褐、青、斑九色。黑者可入药及充食作豉,黄者可作腐、榨油、造酱,余但可作腐及炒食而已。”

    〔2〕杀鬼气:治疗鬼气。鬼气,同“鬼邪”或“邪鬼”,均为古代中医学名词,指造成病状很独特的一类病因,多表现为痛无定处,或类似神经性的病态。

    〔3〕逐水:下法之一。用峻烈泻水药攻逐水饮的方法。适用于腹水、胸胁积水等实症。

    【译文】

    大豆味甘,性平,没有毒。主要的功效是杀鬼气,止疼痛,逐水,清除胃中的热邪,消解各种药物的毒性。做成豆腐以后则性寒而且容易引发气病。

    3-1-14 赤小豆〔1〕

    味甘、酸,平,无毒。主下水〔2〕,排脓血,去热肿,止泻痢,通小便,解小麦毒〔3〕。

    【注释】

    〔1〕赤小豆:异名赤豆、红豆、红小豆。为豆科植物赤小豆vignaumbellata (thunb)或赤豆的种子。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栽培。药材以赤小豆品质为好。性味甘酸,平。入心、小肠经。能利水除湿,和血排脓,消肿解毒。治水肿,脚气,黄疸,泻痢,便血,痈肿。《本草纲目》:“赤小豆以紧小而赤黯色者入药,其稍大而鲜红淡色者,并不治病。”“此药治一切痈疽疮疥及赤肿,不拘善恶,但水调敷之,无不愈者。但其性粘,干则难揭,若入苎根末即不黏,此法尤佳。”

    〔2〕下水:即水肿。病症名。出《素问·水热穴论》。又名水、水气或水病。指体内水湿停留,面目、四肢、胸腹甚至全身浮肿的一种疾患。

    〔3〕解小麦毒:古代有人认为小麦性寒,磨成面后则性温而有毒。如《本草图经》:“小麦性寒,作面则温而有毒,作曲则平胃止利。其皮为麸,调中去热,亦犹大豆作酱豉,性便不同也。”而赤豆可以解面毒。

    【译文】

    赤小豆味甘、酸,性平,没有毒。主要的功效是治疗水肿,排除脓血,消去热肿,止泻痢,通利小便,可以解小麦的毒性。

    3-1-15 回回豆子〔1〕

    味甘,无毒。主消渴,勿与盐煮食之。出在回回地面,苗似豆,今田野中处处有之。

    【注释】

    〔1〕回回豆子(图3-6):因其籽粒形似鹰嘴或鸡头又称为鹰嘴豆、鸡豆。为豆科植物鹰嘴豆cicer arietinum l的种子。原植物为一年生草本,茎直立,有分枝,具白色腺毛,高25——50厘米。托叶有几个长牙齿;羽状复叶,小叶9——15枚,对生或互生,阔卵形或矩形,有时倒卵形,长10——15毫米,先端钝,边缘有密锯齿,叶脉显著。花单生,有长花梗;花冠白色,或有彩色,长8——10毫米;荚果矩形,膨胀,长18——25毫米,阔约12毫米,有很细的短柔毛。种子1——2粒,有皱纹,在其一端有细尖,形似羚羊头,白色、红色或黑色。我国甘肃、青海、陕西、山西、河北等地有栽培,种子可供食用。《本草拾遗》:“味甘,无毒。”“主消渴。勿与盐煮食之。”《饮膳正要》之中的回回豆子与《本草拾遗》中的胡豆之功用相似,或可视为一物。《本草纲目》认为回回豆为豌豆则错。

    图3-6 回回豆子

    【译文】

    回回豆子味甘,没有毒。主要的功效是治疗消渴,不要和盐一同煮着吃。原产于回族人居住的地区,回回豆子的苗长得很像一般的豆类,现在的田野里到处都有。

    3-1-16 青小豆〔1〕

    味甘,寒,无毒。主热中,消渴,止下痢,去腹胀。产妇无乳汁,烂煮三、五升食之,即乳多。

    【注释】

    〔1〕青小豆:有的本草书认为是绿豆或豌豆。但从本书另列一条来看,应为豆皮青绿色体形较大的稙豆。例《开宝本草》:“绿豆,肉平,圆小绿者为佳。又有稙豆,苗子相似。”李时珍《本草纲目》:“大者名稙豆,苗、子相似,亦能下气治霍乱也。”

    【译文】

    青小豆味甘,性寒,没有毒。主要的功效是治疗热中消渴,制止下痢,消除腹胀。产妇没有乳汁时,可以取青小豆三五升煮烂后吃下,乳汁很快就会增多。

    3-1-17 豌豆〔1〕

    味甘,平,无毒。调顺荣卫,和中,益气。

    【注释】

    〔1〕豌豆:为豆科植物豌豆pisum sativum l的种子。豌豆为一年生攀援草本,秃净而有粉霜,高1——2米。羽状复叶,互生,叶轴末端有羽状分枝的卷须;托叶卵形,叶状,常大于小叶,基部耳状,包围叶柄;小叶2——6枚,阔椭圆形或矩形,长25——50毫米,全缘。花柄自叶腋抽出,较叶柄为短;花1——3朵,白色或紫色;萼钟形,5裂,裂片披针形;花冠蝶形,旗瓣圆形,翼瓣与龙骨瓣贴生;雄蕊10,成9与1两束;花柱扁平,顶端扩大,内侧具髯毛。荚果长椭圆形,长5——10厘米。种子2——10粒,球形。花期4——5月。主要产区有四川、河南、湖北、江苏、青海等十多个省区。豌豆种子的形状因品种不同而有所不同,大多为圆球形,还有椭圆、扁圆、凹圆、皱缩等形状。颜色有黄白、绿、红、玫瑰、褐、黑等。性味甘、平。能主和中下气,利小便,解疮毒。治霍乱转筋,脚气,痈肿。李时珍认为回鹘豆、回回豆、胡豆、豌豆是“一物四名”,误。

    【译文】

    豌豆味甘,性平,没有毒。主要的功效是调顺人体中的营气和卫气,和中,益气。

    3-1-18 扁豆〔1〕

    味甘,微温。主和中。叶主霍乱吐下不止。

    【注释】

    〔1〕扁豆:为豆科植物扁豆lablab purpureus (linn) sweet的种子。全国各地普遍栽培。干燥的种子为扁椭圆形或卵圆形,长约8——12毫米,宽约6——9毫米,厚4——7毫米。表面黄白色,平滑而光泽,一侧边缘有半月形隆起的种阜,约占周径的1/3——1/2,剥去后可见凹陷的种脐,紧按种阜的一端有1珠孔,另端有短的种脊。质坚硬,种皮薄而脆,内有子叶2枚,肥厚,黄白色,角质。嚼之有豆腥气。以饱满、色白者佳。扁豆的种子有白色、黑色、红褐色等数种,入药主要用白扁豆;黑色者古名“鹊豆”,不供药用;红褐色者在广西民间称“红雪豆”,用作清肝、消炎药,治眼生翳膜。性味甘、平。入脾、胃经。能健脾和中,消暑化湿。治暑湿吐泻,脾虚呕逆,食少久泄,水停消渴,赤白带下,小儿疳积。

    【译文】

    扁豆味甘,性微温。主要的功效是和中。扁豆的叶子主要治疗霍乱上吐下泻不止。

    3-1-19 小麦〔1〕

    味甘,微寒,无毒。主除热,止烦躁,消渴,咽干,利小便,养肝气,止痛,唾血。

    【注释】

    〔1〕小麦(图3-7):为禾本科植物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的种子或其面粉。小麦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矿物质、钙、铁、硫胺素、核黄素、烟酸及维生素a等。因品种和环境条件不同,营养成分的差别较大。性味甘,凉。入心、脾、肾经。能养心,益肾,除热,止渴。治脏燥,烦热,消渴,泻痢,痈肿,外伤出血,烫伤。《本草图经》:“小麦性寒,作面则温而有毒,作曲则平胃止利。其皮为麸,性复寒,调中去热,亦犹大豆作酱豉,性便不同也。”

    图3-7 小麦

    【译文】

    小麦味甘,性微寒,没有毒。主要的功效是消除体内的热邪,治疗烦躁,消渴,咽喉发干,通利小便,调养肝脏的功能,止疼痛,治疗吐血。

    3-1-20 大麦〔1〕

    味咸,温、微寒,无毒。主消渴,除热,益气,调中,令人多热,为五谷长。《药性论》云:“能消化宿食,破冷气。”

    【注释】

    〔1〕大麦:是禾本科植物大麦hordeum vulgare l的果实。性味甘,凉。入脾、胃经。能和胃,宽肠,利水。治食滞泄泻,小便淋痛,水肿,汤火伤。《本草经疏》:“大麦,功用与小麦相似,而其性更平凉滑腻,故人以之佐粳米同食,或歉岁全食之,而益气补中,实五脏,厚肠胃之功,不亚于粳米矣。”

    【译文】

    大麦味咸,性温、微寒,没有毒。主要的功效是治疗消渴,清除体内的热邪、益气,调和脾胃功能,增加人体的内热。大麦在五谷中排列在首位,《药性论》说:“大麦能消化滞留在胃中的食物,破除冷气。”

    3-1-21 荞麦〔1〕

    味甘,平、寒,无毒。实肠胃,益气力。久食动风气,令人头眩。和猪肉食之,患热风,脱人须眉。〔2〕

    【注释】

    〔1〕荞麦:异名乌麦、花荞、甜荞、荞子等。为蓼科植物荞麦fagopyrumesculentum moench的种子,我国各地都有栽培,有时为野生。种子含丰富的淀粉,可供食用,又供药用。性味甘,凉。入脾、胃、大肠经。能开胃宽肠,下气消积。治绞肠痧,肠胃积滞,慢性泄泻,噤口痢疾,赤游丹毒,痈疽发背,瘰疬,汤火灼伤。

    〔2〕和猪肉食之,患热风,脱人须眉:存疑待考。

    【译文】

    荞麦味甘,性平、寒,没有毒。能充实肠胃,益气力。长期吃荞麦,会引动风气,使人头晕目眩。和猪肉一起吃会使人患热风,令人的头发、胡须脱落。

    3-1-22 白芝麻〔1〕

    味甘,大寒,无毒。治虚劳,滑肠胃,行风气,通血脉,去头风〔2〕,润肌肤。食后生啖一合。与乳母食之,令子不生病。

    【注释】

    〔1〕白芝麻(图3-8):异名白油麻、白胡麻。为胡麻科植物脂麻sesamum indicum l 的白色的种子。白芝麻具有含油量高、色泽洁白、籽粒饱满、种皮薄、口感好、后味香醇等优良品质。白芝麻油的主要成分为油酸和亚麻酸,其他成分为硬脂酸和软脂酸,富含维生素e和芝麻酚。性味甘,平。能润燥,滑肠。治脾约便燥,小儿头疮。《神农本草经》说,芝麻主治“伤中虚羸,补五内、益气力、长肌肉、填精益髓”。《抱朴子》:“耐风湿,补衰老。孟诜:‘治虚劳,滑肠胃,行风气,通血脉,去头上浮风,润肌肉,食后生啖一合,终身勿缀。客热可作饮汁服之。生研敷小儿头上诸疮。’”

    〔2〕去头风:此处去头风应为除去头上所生的浮皮屑而非治疗头风病。

    图3-8 芝麻

    【译文】

    白芝麻味甘,性大寒,没有毒。治疗虚劳,滑利肠胃,散风行气,通利血脉,去除头上的浮风,润泽肌肤。饭后吃一合生的白芝麻,[对身体非常有益]。让给小孩哺乳的乳母吃白芝麻,可以使吃这个乳母奶的小孩不生病。

    3-1-23 胡麻〔1〕

    味甘,微寒。除一切痼疾。久服长肌肉,健人。油,利大便,治胞衣〔2〕不下。《修真秘旨》〔3〕云神仙服胡麻法:久服面光泽,不饥,三年水火不能害,行及奔马。〔4〕

    【注释】

    〔1〕胡麻:为脂麻科(胡麻科)植物脂麻sesamum indicum l 的干燥成熟种子,我国各地都有栽培。种子扁卵形,一端钝圆,一端尖,长2——4毫米,宽1——2毫米,厚约1毫米,表面黑色,有网状皱纹或无,放大镜下可见细小疣状突起,边缘光滑或呈棱状,尖端有圆点状棕色的种脐。种皮薄纸质,纵切面可见薄膜状的胚乳。胚直立,有2片大形类白色的子叶,富油性。气微弱,味淡,嚼之有清香味。以个大、色黑、饱满、无杂质者为佳。种子含脂肪油可达60%。油中含油酸、亚油酸、棕榈酸、花生酸、廿四酸、廿二酸等的甘油酯,甾醇,芝麻素,芝麻林素,芝麻酚,维生素e等。种子尚含叶酸、烟酸、蔗糖、卵磷脂、戊聚糖、蛋白质和多量的钙等。性味甘,平。入肝、肾经。补肝肾,润五脏。治肝肾不足,虚风眩晕,风痹,瘫痪,大便燥结,病后虚羸,须发早白,妇人乳少。

    〔2〕胞衣:中医把胎盘和胎膜称为胞衣,也称做衣胞或胎衣,入中药时称为“紫河车”。

    〔3〕《修真秘旨》:唐·司马承祯著,原书已佚。司马承祯(647——735),唐代道士、道教学者、书画家。字子微,法号道隐,又号白云子。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自少笃学好道,无心仕宦之途。师事嵩山道士潘师正,得受上清经法及符箓、导引、服饵诸术。后来遍游天下名山,隐居在天台山玉霄峰,自号“天台白云子”。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为“仙宗十友”。

    〔4〕《修真秘旨》对胡麻作用过于夸大。如前所述,人体对营养的需求的多方面的,长期服食一种食物必定会造成营养缺乏;此外,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连续服食胡麻,《本草从新》说:“胡麻服之令人肠滑。精气不固者亦勿宜食。”另外《本草求真》也说:“下元不固而便溏、阳痿、精滑、白带,皆所忌用。”

    【译文】

    胡麻味甘,性微寒。可以消除一切长期难以治好的疾病。长期吃胡麻可以增长人的肌肉,使人强健。胡麻油可以通利大便,治疗产妇胎盘胎膜不下。《修真秘旨》中说到神仙服食胡麻的方法:“长期吃胡麻可以使面部滋润光泽,感觉不饥饿。[连续]吃三年,水火都不能伤害,行走可以追赶上奔驰的骏马。”

    3-1-24 饧〔1〕

    味甘,微温,无毒。补虚乏,止渴,去血〔2〕,健脾,治嗽。小儿误吞钱,取一斤,渐渐尽食之即出。

    【注释】

    〔1〕饧(x&iacute;ng):为米、大麦、小麦、粟或玉粟黍等粮食经发酵糖化而制成的饴糖。饴糖有软硬之分,软者为黄褐色浓稠液体,黏性很大;硬者系软饴糖经搅拌,混合空气后凝固而成,为多孔的黄白色糖饼。药用以软饴糖为佳。性味甘,温。入脾、胃、肺经。能缓中,补虚,生津,润燥。治劳倦伤脾,里急腹痛,肺燥咳嗽,吐血,口渴,咽痛,便秘。《本草经疏》:“饴糖,甘,入脾,而米麦皆养脾胃之物,故主补虚乏,仲景建中汤用之是也。肺胃有火则发渴,火上炎,近血妄行则吐血,甘能缓火之标,则火下降而渴自去也。”

    〔2〕去血:去留血。即血当行不行而造成的腹痛。《本经疏证》:“是故饴糖非能去瘀血也,能治血当行不行为腹痛者耳。”

    【译文】

    饧味甘,性微温,没有毒。能补人体虚乏,治疗口渴,去血,健脾,治疗咳嗽。小孩子误吞吃了钱币,可以取一斤饧,让小孩子慢慢地吃完,就可以使误吞下的钱币随大便一同排出体外。

    3-1-25 蜜〔1〕

    味甘,平、微温,无毒。主心腹邪气,诸惊痫;补五藏不足,益中气〔2〕,止痛,解毒,明耳目,和百药,除众病。

    【注释】

    〔1〕蜜:即蜂蜜。为蜜蜂科昆虫中华蜜蜂等所酿的蜜糖。为稠厚的液体,白色至淡黄色(白蜜),或橘黄色至琥珀色(黄蜜)。夏季如清油状,半透明,有光泽;冬季则易变成不透明,并有葡萄糖的结晶析出,状如鱼子。气芳香,味极甜。以水分小,有油性,稠如凝脂,用木棒挑起时蜜汁下流如丝状不断,且盘曲如折叠状,味甜不酸,气芳香,洁净无杂质者为佳。蜜因蜂种、蜜源、环境等的不同,其化学组成差异很大。最重要的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两者含量合计约70%。尚含少量的蔗糖、麦芽糖、糊精、树胶,以及含氮化合物、有机酸、挥发油、色素、蜡、植物残片(特别是花粉粒)、酵母、酶类、无机盐等。含微量维生素等。性味甘,平。入肺、脾、大肠经。能补中,润燥,止痛,解毒。治肺燥咳嗽,肠燥便秘,胃脘疼痛,鼻渊,口疮,汤火烫伤;解乌头毒。在临床上蜂蜜常用于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烧伤,冻伤、冻疮,溃疡与外伤,皮炎,角膜溃疡及睑缘炎,鼻炎、鼻窦炎,急性细菌性痢疾,便秘,贫血,阴道滴虫等。对心脏病、肝脏病、高血压、肺病、糖尿病等也有不同程度的疗效。

    〔2〕中气:1泛指中焦脾胃之气和脾胃等腑脏对饮食的消化运输、升清降浊等生理功能。2指脾气。脾气主升,脾虚下陷可发生脱肛、子宫脱垂等病症,用补益中气的方法治疗,补益中气就是补脾和升提下陷的脾气。3运气术语。指中见之气。在本条中应指12。

    【译文】

    蜜味甘,性微温,没有毒。主要的功效是治疗心腹间受到邪气侵袭而引起的病症、各种惊痫病,补五脏不足,补益中气,止痛,解毒,使耳目聪明,调和各种药物,治疗多种疾病。

    3-1-26 曲〔1〕

    味甘,大暖。疗藏腑中风气,调中益气,开胃消食,补益去冷。陈久者良。

    【注释】

    〔1〕曲:含有大量能发酵的活微生物或其酶类的发酵剂或酶制剂。一般用粮食或粮食副产品培养微生物制成。各种曲中微生物的种类随酿造用途而不同。如酿造绍兴酒所用的曲(俗称酒药),主要含有根霉、毛霉和酵母;酿造白酒所用的大曲或小曲,前者主要含有曲霉和酵母等,后者主要含有根霉、毛霉和酵母。本条似指神曲,又称六神曲。为辣蓼、青蒿、杏仁等药加入面粉或麸皮混合后,经发酵而成的曲剂。其制法可用鲜青蒿、鲜苍耳、鲜辣蓼各12斤,切碎;赤小豆碾末,杏仁去皮各6斤,混合拌匀,入麦麸100斤,白面60斤,加水适量,揉成团块,压平后用稻草或麻袋覆盖,使之发酵,至外表长出黄色菌丝时取出,切成约3厘米见方的小块,晒干即成。性味甘辛,温。入脾、胃经。能健脾和胃,消食调中。治饮食停滞,胸痞腹胀,呕吐泻痢,产后瘀血腹痛,小儿腹大坚积。

    【译文】

    曲味甘,性大暖。治疗五脏六腑中的风邪之气,调养补益脾胃之气,开胃口助消化,补益人体因虚劳而引起的寒冷。贮存时间很长的曲质量最好。

    3-1-27 醋〔1〕

    味酸,温,无毒。消痈肿,散水气,杀邪毒,破血运,除症块〔2〕。醋有数种:酒醋、桃醋、麦醋、葡萄醋、枣醋。米醋为上,入药用〔3〕。

    【注释】

    〔1〕醋:异名苦酒、淳酢、米醋。为用米、麦、高粱、酒、酒糟等酿成的含有乙酸的液体。醋的一般组成为浸膏质、灰分、挥发酸、不挥发酸、还元糖。具体物质有高级醇类、3-羟基丁酮、二羟基丙酮、酪醇、乙醛、甲醛、乙缩醛、乙酸、琥珀酸、草酸及山梨糖等糖类。醋的制法有多种,《齐民要术》中记有作大酢法、秫米神酢法、粟米曲作酢法等十数种。性味苦,温。入肝、胃经。能散瘀,止血,解毒,杀虫。治产后血晕,痃癖症瘕,黄疸,黄汗,吐血,衄血,大便下血,阴部瘙痒,痈疽疮肿;解鱼肉菜毒。

    〔2〕症块:指腹腔内的症瘕和积聚。

    〔3〕入药用:古人认为米醋可以入药,其他的醋可以作为食用。如《唐本草》:“酢有数种,此言米酢,若蜜酢、麦酢、曲酢、桃酢、葡萄、大枣等诸杂果及糠糟等酢,会意者亦极酸烈,止可啖之,不可入药用也。”《本草衍义》:“醋,酒糟为之,有米醋、麦醋、枣醋。米醋比诸醋最酽,入药多用之,谷气全也,故胜糟醋。产妇房中常得醋气为佳,醋益血也。”

    【译文】

    醋味酸,性温,没有毒。消痈肿,散除水气,杀灭各种邪毒之气,治疗血晕,消除体内的症块和坚积。醋有好几种:酒醋、桃醋、麦醋、葡萄醋、枣醋,以米醋的质量最好,可以作为药。

    3-1-28 酱〔1〕

    味咸、酸,冷,无毒。除热止烦,杀百药、热汤火毒;杀一切鱼、肉、菜蔬毒。豆酱主治胜面酱。陈久者良〔2〕。

    【注释】

    〔1〕酱:系用面粉或豆类,经蒸罨(yǎn)发酵,加盐、水制成的糊状物。豆酱选用黄豆、面粉、食盐等为原料,经制曲、发酵、晒制等多道工序精制而成,色泽金黄,质醇味香,营养丰富。面酱是以面粉为主要原料,经制曲、发酵、晒制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的一种调味品,其味甜中带咸,同时有酱香和酯香。酱中含有蛋白质、多肽、氨基酸、糊精、葡萄糖、脂肪、乙醇、甘油、维生素、有机色素与硫酸盐、磷酸盐、钙、镁、钾、铁等。性味咸,寒。入胃、脾、肾经。能除热,解毒。治蜂虿虫伤,汤火伤。

    〔2〕陈久者良:《本草经疏》:“按酱之品不一,惟豆酱陈久者入药,其味咸酸冷利,故主除热、止烦满及汤火伤毒也。能杀一切鱼、肉、菜蔬、蕈毒,《本经》云杀百药毒者误也。又有榆仁酱,味辛美,杀诸虫,利大小便,心腹恶气;芜荑酱主疗相同。”

    【译文】

    酱味咸、酸,性冷,没有毒。除热邪,止烦躁,消杀各种药物和热汤的火毒;消除一切鱼、肉、蔬菜的毒性。豆酱的药用价值超过面酱,贮存时间很长的酱质量更好。

    3-1-29 豉〔1〕

    味苦,寒,无毒。主伤寒,头痛,烦燥,满闷。

    【注释】

    〔1〕豉:即中药淡豆豉。异名香豉、淡豉。为豆科植物大豆的种子经蒸罨加工而成。《本草纲目》:“造淡豆豉法:用黑大豆二三斗,六月内淘净,水浸一宿,沥干蒸熟,取出摊席上,候微温,蒿覆。每三日一看,候黄衣上遍,不可太过。取晒簸,以水拌湿得所,以汁出指间为准,安瓮中,筑实。桑叶盖,厚三寸,密封泥,于日中晒七日,取出,曝一时,又以水拌入瓮。如此七次,再蒸过,摊去水气,瓮收筑封即成。”豆豉在汉代已能制造,汉代刘熙《释名》:“豉,嗜也。调和五味,可甘嗜也。”淡豆豉入药用其干燥品。性味苦,寒。入肺二经。能解表,除烦,宣郁,解毒。治伤寒热病,寒热,头痛,烦躁,胸闷。另有咸豆豉,主要作调味品,能增加菜肴的特殊风味。我国制作豆豉的方法很早以前就流传到东南亚、日本和欧洲。豆豉在有的国家被视为能增强体质的一种食品。

    【译文】

    豉味苦,性寒,没有毒。主要治疗伤寒,头痛,心中烦躁,胸膈满闷。

    3-1-30 盐〔1〕

    味咸,温,无毒。主杀鬼蛊邪疰毒〔2〕,伤寒,吐胸中痰癖,止心腹卒痛。多食伤肺,令人咳嗽,失颜色。〔3〕

    【注释】

    〔1〕盐:即食盐。异名盐、咸鹾等。为海水或盐井、盐池、盐泉中的盐水经煎晒而成的结晶。主要成分为氯化钠;因来源、制法等的不同,夹杂物质的质与量,都有所差异。普通常见的杂质有氯化镁、硫酸镁、硫酸钠、硫酸钙及不溶物质。盐中的钠离子对维持细胞的渗透压与体内的酸碱平衡、水分分布有重要的作用。中药所用食盐一般需要经过炮制。《本草纲目》:“凡盐入药,须以水化,澄去脚滓,煎炼白色乃良。”盐性味咸、寒。入胃、肾、大小肠经。能涌吐,清火,凉血,解毒。治食停上脘,心腹胀痛,胸中痰癖,二便不通,齿龈出血,喉痛,牙痛,目翳,疮疡,毒虫螫伤。《本草纲目》:“盐为百病之主,百病无不用之,故服补肾药用盐汤者,咸归肾,引药气入本脏也;补心药用盐炒者,心苦虚以咸补之也;补脾药用盐炒者,虚则补其母,脾乃心之子也;治积聚结核用之者,盐能软坚也;诸痈疽眼目及血病用之者,咸走血也;诸风热病用之者,寒胜热也;大小便病用之者,咸能润下也;骨病齿病用之者,肾主骨,咸入骨也;虫伤用之者,取其解毒也。”

    〔2〕鬼蛊邪疰毒:泛指具有传染性的病程长的病症古怪的一类传染病。

    〔3〕多食伤肺,令人咳嗽,失颜色:《别录》:“多食伤肺喜咳。”《素问》:“血病无多食咸,多食则脉凝泣而变色。”《蜀本草》:“多食令人失色肤黑,损筋力。”

    【译文】

    盐味咸,性温,没有毒。主要的功效是杀灭具有传染性的鬼蛊邪疰毒,伤寒,能使人吐出胸中的痰液,可以制止心腹部突然发作的疼痛。吃盐过多容易损伤肺脏,使人咳嗽,脸上的容颜会因此而失去健康的色泽。

    3-1-31 酒〔1〕

    味苦、甘、辣,大热,有毒。主行药势,杀百邪〔2〕,通血脉〔3〕,厚肠胃,润皮肤,消忧愁。多饮损寿伤神,易人本性〔4〕。酒有数般,唯酝酿以随其性。

    【注释】

    〔1〕酒:为米、麦、黍、高粱等和曲酿制成的一种饮料。因原料、酿造、加工、贮藏等等条件的不同,酒的品类非常多,其成分的差异也很大。在制法上酒可分为蒸馏酒(例如高粱酒、烧酒)与非蒸馏酒(例如绍兴酒、葡萄酒)两大类。凡酒类都含乙醇。蒸馏酒除含量高于非蒸馏酒外,尚含有高级醇类、脂肪酸类、酯类、醛类等;又含少量挥发酸和不挥发酸;糖类常不存在,或只存少量。中医认为酒性温,味甘、苦、辛,有毒。入心、肝、肺、胃经。能通血脉,御寒气,行药势。治风寒痹痛,筋脉挛急,胸痹,心腹冷痛。

    〔2〕杀百邪:杀灭各种致病菌。

    〔3〕通血脉:使血脉通畅。现代医学认为:中等量的乙醇可扩张皮肤血管,故常致皮肤发红而有温暖感。

    〔4〕易人本性:改变人的本性。由于乙醇对神经中枢有类似麻醉药样作用,使大脑抑制功能减弱,此时饮者丧失了其由经验和教育而来的谦虚和自制,同时辨别力、记忆力、集中力及理解力亦减弱或消失;视力(中枢性)也常出现障碍。

    【译文】

    酒味苦、甘、辣,性大热,有毒。主要的功效是有助于药物发挥药效,杀灭各种病邪,使血脉通畅,有利肠胃,润泽肌肤,消解忧愁。酒喝得过多则会减少人的寿命,伤害人的精神,改变人的本性。酒有许多种类,可以根据各种酒的质量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酿造。

    3-1-31-1 虎骨酒〔1〕

    以酥炙虎骨捣碎,酿酒。治骨节疼痛,风疰〔2〕,冷痹痛。

    【注释】

    〔1〕虎骨酒:用老虎的骨骼与白酒[或加入其他中药]一同制成的一种药酒。此条记载过于简略,实际上虎骨酒的制作组方相当讲究。如配方1:虎骨,淫羊藿,薏苡仁,牛膝,当归,羌活,乌药,五加皮,苍术,防风,青皮,独活,牡丹皮,川芎,白芷,木瓜,白芍药,紫草,枸杞子,红花,川乌,补骨脂,草乌,佛手,蕲蛇,木香,丁香,檀香,紫豆蔻,砂仁,鹿茸,乳香,没药,麝香,熟地黄,陈皮,玉竹,红糖,红曲,蜂蜜。制成药酒,每服9——15克。配方2:虎胫骨、萆薢、淫羊藿、薏苡仁各125克,牛膝90克,木瓜、龟板各155克。制成药酒,每服9——15克。治风寒湿痹而成的筋骨疼痛,四肢麻木,腰背疼痛。此外还有虎骨木瓜酒:虎骨、川芎、续断、白茄根各30克,玉竹60克,秦艽、防风各15克,桑枝1120克,木瓜90克。制成药酒,每服15——30克,日二次。治风寒湿气流入经络而致的筋脉拘挛、四肢麻木、关节酸痛等症。

    〔2〕风疰(zh&ugrave;):中医古病名。指风邪注入[住留]在人体关节中而作痛,使动作受阻的一种病症。类于现代西医所指的“风湿性关节炎”。风,指致病的风邪。疰,在此通“注”或“住”,有灌注于人体久住不去的意思。多指具有传染性和病程长的慢性疾病。

    【译文】

    把虎骨用火烤炙变酥后捣碎酿制成酒。可以治疗骨节疼痛,风疰,冷痹痛。

    3-1-31-2 枸杞酒〔1〕

    以甘州〔2〕枸杞依法酿酒。补虚弱,长肌肉,益精气,去冷风,壮阳道。

    【注释】

    〔1〕枸杞酒:用枸杞作为主要原料酿制而成的酒。古代酿制枸杞酒的方法和所用的物料也有简繁和粗细之分。一种方法是把甘州枸杞子煮烂捣汁,和酒曲、米一同酿酒。或者是把枸杞子和生地黄一起装在新白布缝成的袋子内,浸入酒中一同煮。唐代的《千金翼方》则在酿成的枸杞酒中放入用绢袋装盛的干地黄末、干姜末、商陆根末、泽泻末、花椒末,一同装在瓮中将瓮口密封好埋入地下三尺,上面覆盖坚实,二十天后取出打开,酒发出金红色,每天早上空腹饮半升。

    〔2〕甘州:古代的行政区域名。西魏废帝三年(554)改西凉州为甘州,因甘峻山为名。治所在永平(隋改名张掖,今甘肃张掖)。辖境相当今甘肃高台以东弱水上游。其后屡有伸缩。唐永泰后地入吐蕃,大中后入回鹘,宋天圣中又入西夏,改为宣化府(《宋史》仍称甘州)。蒙古复改甘州,至无后改甘州路。明改置为甘州左、右、中、前、后五卫。清雍正初改为府。1913年废。唐为河西节度使、元为甘肃行省、明为陕西行都指挥使司治所。

    【译文】

    用甘州出产的枸杞按照一定的方法酿制成酒。主要的功效是能够补益虚弱,增长肌肉,补益人体的精气,去除侵入人体的冷风邪气,增强男子的性功能。

    3-1-31-3 地黄酒〔1〕

    以地黄绞汁酿酒。治虚弱,壮筋骨,通血脉,治腹内痛。

    【注释】

    〔1〕地黄酒:用新鲜的地黄绞出汁液同曲、米等制成的药酒。其用料及具体做法《本草纲目》有载:“地黄酒,补虚弱,壮筋骨,治痿痹,通血脉,治腹痛,变白发,用生地黄绞汁,同曲米封密器中五、七日启之,中有绿汁,真精英也,宜先饮之。乃滤汁藏贮,加牛膝汁效更速。亦有加群药者。”《药酒配方800例》,根据《千金方》,地黄酿酒:“配方:地黄1公斤,秫米12升,曲适量。制法:地黄,加水煮取清汁,浸米炊饭,拌曲适量。如常酿酒,至熟,封七日,取清酒,即成。功能:治产后百病,滋补阴血。用法:随量饮,不拘时,常令酒气相续。忌生冷,未产先一月酿成,夏月不可造。”

    【译文】

    用[新鲜]地黄的根绞出的汁液酿成酒。主要的功效是治疗虚弱,通利血脉,治疗腹内疼痛。

    3-1-31-4 松节酒〔1〕

    “仙方”以五月五日采松节,剉碎,煮水酿酒。治冷风虚〔2〕,骨弱,脚不能履地。

    【注释】

    〔1〕松节酒:是用松树的节或者松树的叶煮成汁,再和曲、米一同按照一定的方法酿制成的酒。《外台秘要》记载的处方为:松节四十斤,处理成碎末后加水四石煮熬后取一石。猪椒叶四十斤,处理成碎末后加水四石煮熬后取一石。将以上两种汁液澄清,与五斗面粉拌和。发酵之后,取四石五斗糯米根据发酵情况分成四次投料,保持适宜的温度。第一次投料时,取柏子仁五两、磁石(末)十二两、独活十五两、(炮制过的)天雄五两、(炙)菌芋四两、防风十两、秦艽六两、芎䓖五两、人参四两、义藓五两,细细切碎,放入糯米中一同煮熟,下入到酿酒的容器中。等四次料全部投完后,将容器的口密封四十天,取清液适量饮用。

    〔2〕冷风虚:《本草纲目》作“冷内虚弱”。指因风寒湿邪所侵而身虚体弱。

    【译文】

    “仙方”中用五月五日采集来的松树节,处理成碎末,煮成汤液,酿制成松节酒。可以治疗冷风虚,骨弱,脚不能着地。

    3-1-31-5 茯苓酒〔1〕

    “仙方”依法茯苓酿酒。治虚劳,壮筋骨,延年益寿。

    【注释】

    〔1〕茯苓酒:用中药茯芩为主要原料与曲、米一同酿制成的酒。《本草纲目》有茯苓酒:“治诸风眩,暖腰膝,主五劳七伤。用茯苓粉同曲米酿酒饮之。”

    【译文】

    “仙方”中按照一定的方法将茯苓酿制成酒。能治疗虚劳,强壮筋骨,延年益寿。

    3-1-31-6 松根酒〔1〕

    以松树下撅坑置瓮,取松根津液酿酒。治风,壮筋骨。

    【注释】

    〔1〕松根酒:用松树根中流出的汁液与曲、米一同酿制而成的酒。松根酒在《本草纲目》中作“松液酒”。其制造方法是:“于大松下掘坑,置瓮,承取其津液。一斤酿糯米五斗,取酒饮之。”

    【译文】

    在松树的下面挖坑,放入大瓮,[将靠近大瓮的松树根截断一部分]让截断处的松树根的汁液流入到大瓮中,然后用这种松根的汁液酿制成酒。可以治疗风痹,强壮筋骨。

    3-1-31-7 羊羔酒〔1〕

    依法作酒,大补益人。

    【注释】

    〔1〕羊羔酒:为古代汾州(今天的山西省)出产的一种名酒,又称羊羔儿酒、羊羔美酒。《本草纲目》中记有两种制造方法。一种方法是取自于《宣和化成殿真方》:糯米一石,按照平时酿酒一样浸泡蒸熟,肥嫩的羊肉七斤,杏仁一斤,一同煮烂,连同汁液一起与糯米饭拌和,下入一两木香,待温度适宜时下入十四两曲末,像平时酿酒一样进行发酵,十天就可以成熟,酒味极其甘滑。另一种方法是:取羊肉五斤,蒸烂,放入好酒中浸一宿,放入消梨(又名香子梨,为梨子中的一个品种)七个,一同捣烂取出汁液,与米、曲一同发酵制成酒。

    【译文】

    按照一定的方法将羊羔肉制作成酒,这种酒对人非常有益。

    3-1-31-8 五加皮酒〔1〕

    五加皮浸酒,或依法酿酒。治骨弱不能行走。久服壮筋骨,延年不老。

    【注释】

    〔1〕五加皮酒:用中药五加皮作为主要原料制作的一种药酒。《本草纲目》上记有制作的方法。1将刮洗干净的五加皮切碎装入干净的布袋里,再将布袋放入酒中煮成五加皮酒;或者再加入当归、牛膝、地榆等各种药物,(制成五加皮酒)。2取五加皮刮洗干净,除去皮内的茎秆,煎煮成汁,加入适量和酒曲和(蒸熟的糯米)一同发酵酿制成五加皮酒。

    【译文】

    可以把五加皮浸泡在酒中,或者按照一定的方法酿制成五加皮酒。主要治疗骨骼软弱不能行走。经常服用可以强筋壮骨,延年不老。

    3-1-31-9 腽肭脐酒〔1〕

    治肾虚弱,壮腰膝,大补益人。

    【注释】

    〔1〕腽肭(w&agrave; n&agrave;)脐酒:是将腽肭脐(即雄性海狗或海豹的阴jing、睾丸)放入酒中浸泡后捶烂如泥,与适量和曲、米一同发酵制成的酒。可以助阳气,益精髓,破症结冷气,大补益人。

    【译文】

    腽肭脐酒治疗肾气虚弱,可以强壮腰膝,对人体大有补益。

    3-1-31-10 小黄米酒〔1〕

    性热,不宜多饮,昏人五藏〔2〕,烦热,多睡。

    【注释】

    〔1〕小黄米酒:用小黄米作为主要原料按一定的方法酿制而成的一种酒。也有人认为小黄米酒即乙醇含量低于白酒的黄酒。

    〔2〕昏人五藏:可理解为饮用过量的小黄米酒,可使人昏昏沉沉。

    【译文】

    小黄米酒性热,不宜喝得过多,使人昏昏沉沉,心中烦躁发热,令人嗜睡。

    3-1-31-11 葡萄酒〔1〕

    益气,调中,耐饥,强志。酒有数等:有西番者,有哈剌火〔2〕者,有平阳〔3〕、太原〔4〕者,其味都不及哈剌火者〔5〕。田地酒最佳。

    【注释】

    〔1〕葡萄酒:用葡萄汁、葡萄藤中滴出的汁、葡萄干按照一定的方法酿制成的一种酒。古代多用葡萄汁加曲发酵制成。如《本草纲目》上有:“取(葡萄)汁同曲,如常酿糯米饭法。无汁用干葡萄末亦可。”我国葡萄酒的酿造历史悠久。司马迁的《史记》中就有关于我国西北地区许多地方生产葡萄并酿酒的记述。唐代是我国葡萄酒酿造发展的强盛时期。

    〔2〕哈剌火:维吾尔语,地名。即今吐鲁番,元时是维吾尔人居住的地方,以特产无核白葡萄而著名。

    〔3〕平阳:府、路名。宋政和六年(1116)升晋州置府。治所在临汾(今临汾市),辖境相当今山西临汾、洪桐、浮山、霍县、汾西、安泽等市县地。元初改为路,大德时改为晋宁。明初复为平阳府。辖境略有扩大。1912年废。产铁、矾,宋置有矾务。金时产白麻纸,为雕版印刷业中心。

    〔4〕太原:府、路名。唐开元十一年(723)升并州置府。治所在太原(今市西南晋源镇)。辖境相当于今山西阳贡以南、文水以北的汾水中游,和旭泉市、平定、寿阳、昔阳、盂县等地。宋太平兴国时改为并州,移治阳曲(今太原市)。嘉祐时复为太原府。元时改为路,大德时改名冀宁。明复改太原府。

    〔5〕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解释此条时认为:葡萄酒以出产在吐鲁番的酒性最烈。

    【译文】

    葡萄酒益气,调中,能使人忍耐饥饿,增强心志。葡萄酒可以分成好几个等级:有产于西番的,有产于哈剌火的,有产于平阳地区的,有产于太原地区的;它们的滋味都比不上出产于吐鲁番的葡萄酒,用生长于吐鲁番田地里的葡萄酿制而成的酒品质最好。

    3-1-31-12 阿剌吉酒〔1〕

    味甘、辣,大热,有大毒。主消冷坚积,去寒气。用好酒蒸熬〔2〕,取露成阿剌吉。

    【注释】

    〔1〕阿剌吉酒:是用好酒复烧而取得的蒸馏酒。由于其中酒精的含量大大超过未经蒸馏过的酒,点火即可燃烧,所以又称为“火酒”、“烧酒”。李时珍《本草纲目·穀四·烧酒》﹝释名﹞:“火酒,阿剌吉酒。”清代郝懿行《证俗文·酒》:“火酒,秫酒也……火酒自元时始创其法,一名阿剌吉酒,见《饮膳正要》,李时珍《本草》详之。”

    〔2〕用好酒蒸熬:复烧蒸馏是酿酒工艺的一大进步,该段文献是我国目前可以见到的关于蒸馏酒的最早、最详细的史料。

    【译文】

    阿剌吉酒味甘、辣,性大热,有大毒。主要的功效是消散人体内因冷邪侵入而形成坚积,驱除寒气。将好酒再次进行蒸馏,得到的蒸馏液就是阿剌吉酒。

    3-1-31-13 速儿麻酒〔1〕

    又名“拨糟”〔2〕。味甘、辣。主益气,止渴。多饮令人膨胀、生痰。

    【注释】

    〔1〕速儿麻酒:元时维吾尔族的一种饮料,类似现代含醇量较低的露酒。汉语称为“拨糟”。

    〔2〕拨糟:未详,待考。

    【译文】

    速儿麻酒又叫“拨糟”。味甘、辣。主要的功效是益气,止口渴。但是如果喝得太多反而使人胸腹膨胀,生痰。

    3-2

    兽品

    3-2-1 牛肉〔1〕

    味甘,平,无毒。主消渴,止泄,安中益气,补脾胃。

    牛髓〔2〕:补中,填精髓。

    牛酥〔3〕:凉,益心肺,止渴、嗽,润毛发,除肺痿,心热吐血。

    牛酪〔4〕:味甘、酸,寒,无毒。主热毒〔5〕,止消渴,除胸中虚热,身面热疮。

    牛乳腐〔6〕:性微寒,润五藏,利大小便,益十二经脉。微动气。

    图3-9 牛

    【注释】

    〔1〕牛肉:为牛科动物黄牛bos taurus domesticus gmelin或水牛bubalus bubalis linnaeus(图3-9)的肉。牛肉的化学组成因牛的种类、性别、年龄,生长地区,饲养方法、营养情况、体躯部位等而不同,其成分含率差距可以很大。牛肉蛋白质所含必需氨基酸甚多,故其营养价值甚高。性味甘,平。入脾、胃经。能补脾胃,益气力,强筋骨。治虚劳羸瘦,消渴,脾弱不运,痞积,水肿,腰膝酸软。

    〔2〕牛髓:《别录》:“甘,温,无毒。”能润肺,补肾、填髓。治虚劳羸瘦,精血亏损,泄利,消渴,跌扑损伤,手足皴裂。

    〔3〕牛酥:为牛乳经提炼而成的酥油。土法加工者,系将鲜牛乳装在牛皮口袋内或其他容器内,不断地摇动,使油和乳分开后,取其油脂即成。现代一般用蝶片式离心分离机从鲜奶中分离出稀奶油,经再加工即制成产品。其加工工艺流程为:

    〔4〕牛酪:用牛乳炼制而成。《饮膳正要》:“造法用乳半杓,锅内炒过,入余乳熬数十沸,常以杓纵横搅之,乃倾出,罐盛待冷,掠取浮皮,以为酥,入旧酪少许,纸封放之,即成矣。又干酪法,以酪晒结,掠去浮皮再晒,至皮尽,却入釜中,炒少时,器盛,曝令作块,收用。”由此可见,此处的酪实际上是一种将稀奶油加工成奶油的一种方法。此法已与现代奶油的加工技术十分接近。牛酪性味甘、酸,平。能补肺,润肠,养阴,止渴。治虚热,烦渴,肠燥便秘,肌肤枯涩,瘾疹瘙痒。

    〔5〕热毒:病名。又名温毒,出《肘后方》。是感受温邪热毒而引起的急性热病的统称,多发于冬春季节。症见突然寒热高热,头痛恶心,烦躁口渴,苔黄,舌红绛。脉洪数,继而出现头面红肿,或颐肿,或咽喉肿痛白腐,或身发斑疹等。本病可见于流行性肋腺炎、头面丹毒、猩红热、斑疹伤寒等。

    〔6〕牛腐乳:为牛乳的加工制成品。异名乳饼、乳腐。《本草纲目》:“乳腐,诸乳皆可造之,惟牛服者为胜。《臞仙神隐书》云:“造乳饼法,以牛乳一阈,绢滤入釜,煎五沸水解之,用醋点入,如豆腐法,渐结成,滤出,以帛裹之,用石压成,入盐瓮底收之。又造乳团法:用酪五升,煎滚,入冷浆水半升,必自成块未成更入浆一盏,至成,以帛包搦如乳饼样收之。”由此可见,此处的牛腐乳实际上就是现代意义上的干酪。

    【译文】

    牛肉味甘,性平,没有毒。主要治疗消渴,上吐下泻,能安中益气,补养脾胃。

    牛髓:补中,填精补髓。

    牛酥:性凉,补益心肺,止口渴、咳嗽,滋润毛发,治疗肺痿以及因心经燥热吐血。

    牛酪:味甘、酸,性寒,没有毒。主要治疗热毒,消渴,去除胸中的虚热,治疗体表和颜面上所生的热疮。

    牛乳腐:性微寒,滋润五脏,通利大小便,补益十二经脉。稍微有点引动体内风气的作用。

    3-2-2 羊肉〔1〕

    味甘,大热,无毒。主暖中,头风、大风〔2〕,汗出,虚劳,寒冷,补中益气。

    羊头:凉。治骨蒸,脑热,头眩,瘦病。

    羊心〔3〕:主治忧恚膈气〔4〕。

    羊肝〔5〕:冷。疗肝气虚热,目赤暗。

    羊血〔6〕:主治女人中风,血虚〔7〕,产后血晕〔8〕,闷欲绝者,生饮一升。

    羊五藏:补人五藏。

    羊肾〔9〕:补肾虚,益精髓。

    羊骨〔10〕:热。治虚劳,寒中〔11〕,羸瘦。

    羊髓〔12〕:味甘,温。主治男女伤中,阴气不足,利血脉,益经气。

    图3-10 羊

    羊脑〔13〕:不可多食。

    羊酪〔14〕:治消渴,补虚乏。

    【注释】

    〔1〕羊肉:为牛科动物山羊capra hircus l或绵羊ovis aries l(图3-10)的肉。其营养成分与药用价值因羊的种类、年龄、营养状况、体躯部位等等而有差异。性味甘,温。入脾、肾经。能益气补虚,温中暖下。治虚劳羸瘦,腰膝酸软,产后虚冷,腹痛,寒疝,中虚反胃。

    〔2〕大风:即疠风。病名。出《素问·风论》。又名大风、癞病、大风恶病、大麻风、麻风。因体虚感受暴疠风毒,或接触传染,内侵血脉而成。

    〔3〕羊心:为牛科动物山羊或绵羊的心脏。性味甘,温。能解郁,补心。治膈气,惊悸。

    〔4〕忧恚(hu&igrave;)膈气:指因心有忧虚、怨恨之情而产生的胸膈气阻之逆、闷塞不通的病症。膈在此指有的“胸膈膜”,又同“隔”,有隔塞不通之意。

    〔5〕羊肝:为牛科动物山羊或绵羊的肝脏。性味甘苦,凉。《原机启微》:“入肝经”。能益血,补肝,明目。治血虚萎黄羸瘦,肝虚目暗昏花,雀目,青盲,障翳。

    〔6〕羊血:为牛科动物山羊或绵羊的血液。性味咸平,能止血,祛痰。治吐血,衄血,肠风痔血,妇女崩漏,产后血晕,外伤出血,跌打损伤。

    〔7〕血虚:《唐本草》作“血虚闷”。《本草经疏》:“女人以血为主,血热则生风,血虚则闷绝。羊血咸平,能补血、凉血,故主女人血虚中风,及产后血闷欲绝也。”

    〔8〕血晕:此处指因失血过多而引起的昏厥重症。多见于血崩、吐血等大失血病症,症见突然昏厥、面色白、四肢厥冷、脉细欲绝等。

    〔9〕羊肾:为牛科动物山羊或绵羊的肾脏。性味甘,温。可补肾气,益精髓。治肾虚劳损,腰脊疼痛,足膝痿弱,耳聋,消渴,阳痿,尿频,遗尿。

    〔10〕羊骨:为牛科动物山羊或绵羊的骨骼。因部位、年龄等不同,骨的化学组成亦有较大的差异。其中变动最大的是水分和脂类。骨质中含有大量的无机物,其中一半以上是磷酸钙。此外,又含有少量的碳酸钙、磷酸镁,微量的氟、氯、钠、钾、铁、铝等。骨的有机物有骨胶原、骨类粘蛋白、弹性硬蛋白样物质,脂肪,磷脂和少量糖原等。性味甘,温。能补肾,强筋骨。治虚劳羸瘦,腰膝无力,筋骨挛痛,白浊,淋痛,久泻久痢。

    〔11〕寒中:1类中风类型之一(见《医宗必读·类中风》)。由于暴中寒邪所致。症见身体强直、口噤不语、四肢战摇、猝然眩晕、身无汗等。治宜温里散寒。用干姜附子汤或附子理中汤加减。重症先用苏合香丸以开其闭。2指邪在脾胃而为里寒的病症(见《灵枢·五邪》及《内外伤辨惑论》等)。多因脾胃虚寒、邪从寒化,或由劳倦内伤传变而成。症见脘腹疼痛、肠鸣泄泻等。治以温中散寒为主。用沉香温胃丸加减。

    〔12〕羊髓:为牛科动物山羊或绵羊的骨髓或脊髓。性味甘,温,无毒。能益阴补肾,润肺泽肌。治虚劳羸弱,肺痿,骨蒸,咳嗽,消渴,皮毛憔悴,痈疽,疮疡,目赤,目翳。

    〔13〕羊脑:为牛科动物山羊或绵羊的脑。新鲜羊脑含有丰富的抗坏血酸。脂肪中包括多种物质,如卵磷脂、脑甙等。《随食居饮食谱》:“甘,温。”《本草纲目》:“气味:有毒。主治:入面脂手膏,润皮肤,去,涂损伤、丹瘤、肉刺。”

    〔14〕羊酪:用羊奶制成的奶酪。参见3-2-1牛肉·牛酪。

    【译文】

    羊肉味甘,性大热,没有毒。主要的功效是温暖中焦脾胃,医治头风、大风、汗出得过多、虚劳、寒冷,补中益气。

    羊头:性凉。治疗骨蒸、脑热、头目晕眩、身体瘦弱。

    羊心:主要的功效是治疗忧恚膈气。

    羊肝:性冷。治疗肝气不足而引起的虚热、眼睛发红、视物昏暗。

    羊血:主要治疗妇女中风、血虚、产后因为失血过多而造成的血晕。凡因为血晕而几乎昏死过去的,可以让她饮一升生羊血[进行抢救]。

    羊五脏:可以滋补人的五脏。

    羊肾:补肾虚,填精益髓。

    羊骨:性热。主要治疗虚劳、寒中、身体瘦弱。

    羊髓:味甘,性温。主要治疗男女中焦脾胃受伤、阴气不足、通利血脉、补益妇女的经气。

    羊脑:不可以多吃。

    羊酪:治疗消渴,补人体虚乏。

    3-2-3 黄羊〔1〕

    味甘,温,无毒。补中益气,治劳伤,虚寒〔2〕。其种类数等,成群至千数。

    白黄羊,生于野草内。

    黑尾黄羊,生于沙漠中,能走善卧,行走不成群。其脑不可食,髓骨可食,能补益人。煮汤无味。

    【注释】

    〔1〕黄羊(图3-11):为牛科动物黄羊procapra gutturosa pallas。体形纤瘦,大小中等。体长11——13米,尾长8——10厘米;体重30公斤左右。四肢细,蹄窄。有眶下腺和腕腺,鼠蹊腺发达。雄兽有角,角短而直,先平行,然后略向后弯并逐渐分开,角上有等距的椭圆形环脊,角尖端平滑,无纹节。夏毛浅棕黄色,四肢内侧白色。尾棕色,比背部深。冬毛较淡,略带浅红棕色,且有白色长毛伸出。臀部具显著白斑。腰部毛色呈灰白,略带粉红色调。栖于草原和半荒漠地区。好群栖,常数十成群,有随季节而迁移的现象。奔跑迅速。分布内蒙古、甘肃、吉林、河北等地。《本草纲目》:“黄羊出关西及桂林诸处。有四种。状与羊同,但低小细肋,腹下带黄色,角似羖羊,喜卧沙地,生沙漠,能走善卧,独居而尾黑者,名黑尾黄羊;生野草内,成群至数十者,名白黄羊;生临洮诸处,甚大而尾似獐鹿者,名洮羊。其皮皆可衾褥。出南方桂林者,则深褐色,黑脊白斑,与鹿相近也。”

    〔2〕虚寒:正气虚兼内寒的症候。主要表现为面黄少华、食欲不振、口泛清涎、形寒怕冷、脘腹胀痛、得热则舒、妇女带下清稀、腰背酸重、小便清长、大便稀薄、舌淡苔白、脉沉迟缓弱。

    图3-11 黄羊

    【译文】

    黄羊味甘,性温,没有毒。主要的功效是补中益气,治疗劳伤,虚寒病症。黄羊有好几个种类,成群的黄羊有时达到上千只。白黄羊生长在野草丛生的地区;黑尾黄羊生长在沙漠里,善于奔跑,喜欢卧伏,爱好单独行动,不喜欢成群结队。黄羊的脑子不可以吃,黄羊的骨和骨髓可以吃,对人有补益作用,煮成汤食用没有杂味。

    3-2-4 山羊〔1〕

    味甘,平,无毒。补益人。生山谷中。

    【注释】

    〔1〕山羊:即牛科动物青羊naemorhedus goral hardwicke。又名野羊、山羊、斑羚。体长90——110厘米,尾长13——17厘米,雌者较小。四肢短。眶下腺退化。雌雄均有角,角短而直,长10——14厘米,色黑,斜向后方,二角基部很靠近,除尖端外,其余部分都有横棱。通体毛色灰棕褐色,底绒灰色。喉后部有一块白色大斑。尾基部近乎灰棕色,尾端棕黑色。分布东北、河北、陕西、山西、湖北、浙江、广东、广西、西藏、四川、云南等地,多栖于高山森林,也常在山顶裸岩一带。夏日居于岩洞,冬季下到森林。善爬悬崖,早晚觅食。冬季以树枝、地衣、苔藓等为食,春、夏、秋食草类及果实。冬季交配,怀孕期6个月,每胎产1——2仔。山羊的肉、肝、血、角、油均可供药用。山羊肉性味甘,热,无毒。能补虚助阳。治虚劳内伤,筋骨痹弱,腰脊酸软,阳痿,带下,不孕。山羊血,性味咸,热。能活血,散瘀,通络,解毒。治跌打损伤,筋骨疼痛,吐血,便血,尿血,痈肿。山羊肝主治夜盲。山羊角功用近羚羊角。能镇静,退热,明目,止血。治小儿惊痫,头痛,产后腹痛,经痛。《秘方集验》认为山羊油可治心疝与诸疝。

    【译文】

    山羊味甘,性平,没有毒。能滋补人的身体。山羊生活在山谷之中。

    3-2-5〔1〕

    味甘,平,无毒。补五劳七伤,温中益气。其肉稍腥。

    图3-12

    【注释】

    〔1〕(gu l&igrave;):应作“羖”(g u l&igrave;)。(图3-12)应为一种体形较大、健壮、性情凶狠、毛褐黑色长尺余的雄羊,北方牧区常用作头羊。寇宗奭在《本草衍义》中说:“羖羊出陕西、河东,尤狠健,毛最长而厚,入药最佳,如供食则不如北地无角白大羊。”明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卷四:“羖羊亦有褐色黑色白色者,毛长尺余,亦谓之羖羊,北人驱引大羊则以此羊为首,名曰羊头。河东亦有羖羊,性尤狠健,毛长而厚,入药亦佳。如羖驱至南方,则筋力自劳损,安能补益于人?”

    【译文】

    味甘,性平,没有毒。补益人体因为五劳七伤而造成的虚弱,温中益气。它的肉稍微带有一点腥膻味。

    3-2-6 马肉〔1〕

    味辛、苦,冷,有小毒。主除热下气〔2〕,长筋骨,强腰膝,壮健轻身。

    马头骨〔3〕:作枕令人少睡。

    马肝〔4〕:不可食。

    马蹄〔5〕:白者治妇人漏下〔6〕白崩〔7〕;赤者治妇人赤崩〔8〕。

    白马茎〔9〕:味咸、甘,无毒。主伤中,脉绝〔10〕,强志,长肌肉,令人有子,能壮盛阴气。

    马心〔11〕:主喜忘。

    马肉内有生黑墨汁者,有毒,不可食。白马多有之。

    马乳〔12〕:性冷,味甘。止渴,治热。有三等:一名“升坚”,一名“晃禾儿”,一名“窗元”〔13〕。

    以“升坚”为上。

    图3-13 马

    【注释】

    〔1〕马肉:为马科动物马equus cuballus orientalis noack(图3-13)的肉。性味甘酸,寒。《别录》:“主除热下气,长筋,强腰脊。脯疗寒热痿痹。”《食疗本草》:“主肠中热。”

    〔2〕主除热下气:原文作“主热下气”,据《唐本草》、《别录》等改。除热下气,即除去人体内的热邪,治疗气上逆。下气,即降气,为中医理气法之一。是治疗气上逆的方法。适用于喘咳、呃逆等症。

    〔3〕马头骨:为马科动物马的头骨。性味甘,凉。治头疮,耳疮,阴疮,瘰疽。《别录》:“头骨,主喜眠,令人不睡。”

    〔4〕马肝:为马科动物马的肝脏。《圣惠方》:“治妇人月水不通,心腹滞闷,四肢疼痛。赤马肝一片,炙令干(燥),捣细罗为面散,每于食前,以热酒调下一钱。”

    〔5〕马蹄:即中药“马蹄甲”。性味甘,平。治崩漏带下,牙疳,秃疮,疥癣,脓胞疮。《千金方》治白漏不绝:白马蹄、禹余粮各四两,龙骨三两,乌贼骨、白僵蚕、赤石脂各二两。上六味为末,蜜梧桐丸子大。酒服十丸,不知,加至三十丸。

    〔6〕漏下:病症名。《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八:“漏下者,由劳伤血气,冲任之脉虚损故也。冲脉任脉为十二经脉之海,皆起于胞内,而手太阳小肠之经也,手少阴心之经也,此二经主上为乳水,下为月水。妇人经脉调适,则月下以时;若劳伤者,以冲任之气虚损,不能制其脉经,故血非时而下,淋沥不断,谓之漏下也。”

    〔7〕白崩:病症名。出《诸病源候论》。多因忧思过度,劳伤心脾,或因虚冷劳极伤于胞脉所致。症见突然阴道流出大量白色液体,质稀如水,或如黏液等。

    〔8〕赤崩:指不在行经期间,阴道内大量出血,或持续出血,淋沥不断的病症。如出血量多而来势急剧的,叫“血崩”或叫“崩中”;出血量较少,但持续不断的称为“漏下”(《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并治》)。一说指月经刚停后,又续见下血,淋沥不断。

    〔9〕白马茎:即白马的外生殖器,包括阴jing、睾丸。

    〔10〕脉绝:病名。血脉枯涩败绝的疾患。《备急千金要方·心脏》:“扁鹊云:脉绝不治三日死,何以知之?脉气空虚,则颜焦发落。脉应手少阴,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血先死矣。”

    〔11〕马心:为马科动物马的心脏。《别录》:“主喜忘。”《肘后方》治心昏多忘:马、牛、猪、鸡心,干燥后研成细末,每天三次用酒服方寸匕。

    〔12〕马乳:为马科动物马的乳汁。味甘,凉。能补血润燥,清热止渴。治血虚烦热,虚劳骨蒸,消渴,牙疳。《随食居饮食谱》:“功同牛乳而性凉不腻。补血润燥之外,善清胆、胃之热,疗咽喉口齿诸病,利头目,止消渴,专治青腿牙疳。”

    〔13〕一名“升坚”,一名“晃禾儿”,一名“窗元”:未详,待考。

    【译文】

    马肉味辛、苦,性冷,有小毒。主要的功效是除热下气,长筋骨,使腰膝强健,使人身体结实、轻松健壮。

    马头骨:用马的头骨作为枕头,可以使人减少睡眠时间。

    马肝:马肝不可以吃。

    马蹄:白色的马蹄可以治疗妇女的漏下白崩;红色的马蹄可以治疗妇女血崩。

    白马茎:雄性白马的阴jing,味咸、甘,没有毒。主要治疗脾胃受伤,脉绝。可以增强心志,益气,增长肌肉,增强人的生殖能力,壮盛人体的阴气。

    马心:主要治疗健忘症。

    马肉里有黑墨汁一样的液体,有毒,不可以吃。白马的肉中这种黑墨状的液体较多。

    马乳:味甘,性冷。可以止渴,治疗热症。马乳按照它们的品质高低可以分为三等。一种称之为“升坚”,一种称之为“晃禾儿”,一种称之为“窗元”。以“升坚”的品质最好。

    3-2-7 野马肉〔1〕

    味甘,平,无毒。壮筋骨。与家马肉颇相似,其肉落地不沾沙〔2〕。然不宜多食。

    图3-14 野马

    【注释】

    〔1〕野马肉:为马科动物野马的肉。野马equus przewalskii(图3-14),又名普氏野马,奇蹄目马科。栖草原、丘陵。冬季群大,夏季群小,由一母马率领。听觉和视觉敏锐,性情凶猛。白天活动,体壮善跑,无固定栖息地。吃植物,冬季挖取雪下枯草和苔藓充饥。孕期11个月,每胎1仔。3——5岁性成熟,寿命25——35年。现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本草纲目》:“肉:气味甘平,有小毒。主治人病马痫,筋脉不能自收,周痹肌肉不仁。”

    〔2〕其肉落地不沾沙:此说不足以信。因为只要物体的表面有黏液或水分都可能黏附上沙子。

    【译文】

    马肉味甘,性平,没有毒。可以强壮人的筋骨。野马的肉与家马的肉非常相似,野马的肉掉到地上不沾沙子。然而野马的肉不可以多吃。

    3-2-8 象肉〔1〕

    味淡,不堪食,多食令人体重。胸前小横骨,令人能浮水〔2〕。身有百兽肉,皆有分段,惟鼻是本肉〔3〕。

    象牙〔4〕:无毒。主诸铁及杂物入肉,刮取屑,细研,和水傅疮上即出。

    图3-15 象

    【注释】

    〔1〕象肉:为象科动物亚洲象elephas maximus l(图3-15)的肉。主要含蛋白质外,尚有脂肪、碳水化合物(如糖原)、有机酸、非蛋白质性含氮物质和无机盐等。脂肪组织的三甘油酯含棕榈酸极高。蛋白质主要为肌球蛋白、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动球蛋白、白蛋白、肌红蛋白、血红蛋白。其含维生素比一般温带动物的肉丰富得多。性味甘淡平。主治秃疮,作灰和油涂之。

    〔2〕胸前小横骨,令人能浮水:古医书中说象的前胸有小横骨,把它烧成灰,和酒一起服下,可以使人浮于水面而不沉溺。此说不足为信。

    〔3〕身有百兽肉,皆有分段,惟鼻是本肉:古人认为象身上有多种动物的肉,各在其所在的部位;另有人说象的身上有十二种肉,十二生肖的肉。此说不足为信。

    〔4〕象牙:为象科动物亚洲象的牙。多以雕刻象牙时剩下的碎料供药用。非洲象的牙,亦可供入药。象牙含有机质较多是其特点。性味甘,寒。入心、肾二经。能清热镇惊,解毒生肌。治痫病惊悸,骨蒸痰热,痈肿疮毒,痔漏。

    【译文】

    象肉味淡,不好吃。吃多了会使人身体变得沉重,[据说]把象胸前的小横骨[烧成灰用酒冲调后服下]可以使人浮在水面上而不至于下沉。象身上有各种动物的肉,分布在象身上的一定部位,只有象鼻子的肉是象本身的肉。

    象牙:没有毒。主要治疗各种铁器或者其他杂物刺入人体的肌肉内。取象牙刮成屑,细细研碎,用水调和,敷在创口上,刺入的铁器或者其他杂物立刻就会出来。

    3-2-9 驼肉〔1〕

    治诸风,下气,壮筋骨,润皮肤,疗一切顽麻风痹,肌肤紧急,恶疮肿毒。

    驼脂〔2〕:在两峰内,有积聚者,酒服之良。

    驼乳〔3〕系爱剌〔4〕:性温,味甘。补中益气,壮筋骨,令人不饥。

    图3-16 驼

    【注释】

    〔1〕驼肉:为驼科动物双峰驼camelus bactrianus ferus przewalski的肉。骆驼(图3-16)属哺乳纲,骆驼科。反刍家畜。头小,颈长,体驱大,毛褐色。眼为重睑,鼻孔能开闭,四肢细长,二趾,足迹有厚皮,适于沙地行走。尾细长,尾端有丛毛。背有一或两个驼峰,内蓄脂肪,胃分三室,第一胃附生20——30个水脬,作贮水用,故善耐饥渴,性温驯而执拗,食粗草及灌木。能负重致远,号称“沙漠之舟”。性味甘,温。《日华子本草》:“治风,下气,壮筋力,润皮肤。”《医林纂要》:“益气血,壮筋力。”

    〔2〕驼脂:为驼科动物双峰驼肉峰内的胶汁脂肪。性味甘,温。能润燥,祛风,活血,消肿。治风疾,顽痹不仁,筋肉挛急;疮疡,肿毒;折伤。《日华子本草》:“疗一切风疾,顽痹,皮肤急,及恶疮肿毒漏烂。并和药敷之。野者弥良。”

    〔3〕驼乳:为驼科动物双峰驼的乳汁。元代蒙古人饲养骆驼,又吃驼乳。驼乳的营养极丰富,常被用于制作各种各样的奶制品。用骆驼乳作出来的奶制品,呈琥珀色,营养丰富,并且不易变硬,长期保存鲜嫩。《本草纲目》认为其性味“甘,冷,无毒”,炖热后饮用。

    〔4〕爱剌:即驼乳,又称“爱兰”或“爱亦剌黑”,为airan或airag的音译。元代蒙古人称驼乳为airan或airag,而突厥语诸语族中airan是指羊、牛、骆驼乳作的饮料,鲁不鲁乞在钦察汗国突厥人中接触到这种饮料,所以他称牛奶作的饮料为airan。

    【译文】

    驼肉可治疗各种风症,下气,强壮筋骨,滋润皮肤。治疗一切顽固性的肌肉麻痹症、风痹、肌肉和表皮的拘缩,还可以治疗恶疮、肿毒。

    驼脂:存在于骆驼的两个驼峰之内,取骆驼的脂肪用酒冲调后服用,可以治疗积聚。

    驼乳:又称之为“爱剌”,味甘,性温。补中益气,强壮筋骨,使人能够忍耐饥饿。

    3-2-10 野驼〔1〕

    味甘,温、平,无毒。治诸风,下气,壮筋骨,润皮肤。

    驼峰:治诸劳风。有冷积者,用葡萄酒温调峰子油〔2〕,服之良。好酒亦可。

    图3-17 野驼

    【注释】

    〔1〕野驼(图3-17):真驼属,骆驼科。野骆驼和家养双峰驼十分相似,体躯高大,胸部较宽,四肢细长,背具双驼峰,下圆上尖。尾较短。全身被以细密而柔软的绒毛,毛色多为淡棕黄色,吻部毛色稍灰,肘关节处的毛尖棕黑色,尾毛棕黄色。多生活在西北地区。

    〔2〕峰子油:即驼峰内的脂肪,在驼峰之内,又称作为峰子油。性味甘,温,无毒。中医认为野驼的峰子油入药效果比家驼好。

    【译文】

    野驼味甘,性温、平,没有毒。治疗各种风症,下气,强壮筋骨,滋润皮肤。

    驼峰:可以治疗虚劳风疾。服食用温热的葡萄酒冲调驼峰内脂肪[熬炼成的]油,治疗因冷邪侵入人体而形成的积聚病很有疗效。用其他品质好的酒冲调,亦可以达到疗效。

    3-2-11 熊肉〔1〕

    味甘,无毒。主风痹,筋骨不仁。若腹中有积聚,寒热羸弱者不可食之,终身不除。

    熊白〔2〕:凉,无毒。治风,补虚损,杀劳虫〔3〕。

    熊掌〔4〕:食之可御风寒。此是八珍〔5〕之数,古人最重之。

    十月勿食之,损神。

    图3-18 熊

    【注释】

    〔1〕熊肉:熊(图3-18)的种类很多,如白熊、棕熊、黑熊等。此条所指为棕熊ursus arctos linnaeus或黑熊selenarctos thibetanus g cuvier的肉。性味甘,温。能补虚损,强筋。治脚气,风痹,手足不随,筋脉挛急。

    《食疗本草》:“熊肉:平,味甘,无毒。主风痹盘骨不仁。”《千金·食治》:“主风痹不仁,筋急五缓。”《医林纂要》:“补中益气,润肌肤,壮筋力。”

    〔2〕熊白:熊脂,熊油。为熊科动物棕熊或黑熊的脂肪。以秋末冬初猎取者脂肪最为肥满。取出脂肪,熬炼去滓即得。熊油色白微黄,略似猪油,寒冷时凝结成膏,热则化为液体。气微香。以纯净无滓、气香者为佳。性味甘,温。入足太阴,手阳明、少阴三经。能补虚损,强筋骨,润肌肤。治风痹不仁筋脉挛急,虚损羸瘦,头癣,白秃,臁疮。

    〔3〕劳虫:泛指人体内导致人生病的病菌。也专指结核病病菌。

    〔4〕熊掌:为熊科动物棕熊或黑熊的足掌。捕得熊后,将足掌解下,糊以泥土,挂起晾干或用微火烘干,干燥后,去净泥土。以宽大、厚实、身干、气腥而不臭者为佳。性味甘咸,温。入脾、胃二经。可御风寒,益气力。滋补气血,祛风去痹,续绝除伤。

    〔5〕八珍:古代八种烹饪法。郑玄注《周礼·天官·膳夫》中的“珍用八物”时说:“珍,谓淳熬、淳母、炮豚、炮牂、捣珍、渍、熬、肝膋也。”后指八种珍贵的食品。陶宗仪《辍耕录》卷九“迤北八珍”:“所谓八珍,则醍醐、麆沆、野驼蹄、鹿唇、驼乳糜、天鹅炙、紫玉浆、玄玉浆也。玄玉浆即马奶子。”俗以龙肝、凤髓、豹胎、鲤尾、鸮炙、猩唇、熊掌、酥酪蝉为八珍。

    【译文】

    熊肉味甘,没有毒。主要的功效是治疗风痹,筋骨麻木不仁。但是如果腹中有积聚,受寒热病邪侵袭而身体瘦弱的人不可以吃熊肉,否则这些病症将终身难以被治愈。

    熊脂:性凉,没有毒。能够治疗各种风症,补益人的虚损,杀灭劳虫。

    熊掌:吃熊掌可以抵御风寒。熊掌是古代八种珍贵食品之一,古时候的人对熊掌非常重视。

    十月份不要吃熊肉,否则会损伤人的精神。

    3-2-12 驴肉〔1〕

    味甘,寒,无毒。治风狂,忧愁不乐,安心气,解心烦。

    头肉〔2〕:治多年消渴,煮熟之良。乌驴者,尤佳。

    脂〔3〕:和乌梅作丸,治久疟。

    图3-19 驴

    【注释】

    〔1〕驴肉:为马科动物驴equusasinus l的肉。驴(图3-19)的生理、解剖和形态与马相似而较小,头大、眼圆,耳长,无鬃毛,鬣毛稀短。尾根部无长毛,尾端长毛稀短。四肢细长,仅前肢有附蝉,蹄小而直立,蹄质坚硬。毛色有灰、黑、青、棕 4种,以灰色居多。颈背部有一条短的深色横纹,嘴部有明显的白色嘴圈。耳廓背面同身色,内面色较浅,尖端几呈黑色。腹部及四肢内侧均为白色。驴肉性味甘酸,平。能补血,益气。治劳损,风眩,心烦。

    〔2〕头肉:为马科动物驴的头肉。《千金·食治》:“头烧却毛,煮取汁,以浸曲酿酒,甚治大风动摇不休者。”《食医心镜》:治中风头眩,心肺浮热,手足无力,筋骨烦痛,言语似涩,一身动摇:

    乌驴头一枚,挦洗如法,蒸令极熟,细切,更于豉汁内煮,着五味,调点小酥食。

    〔3〕脂:为马科动物驴的脂肪。治咳嗽,疟疾,耳聋,疮疥。《食疗本草》:“生脂和生椒熟捣绵裹塞耳中,治积年耳聋。狂癫不能语,不识人者,和酒服三升。和乌梅为丸,治多年疟,未发时服三十丸。”

    【译文】

    驴肉味甘,性寒,没有毒。可以治疗风狂,心情忧愁,闷闷不乐。能够安定心气,解除心中烦恼。

    驴头肉:治疗多年未能治愈的消渴病,将驴头肉煮熟后吃疗效很好。黑驴的头肉治疗消渴的效果更好。

    驴脂:用驴的脂肪与乌梅肉一同做成药丸,可以治疗长期未能治愈的疟疾。

    3-2-13 野驴〔1〕

    性味同,比家驴鬃尾长,骨骼大。食之能治风眩〔2〕。

    【注释】

    〔1〕野驴:学名equus hemionus,亦称蒙驴。哺乳纲,马科。外形似骡,体较驴大。吻部稍细长,耳长而尖,尾细长,尖端毛较长,棕黄色。四肢刚劲有力。颈背具短鬃,夏毛灰棕色,背中央有一条杂有褐色的细纹延伸到尾的基部,颈下、胸部、体侧、腹部黄白色,与背侧毛色无明显的分界线。冬毛灰黄色。生活在荒漠和半荒漠地带,集群,日行性,营迁移生活。性机警,善持久奔跑,喜水浴、会游泳,耐干渴,性蛮悍,不易驯养。分布在蒙古、前苏联中亚细亚、土耳其以及我国内蒙古、青海等地。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谈到驴肉时说:“气味甘凉无毒,主治解心烦止风狂,酿酒治一切风。主风狂忧愁不乐,能安心气。同五味煮食或以汁作粥食补血益气,治远年劳损,煮汁空心饮疗痔引虫。野驴肉同功。”

    〔2〕风眩:1眩晕的一种。见《诸病源候论·风头眩候》。又称风头眩。由于体虚,风邪入脑所致。症见头晕眼花、呕逆;甚则厥逆,发作无常,伴有肢体疼痛。治宜扶正祛风。用川芎散。2癫痫病的别称。

    【译文】

    野驴的性味与家驴相同,鬃毛和尾巴比家驴的长,骨骼也比家驴大。吃野驴肉可以治疗风眩。

    3-2-14 麋肉〔1〕

    味甘,温,无毒。益气补中,治腰脚无力。不可与野鸡肉及虾、生菜、梅、李果实同食,令人病。

    麋脂〔2〕:味辛,温,无毒。主痈肿恶疮,风痹,四肢拘缓。通血脉,润泽皮肤。

    麋皮:作靴能除脚气。

    图3-20 麋

    【注释】

    〔1〕麋肉:为鹿科动物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 milneedwards的肉。麋鹿(图3-20),又名麋,因其头似马,身似驴,蹄似牛,角似鹿,故称“四不象”。雄者体重约200公斤,长达75厘米,具角;雌者100公斤,长约60厘米,无角。尾生有长束毛,尾端超过后肢踝关节。四肢粗大,主蹄宽大能分开,侧蹄显著。鼻孔上方有一白色斜纹,下侧与耳壳内面均呈白色,额及顶部沙黄色,颊褐色,颈下长毛黑褐色,颈背有一黑褐纵纹延伸到前背部,体侧下部灰白色;四肢内侧及腹部黄白色。冬毛较长,毛色灰棕。夏毛较短而稀,红棕色杂有灰色;幼兽红褐色,杂有黄色,体有白色斑点。每年两次换角,夏角在6——7月成长,11——12月脱落,此后生出1对冬角,翌年3月后脱落。麋肉能益气,强筋。治虚劳不足,腰脚软弱。

    〔2〕麋脂:异名官脂、麋膏。为鹿科动物麋鹿的脂肪。《本经》认为其:“味辛,温。”能通血脉,润皮肤。治风寒湿痹,恶疮痈肿。

    【译文】

    麋肉味甘,性温,没有毒。益气补中,可以治疗腰和脚没有力气。麋肉不可以与野鸡肉以及虾子、生的蔬菜、梅和李的果实一同吃,否则会使人生病。

    麋脂:味辛,性温,没有毒。主要的功效是治疗痈肿恶疮,风痹,四肢筋脉拘急,肌肉弛缓。能通利血脉,润泽皮肤。

    麋皮:穿着用麋皮制作成皮靴,可以治疗脚气。

    3-2-15 鹿肉〔1〕

    味甘,温,无毒。补中,强五藏,补气。

    鹿髓〔2〕:甘,温。主男女伤中,绝脉,筋急,咳逆〔3〕,以酒服之。

    鹿头〔4〕:主消渴,夜梦见物〔5〕。

    鹿蹄〔6〕:主脚膝疼痛。

    鹿肾〔7〕:主温中,补肾,安五藏,壮阳气。

    鹿茸〔8〕:味甘,微温,无毒。主漏下恶血〔9〕,寒热惊痫,益气强志,补虚羸,壮筋骨。

    鹿角〔10〕:味咸,无毒。主恶疮痈肿,逐邪气,除小腹血急痛,腰脊痛及留血在阴中。

    图3-21 鹿

    【注释】

    〔1〕鹿肉:为鹿科动物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ck 或马鹿cervus elaphus linnaeus(图3-21)的肉。1梅花鹿又名花鹿。是一种中型的鹿。体长约15米,肩高约90厘米。雄鹿有角,生长完全的共有四叉,眉叉斜向前伸;第二叉与眉叉相距较远,主干末端再分一叉。雌鹿无角。眶下线明显,呈裂缝状。耳大直立。颈细长,颈和胸部下方有长毛。尾短,臀部有明显白斑。四肢细长,后肢外侧踝关节下有褐色腺体,名为跖腺;主蹄狭尖,侧蹄小。冬毛厚密,棕灰色或棕黄色,有白色斑点,夏季斑点更加明显。腹部毛白色,四肢毛色较淡,背部有深棕色的纵纹。2马鹿,体型较大。体长可达2米余;肩高约12米以上;体重约200公斤。雄鹿有角,眉叉斜向前伸,与主干几成直角,主干长,稍向后倾斜,并略向内弯;第二叉起点紧靠眉叉;第三叉与第二叉的距离远,有时主干末端复有分叉;角基有一圈隆起,表面有粗糙有嵴突。鼻端裸露,有眶下腺,耳大而直立。下被毛较长。尾短,有软尾毛。蹄大成卵圆形,二侧蹄较长。毛色均匀,冬毛厚密,棕灰色。嘴和下颌毛色棕黑,两颊较浅,额上棕色,耳廓背黄褐色。颈上有棕黑色鬣毛,脊背平直,上有一条棕黑色背纹。体侧黄棕色,臀部有黄白色斑。夏毛较短,赤褐色,脸、嘴及四肢内侧苍灰色。性味甘,温。能补五脏,调血脉。治虚劳羸瘦,产后无乳。

    〔2〕鹿髓: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脊髓或骨髓。《别录》:“味甘,温。”能补阳益阴,生精润燥。治虚劳羸弱,肺痿咳嗽,阳痿,血枯。

    〔3〕咳逆:症名。宋以前多称哕。金、元、明初多称咳逆。明末以后,多称呃逆。又称吃逆、俗称打呃忒。指胃气冲逆而上,呃呃有声,故称呃逆。其声短促,与嗳气不同。因脾胃虚寒所致者较多。据病因的不同,可分为寒呃、热呃、气呃、痰呃、瘀呃、虚呃六种。

    〔4〕鹿头: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头。实际所用应为鹿头肉。其性平。能补气益精。治虚劳,消渴。《千金·食治》:“主消渴,多梦妄见者。”

    〔5〕夜梦见物:《唐本草》作“夜梦鬼物”;《千金·食治》作“多梦妄见者”。即夜间噩梦多,常梦见鬼怪等物。夜间噩梦过多实际上与人的精神状态正常与否有关,常见于神经衰弱者。

    〔6〕鹿蹄: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四脚蹄。此处所用当为鹿蹄肉。《千金·食治》认为其性“平。主脚膝骨中疼痛,不能践地”。治风寒湿痹,腰脚疼痛。

    〔7〕鹿肾: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雄性外生殖器。宰鹿后,割取阴jing及睾丸,除净残肉及油脂,固定于木板上风干。药材呈长条状,以粗壮、条长、无残肉及油脂者为佳。性味甘咸,温。入肝、肾、膀胱三经。能补肾,壮阳,益精。治劳损,腰膝酸痛,肾虚耳聋,耳鸣,阳痿,宫冷不孕。

    〔8〕鹿茸: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尚未骨化的幼角。鹿茸除花茸(产于梅花鹿)及马鹿茸外,尚有同属动物水鹿、白唇鹿、白鹿等的幼角亦作鹿茸使用。鹿茸性味甘咸,温。入肝、肾经。能壮元阳,补气血,益精髓,强筋骨。治虚劳羸瘦,精神倦乏,眩晕,耳聋,目暗,腰膝酸痛,阳痿,滑精,子宫虚冷,崩漏,带下。

    〔9〕主漏下恶血:《本经》:茸乃血肉之躯,对阳虚冲脉不固,血崩漏下的虚寒症。《千金方》:鹿茸散,治妇人漏下不止。《证治准绳》:鹿茸散,治崩漏不止,虚损羸瘦症。主漏下恶血,寒热惊痫,益气壮志,生齿不老。

    〔10〕鹿角: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已骨化的角。分砍角和退角两种。砍角:在10月至翌年2月间,将鹿杀死后,连脑盖骨砍下,除去残肉,洗净风干。退角:又称解角、掉角或脱角,系雄鹿于换角期自然脱落者,故不带脑骨。多在3——4月间采收。性味咸,温。入肝、肾经。能行血,消肿,益肾。治疮疡肿毒,瘀血作痛,虚劳内伤,腰脊疼痛。阴虚阳亢者忌服。

    【译文】

    鹿肉味甘,性温,没有毒。补中,增强五脏功能,补气。

    鹿髓:味甘,性温。主要治疗男女中焦脾胃受到伤害、脉象几乎断绝、筋脉拘急、咳逆、可以用酒冲调鹿髓让病人服下。

    鹿头:主要治疗消渴,夜间噩梦多,经常梦到妖魔鬼怪等。

    鹿蹄:主要治疗脚膝疼痛。

    鹿肾:主要的功效是温暖人的中焦脾胃,补益人的肾气,使五脏功能正常,阳气壮盛。

    鹿茸:味甘,性微温,没有毒。主要治疗妇女不在行经期间而大量排出恶血,因为受到寒热病邪的侵袭而感患的惊痫,能补气,增强心志,补益虚乏瘦弱,强壮筋骨。

    鹿角:味咸,没有毒。主要治疗恶疮痈肿,驱逐邪气,治疗妇人因为子宫内有积存的瘀血而腹部剧烈地疼痛,腰和脊背疼痛以及瘀血滞留在子宫中。

    3-2-16 獐肉〔1〕

    温,主补益五藏。《日华子》云:“肉无毒。八月至腊月食之,胜羊肉;十二月以后至七月食之,动气。道家多食,言无禁忌也。”

    图3-22 獐

    【注释】

    〔1〕獐肉:为鹿科动物獐hydropotes inermis swinhoe的肉。獐(图3-22),体长1米,体量约15——20公斤。雌雄兽均无角,耳直立,基部有2条软骨的脊突,顶端较尖。鼻端裸露。眶下腺小。雄兽上犬齿发达,向下延伸成獠牙,突出口外。四肢强壮发达,肩高略低于臀高,尾甚短,几乎被臀部的毛所遮盖。体毛粗而长,多棕黄色、灰黄色,体侧及腰部的冬毛长达30多毫米。背和体侧毛色沙黄,毛尖黑色,头顶灰褐至红褐色,颏、喉、嘴周围和腹毛白色。雌雄均有腹股沟腺(鼠鼷腺)。幼兽身上有纵列的白色斑点。栖息于有芦苇的河岸或湖边,亦有在山边、耕地或长草的旷野。善于隐藏。性喜水,能游泳。以青草为食。分布在长江流域各地。獐肉性味甘、温。《别录》:“补益五脏。”同时獐肉也是珍贵的野味之一。

    【译文】

    獐肉性温,主要的功效是补养人的五脏。《日华子本草》说:“[獐]肉没有毒。农历八月至十二月可以吃,味道比羊肉好;十二月以后至七月吃獐肉会引发气病。信奉道教的人经常吃獐肉,说吃獐肉在时间上并没有什么禁忌。”

    3-2-17 犬肉〔1〕

    味咸,温,无毒。安五藏,补绝伤,益阳道,补血脉,厚肠胃,实下焦,填精髓。黄色犬肉尤佳。不与蒜同食,必顿损人。九月不宜食之,令人损神〔2〕。

    犬四蹄脚:煮饮之,下乳汁。

    图3-23 犬

    【注释】

    〔1〕犬肉:为犬科动物狗canis familiaris l的肉。狗又名犬(图3-23)。小型家畜,体形大小和毛色,随品种而异,全国各地均有饲养。狗肉性味咸,温。入脾、胃、肾经。能补中益气,温肾助阳。治脾肾气虚,胸腹胀满,臌胀,浮肿,腰膝软弱,寒疟,败疮久不收敛。

    〔2〕九月不宜食之,令人损犬肉味咸,性温,没有毒。调和五脏功能正常,补绝伤,增强男子性功能,可补益血脉,使肠胃功能健旺,下焦充实,填补精髓。黄犬的肉品质特别好。犬肉不要与蒜一同吃,否则一定会立刻就使人受到伤害。农历九月不要吃犬肉,会损人的精神。

    神:存疑待考。

    【译文】

    犬四蹄脚:煮成汤喝,能促进乳汁分泌。

    3-2-18 猪肉〔1〕

    味苦,无毒。主闭血脉〔2〕,弱筋骨,虚肥人。不可久食,动风。患金疮〔3〕者,尤甚。

    猪肚〔4〕:主补中益气,止渴。

    猪肾〔5〕:冷。和理肾气,通利膀胱。

    猪四蹄〔6〕:小寒。主伤挞诸败疮,下乳。

    图3-24 猪

    【注释】

    〔1〕猪肉:为猪科动物猪susscrofa domestica brisson(图3-24)的肉。性味甘咸,平。入脾、胃、肾经。能滋阴,润燥。治热病伤津,消渴羸瘦,燥咳,便秘。《本草备要》:“猪肉,其味隽永,食之润肠胃,生精液,丰肌体,泽皮肤,固其所也,惟多食则助风热生痰,动风作湿,伤风寒及病初愈人为大忌耳。诸家(食忌)之说,稽之于古则无征,试之于人则不验,徒令食忌不足取信于后世。伤寒忌服者,以其补表固肌,油腻缠粘,风邪不能解散也。病初愈忌之者,以肠胃久枯,难受肥浓厚味也。又按猪肉生痰,惟风痰、湿痰、寒痰忌之,如老人燥痰干咳,更须肥浓以滋润之,不可泥于猪肉生痰之说也。”

    〔2〕闭血脉:使血脉闭塞。

    〔3〕金创:见《刘涓子鬼遗方》。又名金疮、金伤、金刃伤、金疡。指由金属器刃损伤肢体所致创伤。亦有将伤后夹感毒邪溃烂成疮称为多疮或金疡。

    〔4〕猪肚:为猪科动物猪的胃。性味甘,温。能补虚损,健脾胃。治虚劳羸弱,泄泻下痢,消渴,小便频数,小儿疳积。《本草经疏》:“猪肚,为补脾胃之要品,脾胃得补,则中气益,利自止矣。《日华子》主补虚损,苏颂主骨蒸劳热,血脉不行,皆取其补益脾胃,则精血自生,虚劳自愈,根本固而后五脏皆安也。”

    〔5〕猪肾:为猪科动物猪的肾。又名猪腰子。性味咸,平。治肾虚腰痛,身在水肿,遗精,盗汗,老人耳聋。

    〔6〕猪四蹄:为猪科动物猪的前后脚。性味甘咸,平。能补血,通乳,托疮。治妇人乳少,痈疽,疮毒。《随食居饮食谱》:“填肾精而健腰脚,滋胃液以滑皮肤,长肌肉可愈漏疡,助血脉能充乳汁,较肉尤补。”

    【译文】

    猪肉味苦,没有毒。主要的缺陷是能闭塞人的血脉,使筋骨变弱,令人虚胖。不可以长期食用,否则会引发风病。患有金疮的人吃了猪肉病情将会加重。

    猪肚:主要的功效是补中益气,治疗烦渴。

    猪肾:性冷。主要的功效是调和肾气,通利膀胱。

    猪四蹄:性小寒。主要治疗被鞭、棍挞打后形成的各种溃烂疮伤,能促进乳汁的分泌。

    3-2-19 野猪肉〔1〕

    味苦,无毒。主补肌肤,令人虚肥。雌者肉更美。冬天食橡子〔2〕,肉色赤,补人五藏,治肠风泻血。其肉味胜家猪。

    图3-25 野猪

    【注释】

    〔1〕野猪肉:为猪动物野猪sus scrofa l的肉。野猪(图3-25),体长约1——2米,体重约150公斤,最大的雄猪可达250公斤,雄比雌大。外形与家猪相似,体躯健壮,四肢粗短,尾细短。头较长,耳小并直立,吻部十分突出。雄猪的犬齿特别发达并向上翻转,呈獠牙状;雌猪獠牙不发达。躯体披有刚硬而稀疏的针毛,背脊鬃毛较长而硬。整个体色棕褐或灰黑色,因地区而略有差异。幼猪躯体呈淡黄褐色,背部有6条淡黄色纵纹,俗称“花猪”。野猪一般多生活在灌木丛,较潮湿的草地,或阔叶及混交林中。夜间或晨、昏活动。性极凶猛,一般结群活动。杂食性,以幼嫩树枝、果实、草根、野菜、腐肉等为食。亦盗食农作物。野猪分布很广,遍及全国。野猪肉性味甘咸,平。治虚弱羸瘦,便血,痔疮出血。《食疗本草》:“主癫痫,补肌肤,令人虚肥。肉赤色者,补人五脏,不发风虚气也。”

    〔2〕橡子:为壳斗科植物麻栎quercus acutissima carr果实。含淀粉、脂肪、鞣质。性温,能涩肠固脱。多食能引起便秘。其嫩叶可煎之代茶。

    【译文】

    野猪肉味苦,没有毒。主要的功效是补益人的肌肤,使人虚胖。母野猪的肉味道更美。冬天里吃了橡子的野猪,肉的颜色发红,能够补益人的五脏,治疗肠风造成的大便下血。野猪的肉比家猪的味道更美。

    3-2-20 江猪〔1〕

    味甘,平,无毒。然不宜多食,动风气,令人体重。

    【注释】

    〔1〕江猪:即哺乳纲鼠海豚科动物江豚neophocaena。形似鱼,长12——16米。全身铅灰色或灰白色。头部钝圆,额部隆起稍向前凸起;牙齿短小,左右侧扁呈铲形。眼睛较小,很不明显。尾扁平,无背鳍。江豚通常栖于咸淡水交界的海域,也能在大小河川的下游地带等淡水中生活。分布于西太平洋、印度洋、日本海和我国沿海等热带至暖温带水域,在我国见于沿海一带,尤常见于长江口,有时溯江直达宜昌,洞庭湖亦曾发现。多独游或少数同栖,不集合成大群。食性较广,以鱼类为主,也取食非鱼类,如虾类和头足类动物。肉可食,骨和肉可提炼油脂和作肥料,皮可制革。

    【译文】

    江猪肉味甘,性平,没有毒。然而却不可以吃得过多,能引动风气,使人身体变得沉重。

    3-2-21 獭肉〔1〕

    味咸,平,无毒。治水气胀满〔2〕,疗瘟疫病,诸热毒风,咳嗽,劳损。不可与兔同食。

    獭肝〔3〕:甘,有毒。治肠风下血及疰病相染〔4〕。

    獭皮〔5〕:饰领袖则尘垢不著。如风沙翳目,以袖拭之即出。又鱼刺鲠喉中不出者,取獭爪爬项下即出。

    【注释】

    〔1〕獭肉:为鼬科动物水獭lutra lutra l的肉。水獭(图3-26),体型细长,体重约为3——85公斤。头部宽,稍扁而短,吻端不突出。眼小。耳小而圆。四肢粗短,趾间有蹼。尾较长。半水栖兽,多栖息于江河、湖泊及溪流的岸旁,挖洞于水边的树根或苇草、灌丛下面。夜间活动,擅长游泳和潜水。以鱼类为食,亦食青蛙、螃蟹、水鸟、鼠类。分布几乎遍及全国各地。性味甘咸,寒。治虚劳骨蒸,水肿胀满,二便秘涩,妇女经闭。

    〔2〕水气胀满:即因体内水气停留,造成的面目、四肢,甚至全身浮肿。水气,此处所指应为水肿。

    图3-26 獭

    《素问·评热病论》“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金匮要略》论水气病,包括风水、皮水、正水、石水等。

    〔3〕獭肝:为鼬科动物水獭的肝脏。捕得水獭后,剖腹取肝,连同心、肺,去净油脂、肌肉,洗净血液,悬通风处阴干。干燥的肝脏,呈大小不等的团块,常连有心、肺及气管部分,以紫红色、整个或片状、无破碎残肉者为佳。主产吉林、黑龙江、云南。此外、广西、四川、甘肃等地亦产。以吉林产量最大。性味甘咸,平。主养阴,除热,宁嗽,止血。治虚劳,骨蒸潮热,盗汗,气喘,咳血,夜盲,痔疮下血。

    〔4〕疰病相染:疰,有灌注和久住之意,多指具有传染性和病程长的慢性病,主要指劳瘵。疰,通“注”。《释名·释疾病》:“注病,一人死,一人复得,气相灌注也。”

    〔5〕獭皮:为鼬科动物水獭的皮。为珍贵毛皮,常用于制作裘皮衣物,说“风沙翳目,以袖拭之即出。又鱼刺鲠喉中不出者,取獭爪爬项下即出”,没有道理。

    【译文】

    獭肉味咸,性平,没有毒。能治疗因体内水气停留而造成的面目、四肢,甚至全身浮肿。治瘟疫病,各种热毒风邪引发的疾病,咳嗽,劳伤虚损的病。不可以与兔肉一同吃。

    獭肝:味甘,有毒。治疗因肠风引起的大便流血以及传染性疾病的相互传染。

    獭皮:用獭皮来装饰衣服的领子和袖口则尘埃和污垢就不会沾污这些部位。如果被风沙迷住了眼睛,用装饰有獭皮的袖子擦拭眼睛,沙子立刻就会被拭出来。另外,如果被鱼刺鲠住了咽喉,用獭的爪子抓被鲠者的脖子,鱼刺就会出来。

    3-2-22 虎肉〔1〕

    味咸、酸,平,无毒。主恶心欲呕,益气力。食之入山,虎见则畏,辟三十六种魅〔2〕。

    虎眼睛〔3〕:主疟疾,辟恶〔4〕,止小儿热惊。

    虎骨〔5〕:主除邪恶气〔6〕,杀鬼疰毒〔7〕,止惊悸。主恶疮、鼠瘘〔8〕。头骨尤良。

    图3-27 虎

    【注释】

    〔1〕虎肉:为猫科动物虎panthera tigris l(图3-27)的肉。我国东北地区的虎体型较大,毛长,纹窄而色浅,称“东北虎”或“北虎”;华南地区的虎体型较小,行短色深,纹多而宽,称“华南虎”或“南虎”。栖息于森林、灌丛、高山草莽处。独居,无固定巢穴,昼伏夜出,尤以晨昏时最为活跃,行动敏捷,善游泳,性凶猛。以其他兽类为食。虎肉性味甘酸,温。能补脾胃,益气力,壮筋骨。治脾胃虚弱,恶心呕吐,疟疾。

    〔2〕三十六种魅:古人认为有三十六种或云共九十九种可以使人致病的山精鬼怪精魅。虽然将某些疾病的病因归结到鬼怪精魅身上显然是不科学的,但对于没有微生物概念的古人来说是不可强求的,另外,山精鬼魅还含有泛指山林间可以致病的各种因素之义。

    〔3〕虎眼睛:为猫科动物虎的眼睛。采集方法:将虎睛成对割下,放在炒热的谷子内烘,冷后再炒再烘,至干燥为度。成品药材呈椭圆形,皱缩,睛黑色,周围和背面橙黄色,有腥气。《雷公炮制论》:“用虎睛,先于生羊血中浸一宿,漉出,微微火上焙之干,捣成粉,候众药出,取合用之。”主镇惊,明目。治惊悸,癫痫,目翳。

    〔4〕辟恶:即可以驱除使人生病的致病因素。

    〔5〕虎骨:为猫科动物虎的骨骼。性味辛,温。入肝、肾经。主追风定痉,健骨,镇惊。治历节风痛,四肢拘挛,腰脚不随,惊悸癫痫,痔瘘脱肛。

    〔6〕除邪恶气:与“辟恶”的内容相近,即驱除使人生病的臻病因素。

    〔7〕鬼疰毒:古医书上指一些病因不明而有传染性的致病因素。

    〔8〕鼠瘘:病名。即颈腋部淋巴结结核。《灵枢·寒热》:“鼠瘘之本,皆在于脏,其末上出于颈腋之间。”正确地阐明它和内脏结核的关系。其所以名为鼠瘘,清莫枚士《研经言》指出:“鼠性善窜……瘘之称鼠,亦取串通经络为义。”又为“瘰疬”的别名。

    【译文】

    虎肉味咸、酸,性平,没有毒。主要的功效是治疗恶心呕吐,补益人的气力。相传吃了老虎的肉进入山中,老虎见了就会害怕,可以避忌三十六种山精鬼魅对人的伤害。

    虎眼睛:主要治疗疟疾,能驱除使人得病的传染病源,治疗小儿因为高烧而发生的惊悸。

    虎骨:主要的功效是能驱除使人生病的邪恶之气,杀灭鬼疰毒,治疗惊悸。主治恶疮、鼠瘘。用虎的头骨治疗上述病症效果更好。

    3-2-23 豹肉〔1〕

    味酸,平,无毒。安五藏,补绝伤,壮筋骨,强志气。久食令人猛健忘,性粗疏,耐寒暑。正月勿食之,伤神。唐本注云:“车驾卤簿用豹尾,取其威重为可贵也。”

    土豹〔2〕脑子:可治腰疼。

    图3-28 豹

    【注释】

    〔1〕豹肉:为猫科动物豹panthera pardus l的肉。豹(图3-28),又称程、失刺孙、金钱豹、银钱豹、文豹。形体似虎而小。头圆,耳短。四肢粗壮。全身皮毛鲜艳,背部、头部、四肢外侧及尾背均布满不规则的黑色斑点或椭圆形的黑环。胸腹部及四肢内侧及尾端腹面为白色。尾尖端黑色。主要栖居在山区,亦见于丘陵地带。喜栖树上或森林里,有固定的巢穴。善爬树,夜间活动,性凶猛。以捕捉野羊、鹿、野猪,以及猿猴、兔、野禽、家禽等为食。豹肉性味甘酸,温。《别录》:“主安五脏,补绝伤,益气。”《千金·食治》:“宜肾。”《食疗本草》:“补益人,食之令人强筋骨,能耐寒暑。”

    〔2〕土豹:即猞猁felis lynx,亦称猞猁孙。哺乳纲,猫科。毛带红色或灰色,常具黑斑。四肢粗长。耳直立,尖端有黑色毛丛。尾端黑色。栖息多岩石的森林中;夜行性,以鸟和小型哺乳类为食。分布在我国东北、山西、新疆、四川、云南、西藏、青海等地,以及欧洲和北美洲。肉可食;毛皮可做皮衣等,极珍贵。

    【译文】

    豹肉味酸,性平,没有毒。能调和五脏使其功能正常,补人的绝伤,强壮筋骨,增强人的心志。长期吃豹子肉,可以使人勇猛强健,性情粗放豪爽,增强人对严寒和酷暑的耐受力。农历正月不要吃豹子肉,能伤害人的精神。《唐本草》说:“车马仪仗用豹子的尾巴作为装饰物,是因为豹尾可以显示出威严和尊贵。”

    土豹脑子:可以治疗腰部疼痛。

    3-2-24 狍子〔1〕

    味甘,平,无毒。补益人。

    图3-29 狍

    【注释】

    〔1〕狍子(图3-29):狍capreolus capreolus l,哺乳纲,鹿科,草食动物。体长达1米余,尾长2——3厘米。雄狍有角,分三叉。雌无角。冬毛长,棕褐色;夏毛短,栗红色。有明显白色臀盘。栖息小山坡、小树林中。喜食浆果和野蕈。分布于欧亚两洲;我国产于东北、华北、西北和四川等地。肉可食,毛皮可做褥垫或制革。

    【译文】

    狍子肉味甘,性平,没有毒。对人有补益作用。

    3-2-25 麂肉〔1〕

    味甘,平,无毒。主五痔〔2〕。多食能动人痼疾。

    图3-30 麂

    【注释】

    〔1〕麂肉:为鹿科动物小麂muntiacus neevesi ogilby的肉。麂(图3-30),小型鹿类。肩高40——60厘米,仅雄性有角。产于我国的有黄麂、黑麂和赤麂。麂肉可食。

    〔2〕五痔:《诸病源候论》作牡痔、牝痔、脉痔、肠痔、血痔。此处泛指多种肛门疾病。

    【译文】

    麂肉味甘,性平,没有毒。主要治疗五痔。麂肉吃多了会引起痼疾复发。

    3-2-26 麝肉〔1〕

    无毒,性温。似獐肉而腥,食之不畏蛇毒〔2〕。

    图3-31 麝

    【注释】

    〔1〕麝肉:为鹿科动物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 l等同属多种动物的肉。麝(图3-31),又名香獐。体长65——95厘米,体重8——13公斤。体毛粗硬,曲折如波浪,易折断。雌雄均无角。耳长直立,上部圆形。眼圆大,吻端裸露,无眶下腺及跗腺。雄性的上犬齿特别发达,长而尖,露出唇外,向下微曲。雌的犬齿细小,不露出唇外。四肢细长,后肢较前肢长;主蹄狭尖,侧蹄显著,尾短。雄兽鼠蹊部有麝香腺,呈囊状,外部略隆起,香囊外毛短而细,稀疏,皮肤外露。麝毛色为深棕色,体背及体侧毛色较深,腹面毛色较浅。背部有不明显的肉桂色斑点,排列成四五纵行,腰部和臀部两侧斑点比较明显。有些个体斑纹少,隐约可见,有的则较明显,连成片断的黄色斑块。栖息于多岩石的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常独居,多于晨昏活动。食物为松树、冷杉、雪松的嫩枝叶,地衣苔藓。杂草及各种野果等。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四川、西藏、云南、贵州、广西、湖北、河南、安徽等地。现多人工饲养。《本草纲目》:“(麝肉)甘温,无毒。……治腹中症病。”

    〔2〕食之不畏蛇毒:古人认为因为麝能吃蛇,所以人吃了麝的肉后,就可以不怕蛇毒。此说没有科学根据。

    【译文】

    麝肉性温,没有毒。麝肉与獐肉相似,但比獐肉腥,[相传]吃了麝的肉就不怕蛇毒。

    3-2-27 狐肉〔1〕

    温,有小毒。《日华子》云:“性暖,补虚劳,治恶疮疥。”

    图3-32 狐

    【注释】

    〔1〕狐肉:为犬科动物狐vulpes vulpes l的肉。狐(图3-32),体长60——90厘米,尾长40——60厘米,体重5——10公斤。外形似狗而略细长。

    颜面部狭,吻尖,四肢比较短。肛门附近有臭腺,能分泌可憎的狐骚气味。尾毛蓬松。毛色变异很大,一般头部灰棕色,耳背面黑或黑褐色,唇和下颏到前胸部暗白色。背红棕色,颈、肩和身体两侧稍带黄色。胸腹部白色或黄白色。尾部与背色相同,尾尖端白色。四肢浅褐色或棕色、外侧有宽狭不等的黑褐色纹。栖居森林、草原、丘陵等处的树洞或土穴中。嗅觉、听觉发达,昼伏夜出,行动敏捷。食性很杂,喜食老鼠、野兔、各种野禽;此外,亦食昆虫、蛙、鱼及野果;有时盗食家禽。性味甘,温。补虚暖中,解疮毒。治虚劳,健忘,惊痫,水气黄肿。

    【译文】

    狐肉性温,有小毒。《日华子本草》说:“性暖,能补养人有虚损劳伤病,治疗恶疮、疥疮。”

    3-2-28 犀牛肉〔1〕

    味甘,温,无毒。主诸兽蛇蛊毒〔2〕,辟瘴气〔3〕,食之入山不迷路。

    犀角:味苦、咸,微寒,无毒。主百毒蛊疰,邪鬼障气,杀钩吻〔4〕、鸩羽〔5〕、蛇毒。疗伤寒、瘟疫〔6〕。

    犀有数等:山犀、通天犀、辟尘犀、水犀、镇帷犀。〔7〕

    图3-33 犀牛

    【注释】

    〔1〕犀牛肉:为犀科动物印度犀rhinoceros unicornis l、爪哇犀rhinoceros sondaicus desmarest、苏门犀rhinoceros sunatrensis(fischer)、黑犀rhinoceros bicornis l、白犀 rsimus burchell(图3-33)的肉。印度犀分布在尼泊尔及印度北部。爪哇犀分布在爪哇。苏门犀分布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纳、婆罗洲等地。黑犀和白犀产于非洲。犀牛在中国是珍稀动物,但说“食(犀牛肉)之入山不迷路”缺少依据。

    〔2〕蛊毒:一作蛊注。中医病名。症见四肢浮肿,肌肉消瘦,皮肤干皱,咳嗽,腹水,有传染性,等等。或认为此病类似于今所谓肺结核、结核性腹膜炎。

    〔3〕瘴气:一般指南方山林之间湿热蒸郁致人疾病的邪气。也特指疟疾(或瘴症),多发于西南地区。相当于今所谓恶性疟疾。

    〔4〕钩吻:为马钱科植物胡蔓藤的全草。又称野葛、秦钩吻、毒根、冶葛、胡蔓草、黄野葛、除辛、吻莽、断肠草、黄藤、烂肠草等。根、茎、叶含生物碱钩吻素子、寅、卯、甲、丙、辰,其中钩吻素子的含量最高,钩吻素寅的毒性最剧,为重要的成分。本品剧毒,根和叶(尤其是嫩叶)毒性最大。误服后极易引起中毒,甚或致死。

    〔5〕鸩(zh&egrave;n)羽:鸩,传说中的一种毒鸟。雄的叫运日,雌的叫阴谐,喜食蛇,羽毛紫绿色,放在酒中,能毒杀人。颜师古注引应劭曰:“鸩鸟黑身赤目,食蝮蛇野葛,以其羽画(划)酒中,饮之立死。”

    〔6〕瘟疫:病名。1与瘟疫同义。是感受疫疠之气,造成流行的急性传染病的总称。常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疠气疫毒,伏于募原。初起憎寒壮热,旋即但热不寒,头痛身疼,苔白如积粉,舌质红绛,脉数等。另一种是暑热疫毒,伏邪于胃。症见壮热烦躁,头痛如劈,腹痛泄泻,或见衄血、发斑、神志昏迷,舌绛苔焦等。2指伤寒之热未已,更感时行之气(清叶天士《医效秘传》)。其症身热头疼,烦渴呕逆,或有汗,或无汗,皆由温热相合而成。治宜寒凉解热为主。

    〔7〕犀牛的种类已如前所述,文中所述分类是古人根据产地和有关传说划分的。

    【译文】

    犀牛肉味甘,性温,没有毒。主要治疗各种毒蛇猛兽虫蛊的毒,防止瘴气对人体的伤害,吃了犀牛的肉进入山中不会迷路。

    犀角:味苦、咸,性微寒,没有毒。主要治疗各种毒物,蛊疰邪鬼,障气;能解钩吻、鸩羽、毒蛇的毒。可以治疗伤寒、瘟疫。

    犀牛有好几个种类:山犀、通天犀、辟尘犀、水犀、镇帷犀。

    3-2-29 狼肉〔1〕

    味咸,性热,无毒。主补益五藏,厚肠胃,填精髓。腹有冷积者宜食之。味胜狐、犬肉。

    狼喉嗉皮:熟成皮条,勒头去头痛。

    狼皮:熟作番皮,大暖。

    狼尾:马胸膛前带之,辟邪,令马不惊。

    狼牙:带之辟邪。

    图3-34 狼

    【注释】

    〔1〕狼肉:为犬科动物狼canis lupus l(图3-34)的肉。外形与狗相似,但吻略尖,耳直立,尾较短,蓬松而不弯卷。躯体强健,四肢有力。犬齿与臼齿均发达。一般体色暗黄,头部浅灰色,额顶和上唇暗灰色;背部毛色黑与棕相混杂;腹部及四肢内侧纯白色,但腹部稍带棕色,足部黄白色或浅棕色;尾部与背色相同。个体毛色变异很大,有灰棕色、浅黄色或灰白色等,此外还有全白与全黑的。栖于山地、森林、丘陵、平原、荒漠、冻原等地。大都夜间活动。我国除台湾、海南岛和云南极南缘外,其余各地均有分布。性味咸,温。主补五脏,厚肠胃。治虚劳,祛冷积。原文说“狼喉嗉皮:熟成皮条,勒头去头痛。狼尾:马胸膛前带之,辟邪,令马不惊。狼牙:带之辟邪。”缺少依据。

    【译文】

    狼肉味咸,性热,没有毒。主要的功效是补益五脏,使肠胃功能健旺,填补精髓。腹内有冷积的患者适宜吃狼肉。狼肉的味道胜过狐肉和犬肉。

    狼喉嗉皮:用鞣制成熟后的狼喉素皮制成皮条勒在头部,可以治疗头痛。

    狼皮:将狼皮鞣制成熟后制成的狼皮大衣,保暖性能很好。

    狼尾:将狼尾系带在马的胸膛前可以辟邪,防止马受惊。

    狼牙:[相传]将狼牙带在身上可以辟邪。

    3-2-30 兔肉〔1〕

    味辛,平,无毒。补中益气。不宜多食,损阳事,绝血脉〔2〕,令人痿黄。不可与姜、橘同食,令人患心卒心痛。妊娠不可食,令子缺唇。二月不可食,伤神。

    兔肝〔3〕:主明目。

    腊月兔头及皮毛:烧灰,酒调服之,治难产,胞衣不出,余血不下。

    【注释】

    〔1〕兔肉:为兔科动物蒙古兔lepus tolai pallas、东北兔lepus mandschuricus radde、高原兔lepus oiostolus hodgson、华南兔lepus sinensis gray、家兔oryctolagus cuniculus domesticus(图3-35)的肉。性味甘,凉。入肝、大肠,能补中益气,凉血解毒。治消渴羸瘦,胃热呕吐便血。

    〔2〕绝血脉:即能使人的血脉受到伤损。

    〔3〕兔肝:为兔科动物蒙古兔、东北兔、高原兔、华南兔、家兔的肝脏。《本草纲目》认为兔肝“性冷”。《医林纂要》认为“甘苦咸,寒”。能补肝、明目。治肝虚眩晕,目暗昏糊,目翳,目痛。

    图3-35 兔

    【译文】

    兔肉味辛,性平,没有毒。补中益气。不宜多吃,能损伤男子的性功能,使血脉不通,令人面色痿黄。不可以与生姜、橘子一同吃,否则会使人突然感到心口疼痛。妊娠期间的妇女不可以吃,[相传]会使生下的孩子成豁唇;农历二月不要吃兔肉,损伤人的精神。

    兔肝:主要的功效是明目。

    腊月兔头及皮毛:烧成灰,用酒冲调后服下,可以治疗难产,胎盘不能顺利产出,子宫内剩余的血排不出来。

    3-2-31 塔剌不花〔1〕一名土拨鼠

    味甘,无毒。主野鸡,瘘疮。煮食之宜人。生山后草泽中。北人掘取以食〔2〕,虽肥,煮则无油,汤无味。多食难克化,微动气〔3〕。

    皮:作番皮,不湿透,甚暖。

    头骨:去下颏肉,令齿全,治小儿无睡,悬之头边,即令得睡。〔4〕

    图3-36 塔剌不花

    【注释】

    〔1〕塔剌不花: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bobak又名土拨鼠。体形肥大,体长50厘米左右,体重3——5公斤。尾短而略扁。头粗短,耳廓短,眼极小。四肢粗壮。前足拇指退化,其爪很小,其余四指爪长而弯曲。后足趾爪较短。吻部有黑灰色圈,吻侧淡棕色,下颌棕灰色。背部及耳基为灰色,并杂有黑灰色。背部及四肢外侧淡黄色。腹部淡棕黄色。足背淡灰黄色。尾端棕褐或黑棕色。毛色随产地、个体有所变异。栖于草原。穴居,群栖。洞穴多筑于阳坡。日间活动,有冬眠习惯。分布在青藏高原、四川、甘肃、云南等地。其肉性味辛咸,平。治风湿痹痛,脚膝肿痛,痔瘘。

    〔2〕北人掘取以食:以土拨鼠为食,蒙古旧有此俗。一般在其冬眠时捕捉最宜。其洞穴常有数口,捕时只留一口,其余堵死,然后用硫磺、辣椒等烧熏,或灌水,驱其外出。此时,洞口张以麻袋,即可捕获。

    〔3〕动气:即因为不易消化而引起腹内咕咕作响。

    〔4〕此说没有依据。

    【译文】

    塔剌不花肉味甘,没有毒。主要治疗野鸡病、瘘疮。煮着吃对人体很有补益作用。生长在山后的草泽中,北方人用挖掘洞穴的方法捕捉塔剌不花食用。塔剌不花的肉虽然很肥,煮的时候并不出油,汤没有异味。吃多了难以消化,稍微有点动气。

    皮:制成裘皮大衣,不会被雨水或者雪水濡湿和浸透,非常暖和。

    头骨:将塔剌不花头骨的下颏肉去掉,使整个牙床保持完整,可以治疗小儿不睡觉。将塔剌不花的头骨悬挂在不睡觉的小儿的头旁,就会使小儿很快安睡。

    3-2-32 獾肉〔1〕

    味甘,平,无毒。治疗上气咳逆,水胀不差〔2〕,作羹食良。

    【注释】

    〔1〕獾肉:为鼬科动物狗獾meles meles l(图3-37)的肉。狗獾体形肥大,身长45——55厘米,尾长11——13厘米。体重10——12公斤。吻长,鼻端尖,鼻垫与上唇间被毛。耳短,眼小。颈短粗。四肢粗壮,均具强有力的爪。背毛粗而长,毛基白色,中间黑棕色,尖端白色,故背部呈黑棕色而搀杂白色。体侧白色较显。头部有3条白色纹,两颊自口角到头后各具1条,中央12条自鼻尖达头顶,其间夹有两条黑棕色带。耳背后及后缘黑棕色,上缘白色。下颏到腹部及四肢均为棕黑色。尾大部呈黄白色。栖于山麓、灌丛、荒野及湖边、溪边,掘洞而居。黄昏或夜间活动,性情凶猛。分布几遍全国各地。性味《本草纲目》:“甘酸平,无毒。”《本草图经》:“治小儿疳瘦,啖之杀蛔虫。”汪颖《食物本草》:“补中益气,宜人。”

    〔2〕水胀不差:原本作“水胀不腹”,诸本同。据《政和本草·兽部》獾条改。“不差”,即“不瘥”。瘥,病除。

    图3-37 獾

    【译文】

    獾肉味甘,性平,没有毒。治疗气喘咳嗽,腹部积水臌胀一直未能治愈,将獾肉煮成羹吃,很有效。

    3-2-33 野狸〔1〕

    味甘,平,无毒。主治鼠瘘,恶疮。头骨尤良。

    图3-38 野狸

    【注释】

    〔1〕野狸(图3-38):即猫科动物豹猫felie bengalensis kerr,又名狸、野猫、狸猫等。外形似家猫。栖于山谷密林及郊野灌丛等处。独栖或雌雄同栖,多昼伏夜出。从东北到华北,从甘肃、四川、云南直到江苏、广东、台湾,均有其踪迹。野狸肉,《千金·食治》:“温,无毒。”《本草纲目》:“甘,平,无毒。”治肠风下血,痔漏,瘰疬,游风。野狸的骨(狸骨)亦可供药用,能除风湿,开郁结,杀虫。治关节疼痛游风,噎膈,疳疾,瘰疬,痔瘘,恶疮。

    【译文】

    野狸肉味甘,性平,没有毒。主要治疗鼠瘘,恶疮。用野狸的头骨来治疗上述病症效果更加好。

    3-2-34 黄鼠〔1〕

    味甘,平,无毒。多食发疮。

    图3-39 黄鼠

    【注释】

    〔1〕黄鼠(图3-39):即兔形目鼠兔科动物黄鼠citellus dauricus brandt,又称地松鼠、蒙古黄鼠、大眼贼等。前肢趾爪发达,大而且直,前足掌裸,后跖被毛。有颊囊。雌体有ru头5对。全身毛草黄色,并杂有褐黑色。额、头部较深,为黄褐色。上下唇及眼圈均为白色。尾毛草黄色。夏毛较冬毛短而色深。栖于草原或沙地,穴居。白昼活动。冬眠期较长。食物主要为草本植物的茎、叶或野菜、大豆幼苗等。并常盗食大豆、玉米、高粱、谷子等作物。亦食昆虫。《本草纲目》:“黄鼠,出太原、大同,延绥及沙漠诸地皆有之。辽人尤为珍贵。状类大鼠,黄色而足短善走,极肥,穴居有土窖,如床榻之状者皆牡牝所居之处,秋时畜豆粟草木之实御冬,各为小窖,别而贮之。”能“润肺生津,煎膏贴疮肿,解毒止痛”。

    【译文】

    黄鼠肉味甘,性平,没有毒。吃多了容易生疮。

    3-2-35 猴肉〔1〕

    味酸,无毒。主治诸风,劳疾。酿酒尤佳。

    图3-40 猴

    【注释】

    〔1〕猴肉:为猴科动物猕猴macaca mulatta zimmermann的肉。猕猴(图3-40),体长约45——51厘米,尾长约18——20厘米。颜面的两耳多呈肉色。臀胝明显,多红色,雌者更红。两颊有颊囊。四肢粗短,手足均具5指(趾),指端有扁平的指甲。毛色随地区、年龄而异,一般为深棕色,背面上半部灰棕,至臀部逐渐变为深棕色。肩及前肢略灰,胸腹部淡灰色。栖于山林。白昼活动觅食,晚间息于岩壁或树上。群居性,行动敏捷,善攀缘、跳跃,会泅水。食物主要为野菜、野果及竹笋、昆虫等,亦盗食玉米、甘蔗等作物。分布范围较广。性味:《证类本草》:“味酸,平,无毒。”《医林纂要》:“甘酸,温。”主要治疗各种风劳,酿成酒效果更佳。做成肉脯,主要治疗长期患有疟疾。

    【译文】

    猴肉味酸,没有毒。主要治疗各种由风邪侵入人体引起的劳病。将猴肉酿制成酒治疗上述病症效果更好。

    3-2-36 蝟〔1〕

    味苦,平,无毒。理胃气,实下焦。

    【注释】

    〔1〕蝟(w&egrave;i):同猬,即刺猬科动物刺猬erinaceus europaeus l或短刺猬hemiechinus dauurieus sundevall。原书放在“鱼品”之中,显然不妥,现改放“兽品”之中。1刺猬,体形较大,体长约22厘米,尾长约2厘米。头宽,吻尖。身体背面披粗而硬的棘刺,头顶部之棘略向两侧分列。棘之颜色可分为两类:一类纯白色,或尖端略染棕色;另一类棘之基部白色或土黄色,其上为棕色,再上段复为白色,尖梢呈棕色,整个体背呈土棕色。脸部、体侧和腹面以及四肢的毛为灰白或浅灰黄。四足浅棕色。头骨之颔关节窝后突甚小,显然低于颞乳突之高。栖息于平原、丘陵或山地的灌木丛中,亦见于市郊、村落附近。昼伏夜出,冬眠期长达半年。遇敌则蜷缩成一刺球。食物以昆虫及其幼虫为主,亦食幼鸟、鸟卵、蛙、蜥蜴,以及瓜果、蔬菜等。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华东、华中,以于四川等地。2短刺猬,又名达呼尔刺猬、大耳猬。外形同刺猬而略小。耳甚大,长于周围棘刺。棘由耳基前端稍后方起始,向后经背至尾部以上。头顶部棘不向两侧分列。棘较细而短,有棕褐色与白色相间,整个背部呈浅褐色。全身无白色之棘。腹毛土黄色。颔关节窝后突与颞乳突等高,二者连成半圆形的管状。栖息于北方地带,低洼地方较多。亦有冬眠习惯。食昆虫、小鼠或蛙等小动物。猬肉甘,平,无毒。治反胃,胃脘痛,痔瘘。《本草纲目》:“主下焦弱,理胃气,令人能食。”《本草拾遗》:“皮及肉主反胃,炙黄食之。肉,食之主瘘。”《本经逢源》:“治反胃,胃脘痛。”刺猬的胆、脂肪、脑、心脏、肝脏也入中药。

    【译文】

    蝟肉味苦,性平,没有毒。主要的功效是调理胃功能,充实人的下焦。

    3-3

    禽品

    3-3-1 天鹅〔1〕

    味甘,性热,无毒。主补中益气。鹅有三四等:金头鹅为上,小金头鹅为次。有花鹅者,有一等鹅不能鸣者,飞则翎响,其肉微腥,皆不及金头鹅。

    【注释】

    〔1〕天鹅(图3-41、3-42、3-43、3-44):即鸟纲鸭科动物大天鹅。学名cygnus cygnus (l)。又名鹄,天鹅,金头鹅。体大型,形似鹅。嘴大都黑色,上嘴基部(至鼻孔处)黄色,下嘴基部的正中亦黄色。虹膜暗褐色,头和颈的长度超过身体的长度。全身洁白。从眼先至嘴基淡黄色。跗跖、趾及蹼为黑色。幼鸟通体淡灰褐色;嘴呈暗淡肉色,嘴甲和嘴缘黑色,嘴基淡黄绿色或淡绿色。栖息在湖泊和沼泽地带。能游泳,飞行迅速。主食植物,也吃昆虫、甲壳类、小鱼等。冬季见于长江以南各地,春秋迁移,经华北和东北地南部,在新疆北部及黑龙江等地繁殖。《本草纲目》:“鹄大于雁,羽毛白泽,其飞翔极高而善步。所谓鹄不浴而白,一举千里是也。亦有黄鹄、丹鹄。湖海江汉之间皆有之,出辽东者尤甚,而畏海清鹘。其皮毛可为服饰,谓之天鹅绒。”其肉性味甘平,无毒。腌制或烤炙吃,能“益人气力,利脏腑”。

    【译文】

    天鹅肉味甘,性热,没有毒。主要的功效是补中益气。天鹅按其肉品位高低可以分成三四等:金头鹅入食为上等,小金头鹅为二等。有一种毛色杂花的鹅,还有一种鹅不会鸣叫,但是飞行时翅膀上的羽毛会发出声响,这种鹅的肉有点腥,上述几种鹅都不如金头鹅。

    图3-41 也可失剌浑大金头鹅

    图3-42 出鲁哥浑小金头鹅

    图3-43 速儿乞剌不能鸣鹅

    图3-44 阿剌浑花鹅

    3-3-2 鹅〔1〕

    味甘,平,无毒。利五藏,主消渴。孟诜云:“肉性冷,不可多食,亦发痼疾。”《日华子》云:“苍鹅〔2〕性冷,有毒,食之发疮。白鹅〔3〕无毒,解五藏热,止渴。”

    脂〔4〕:润皮肤,主治耳聋。

    鹅蛋〔5〕:补五藏,益气。有痼疾者,不宜多食。

    【注释】

    〔1〕鹅(图3-45):学名anser domestica brisson,又名家鹅,家雁。体长约60厘米。嘴扁阔,前额有肉瘤,雄者膨大,黄色或黑褐色。颈长。体躯宽壮,龙骨长,胸部丰满。尾短。羽毛白色或灰色。脚大有蹼,黄色或黑褐色。性味甘,平。入脾、肺经。能益气补虚,和胃止渴。治虚羸,消瘦。

    图3-45 鹅

    〔2〕苍鹅:鹅的一种,毛色青苍或间有黑褐色。

    〔3〕白鹅:鹅的一种,毛色纯白,又称大白鹅。

    〔4〕脂:鹅脂。为鸭科动物鹅的脂肪。鹅脂主要含甘油三油酸、甘油三棕榈酸酯、甘油三硬脂酸酯。性味甘,凉。能润皮肤,消痈肿。治皮肤皴裂。

    〔5〕鹅蛋:即鹅的卵。壳白色,重150——300克。多用于孵化幼鹅,很少食用。

    【译文】

    鹅肉味甘,性平,没有毒。对五脏有益,主要的功效是治疗消渴。孟诜说:“肉性冷,不可以吃得太多,也会引发慢性顽固性疾病。”《日华子本草》说:“苍鹅性冷,有毒,吃苍鹅的肉会生疮。白鹅没有毒,能清除五脏内的热邪,止渴。”

    鹅脂可以润泽皮肤,主要治疗耳聋。

    鹅蛋对人的五脏有补益作用,益气。患有慢性顽固性疾病的人,不适宜多吃鹅肉。

    3-3-3 雁〔1〕

    味甘,平,无毒。主风挛拘急,偏枯,气不通利,补气,壮筋骨,补劳瘦。

    雁骨灰:和米泔水冼头,长发〔2〕。

    雁膏〔3〕:治耳聋,亦能长发。

    雁脂〔4〕:补虚羸,令人肥白。六月、七月勿食雁,令人伤神〔5〕。

    【注释】

    〔1〕雁(图3-46):是鸟纲鸭科雁亚科(anser)种类的通称。大型游禽,大小、外形一般似家鹅或较小。嘴宽而厚,末端所具嘴甲宽阔。齿缘有较钝的栉状突起。雌雄羽色相似,多数种类以淡灰褐为主,交布有斑纹。主食植物的嫩叶、细根、种子,间亦啄食农田谷穗。羽、肉均可取用,为重要的狩猎水禽。我国常见的有鸿雁、豆雁、白额雁等。雁每年春分后飞往北方,秋分后飞回南方,为候鸟的一种。雁肉性味甘,平。入肺,兼入肝、肾。能祛风,壮筋骨。治顽麻风痹。陶宏景:“《诗》云:大曰鸿,小曰雁。今雁类亦有大小,皆同一形。又别有野鹅,大于雁,犹似家苍鹅,谓之驾鹅。雁肪自不多,食其肉应亦好。虽采无时,以冬月为好。”

    〔2〕长发:孟诜《食疗本草》:“[雁]骨灰和米泔洗头,长发。”

    〔3〕雁膏:为雁亚科动物的脂肪。性味甘,平。能活血祛风,清热解毒。治中风偏枯,手足拘挛;心胸结热,痞塞呕逆;疮痈,发脱不长。

    〔4〕雁脂:一说就是上述之雁膏;一说是指雁的肥肉。笔者以为既然原书作者将此分为两物分别加以讨论,所以还是解释为雁的皮下脂肪为好。

    图3-46 雁

    〔5〕六月、七月勿食雁,令人伤神:此说应视为从保护动物资源角度而引发出的一条食忌。雁每年春分后飞往北方,农历五、六月正是进行交配产卵,孵化养育幼鸟的时期,此时大量狩猎势必影响雁的繁殖。另外《本草纲目》说:“雁南来时瘠瘦不可食,北向时乃肥,故宜取之。”也有一定的道理。

    【译文】

    雁肉味甘,性平,没有毒。主要治疗因感受风邪而引起的筋肉经脉拘挛紧急,偏枯,能治疗体内气血运行不通利,能补气,强壮筋骨,补益虚劳瘦弱。

    雁骨烧成灰与淘米后剩余的泔水一同调和后洗头,可以促进头发的生长。

    雁膏能治疗耳聋,也能促进头发生长。

    雁脂补益身体虚弱消瘦,可以使人长得又白又胖。农历六月、七月不要吃雁肉,会伤害人的精神。

    3-3-4 〔1〕

    味甘,温,无毒。补中益气,食之甚有益人,炙食之味尤美。然有数等,白、黑头、胡,其肉皆不同。

    髓:味甘美,补精髓。

    【注释】

    〔1〕(c&iacute; lǎo,图3-47):《本草纲目》作鵚鹙。说“凡鸟至秋毛脱秃,此鸟头秃如秋毨,又如老人头童及扶杖之状故得诸名”,并说这种鸟出产在南方有大湖泊的地方。外形像鹤但较大。毛羽青苍色,两翅张开大约有五六尺长。抬起头来大约有六七尺高,目赤,头项无毛,其头顶有一个2寸左右大小、像仙鹤一样的红顶。其喙扁直,深黄色,有一尺多长。嗉下的胡袋,如同鹈鹕。其足爪像鸡。性情极为贪婪凶恶,能与人斗,喜欢吃鱼、蛇以及幼鸟。性味咸,微寒,无毒。主要治疗中虫鱼毒。汪颖认为)肉“补中益气,甚益人。炙食尤美。作脯馐食,强气力,令人走及奔马”。

    图3-47

    【译文】

    味甘,性温,没有毒。补中益气,吃对人体非常有益。用烤炙方法加工好的肉,吃起来味道非常鲜美。然而,也有好几个种类:白、黑头、胡,它们的肉吃起来味道都不太相同。

    的骨髓味道很甘美,能够填补人的精髓。

    3-3-5 水札〔1〕

    味甘,平,无毒。补中益气。宜炙食之,甚美。

    【注释】

    〔1〕水札(图3-48):为鸊鷉科动物小鸊鷉colymbus ruficollis poggei(reicheno)的肉或全体。鸊鷉,又名水葫芦。体长约26厘米,形似鸭而小。嘴窄而尖,黑色,尖端白色,嘴裂附近黄绿色。虹膜黄色。眼先、颏、上喉黑褐色;下喉、耳羽、颈侧红栗色;上体黑褐色,部分羽毛尖端苍白色;初级、次级飞羽灰褐色,初级飞羽尖端灰黑色,次级飞羽尖端白色;大、中覆羽暗灰黑色,小覆羽淡黑褐色;尾羽甚短,棕、褐、白等色相掺杂;前胸、胁、肛周灰褐色。前胸羽毛尖端苍白或白色,后胸和腹丝光白色,略沾灰褐色;腋羽和翼下覆羽白色。脚近尾端,石板灰色,趾端具阔爪,趾侧具瓣状蹼膜。栖息于水草丛生的湖沼。善潜水,常成对或结群游于水面,营浮巢于芦苇丛中。食蛙类、小鱼、虾、水生甲虫等。分布于亚洲东部的湖沼或泽地。我国东南沿海一带都有。水札肉有补益虚弱消瘦的作用,常入药膳。

    图3-48 水札

    【译文】

    水札味甘,性平,没有毒。补中益气。适宜于用烤炙的方法加工后食用,味道非常鲜美。

    3-3-6 丹雄鸡〔1〕

    味甘,平、微温,无毒。主妇人崩中漏下赤白〔2〕,补虚,温中,止血。

    白雄鸡〔3〕:味酸,无毒。主下气,疗狂邪〔4〕,补中,安五藏,治消渴。

    乌雄鸡〔5〕:味甘、酸,无毒。主补中,止痛,除心腹恶气。虚弱者,宜食之。

    乌雌鸡〔6〕:味甘,温,无毒。主风寒湿痹〔7〕,五缓六急〔8〕,中恶〔9〕,腹痛及伤折骨疼,安胎。血,疗乳难。

    黄雌鸡〔10〕:味酸,平,无毒。主伤中,消渴,小便数、不禁,肠澼,泻痢,补五藏。先患骨热者,不可食。

    鸡子〔11〕:益气,多食令人有声。主产后痢,与小儿食之止痢。《日华子》云:“鸡子,镇心〔12〕,安五藏。其白〔13〕微寒,疗目赤热痛,除心下〔14〕伏热,止烦满、咳逆。”

    【注释】

    〔1〕丹雄鸡(图3-49):为雉科动物家鸡gallus gallus domesticus brisson中的一种雄鸡,即红公鸡。其头顶上有较大的褐色红色肉冠,羽毛较雌鸡美,有长而鲜丽的尾羽,跗跖部后方有距。善啼。性味甘,温。入脾、胃经。能温中,益气,补精、添髓。治虚劳羸瘦,中虚胃呆食少,泄泻消渴,水肿,小便频数,崩漏,带下,产后乳少,病后虚弱。《本经》:“丹雄鸡:甘,微温。……主女人崩中漏下,赤白沃,补虚温中,止血,杀毒。”

    图3-49 鸡

    〔2〕崩中漏下赤白:即指不在月经期间阴道内忽然流出大量的血液或白色的黏液。

    〔3〕白雄鸡:羽毛以白色为主一种雄鸡。《别录》:“白雄鸡:主下气,疗狂邪,安五脏,伤中,消渴。”

    〔4〕狂邪:病症。指人神经不正常的一种病患表现。

    〔5〕乌雄鸡:此处所指可能为“乌鸡”中的雄者,或羽毛颜色以黑色为主的雄鸡。《别录》:“主补中止痛。”

    〔6〕乌雌鸡:1“乌鸡”中的雌者。2羽毛颜色以黑色为主的雌鸡。《食疗本草》:“乌雌鸡:温,味酸,无毒。治反吸,腹痛,踒折骨疼,乳痈。安胎。”

    〔7〕风寒湿痹:由风、寒、湿三种邪气结合而造成的痹症。《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8〕五缓六急:具体含义不明。一说是指五脏功能迟缓,六腑失去平衡,出现紧急疼痛的病态。一说认为五脏六腑的疼痛时缓时徐。

    〔9〕中恶:病名。出《肘后方·救卒中恶死方》,古人所谓中邪恶鬼祟致病者。《证治准绳·杂病》:“中恶之症,因冒犯不正之气,忽然手足逆冷,肌肉粟起,头面青黑,精神不守,或错言妄语,牙紧口噤,或头旋运倒,昏不知人,此即是卒厥、客忤……弓死问丧、入庙登冢,多有此病。”明徐春甫指出本病“非若世俗所谓鬼神之妖怪者。……如病此者,未有不因气血先亏而致者。气血者,心之神也。神即衰乏,邪因而入,理或有之。血气两虚,痰塞心胸,妨碍升降,不得运行,以致十二官各失其职,视听言动,皆为虚妄”。

    〔10〕黄雌鸡:羽毛以黄色为主的一种雌鸡。《千金·食治》:“黄雌鸡:酸咸,平。”《食疗本草》:“黄雌鸡:主腹中水癖、水肿,以一只如食法,和小赤豆一升同煮,候豆烂即出,食之其汁。日二夜一,每服四合。补丈夫阳气,治冷气。瘦著床者,渐渐食之良。又先患骨热者,不可食之。”

    〔11〕鸡子:鸡蛋别称鸡卵。鸡蛋又可分为鸡子壳、鸡子白、鸡子黄、凤凰衣(内膜)几个部分,均可入药,各有所治。鸡蛋,性味甘,平,无毒。入心、肾经。能滋阴润燥,养血息风。治心烦不眠,热病痉厥,虚劳吐血,呕逆,下痢,胎漏下血,烫伤,热疮,湿疹,小儿消化不良。

    〔12〕镇心:可以理解为解除心中的烦闷。

    〔13〕白:即鸡子白,又名鸡卵白,鸡子清。为雉科动物家鸡的蛋白。性味甘,凉。能润肺利咽,清热解毒。治咽痛,目赤,咳逆,下痢,疟疾,烧伤,热毒肿痛。

    〔14〕心下:通常指胃脘部。

    【译文】

    丹雄鸡肉味甘,性平,微温,没有毒。主要治疗妇女崩中漏下赤白,补虚,温暖中焦脾胃,止血。

    白雄鸡:味酸,没有毒。主要的功效是下气,治疗狂邪,补脾胃,调和五脏功能正常,治疗消渴。

    乌雄鸡:味甘、酸,没有毒。主要的功效是补脾胃,止疼痛,消除心腹内的恶气。身体虚弱的人适宜吃。

    乌雌鸡:味甘,性温,没有毒。主要治疗风寒湿痹,五缓六急,中恶,腹部疼痛以及伤筋折骨引起的疼痛,能够安胎。乌雌鸡的血可以治疗泌乳困难。

    黄雌鸡:味酸,性平,没有毒。主要治疗脾胃受伤,消渴,小便次数多,不能控制,肠澼,泻痢,能补益人的五脏。曾经得过骨热病的人不可以吃。

    鸡蛋:益气,吃多了令人消化不良,肚腹内有类似肠鸣的声音。主要治疗妇女生育之后得了痢疾,给小孩子吃可以治疗拉痢。《日华子本草》说:“鸡蛋能镇心,使五脏功能正常。”鸡蛋白的性味微寒,能治疗眼睛发红、发热、疼痛,清除胃脘间潜伏的热邪,治疗心中烦闷胀满、咳逆。

    3-3-7 野鸡〔1〕

    味甘、酸,微寒,有小毒。主补中益气,止泻痢。久食令人瘦。九月至十一月食之,稍有益,他月即发五痔及诸疮。亦不可与胡桃及菌子、木耳同食〔2〕。

    【注释】

    〔1〕野鸡(图3-50):即雉phasianus colchicus linnaeus,又名雉鸡、环颈雉、山鸡、颈圈野鸡。体长约90厘米。雌雄异色;羽毛华丽;头顶黄铜色,两侧有微白眉纹。虹膜栗红色,眼周裸出、嘴淡灰色,基部转黑。颏、喉的后颈均黑,而有金属反光。颈下有一显著的白圈,背部前方主要为金黄色,向后转为栗红。再后则为橄榄绿色,均杂有黑、白斑纹。腰侧纯蓝灰色,向后转为栗色。尾羽很长,先端锐尖,中央黄褐色,两侧紫栗色;其中央部贯以多数黑色横斑,至两侧横斑亦转为深紫栗色;翼上覆羽大多黄褐色而杂以栗色,向外转为银灰色;飞羽暗褐而缀以白斑;胸部呈带紫色的铜红色,羽端具锚状黑斑;胁金黄,亦散缀以黑斑;腹乌褐;尾下覆羽栗、褐相杂。脚短而健,呈红灰褐色,具距;爪短而钝,黑色,雌鸟体长较小,尾亦较短。体羽大多褐色,背面满杂以栗色和黑色的斑点。尾上黑斑缀以栗色。无距。平时栖息于漫生草莽或其他荫蔽植物的丘陵中,冬时迁至山脚草原及田野间,觅食谷类、浆果、种子、昆虫等。分布几遍全国。性味甘酸,温。入心,兼和胃。能补中益气。治下痢,消渴,小便频数。

    图3-50 野鸡

    〔2〕“他月”二句:存疑,待考。

    【译文】

    野鸡肉味甘、酸,性微寒,毒性较小。主要的功效是补中益气,治疗泻痢。长期食用会使人消瘦。农历九月至十一月吃野鸡肉,对身体还是有些益处的。其他月份吃野鸡肉会引发人的五痔以及各种疮。也不可以与胡桃、蘑菇、木耳一同吃。

    3-3-8 山鸡〔1〕

    味甘,温,有小毒。主五藏气喘不能息者,如食法服之。然久食能发五痔,与荞麦面同食生虫。今辽阳有“食鸡”,味甚肥美;有“角鸡”,味尤胜诸鸡肉〔2〕。

    图3-51 山鸡

    【注释】

    〔1〕山鸡(图3-51):即雉科动物原鸡gallus gallus。为家鸡的远祖,形似家鸡而较小。体长约60厘米。肉冠、肉垂以及裸出的脸和喉均赤红色。虹膜红褐色或橙黄色。雄者颈部羽毛在前为深红色,向后转为金黄色;上背与翼上的小覆羽黑色,大覆羽有蓝紫色光辉;中背和中覆羽呈浓暗红色;下背和腰转为红橙色;飞羽黑褐色。尾羽和尾上覆羽均黑色,而有金属绿色反光;羽基白色,飞时特别明显。下体纯乌黑。脚粗短而健,蓝砂色,有距。雌者形小尾短。上体大都暗褐而缀以黄褐色虫蠹状斑,头和颈项黑褐缀红;颈羽中央黑褐而具金黄羽缘。胸红褐色。下体余部均褐色沾黄,尾下覆羽乌黑色。脚无距,栖于热带和亚热带山区密林中。分布云南、广西南部、海南岛等地。性味甘,温。能滋养温补,强筋骨,入肝补血。治崩漏带下。

    〔2〕《本草纲目》曾记载“辽阳一种食鸡,一种角鸡,味俱肥美,大胜诸鸡”。光绪年间《辽阳乡土志》将它们归并称为“辽阳鸡”,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辽东大骨鸡,主要作为肉用。从已查文献来看,辽阳的食鸡与角鸡应为本书首次记载。

    【译文】

    山鸡肉味甘,性温,有小毒。主要治疗气喘不能停息,使五脏不得安宁。有以上病症的人可以按照一般的食用方法服用。然而长期吃山鸡肉会引发五痔,与荞麦面一同吃会得寄生虫病。现在辽阳出产一种“食鸡”,味道非常鲜美;还有一种“角鸡”味道明显超过其他各种鸡肉。

    3-3-9 鸭肉〔1〕

    味甘,冷,无毒。补内虚〔2〕,消毒热,通水道及治小儿热惊痫。

    野鸭〔3〕:味甘,微寒,无毒。补中益气,消食,和胃气〔4〕,治水肿。绿头者为上,尖尾者为次。

    【注释】

    图3-52 鸭

    〔1〕鸭肉:为鸭科动物家鸭anas domestica l的肉。家鸭(图3-52),又名鹜,舒凫、家凫等。嘴长面扁平。颈长。体扁。翅小,覆翼羽大。腹面如舟底,尾短,羽毛甚密,色有全白、栗壳、黑褐等不同。公鸭的颈部多黑色布有金绿色光泽。尾端皆有分泌脂肪的尾脂腺,常以嘴取脂遍涂于羽上,故入水不濡。脚矮,前3趾有蹼,后1趾略小。鸭喜合群,胆怯。母鸭好叫,公鸭则嘶哑。无飞翔力,善游泳。主食谷类、蔬菜、鱼虫等。性味甘咸,平。能滋阴养胃,利水消肿。治痨热骨蒸,咳嗽,水肿。《食疗本草》:“肉,补虚,消毒热,利水道,及小儿热惊痫,头生疮肿。又,和葱豉作汁饮之,去卒烦热。”

    〔2〕补内虚:可以补益人体的虚劳。

    〔3〕野鸭:狭义指绿头鸭;广义包括分布我国境内的大多种鸭科鸟类,如绿翅鸭、花脸鸭、罗纹鸭、潜鸭等。体型差异较大,通常较家鸭为小。野鸭是一种迁徙性候鸟,主要生活于北半球欧亚大陆的湖泊和池塘,有时停留在温带地区,四季都可见到。趾间具有蹼,善于游泳。多群栖湖泊中,杂食或主食植物。《食疗本草》:“主治补中益气,消食。九月以后即中食,全胜家者。虽寒不动气,消十二种虫,平胃气,调中轻身。又,身上诸小热疮,多年不可者,但多食之即差。”

    〔4〕和胃气:即有调和、调整肠胃功能的作用。

    【译文】

    鸭肉味甘,性冷,没有毒。主要的功效是补益人体内脏虚弱,清除热毒,通利小便,治疗小儿因高烧引起的惊痫。

    野鸭:味甘,性微寒,没有毒。补中益气,帮助消化,调整胃功能,治疗水肿病。绿头鸭的品质最好,尖尾鸭的品质稍次一等。

    3-3-10 鸳鸯〔1〕

    味咸,平,有小毒。主治瘘疮。若夫妇不和者,作羹私与食之,即相爱。〔2〕

    图3-53 鸳鸯

    【注释】

    〔1〕鸳鸯(图3-53):为鸭科动物鸳鸯aix galericulata (l)。全长40厘米左右。体重600克左右。雄鸳鸯颈部具有由绿色、白色和栗色所构成的羽冠,胸腹部纯白色;背部浅褐色,肩部两侧有白纹2条;最内侧两枚三级飞羽扩大成扇形,竖立在背部两侧,非常醒目,雌性背部苍褐色,腹部纯白。雄鸳鸯覆羽与雌鸳鸯相似,胸部具在粉红色小点。眼棕色,外围有黄白色的环,嘴红棕色。脚和趾红黄色,蹼膜黑色。栖息于内陆湖泊和溪流中。平时成对生活,飞行力颇强,筑巢于树洞内。繁殖在我国内蒙古和东北北部,越冬时在长江以南直至华南一带。性味咸,平。治痔痿,疥癣。《食医心镜》治五痔漏疮:鸳鸯一只,治如食法,煮令极熟,细细切,以五味、醋食之。羹亦妙。原目录中此条在“鸂鶒”条之后,现依据正文顺序调整。

    〔2〕若夫妇不和者,作羹私与食之,即相爱:这是附会鸳鸯平时雌雄成对生活的习性以及有关传说而来,不足为信。

    【译文】

    味咸,性平,有小毒。主要治疗瘘疮。相传如果夫妇不和睦,可以用鸳鸯做成羹偷偷地让他们吃下,就可以使他们重新相爱。

    3-3-11 鸂鶒〔1〕

    味甘,平,无毒。治惊邪。

    图3-54 鸂鶒

    【注释】

    〔1〕鸂鶒(xi ch&igrave;,图3-54):水鸟名。或以此鸟形大于鸳鸯而色多紫,故亦称“紫鸳鸯”。温庭筠《黄昙子歌》:“红潋荡融融,莺翁鸂鶒暖。”李时珍说:“按杜台卿赋云,鸂鶒寻邪而逐害,此鸟专食短狐,乃溪中敕逐害物者。其游于溪也,左雄右雌,群伍而不乱,似有式度者,故《说文》又作谿鵡。”《嘉祐本草》:肉:气味甘平,无毒。主治:食之去惊邪及短狐毒。冬月用之。

    【译文】

    鸂鶒肉味甘,性平,没有毒。主要治疗惊邪。

    3-3-12 鹁鸽〔1〕

    味咸,平,无毒。调精益气〔2〕,解诸毒药。

    图3-55 鹁鸽

    【注释】

    〔1〕鹁鸽(图3-55):此处所指当为鸠鸽科动物原鸽columba livia gmelin、家鸽columba livia domestica l或岩鸽columba rupestris pallas的肉或全体。1原鸽又名野鸽。体长约30厘米。头较小而圆。嘴暗黑色,虹膜柠檬黄色。头、颈、胸和上背为石板砂色,在颈部、上背、前胸有金属绿和紫色的闪光;背的其余部分和两翼覆羽呈暗灰色,下背羽色略淡,翼上各有一道黑色横斑;腰和尾上覆羽石板灰色,末端有宽的黑色横斑;下体自胸以下为鲜灰色,尾下覆羽色较深。脚短健;铜黄色以至红色不等,爪黑色。雌者体色较暗;幼鸟背部灰黑,羽端多为白色,下体亦较暗。2家鸽种类很多,有扇尾、球胸、瘤鼻、眼镜及传书鸽等品种。毛色复杂,以青灰色较普遍,亦有纯白、茶褐、黑白混杂等。3岩鸽与普通驯养的鸽子很像,雌雄体色相似,但有两道白色横斑,一在腰部,另一在近尾端处。幼鸟体色较深。胸部金属闪光较少。鹁鸽肉性味咸,平。入肝、肾经。能滋肾益气。祛风解毒。治虚羸,消渴,久疟,妇女血虚经闭,恶疮疥癣。

    〔2〕调精益气:调养滋补肾精,治疗气虚症。

    【译文】

    鹁鸽肉味咸,性平,没有毒。主要的功效是调精益气,解各种药的毒。

    3-3-13 鸠肉〔1〕

    味甘,平,无毒。安五藏,益气明目,疗痈肿,排脓血。

    图3-56 鸠

    【注释】

    〔1〕鸠肉:为鸠鸽科动物山斑鸠streptopelia orientalis (latham)等的肉。鸠(图3-56),体长约34厘米。嘴暗铅色。虹膜橙色。体羽羽缘棕色,腰灰,尾羽近黑,尾梢浅灰。下体多偏粉色,爪红黑色。颈侧有带明显黑白色条纹的块状斑。栖于树林间,常成群活动,营巢于树枝。繁殖期4——7月。分布全国各地。另外,同科动物珠颈斑鸠streptopelia chinensis (scopoli)亦供药用,分布我国东部,西至陕西、四川。崔禹锡《食经》:“味苦咸,平,无毒。”《嘉祐本草》:“甘,平,无毒。”能益气,明目,强筋骨。治虚损,呃逆。

    【译文】

    鸠肉味甘,性平,没有毒。主要的功效是调整五脏功能正常,益气,使眼睛明亮,治疗痈肿,排除脓血。

    3-3-14 鸨肉〔1〕

    味甘,平,无毒。补益人。其肉粗,味美。

    【注释】

    〔1〕鸨肉:为鸨科动物大鸨otis tarda l的肉。鸨(图3-57),属于鹤形目鸨科。嘴铅灰色,先端近黑。虹膜暗褐色,头、颈及前胸皆深灰色,喉部近白,满被细长的纤羽;雄鸟的纤羽在喉侧向外突出如须,而雌鸟无须。后颈基处栗色,上体其余部分大都为淡棕色,布满粗阔的黑色横斑,粗斑之间,更杂以虫蠹状黑斑。尾短,脚和趾暗铅灰色,仅有前3趾,爪黑色。善奔驰,常成群觅食,食物以植物为主。繁殖于我国北部,迁至华北平原越冬。鸨类在全世界共有23种,分布在欧、亚、非、澳四大洲。我国有3种,即小鸨、波斑鸨和大鸨。小鸨分布在新疆北部、西部和天山;波斑鸨分布在新疆西部天山和北部地区;大鸨则分布较广,自内蒙古的呼伦贝尔市、东北的南部和西南部、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山东,西至甘肃兰州等地。《本草纲目》:“肉:气味甘平无毒。主治补益虚人,去风痹气。肪:主治长毛发,泽肌肤,涂痈肿。”

    图3-57 鸨

    【译文】

    鸨肉味甘,性平,没有毒。对人有补益作用。鸨肉虽然比较粗,但是味道却很鲜美。

    3-3-15 寒鸦〔1〕

    味酸、咸,平,无毒。主瘦病,止咳嗽,骨蒸羸弱者。

    【注释】

    〔1〕寒鸦:寒鸦 corvus monedula l(图3-58),又名慈乌、乌等。体长约30厘米。嘴粗壮,黑色。虹膜黑褐色。后颈、颈侧、上背及胸、腹部均为苍白色,其余各部均黑色;头顶后头以及翅上的骨侧覆羽和飞羽均带紫色亮辉,余羽均闪着绿蓝色反光。头侧和耳羽杂有白色细纹。胸羽呈锥针形。另一种黑色型,通体除头侧有白纹外,均为黑色。脚及爪均黑色。栖于山区及平原的田野间,好群栖。主食农作物的种子,亦吃昆虫。分布几遍全国,但南方较少。《嘉祐本草》:寒鸦肉“味酸咸,平,无毒。补虚治瘦,助气,止咳嗽,骨蒸羸弱者,和五味淹炙食之”。

    图3-58 寒鸦

    【译文】

    寒鸦肉味酸、咸,性平,没有毒。主要治疗身体消瘦,止咳嗽,能治疗人患有骨蒸并且瘦弱的病。

    3-3-16 鹌鹑〔1〕

    味甘,温、平,无毒。益气,补五藏,实筋骨,耐寒暑,消结热。酥煎食之,令人肥下焦〔2〕。四月以前未可食。

    图3-59 鹌鹑

    【注释】

    〔1〕鹌鹑(图3-59):鸡形目雉科鹑属的一种。鹌鹑coturnix coturnix (l),体长约16厘米。形似鸡雏,头小尾秃。嘴短小,黑褐色。虹膜栗褐色。头顶黑而具栗色的细斑,中央纵贯以棕白色冠纹,两侧亦有同色的纵纹,自嘴基越眼而达颈侧;额头侧及颏、喉等均淡砖红色。上背栗黄色,散有黑色横斑和蓝灰色的羽缘,并缀以棕白色羽干纹;两肩、下背、尾均黑色,而密布栗黄色纤细横斑,除尾羽外,并都具有蓝灰色羽缘;背面两侧各有一列棕白色大形羽干纹,极为鲜丽。两翼的内侧覆羽和飞羽淡橄榄褐色,杂以棕白色黑缘的细斑;初级飞羽大多暗褐而外,缀以锈红色横斑,胸栗黄色,杂以近白色的纤细羽干纹。下体两侧转栗色,散布黑斑,并具较大的白色羽干纹。至下胁尤形宽阔而显著。腹以次近白。脚短,淡黄褐色。冬季常栖于近山的平原,潜伏杂草或灌丛中。主食谷类和杂草的种子。雄性好斗。繁殖于我国东北和更北地区,迁徙及越冬时,遍布我国东部。我国食用鹌鹑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因其肉味鲜美,且具有一定的补益作用,所以一直作为上乘野味出现在餐桌上。也用作食疗某些疾病。性味甘,平。治痢,疳积,湿痹。《食疗本草》:“补五脏,益中续气,实筋骨,耐寒暑,消结热。”“患痢人和生姜煮食之。”

    〔2〕下焦:三焦之一。三焦的下部,指下腹腔自胃下口于二阴部分,它的主要功用,是分别清浊渗入膀胱,排泄废料,其气主下行。《灵柩·营卫生会》:“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

    【译文】

    鹌鹑肉味甘,性温、平,没有毒。主要的功效是益气,补益人的五脏,使筋骨充实,增强人对严寒酷暑的耐受力,能消除人体内聚结的热邪之气。用酥油煎鹌鹑肉吃,可以使人的下焦肥胖健壮。农历四月以前不可以吃鹌鹑肉。

    3-3-17 雀肉〔1〕

    味甘,无毒,性热。壮阳道,令人有子。冬月者良〔2〕。

    图3-60 雀

    【注释】

    〔1〕雀肉:即文鸟科动物麻雀passer montanus (l)的肉或全体。雀(图3-60),体长约12厘米。嘴粗短,圆锥状,黑色。虹膜暗红褐色。额、后颈纯栗褐色。眼下缘、眼先、颏和喉的中部均黑色;颊、耳羽和颈侧白色,耳羽后部具有黑色斑块。上体砂褐色,翕和两肩密布黑色粗纹,并缀以棕褐色。两翅的小覆羽纯栗色,中和大覆羽黑褐而具白端,大覆羽更具棕褐色外缘;小翼羽、初级覆羽及全部飞羽均为黑褐色,各羽具有狭细的淡棕褐色边缘;外侧初级飞羽的缘纹,除第一枚外,其余羽基和近羽端二处,形稍扩大,成二道横斑状;内侧次级飞羽的缘纹较宽,棕色也较浓。尾暗褐色,羽缘较淡。胸和腹淡灰近白,沾有褐彩。两胁转为淡黄色,尾下覆羽较胁羽更淡。脚和趾均为黄褐色。多栖于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分布几遍平原和丘陵地带。雀肉性味甘,温。能壮阳益精,暖腰膝,缩小便。治阳虚羸瘦,阴痿,疝气,小便频数,崩漏,带下。

    〔2〕冬月者良:《食疗本草》:“其肉十月以后,正月以前食之,续五脏不足气,助阴道,益精髓。”

    【译文】

    雀肉味甘,性热,没有毒。增强男子的性功能,提高生育能力。冬季里雀肉的品质最好。

    3-3-18 蒿雀〔1〕

    味甘,温,无毒。食之益阳道,美于诸雀。

    【注释】

    〔1〕蒿雀:为雀科动物灰头鹀emberiza spodocephala pallas的肉或全体。体长约16厘米,形如麻雀。嘴呈粗短的圆锥形,上嘴深褐,下嘴淡黄。虹膜褐色。嘴基周围及眼先黑色;雄鸟头顶、后颈、喉及上胸均砂绿色,其余上体大都橄榄褐色,翕羽具黑褐色羽干纹;翼和尾大都黑褐,羽缘转淡;最外侧尾羽几全白,次一对具楔形白斑;上胸至尾下覆羽概为柠檬黄色,两胁具黑褐纵纹。脚4趾,淡黄色。雌鸟羽色略似雄者,仅头顶和后颈呈橄榄褐色,微带黑色纵纹;眉纹微棕;喉与胸橄榄黄而具暗褐色斑点。栖于山谷、河岸或平原沼泽地的疏林或灌木丛中,秋季多栖于草丛地带。食物为各种杂草及野生植物的种子,也吃谷类及昆虫等。分布我国东北。迁徙时,遍布华北和华中。在华南各地越冬。《本草拾遗》认为蒿雀的肉“性味甘,温,无毒。益阳道,补精髓”。《东北中草药》:“解毒,补益。治酒中毒,蕈中毒,阳痿等。”

    【译文】

    蒿雀味甘,性温,没有毒。吃了蒿雀的肉能够增强男子的性功能,蒿雀肉比其他各种雀肉的味道都要鲜美。

    3-4

    鱼品

    3-4-1 鲤鱼〔1〕

    味甘,寒,有毒〔2〕。主咳逆上气,黄疸,止渴,安胎。治水肿〔3〕,脚气。天行病〔4〕后不可食,有宿瘕者不可食。

    【注释】

    〔1〕鲤鱼(图3-61):鲤鱼cyprinus carpio l,又称赤鲤鱼。体呈纺锤形而侧扁,背部在背鳍前稍隆起。成鱼大者长达90余厘米,雄鱼的尾鳍和臀鳍呈橙红色。多栖息于江河、湖泊、水库、池沼的松软底层和水草丛生处。适应性很强。主要以螺、蚌、昆虫的幼虫及水草的丝状藻类为食。产卵期4——5月。冬季游入深水底层越冬。分布很广。鲤鱼虽有赤鲤、黄鲤、白鲤等品种,但性味功用相似。《神农本草经》列之为上品,认为鲤鱼为诸鱼之长,为食品上味。鲤鱼性味甘,平。入脾、肾经。能利水消肿,下气,通乳。治水肿胀满,脚气,黄疟,咳嗽气逆,乳汁不通。

    〔2〕有毒:鲤鱼的肉应为无毒。《食疗本草》认为鲤鱼脊上两筋及黑血是毒的根源,存疑待考。不过在烹饪中通常将鲤鱼鱼腹两侧各有一条同细线一样的白筋去掉以除腥味,具体做法是在靠鲤鱼鳃部的地方切一个小口,让白筋显露出来,用镊子夹住,轻轻用力,即可抽掉。

    〔3〕水肿:病症名。出《素问·水热穴论》。又名水、水气或水病。指体内水湿停留。面目、四肢、胸腹甚至全身浮肿的一种疾患。《金匮要略》将本病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等;《丹溪心法》根据虚实辩证分阳水、阴水两大类。对于发病机理,《素问·水热穴论》提出:“其病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诸病源候论》有“脾病则不能制水”;《奇效良方》有“盖水之始也,未尝不在心、肾而作”等论述。它包括心性水肿、肾性水肿、肝性水肿以及营养不良性水肿等疾患。《外台秘要方》:“治水病身肿:鲤鱼一头,极大者。去头尾及骨,唯取肉,以水二斗,赤小豆一升,和鱼肉煮,可取二升以上汁,生布绞去滓。顿服净,如不能尽,分为二服。后服温令暖,服讫下利,利尽瘥。”

    图3-61 鲤鱼

    〔4〕天行病:即“天行”。病名。出《肘后方》。亦称时气、时行。指流行病。《三因方》:“一方之内,长幼患状率皆相类者,谓之天行是也。”当分辨寒热,属寒者称时行寒疫,属热者称天行温疫或温疫。

    【译文】

    鲤鱼肉味甘,性寒,有毒。主要治疗咳逆引起的胃气上逆、黄疸,能止渴,安胎。可以治疗水肿,脚气。刚刚患过流行性传染病的人不可以吃,肚腹中原来长有结块的人也不可以吃。

    3-4-2 鲫鱼〔1〕

    味甘,温、平,无毒。调中,益五藏。和莼菜〔2〕作羹食良。患肠风、痔瘘下血,宜食之。

    【注释】

    〔1〕鲫鱼(图3-62):为鲤科动物鲫鱼 carassius auratus (l)。鲫鱼的身体侧扁,宽而高,腹部圆。体长可达25厘米以上。头小,吻钝,吻长等于吻宽。生活于河流、湖泊、池沼中,尤以水草丛生的浅水湖和池塘较多。适应性很强。主要食物为苔藓虫、淡水壳菜、蚬、虾等动物及藻类植物、水草的嫩叶、湖底的腐败植物等。全国各地均有分布。性味甘,平。入脾、胃、大肠经。能健胃利湿。治脾胃虚弱,纳少无力,痢疾,便血,水肿,淋病,痈肿,溃疡。

    〔2〕莼菜:为睡莲科植物莼菜brasenia schreberi jfgmel的茎叶。多年生草本。根茎横行泥中。茎细,长达1米以上,沉浸水中。叶互生;有细长叶柄,长25——40厘米;叶片浮出水面,卵形至椭圆形盾状,长5——12厘米,全缘,上面绿色,下面带紫色,叶脉放射状,上半部脉有脉茎及叶被有琼脂样的黏质。花梗自叶腋抽出,梗长约10厘米,有柔毛,露出水面,花径25厘米许;萼片、花瓣各3片。果实群伴有宿萼,七质;果实卵形,长约8毫米,基部狭窄,顶部有宿存花柱,成喙状。花期6——8月。生水中。分布江苏、浙江等地。5——7月采收。含有少量的维生素b12。叶背分泌一种类似“琼脂”的黏液,新叶的黏液更多,这种多糖可用热水或稀碱溶出。《别录》:“甘,寒,无毒。”《随息居饮食谱》:“甘,凉。”能清热,利水消肿,解毒。治热痢,黄疸,痈肿,疔疮。孟诜:“和鲫鱼作羹,下气止呕。”

    图3-62 鲫鱼

    【译文】

    鲫鱼味甘,性温、平,没有毒。主要的功效是调理中焦脾胃,对人的五脏有补益作用。和莼菜一起做成羹吃效果最好。患有肠风、痔瘘、大便出血的人适宜吃。

    3-4-3 鲂鱼〔1〕

    味甘,温、平,无毒。补益与鲫鱼同功。若作脍食,助脾胃。不可与疳痢〔2〕人食。

    【注释】

    〔1〕鲂鱼(图3-63):为鲤科动物三角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richardson)。鲂鱼体高,侧扁,全体呈菱形,体长约50厘米,为体高的22——28倍。头很细小。尾鳍分叉深,下较上叶为长。体呈青灰色,头的背面及体的背部较深,侧面灰色带有浅绿色泽,腹部白色,各鳍均呈灰黑色。生活于江河、湖泊中。

    图3-63 鲂鱼

    平时栖于水的中下层。主要食物为苦草、轮叶黑藻、软体动物及湖底植物的碎屑、丝状绿藻、淡水海绵等,产卵期5——6月,此时雌雄两性的身上均有珠星出现。分布于黑龙江、长江、珠江、钱塘江、闽江等河流中及洞庭湖、鄱阳湖、梁子湖等湖泊中。性味,《日用本草》:“味甘,平。”《本草纲目》:“甘,温,无毒。”《食疗本草》认为鲂鱼肉可以“调胃气,利五藏,和芥子酱食之,助肺气,去胃家风。消谷不化者,作脍食,助脾气,令人能食”。

    〔2〕疳痢:病症名。出《颅囟方》。指疳疾患儿合并痢疾。多由饮食不洁,寒温失调所致。

    【译文】

    鲂鱼味甘,性温、平,没有毒。鲂鱼的补益作用与鲫鱼相同。如果将鲂鱼切成薄薄的鱼片做成鱼脍吃,对脾胃有补益作用。不可以给患有疳痢的病人吃。

    3-4-4 白鱼〔1〕

    味甘,平,无毒。开胃下食,去水气。久食发病。

    【注释】

    〔1〕白鱼:为鲤科动物翘嘴红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bleeker)。俗名大白鱼、翘嘴巴等。生活于江河、湖泊中,一般在水的中上层,行动迅速,善跳跃,性凶猛,以鱼类、昆虫等为食。产卵期约在6——7月间。黑龙江、长江、黄河、辽河等干、支流及其附属湖泊中均有分布,性味甘,平。能开胃健脾,消食行水。

    【译文】

    白鱼味甘,性平,没有毒。能开胃口,增强食欲,治疗因体内水气停留而引起的水肿。长期吃白鱼会引发疾病。

    3-4-5 黄鱼〔1〕

    味甘,有毒〔2〕。发风动气,不可与荞面同食〔3〕。

    【注释】

    〔1〕黄鱼:有人以为此处黄鱼即阿八儿忽鱼,并引《本草纲目》鳣鱼条加以证明此条系复出,但译者以为此处黄鱼当指“黄颡鱼”。因古今称之为黄鱼的虽有石首鱼、鳣鱼、黄颡鱼,但石首鱼(又称大、小黄花鱼)、鳣鱼(又称阿八儿忽鱼),本书已另列条目加以说明,此处之黄鱼应为黄颡鱼。另外《饮膳正要》在写作中极可能受到《食疗本草》的影响,而《食疗本草》中就分别列有石首鱼、黄鱼(即鳣鱼)和黄赖鱼(即黄颡鱼)三种可以称之为黄鱼的鱼,可见孟诜并未将三者混淆;且《日用本草》也有黄颡鱼能“发风动气”之说。所以将此条目的黄鱼视为黄颡鱼还是有道理的。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richardson),属鲶形目,鲿科,黄颡鱼属。体长,腹平,体后部稍侧扁。头大且平扁,吻圆钝,口大,下位,上下颌均具绒毛状细齿,眼小。须4对,大多数种上颌须特别长。无鳞。背鳍和胸鳍均具发达的硬刺,刺活动时能发声。脂鳍短小。体青黄色,大多数种具不规则的褐色斑纹;各鳍灰黑带黄色。性味甘,平。能利小便,消水肿,敷瘰疬。《日用本草》:“发风动气,发疥疮病人尤忌食之。”

    〔2〕有毒:黄颡鱼肉无毒,但黄颡鱼类的背鳍刺和胸鳍刺均有毒腺,被刺后立即发生强烈灼痛,常因穿刺造成撕裂伤、出血、局部肿胀,并引起发烧,患处剧痛。

    〔3〕不可与荞面同食:存疑待考。

    【译文】

    黄鱼味甘,没有毒。能引发气病,不可以与荞麦面一同吃。

    3-4-6 青鱼〔1〕

    味甘,平,无毒。南人作鲊〔2〕。不可与芫荽、面酱同食〔3〕。

    图3-64 青鱼

    【注释】

    〔1〕青鱼(图3-64):学名mylopharyugodon piceus (richardson),别称鲭(qing),鱼纲鲤科。体略呈圆筒形,尾部侧扁,腹部圆,无腹棱。鱼大者长达1米以上,头部稍平扁。体背及体侧上半部青黑色,腹部乳白色,各鳍均为灰黑色。多栖于江河、湖泊的中下层。主要以蚌、蚬、螺等软体动物为食,也食虾和昆虫的幼体。产卵期一般是5——7月。冬季在河床深处越冬。分布以长江以南的平原地区为主,华北较少。是我国养殖鱼类之一。性味甘,平。能益气化湿。治脚气湿痹。

    〔2〕鲊(zhǎ):用鱼肉与酒酿一同发酵制成的食品。古人以为青鱼肉作鲊味最鲜美。《随息居饮食谱》:“青鱼鲊,以盐糁酝酿而成,俗所谓糟鱼醉鲞是也。惟青鱼为最美,补胃醒酒,温营化食,但既经糟醉,皆能发疥动风,诸病人均忌。”

    〔3〕不可与芫荽、面酱同食:此条当引自陶宏景:“青鱼鲊不可合生胡荽及生葵并麦酱食之。”是否有科学道理待进一步研究。

    【译文】

    青鱼味甘,性平,没有毒。南方人一般将青鱼做成鱼鲊。青鱼不可以与芫荽、面酱一同吃。

    3-4-7 鲇鱼〔1〕

    味甘,寒,有毒〔2〕,勿多食。目赤、须赤者,不可食。〔3〕

    图3-65 鲇鱼

    【注释】

    〔1〕鲇(ni&aacute;n)鱼(图3-65):鲱形目鲇科鲇鱼parasilurus asotus(l),异名额白鱼,鲶等。前部平扁,后部侧扁,长约40厘米,大者可达90厘米以上。头宽,眼小,口阔;下颌突出,须2对。体光滑无鳞,皮肤富黏液腺。体灰色或褐色,具有黑色斑块,有时全身为黑色;尾部白色;各鳍呈灰黑色。生活于江河、湖泊和水库中,白天多栖于水草丛生的底层,喜夜出觅食,食物大都为小型鱼类。秋后居于深水或污泥中越冬。分布在黑龙江、长江及珠江流域等地。性味甘,温。能滋阴开胃,催乳利尿。治虚损不足,乳汁不多,水气浮肿,小便不利。

    〔2〕有毒:鲇鱼肉应为无毒。

    〔3〕目赤、须赤者,不可食:存疑待考。

    【译文】

    鲇鱼味甘,性寒,有毒。不可以多吃,眼睛或者胡须是红色的鲇鱼不可以吃。

    3-4-8 沙鱼〔1〕

    味甘、咸,无毒。主心气鬼疰〔2〕,蛊毒,吐血。

    【注释】

    〔1〕沙鱼(图3-66):为皱唇科动物白斑星鲨mustelus manazo bleeker、虎鲨科狭纹虎鲨heterodontus zebra gray、角鲨科白斑角鲨squalusacanthias l及姥鲨科姥鲨cetorhinus maximus (gunner)等的肉。我国产七十余种,一般通称为沙鱼。鲨鱼肉性味甘咸,平。《食疗本草》:“补五脏。”《医林纂要》:“消肿去瘀。”

    〔2〕心气鬼疰:指心脏的功能活动受到外界无名邪恶毒气的侵袭而出现的病症。心气,广义指心的功能活动,狭义指心脏推动血液循环的功能。

    图3-66 沙鱼

    【译文】

    沙鱼味甘、咸,没有毒。主要治疗心气鬼疰,蛊毒,吐血。

    3-4-9 鱓鱼〔1〕

    味甘,平,无毒。主湿痹。天行病后,不可食。

    【注释】

    〔1〕鱓(sh&agrave;n)鱼:亦作鳝鱼。为鳝科动物黄鳝monopterus albus (zuiew)的肉或全体。黄鳝体细长如蛇,前段圆,向后渐侧扁,尾部尖细。体长24——40厘米。头圆,眼小,吻端尖,唇发达。体润滑无鳞。尾鳍尖细。体色微黄或橙黄,全体满布黑色小斑点,腹部灰白色。栖于河道、湖泊、沟渠及稻田中,白昼喜藏于泥质水底的洞穴中,或堤岸石隙中,夜出觅食,以昆虫、蛙类、小鱼等动物为食。产卵期6——8月。分布很广,性味甘,温。入肝、脾、肾经。能补虚损,除风湿,强筋骨。治痨伤,风寒湿痹,产后淋沥,下痢脓血,痔瘘,臁疮。

    【译文】

    鱼味甘,性平,没有毒。主要治疗湿痹。患流行性传染病刚痊愈的人不可以吃。

    3-4-10 鲍鱼〔1〕

    味腥臭,无毒。主坠蹶〔2〕踠折瘀血,痹在四肢不散者,及妇人崩血不止。

    【注释】

    〔1〕鲍鱼:为鲍科动物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reeve或盘大鲍haliotis gigantea discus reeve的肉。春、夏、秋三季均可捕捉,以春末夏初最为肥满。捕得后取肉鲜用,或制成鲍鱼干。性味:《医林纂要》:“甘咸,平。”《随食居饮食谱》:“甘咸,温。”能滋阴清热,益精明目。治劳热骨蒸,咳嗽,崩漏,带下,淋病,青盲内障。

    〔2〕蹶(ju&eacute;):折损。

    【译文】

    鲍鱼味腥臭,没有毒。主要治疗人从高处摔下、跌仆而造成的软组织损伤或者骨折,瘀血积聚在四肢不能消散,以及妇女崩漏流血不止。

    3-4-11 河豚鱼〔1〕

    味甘,温。主补虚,去湿气,治腰、脚、痔等疾。

    【注释】

    〔1〕河豚鱼:主要为鲀科动物弓斑东方鲀fugu ocellatus (osbeck)、虫纹东方鲀fugu vermicularis (temminck et schlegel)、暗色东方鲀fugu obscurus(abe)。河豚的种类颇多,体内大都含有不同量的有毒成分,无毒者极少;不同的种类及不同的组织器官,其毒性的强弱亦有差异,以卵巢及肝脏的毒素为最多,肠及皮肤次之,肉则几乎无毒。冬春之间,为河豚的产卵期,此时肉味最美,但体中的毒素也最多。河豚毒素毒性极强,属于强烈的神经毒,能阻断神经干的冲动传导,麻痹横纹肌及呼吸肌,使呼吸停止而死。河豚肉性味甘,温,有毒。主补虚,去湿气,理腰脚,去痔疾,杀虫。

    【译文】

    河豚鱼味甘,性温。主要的功效是补益人体的虚弱,清除体内的湿气,治疗腰、脚部位的疾病及痔疮等。

    3-4-12 石首鱼〔1〕

    味甘,无毒。开胃益气。干而咸者,名为鲎〔2〕。

    【注释】

    〔1〕石首鱼:指石首鱼科动物大黄鱼或小黄鱼。1大黄鱼pseudosciaenacrocea (rich),又名大黄花鱼。多活动于海水中下层,有洄游习性。分布于我国东海、南海;浙江舟山群岛最多,黄海很少见。2小黄鱼pseudosciaenapolyactis bleeker又名黄花鱼、花鱼、古鱼、大眼。形状和大黄鱼相近而小。体长约20厘米。有洄游习性。分布于我国黄海、渤海。石首鱼性味甘,平。“入足阳明、少阴经”。(《本草撮要》)主要的功效是治疗下利,可以明目,填精,安心神。和莼菜一同做成羹,能开胃益气。

    〔2〕鲎(h&ograve;u):此处之“鲎”应当为“鲞(xiǎ ng)”。因为鲎系指节肢动物鲎鱼,或节肢动物鲎虫(水鳖子)。而用黄花鱼晒制而成的干鱼则称之为鲞鱼。

    【译文】

    石首鱼味甘,没有毒。增强食欲,益气。用盐腌制后晒干的石首鱼叫做“鲞”。

    3-4-13 阿八儿忽鱼〔1〕

    味甘,平,无毒。利五藏,肥美人。多食难克化。脂黄肉粗,无鳞,骨只有脆骨〔2〕。胞可作膘胶,甚粘。鳔与酒化服之,消破伤风〔3〕。其鱼大者有一、二丈长,一名鲟鱼,又名鳣鱼。生辽阳东北海河中。

    图3-67 阿八儿忽鱼

    【注释】

    〔1〕阿八儿忽鱼(图3-67):即鳇鱼huso dauricus (georgi),又称玉版鱼、鲟鳇鱼。体长约2米,最大者可长达5米以上。头略呈三角形,吻长而较尖锐。口下位,宽大,稍成弧形;口前方有吻须2对。眼小,距吻端较近。左右鳃膜向腹面伸展,彼此愈合。体表黑青色,两侧黄色,腹面灰白色;背部骨板黄色,侧骨板黄褐色。生活于大的河流中。多栖息于两江汇合、支流入口及急流的漩涡处。捕食其他鱼类。分布东北,黑龙江尤为常见。性味甘,平。主要的功用是益气补虚。

    〔2〕骨只有脆骨:阿八儿忽鱼属于软骨硬鳞鱼类。

    〔3〕破伤风:病名。见《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又名伤痉、金疮痉。多因外伤中风邪所致。临床表现为在伤愈或未愈时,见发寒发热,颜面肌肉痉挛,呈苦笑面容,牙关紧闭,舌强口噤,流涎;继则角弓反张,频频发作。后期说话、吞咽、呼吸俱感困难,甚则窒息。

    【译文】

    阿八儿忽鱼味甘,性平,没有毒。对五脏有补益作用,可以使人长得既胖又美。但吃多了难以消化。这种鱼的脂肪为黄色,肉质粗糙,身上没有鳞片,只长有脆骨。鱼鳔可以制成鱼鳔胶,黏性非常强。将鱼鳔胶用[温]酒冲调融化后服食,能治疗破伤风。这种鱼大的有一二丈长,一名鲟鱼,又叫鳣鱼。生长在辽阳东北的海河中。

    3-4-14 乞里麻鱼〔1〕

    味甘,平,无毒。利五藏,肥美人。脂黄肉稍粗,胞亦作膘。其鱼大者,有五、六尺长,生辽阳东北海、河中。

    【注释】

    〔1〕乞里麻鱼(图3-68):为鲟科动物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体长达2米以上,背部狭而腹面平直。吻近犁形,略向上翘,口腹位,成一横裂,吻须2对,等长,平行横列。眼小、鳃孔大。体背和头部青灰色,腹部白色,鳍均为青灰色。生活于大江和近海中。分布于长江、钱塘江流域和其他沿海各地。此外尚有白鲟科的白鲟psephurus gladius (martens),体长达2米余。裸露光滑,仅有小鳞。背灰绿色,腹白色。头颇长,吻延长,突出如剑状,口腹位,眼小。

    图3-68 乞里麻鱼

    中华鲟是一种大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是我国特有的古老珍稀鱼类,世界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种类之一,被誉为“水中的大熊猫”和“长江鱼王”。远在公元前一千多年的周代,就把中华鲟称为王鲔鱼。中华鲟生理结构特殊,既有古老软脊鱼的特征,又有现代诸多硬骨鱼的特征。形近鲨鱼,鳞片呈大形骨板状;鱼头为尖状,口在颌下。从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进化的某些痕迹,所以被称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是长江中的瑰宝,现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性味甘,平。能益气补虚,活血通淋。《本草拾遗》:“鲟鱼,生江中,背如龙,长一二丈。鼻上肉作脯名鹿头,一名鹿肉,补虚下气。子如小豆,食之肥美,杀腹内小虫。”

    【译文】

    乞里麻鱼味甘,性平,没有毒。对人的五脏有补益作用,可以使人既胖又美。乞里麻鱼的脂肪呈黄色,肉稍微有些粗糙,鳔也可以制成鱼鳔胶。这种鱼大的有五六尺长,生长在辽阳东北的海洋和河流中。

    3-4-15 鳖肉〔1〕

    味甘,平,无毒。下气,除骨节间劳热〔2〕,结实壅塞。

    【注释】

    〔1〕鳖肉:为鳖科动物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 (wiegmann)的肉。中华鳖(图3-69)又称团鱼、甲鱼。体呈椭圆形,背面中央凸起,边缘凹入。

    图3-69 鳖

    头尖,颈粗长,吻突出,吻端有一对鼻孔。眼小,瞳孔圆形。腹背均有甲,背面橄榄绿色,或黑棕色,腹面黄白色,有淡绿色斑。背、腹骨板间无缘板接连。头颈可完全缩入甲内。指、趾间具蹼。雄性体较扁,尾较长,末端露出于甲边;雌性相反。多生活于湖泊、小河及池塘旁的沙泥里。6——7月间产卵。分布很广。性味甘,平。能滋阴凉血。治骨蒸劳热,久疟,久痢,崩漏带下,瘰疬。

    〔2〕骨节间劳热:即骨蒸劳热。骨蒸,形容其发热自骨髓透发而出,故名。属劳瘵之类。多因阴虚内热所致。症见潮热、盗汗、喘息无力、心烦少寐、手心常热、小便黄赤。劳热,病症名。指阴虚发热。主要由气血亏损,或阳衰阴虚等所致骨蒸潮热、五心烦热等,均为常见的热象。

    【译文】

    鳖肉味甘,性平,没有毒。主要的功效是下气,治疗骨节间的劳热,治疗因浊痰阏血等结聚而造成的血脉壅塞不通的病症。

    3-4-16 蟹〔1〕

    味咸,有毒。主胸中邪热结痛,通胃气,调经脉。

    图3-70 蟹

    【注释】

    〔1〕蟹(图3-70):原动物为方蟹科动物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 h milne-edwards。全体背坚硬的甲壳,背面黑绿色,腹面色较浅。头胸甲呈方圆形,背面隆起;眼1对,具短柄,能活动;口器为3对颚足组成,位于头胸部前面中央。胸肢5对,第一对为强大的螯足,其余4对为步足,末端尖锐呈爪状;腹部退化。折伏于头胸部下方,无尾节及尾肢,雌雄异形,雌的圆形,雄的三角形,俗称为脐。腹肢退化,藏在脐的内侧,雌的共4对,卵产出后即附着于此。雄的仅2对,且已变成交配器。穴居于江、河、湖、泽或水田周围的土岸,昼伏夜出,以动物的尸体或谷物为食。秋季成长丰满,常洄游到近海繁殖。雌蟹所带的卵,到翌年3——5月间孵化,幼体经多次变态,发育成幼蟹,再溯江河而上,在淡水中继续生长。沿海地区均有分布。性味咸,寒。入肝、胃经。能清热,散瘀血,续绝伤。治筋骨损伤,疥癣,漆疮,烫伤。

    【译文】

    蟹味咸,有毒。主要治疗邪热之气聚结在胸中而造成的疼痛,能够调整胃功能,调养人身的经络血脉。

    3-4-17 虾〔1〕

    味甘,有毒〔2〕。多食损人。无须者,不可食〔3〕。

    图3-71 虾

    【注释】

    〔1〕虾:为长臂虾科动物青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 (dehaan)等多种淡水虾,青虾(图3-71),体形粗短,长4——8厘米,有青绿色及棕色斑纹,头胸部较粗大,头胸甲前缘向前延伸呈三角形突出的剑额,上缘平直,具11——14齿,下缘具2——3齿。剑额两侧具有柄的眼1对。头部附肢5对。胸部有附肢8对,前3对成颚足,其他5对为步足,第1对及第2对步足,钳状,其中第1对甚小,第2对雄者特别强大。后3对步足形状相同,末端均呈爪状。腹部7节,分节明显,腹甲在分节处柔软而薄,能弯曲自如。腹部附肢6对,第6对为尾肢,甚宽大,与尾节组成尾鳍。生活于淡水湖沼、河流中,常栖息于多水草的岸边。食性很杂,喜食小动物尸体或水草。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布。性味甘,温。入肝、肾经。能补肾壮阳,通乳,托毒。治阳痿,乳汁不下,丹毒,痈疽,臁疮。

    〔2〕有毒:虾肉应为无毒。

    〔3〕无须者,不可食:存疑待考。

    【译文】

    虾味甘,有毒。吃多了对人有损害,没有长须芒的虾不能吃。

    3-4-18 螺〔1〕

    味甘,大寒,无毒。治肝气热,止渴,解酒毒。

    【注释】

    〔1〕螺:为螺蛳科动物方形环棱螺bellamya quadrata (benson)或其他同属动物的全体。螺壳圆锥形,坚厚,壳顶尖,螺层7层;壳面黄褐色或深褐色,有明显的生长纹及较粗的螺棱。壳口卵圆形,边缘完整。厣角质,黄褐色,卵圆形平滑,上有同心环状排列的生长纹。体柔软,头部圆柱形,前端有突出的口吻;口基部有触角1对,每1触角基部的外侧,各有隆起的眼1个。足位于头部下方,形大,跖面宽阔。头和足能缩入壳内,缩入后,其厣即将螺壳封闭。生活于河沟、湖泊、池沼及水田内,多栖息于腐殖质较多的水底。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性味甘,寒。能清热,利水,明目。治黄疸,水肿,淋浊,消渴,痢疾,目赤翳障,痔疮,肿毒。

    【译文】

    螺味甘,性大寒,没有毒。能够治疗肝气热,止渴,解酒精中毒。

    3-4-19 蛤蜊〔1〕

    味甘,大寒,无毒。润五藏,止渴,平胃,解酒毒。

    【注释】

    〔1〕蛤蜊:为蛤蜊科动物四角蛤蜊mactra quadrangularis deshayes或其他种蛤蜊的肉。四角蛤蜊,贝壳2片,坚厚,略呈四角形。左右两壳相等。壳顶尖,略向前屈,位于贝壳背缘中部稍向前端。壳面中部膨胀,向前、后及近腹缘急遽收缩。壳面生长纹明显粗大,形成凹凸不平的同心环纹。足部发达。侧扁,呈斧状。生活于浅海泥沙滩中。我国沿海均有分布。性味咸,寒。能滋阴,利水,化痰,软坚。治消渴,水肿,痰积,癖块,瘿瘤,崩、带,痔疮。

    【译文】

    蛤蜊味甘,性大寒,没有毒。能滋润五脏,止渴,增进食欲,解酒精中毒。

    3-4-20 蚌〔1〕

    冷,无毒。明目,止消渴,除烦,解热毒。

    【注释】

    〔1〕蚌:此处所指应为蚌科动物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 (lea)或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 (leach)、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 lea等蚌类的肉。蚌通常具贝壳2片,呈具有角突的卵圆形。前端稍圆,后部略呈斜切形,末部钝尖,腹缘弧形。壳顶部位于背缘中央稍偏前方。壳面颜色因品种不同而异;壳内面有乳白色珍珠层。足宽大,扁平,呈斧状。生活于江河、湖沼中。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性味甘咸,寒。能清热,滋阴,明目,解毒。治烦热,消渴,血崩,带下,痔瘘,目赤,湿疹。

    【译文】

    蚌性冷,没有毒。可以使眼睛明亮,治疗消渴,消除烦躁,治疗热毒。

    3-4-21 鲈鱼〔1〕

    平,补五藏,益筋骨,和脾胃,治水气,食之宜人。

    【注释】

    〔1〕鲈鱼:为鮨(y&igrave;)科动物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的肉。鲈鱼,又名花鲈、鲈子鱼。体长、侧扁,背腹面皆钝圆,背部在第一背鳍起点外隆起。体长约40厘米左右,头略尖,中等大。吻尖,口大,稍倾斜,下颌长于上颌。上下颌、锄骨、口盖骨上都有细齿。鳞小、呈栉形。体色背部灰白,两侧及腹部银白色,体侧上半部及背鳍上有黑色斑点,背鳍和尾鳍呈灰色,有黑色边缘,背鳍中部有黑色条纹。性凶猛,以鲚鱼、银鱼、鲻鱼等为主要食物。分布在沿海一带及河口和江河中。性味甘,平。能益脾胃,补肝肾。治水气,风痹,并能安胎。《本草经疏》:“鲈鱼,味甘淡气平与脾胃相宜。肾主骨,肝主筋。滋味属阴,总归于脏,益二脏之阴气,故能益筋骨。脾胃有病,则五脏无所滋养,而积渐流于虚弱,脾弱则水气泛滥,益脾胃则诸证自除矣。”

    【译文】

    鲈鱼性平,能补养人的五脏,对筋骨有好处,可以调理脾胃功能,治疗水气,吃鲈鱼对人非常有益。

    3-5

    果品

    3-5-1 桃〔1〕

    味辛、甘,无毒。利肺气,止咳逆上气,消心下坚积,除卒暴击血,破症瘕,通月水,止痛。桃仁〔2〕止心痛。

    【注释】

    〔1〕桃(图3-72):为蔷薇科植物桃prunus persica (l) batsch或山桃p davidiana(carr)franch的果实。原产于我国西北一带。《诗经》上已有桃的记载。性味甘、温。能生津,润肠,活血,消积。

    〔2〕桃仁:为蔷薇科植物桃或山桃的种子。6——7月果实成熟时采摘。炮制:除去硬壳杂质,置沸水中煮至外皮微皱捞出,浸入凉水中,搓去重皮,晒干,簸净。性味苦,甘,平。入心、肝、大肠经。能破血行瘀,润燥滑肠。治经闭,症瘕,热病蓄血,风痹,疟疾,跌打损伤,瘀血肿痛,血燥便秘。

    图3-72 桃

    【译文】

    桃味辛、甘,没有毒。有益于肺功能,治疗咳逆上气,消除腹部结聚的硬块,治疗因遭受突发性剧烈打击而形成的瘀血,破除症瘕,能通利妇女的月经,止疼痛。桃仁可以止心脏疼痛。

    3-5-2 梨〔1〕

    味甘,寒,无毒。主热嗽〔2〕,止渴,疏风〔3〕,利小便。多食寒中。

    图3-73 梨

    【注释】

    〔1〕梨(图3-73):为蔷薇科植物白梨pyrus bretschneideri rehd、沙梨pyrus pyrifolia (burm f) nakai、秋子梨pyrus ussuriensis maxim等栽培种的果实。8——9月间果实成熟时采收。鲜用或切片晒干。性味甘,微酸,凉,无毒。入肺、胃、心、肝经。能生津,润燥,清热,化痰。治热病津伤烦渴,消渴,热咳,痰热惊狂,噎膈,便秘。

    〔2〕热嗽:咳嗽的一种。见《外台秘要》卷九。因伤于热郁,积热伤肺所致。症见咽喉干痛、鼻出热气、咳嗽痰不多、色黄稠黏、屡咳难出,或带血丝,或有发热。

    〔3〕疏风:即用祛风解表药疏散风邪的治法。

    【译文】

    味甘,性寒,没有毒。主要的功效是治疗热嗽,止渴,疏风,通利小便。梨吃多了会使脾胃受寒。

    3-5-3 柿〔1〕

    味甘,寒,无毒。通耳、鼻气,补虚劳,肠澼不足,厚肠胃。

    图3-74 柿

    【注释】

    〔1〕柿(图3-74):为柿科植物柿diospyros kaki thunb的果实。品种很多,其中有的品种非常有名。原植物为落叶乔木,高4——9米;主干暗褐色,树皮鳞片状开裂,幼枝有绒毛。叶质肥厚,椭圆状卵形至长圆形或倒卵形,长6——18厘米,宽3——9厘米,表面深绿色,有光泽,背面淡绿色,疏生褐色柔毛;叶柄长1——15厘米,有毛。花黄色,雌雄异株或同株;雄花每3朵集生或成短聚伞花序;雌花单生于叶腋;花萼4深裂,裂片三角形,无毛。高达14米。浆果卵圆球形,直径35——8厘米,橙黄色,基部有宿存萼片,花期5月。果期9——10月。全国各地多有栽培。果实于霜降至立冬前采摘,经脱涩经红熟后食用。果实含蔗糖、葡萄糖、果糖。性味甘涩,寒。入心、肺、大肠经。能清热、润肺,止渴。治热渴,咳嗽,吐血,口疮。

    【译文】

    柿味甘,性寒,没有毒。可以使耳朵、鼻子通畅,能补益虚劳,肠澼不足,增强肠胃功能。

    3-5-4 木瓜〔1〕

    味酸,温,无毒。主湿痹脚〔2〕气,霍乱吐下,转筋不止。

    图3-75 木瓜

    【注释】

    〔1〕木瓜(图3-75):为蔷薇科植物皱皮木瓜chaenomeles lagenaria(loisel) koidz的果实。制法:9——10月采收成熟的果实,置热水中煮5——10分钟,捞出,晒至外皮起皱时,纵剖为2——4块,再晒至颜色变红为度。若日晒夜露经霜,则颜色更为鲜艳。木瓜性味酸,温。药材为干燥果实,呈长圆形,常纵剖为卵状半球形,外皮棕红色或紫红色,微有光泽,常有皱折,边缘向内卷曲。质坚硬,剖开面呈棕红色,平坦或有凹陷的子房室,种子大多数脱落,有时可见子房隔壁。种子三角形,红棕色,内含白色种仁1粒。果肉味酸涩,气微。以个大、皮皱、紫红色者为佳。能平肝和胃,去湿舒筋。治吐泻转筋,湿痹,脚气,水肿,痢疾。

    〔2〕脚:原本作“邪”,据《本草纲目·果部》木瓜条改。

    【译文】

    木瓜味酸,性温,没有毒。主要治疗湿痹脚气,因霍乱造成的上吐下泻,肌肉不停地抽搐拘缩。

    3-5-5 梅实〔1〕

    味酸,平,无毒。主下气,除烦热,安心,止痢,住渴。

    图3-76 梅

    【注释】

    〔1〕梅实(图3-76):即乌梅。为蔷薇科植物梅的干燥未成熟果实。梅prunus mume sieb et zucc,又名春梅。乌梅的制法为:在5月间采摘将成熟的绿色果实(青梅),按大小分开,分别炕焙,火力不宜过大,温度保持在40c左右。当梅子焙至六成干时,须上下翻动(勿翻破表皮),使其均匀。一般炕焙2——3昼夜,至果肉呈黄褐色起皱皮为度。焙后再闷2——3天,待变黑色即成。乌梅性味酸,平。入肝、脾、肺、大肠经。能收敛生津,安蛔驱虫。治久咳,虚热烦渴,久疟,久泻痢疾,便血,尿血,血崩,蛔厥腹痛、呕吐,钩虫病,牛皮癣,胬肉。

    【译文】

    梅实味酸,性平,没有毒。主要的功效是下气,清除烦热,使心脏功能正常,治疗泻痢,止渴。

    3-5-6 李子〔1〕

    味苦,平,无毒。主僵仆,瘀血,骨痛,除痼热,调中。

    图3-77 李

    【注释】

    〔1〕李子:为蔷薇科植物李prunus salicina lindl(图3-77)的果实。原植物为落叶乔木,高达10米。核果球状卵形,径5——7厘米,先端稍尖,基部深陷,缝痕明显,被蜡粉,通常黄色或淡黄色,或微红。花期4——5月。果期7——8月。生长于山沟路旁或灌木林内。常栽培于庭园。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李子果肉中含有天门冬素、谷酰胺、丝氨酸、甘氨酸、脯氨酸、苏氨酸、丙氨酸、γ-氨基丁酸等。性味甘酸,平。能清热涤肝,生津,利水。治虚劳骨蒸,消渴,腹水。

    【译文】

    味苦,性平,没有毒。主治突然间不省人事肢体直挺昏倒在地,消散瘀血,治疗骨骼疼痛,消除热邪潜伏体内长期治不好的热病,调理中焦脾胃。

    3-5-7 柰子〔1〕

    味苦,寒。多食令人腹胀,病人不可食。

    图3-78 柰

    【注释】

    〔1〕柰子:柰(图3-78),果木名,与林檎同类。《说文·木部》:“柰,果也。”王筠句读:“柰有青、白、赤三种。”三国魏曹植《谢赐柰表》:“即夕殿中虎贲宣诏,赐臣等冬柰一奁。”《本草纲目·果部·柰》:“柰与林檎,一类二种也,树实皆似林檎而大。西土最多,可栽可压,有白赤青三色。白者为素柰,赤者为丹柰,亦曰朱柰,青者为绿柰,皆夏熟。凉州有冬柰,冬熟,子带碧色。……”《食疗本草》:“(柰)益心气,主补中焦诸不足气,和脾。卒患食后气不通,生捣汁服之。”

    【译文】

    味苦,性寒。吃多了会使人肚腹膨胀,有疾病在身的人不可以吃。

    3-5-8 石榴〔1〕

    味甘、酸,无毒。主咽渴,不可多食,损人肺,止漏精。

    图3-79 石榴

    【注释】

    〔1〕石榴(图3-79):此当为石榴科植物石榴punica granatum l的果实。原植物为落叶灌木或乔木,高2——5米。树皮青灰色。浆果近球形,果皮肥厚革质,熟时黄色,或带红色,内具薄隔膜,顶端有宿存花萼。种子多数,倒卵形,带棱角。花期5——6月。果期7——8月。根皮、叶、花、果实等均可入中药。其果实分为甜、酸两种。甜石榴,为石榴科植物石榴的味甜的果实,异名天浆、甘石榴。性味甘酸涩,温。能生津止渴,杀虫。治咽燥口渴,虫积,久痢。酸石榴为石榴科植物石榴的味酸的果实。性味酸,温。治滑泻,久痢,崩漏,带下。从此条所具有功效来看,是指石榴的甜、酸两种果实。

    【译文】

    石榴味甘、酸,没有毒。主要治疗咽喉干渴,不可以多吃,会损伤人的肺脏。能治疗男子精液不固,经常不正常地遗泄精液。

    3-5-9 林檎〔1〕

    味甘、酸,温。不可多食〔2〕,发热,涩气,令人好睡。

    【注释】

    〔1〕林檎(图3-80):为蔷薇科植物花红的果实malus asiatica nakai。原植物为小乔木。枝常上伸如灌木状,小枝疏生有绒毛。梨果扁球形,径25——4厘米,果顶凹而有竖起的残存萼片,果底深陷,果面黄色,染浓红色,散点黄色。花期4月。果期8——9月。我国长江流域及黄河一带普遍栽培。叶及根等也可入中药。林檎的果实性味酸甘,平。能止渴,化滞,涩精。治消渴,泻痢,遗精。

    〔2〕不可多食:《开宝本草》:“(林檎)不可多食,发热涩气,令人好睡,发冷痰,生疮疖,脉闭不行。”

    图3-80 林檎

    【译文】

    林檎味甘、酸,性温。不可以多吃,否则会使人发热,能阻塞壅闭人体气运行的通道,使人贪睡。

    3-5-10 杏〔1〕

    味酸。不可多食,伤筋骨。杏仁〔2〕有毒〔3〕,主咳逆上气。

    图3-81 杏

    【注释】

    〔1〕杏(图3-81):异名杏实。为蔷薇科植物杏prunus armeniaca l 或山杏p armeniaca lvaransu maxim 的果实。原植物为落叶乔木,高4——9米。树皮暗红棕色,幼枝光滑,有不整齐的纵裂纹。核果黄红色,心脏卵圆形,略扁,侧面具一浅凹槽,径3——4厘米,微被绒毛;核近于光滑,坚硬,扁心形,具沟状边缘;内有种子1枚,心脏卵形,红色。花期3——4月。果期4——6月。山杏的形状与林檎相近,叶较小,长4——5厘米,宽3——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呈阔楔形或截形。果较小,果肉亦较薄;核的边缘薄而锐利;种子味苦。杏子果实含柠檬酸、苹果酸、β-胡萝卜素、少量γ-胡萝卜素和番茄烃;果实的挥发油成分有月桂酸烯、柠檬烯、对-聚伞花素、异松油烯、反-2-己烯醇、α-松油醇等。性味酸甘,温。能润肺定喘,生津止渴。

    〔2〕杏仁:为蔷薇科植物杏、山杏、西伯利亚杏prunus sibirica l以及东北杏prunusm andshurica (m axim) koehne的干燥种子。杏仁有甜、苦之分,栽培杏所产者甜的较多,野生的一般均为苦的。从原生植物来看,西伯利亚杏、辽杏及野生杏的杏仁为苦杏仁,而杏及山杏的栽培种的杏仁有些是苦杏仁,有些是甜杏仁。杏仁含苦杏仁甙约3%、脂肪油(杏仁油)约50%、蛋白质和各种游离氨基酸。性味苦,温,有毒。能祛痰止咳,平喘,润肠。治外感咳嗽,喘满,喉痹,肠燥便秘。

    〔3〕有毒:在一定温度下,苦杏仁甙易被自身所含的苦杏仁酶及樱叶酶等水解,依次生成野樱皮甙和扁桃腈,再分解生成苯甲醛和hcn。少量hcn有镇静呼吸中枢的作用,起到镇咳效果,大量hcn对呼吸中枢先兴奋后抑制,呼吸加快加深后,即陷入呼吸停止而死亡。

    【译文】

    杏味酸。不可以多吃,会损伤人的筋骨。杏仁有毒,可以治疗咳逆上气。

    3-5-11 柑子〔1〕

    味甘,寒。去肠胃热,利小便,止渴。多食发痼疾。

    图3-82 柑

    【注释】

    〔1〕柑子(图3-82):为芸香科植物茶枝苷、瓯柑等多种柑类的成熟果实。原植物1茶枝柑citruschachiensis hort又名新会柑、江门柑,为小乔木,高2——3米,枝条密集,针刺极少,叶互生,长椭圆形。柑果扁圆形或馒头形,纵径45——6厘米,横径65——7厘米,表面橙黄色,有光泽,油点凹入,少数平生,基部平或隆起,上有浅放射沟4——8条,顶部微凹入;果皮易剥离,质松脆,白内层如棉絮状,有特异的香气;瓤囊11——12瓣;中心柱空虚;味酸甜。种子20余粒,卵圆形,淡黄褐色。花期3月中旬。果熟期12月中旬。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一带,以新会栽培最多,其次广州近郊等地也有栽培。2瓯柑citrus suavissima tanaka,又名乳柑、真柑、春橘。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15——2米。枝疏生,披张,无刺。叶片椭圆形,短枝上的叶缘无锯齿,长枝上的叶则有波关齿。花小,白色。柑果扁圆形或长圆形,高6厘米,阔7厘米,先端微凹,基部有尖圆或截圆两种;果皮粗面皱襞,橙黄色,油腺多,凹入,果皮易剥离;橘络多,柔软,白色;瓤囊10瓣,中心柱小,充实。种子甚少,仅4颗,卵圆形,子叶白色或淡绿色。果熟期11月。性叶甘酸,凉。主要的功效是生津止渴,醒酒利尿。

    【译文】

    柑子味甘,性寒。能清除肠胃中的热邪,通利小便,止渴。吃多了会引发原先患有的难以治愈的疾病。

    3-5-12 橘子〔1〕

    味甘、酸,温,无毒。止呕,下气,利水道,去胸中瘕热。

    图3-83 橘

    【注释】

    〔1〕橘子(图3-83):为芸香科植物福橘或朱橘等多种橘类的成熟果实。1福橘citrus tangerina hort et tanaka为小乔木,树形扩散,树冠常呈扁圆头状,一般高约3米。叶互生,叶片菱状长椭圆形。果实扁圆形,纵径4——45厘米,横径6——7厘米,顶部平或微凹,基部棱起,呈放射状;果面光亮,橙红色,油腺细密而平生;果皮易剥离,瓤囊10瓣左右,肾形;中心柱虚空;汁少,甜而带酸。花期3月中旬。果熟期12月下旬。分布安徽、浙江、江西、湖北、四川、福建等地。2朱橘citrus erythrosa tanaka,常绿小乔木,高达5米,枝有刺或无刺。叶片椭圆形。果实扁圆形,纵径38厘米,横径约45厘米,顶端稍凹,有ru头状突起,基部圆形,稍有肋起,果面朱红色,粗糙,油腺圆形,小而凹入;瓤囊7瓣,肾形;中心柱小,空虚。种子卵形,先端有嘴状突起,单胚。花期4——5月、果熟期10月下旬。分布在陕西、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同属植物的品种很多,果实含苹果酸、柠檬酸、葡萄糖、果糖、蔗糖、维生素c等。性味甘酸,凉。能开胃理气,止渴润肺。治胸膈结气,呕逆,消渴。有关橘穰与橘皮的区别,《本草求真》有“橘穰与皮共属一物,而性悬殊,橘皮味辛而苦,而橘穰则变味甘而酸也;皮有散痰、开痰理气之功。而穰则更助痰作饮,及有滞气之豁也。至书有言能治消渴,开胃,并除胸中膈气,此为内热亢极,胃气不寒者而言,若使水亏脾弱发为咳嗽,而日用此恣啖,保无生痰助气之弊乎?”

    【译文】

    橘子味甘、酸,性温,没有毒。主要的功效是止呕吐,下气,通利水道,治疗胸中因聚结瘕块而引起的发热。

    3-5-13 橙子〔1〕

    味甘、酸,无毒。去恶心〔2〕。多食伤肝气。皮甚香美。

    【注释】

    〔1〕橙子(图3-84):为芸香科植物香橙citrus junos tanaka的果实。橙子含橙皮甙、柠檬酸、苹果酸、琥珀酸、糖类、果胶和维生素等。又含挥发油01%——03%。橙子性味酸,凉。能止呕恶,宽胸膈,消瘿,解酒,杀鱼、蟹毒。橙子可以生食也可以制成橙饼,橙饼具有消顽痰,降气,和中,开胃,宽膈,健脾,解鱼、蟹毒,醒酒等功效。

    〔2〕恶心:症名。见《诸病源候论》。欲吐不吐,称为恶心。常为呕吐的前兆,也有时时恶心,并不继之呕吐者。凡胃虚,或胃有寒、热、湿、痰、食滞,均可致之。

    图3-84 橙

    【译文】

    橙子味甘、酸,没有毒。能治疗恶心。吃多了会损伤肝气,橙皮的味道非常香美。

    3-5-14 栗〔1〕

    味咸,温,无毒。主益气,厚肠胃,补肾虚。炒食,壅人气。

    图3-85 栗

    【注释】

    〔1〕栗(图3-85):为壳斗科植物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的种仁。是世界闻名的干果,为我国特产,每年有大量出口。原植物栗,为落叶乔木,高15——20米。树皮暗灰色,不规则深裂,枝条灰褐色,有纵沟,皮上有许多黄灰色的圆形皮孔。总苞球状,直径3——5厘米,外面生尖锐被毛的刺,内藏坚果深褐色,直径2——3厘米。花期5——7月。果期8——10月。果实含蛋白质57%,脂肪20%,碳水化合物62%,灰分13%,淀粉25%及维生素b、脂肪酶。性味甘,温。入脾、胃、肾经。能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止血。治反胃,泄泻,腰脚软弱,吐、衄、便血,金创,折伤有痛,瘰疬。

    【译文】

    栗味咸,性温,没有毒。主要的功效是补气,增进肠胃功能,能补益肾虚。吃炒熟后的板栗会使人的体气壅塞不畅。

    3-5-15 枣〔1〕

    味甘,无毒。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经脉,生津液。

    【注释】

    〔1〕枣:即大枣(图3-86)。为鼠李科植物枣的成熟果实。原植物枣zizyphus jujuba mill 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10米。枝平滑无毛,具成对的针刺,直伸或钩曲,幼枝纤弱而簇生,颇似羽状复叶,核果卵形至长圆形,长15——5厘米,熟时深红色,果肉味甜,核两端锐尖。花期4——5月。果期7——9月。成熟的果实含蛋白质、糖类、有机酸、黏液汁,维生素a、b2、c,微量的钙,磷,铁。尤其以维生素c的含量多,平均每100克含维生素c为300——600毫克。中医认为大枣性味甘,温。入脾、胃经。能补脾和胃,益气生津,调营卫,解药毒。治胃虚食少,脾弱便溏,气血津液不足,营卫不和,心悸怔忡,妇人脏燥。大枣因加工方法的不同,而有红枣、黑枣之分。入药一般用红枣。

    【译文】

    枣味甘,没有毒。主要的功效是消除心腹间的邪气,补养脾胃,使脾胃功能正常。有助于人体的经脉,能促进体内津液的生化。

    图3-86 枣

    3-5-16 樱桃〔1〕

    味甘。主调中,益脾气,令人好颜色。暗风〔2〕人忌食。

    图3-87 樱桃

    【注释】

    〔1〕樱桃(图3-87):为蔷薇科植物樱桃cerasum pseudocerasus(lindl) gdon的果实。原植物为落叶灌木或乔木,高3——8米。树皮灰棕色,有明显的皮孔;幼枝无毛或被白色短毛。叶互生。核果近圆球形,直径约13厘米,成熟时鲜红色,有长柄,果肉粉嫩多汁,甜中带酸。有朱樱、紫樱、蜡樱等品种,含铁量在水果中居首位。内含种子1枚。花期3——4月。果期5月。性味甘,温。能益气,祛风湿。治瘫痪,四肢不仁,风湿腰腿疼痛,冻疮。

    〔2〕暗风:《食疗本草》有“不可多食,令人发暗风”。此“暗风”究竟为何病,待考。

    【译文】

    樱桃味甘,没有毒。主要的功效是调理中焦脾胃,补养脾气,使人气色好。患有暗风的人忌吃樱桃。

    3-5-17 葡萄〔1〕

    味甘,无毒。主筋骨湿痹,益气强志,令人肥健。

    图3-88 葡萄

    【注释】

    〔1〕葡萄(图3-88):为葡萄科植物葡萄果实。原植物葡萄vitis viniferal为高大缠绕藤本。浆果卵圆形至卵状矩圆形,富汁液,熟时紫黑色或红而带青色,外被蜡粉。花期6月。果期9——10月。长江以北地区均有栽培。葡萄含葡萄糖、果糖,少量的蔗糖、木糖,酒石酸、草酸、柠檬酸、苹果酸。又含各种花色素的单葡萄糖甙和双葡萄糖甙。是秋季味美多浆的果品,有很好的营养价值。可生食也可制成葡萄干或酿制葡萄酒。其性味甘酸,平。能补气血,强筋骨,利小便。治气血虚弱,肺虚咳嗽,心悸盗汗,风湿痹痛,淋病,浮肿。入药一般以新疆栽培的琐琐葡萄(又名索索葡萄、豆粒葡萄)为佳。

    【译文】

    葡萄味甘,没有毒。主要治疗因湿邪侵袭筋骨而造成的湿痹。能补气,增强记忆,使人体肥身健。

    3-5-18 胡桃〔1〕

    味甘,无毒。食之令人肥健,润肌,黑发,多食动风。

    图3-89 胡桃

    【注释】

    〔1〕胡桃(图3-89):为胡桃科植物胡桃juglans regia l的种仁。原植物胡桃,又称核桃。落叶乔木,高30——35米。果实近球形,径3——5厘米,外果皮肉质,灰绿色,有棕色斑点;内果皮坚硬,有浅皱褶,黄褐色。花期4——5月。果期10月。喜生于较温润的肥沃土壤中,多栽培于平地。我国各地广泛栽培。果实一般于白露前后进行采收,将果实外皮沤烂,击开核壳,取其核仁晒干。果仁含脂肪油40%——50%,主要成分是亚油酸甘油酯,混有少量亚麻酸胶油酸甘油酯。又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钙、磷、铁、胡萝卜素、核黄素等。核桃性味甘,温。入肾、肺经。主要用于补肾固精,温肺定喘,润肠。治肾虚喘嗽,腰痛脚弱,阳痿,遗精,小便频数,石淋,大便燥结。临床报道:核桃仁与其他药物配合可以用于治疗尿路结石,皮炎、湿疹,外耳道疖肿。

    【译文】

    胡桃味甘,没有毒。吃胡桃可以使人体肥身健,能滋润肌肤,使头发变黑,吃多了会引动风气。

    3-5-19 松子〔1〕

    味甘,温,无毒。治诸风,头眩。散水气,润五藏。延年。

    图3-90 松子

    【注释】

    〔1〕松子(图3-90):即海松子,又名松子仁、新罗松子。为松科植物红松pinus koraiensis sieb et zucc的种子。原植物红松,又名海松、新罗松、果松、朝鲜五叶松,为常绿大乔木,高可达30余米。树皮灰褐色,鳞状裂开。小枝暗褐色,密生锈褐色茸毛。新枝棕黄色,密被茸毛。叶针形,5针一束,粗硬,三棱形,长8——12厘米。果鳞菱形或鳞状卵形,顶端伸长反曲,有粗毛,各具2粒种子。种子卵状三角形,无翅,红褐色,长12——18毫米,宽9——16毫米。花期5月。果期10——11月。生长于湿润的缓山坡或排水良好的平坦地,多与阔叶树成混交林。分布于东北。种子含脂肪油74%,主要为油酸酯、亚油酸酯。另尚含掌叶防己碱、蛋白质、挥发油等。性味甘,温。入肝、肺、大肠经。能养液,熄风,润肺,滑肠。治风痹,头眩,燥咳,吐血,便秘。食品行业常将松子仁作为糕点的料果,具有特美的清香松气味,是干果仁中的上品。

    【译文】

    松子味甘,性温,没有毒。治疗各种风症,头晕目眩。能疏散体内的水气,滋润五脏,延年益寿。

    3-5-20 莲子〔1〕

    味甘,平,无毒。补中,养神,益气,除百疾,轻身不老。

    图3-91 莲子

    【注释】

    〔1〕莲子(图3-91):为睡莲科植物莲nelumbo nucifera gaertn的果实或种子。原植物莲,又名荷、芙渠、芙蓉。多年生水生草本。坚果椭圆形或呈卵形,长15——25厘米,果皮坚硬、革质,内有种子1枚,俗称莲子。花期7——8月。果期9——10月。果实含多量的淀粉和棉子糖、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一般在秋末、冬初割取莲房,取出果实,晒干;或收集坠入水中、沉于淤泥内的果实,洗净、晒干;或除去果壳后晒干。经霜老熟而带有灰黑色果壳的称为“石莲子”;除去果壳的种子称为“莲肉”。莲肉性味甘涩,平。入心、脾、肾经。能养心,益肾,补脾,涩肠。治夜寐多梦,遗精,淋浊,久痢,虚泻,妇人崩漏带下。石莲子并能止呕、开胃,常用来治疗噤口痢。

    【译文】

    莲子味甘,性平,没有毒。

    主要的功效是补益中焦脾胃,调养精神,补气,能祛除各种疾病,使身体轻健,延年益寿。

    3-5-21 鸡头〔1〕

    味甘,平,无毒。主湿痹,腰膝痛。补中,除疾,益精气。

    图3-92 鸡头

    【注释】

    〔1〕鸡头(图3-92):即芡实。又名鸡头实、水鸡头等。为睡莲科植物芡euryale ferox salisb 的成熟种仁。原植物芡,又名芰。为一年生水生草本,具白色须根及不明显的茎。浆果球形,海绵质,紫红色,外被皮刺,上有宿存萼片。种子球形,黑色,坚硬,具假种皮。花期6——9月。果期7——10月。生长于池沼湖泊中。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种子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纤维、灰分、钙、磷、铁、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抗坏血酸、胡萝卜素等。性味甘涩,平。入脾、肾经。能固肾涩精,补脾止泄。治遗精,淋浊,带下,小便不禁,大便泄泻。食疗方中常用鸡头粉与其他料物一同制成具有补肾涩精的面、羹或药丸。

    【译文】

    鸡头味甘,性平,没有毒。主要治疗湿痹,腰膝疼痛。能补养中焦脾胃,祛除疾病,补益精气。

    3-5-22 芰实〔1〕

    味甘,平,无毒。主安中,补五藏,轻身不饥。

    图3-93 芰实

    【注释】

    〔1〕芰(j&igrave;)实(图3-93):为菱科植物菱trapa bispinosa roxb的果肉。原植物菱,为一年生水生草本。根二型,除吸收根外,尚有同化根;同化根含叶绿素,生自茎节,羽状细裂。茎细长,因水之深浅不同而长短不等。果实为稍扁的倒三角形,两端有刺,两刺间距离3——4厘米,腹背的萼裂片脱落。种子一颗。花期6——7月。果期9——10月。生池塘河沼中。各地多有种植。果肉含有丰富的淀粉、葡萄糖、蛋白质。芰实性味甘、凉。生食:能清暑解热,除烦止渴;熟食:能益气,健脾。《本草纲目》:“解暑(及)伤寒积热,止消渴,解酒毒、射罔毒。”

    【译文】

    芰实味甘,性平,没有毒。主要的功效是使脾胃功能正常,补养五脏,使身体轻健,感觉不到饥饿。

    3-5-23 荔枝〔1〕

    味甘,平,无毒。止渴生津,益人颜色。

    图3-94 荔枝

    【注释】

    〔1〕荔枝(图3-94):为无患子科植物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的果实。原植物荔枝为常绿乔木,高达10米;树冠广阔,枝多拗曲。羽状复叶,革质而亮绿,矩圆形或矩圆状披针形。核果球形或卵形,直径约3厘米,外果皮革质,有瘤状突起,熟时赤色。种子矩圆形,褐色而明亮,假皮肉质,白色,半透明,与种子极易分离。花期2——3月。果期6——7月。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台湾、云南、四川等地,多栽培于果园。果肉含葡萄糖、蔗糖、蛋白质、脂肪、维生素c、a、b,叶酸,以及柠檬酸、苹果酸等有机酸;尚含多量游离的精氨酸和色氨酸。荔枝自古以来一直是水果中珍品,也是历代文人吟诗作赋的内容之一。如唐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以及宋苏轼《食荔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都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成书于嘉祐四年(1059)的《荔枝谱》,论述了福建荔枝的品种、产地及栽培、加工、贮藏等方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荔枝专书。荔枝性味甘,温。能生津,益血,理气,止痛。治烦渴,呃逆,胃痛,瘰疬,疔肿,牙痛,外伤出血。《玉楸药解》:“荔枝,甘温滋润,最益脾肝精血,阳败血寒,最宜此味。功与龙眼相同,但血热宜龙眼,血寒宜荔枝。干者味减,不如鲜者,而气质和平,补益无损,不至助火生热,则大胜鲜者。”

    【译文】

    荔枝味甘,性平,没有毒。主要的功效是止渴生津,能使人肌肤面容气色美丽健康。

    3-5-24 龙眼〔1〕

    味甘,平,无毒。主五藏邪气,安志,厌食,除虫,去毒。

    图3-95 龙眼

    【注释】

    〔1〕龙眼(图3-95):为无患子科植物龙眼euphoria longan (lour) steud的假种皮。原植物龙眼为常绿乔木,高达10米以上。幼枝被锈色柔毛。双数羽状复叶,通常互生,革质,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花两性,或单性花与两性花共存。核果球形,直径15——2厘米,外皮黄褐色,粗糙,假种皮白色肉质,内有黑褐色种子1颗。花期3——4月。果期7——9月。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地。果肉含有葡萄糖、蔗糖、酸类、蛋白质和脂肪等。龙眼可以生吃,也可加工为干品或罐头。龙眼肉性味甘,温。入心、脾经。能益心脾,补气血,安神。治虚劳羸弱,失眠,健忘,惊悸,怔忡。《随食居饮食谱》有大补气血的玉灵膏,一名代参膏。其制法为:以剥好龙眼肉,盛竹筒式瓷碗内,每肉一两,入绵白糖一钱,素体多炎者,再加入西洋参片一钱,碗口罩以丝绵一层,日日于饭锅上蒸之,蒸至多次。凡衰羸老弱,别无痰火便滑之病者,每以开水服一匙,大补气血,力胜参芪,产妇临盆,服之尤妙。

    【译文】

    龙眼味甘,性平,没有毒。主要治疗五脏因为邪气侵袭而产生的疾病,安定神志,治疗厌食,驱除体内的寄生虫,解毒。

    3-5-25 银杏〔1〕

    味甘,苦,无毒〔2〕。炒食煮食皆可,生食发病。

    图3-96 银杏

    【注释】

    〔1〕银杏(图3-96):又称白果。为银杏科植物银杏ginkgobiloba l的种子。原植物银杏,又名鸭脚、公孙树、鸭掌树。落叶乔木,高可达40米。树干直立,树皮灰色。枝有长短两种,叶在短枝上簇生,在长枝上互生。叶片扇形,先端中间2浅裂。花单性,雌雄异株。种子核果状,倒卵形或椭圆形,长25——3厘米,淡黄色,被白粉状蜡质;外种皮肉质,有臭气;内种皮灰白色,骨质,两侧有棱边;胚乳丰富,子叶2。花期4——5月。果期7——10月。全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10——11月采收成熟果实,堆放地上,或浸入水中,使肉质外种皮腐烂,(亦可捣去外种皮,但在捣去外皮时,需防止外果皮的汁液溅到身上刺激皮肤)洗净,晒干。银杏干燥的果实呈倒卵形或椭圆形,略扁,长径15——25厘米,短径1——15厘米。外壳坚硬,边缘有2条棱形盘绕。顶端渐尖,基部有圆点状种柄痕。壳内有长而扁圆形的种仁,剥落时一端有淡棕色的薄膜。种仁淡黄色或黄绿色,内部白色,粉质,中心有空隙。靠近顶端有子叶2枚或更多。气微,味甘、微苦涩。以外壳白色、种仁饱满、里面色白者佳。种子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胡萝卜素、核黄素以及多种氨基酸。银杏性味甘苦涩,平,有毒。入肺、肾经。能敛气,定喘嗽,止带浊,缩小便。治哮喘,痰嗽,白带,白浊,遗精,淋病,小便频数。

    〔2〕无毒:因果仁(外果皮)含有白果酸(ginkgolic acid),食用量过大可引起中毒。食银杏中毒,古代即有记载,如《随食居饮食谱》:“中银杏毒者,昏晕如醉,白果壳或白鲞头煎汤解之。食之太多,甚至不救,慎生者不可不知也。”《本草纲目》引《三元延寿书》说:“昔有饥者,同以白果代饭饱,次日皆死也。”近年来有关银杏中毒事亦屡有报告。大多发生因炒食或煮食过量所致。一般认为引起中毒及中毒的轻重,与年龄大小、体质强弱及服食量的多少有密切关系。年龄愈小中毒的可能性愈大,中毒程度也愈重;服食量愈多,体质愈弱,则死亡率也愈高。

    【译文】

    银杏味甘,性苦,没有毒。炒着吃或者煮着吃都可以,生吃会引发疾病。

    3-5-26 橄榄〔1〕

    味酸、甘,温,无毒。主消酒,开胃,下气,止渴。

    图3-97 橄榄

    【注释】

    〔1〕橄榄(图3-97):为橄榄科植物橄榄canarium album (lour)raeusch的果实。原植物为常绿乔木,高10米以上。树皮淡灰色,平滑;幼芽、新生枝、叶柄及叶轴被极短的柔毛,有皮孔。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对生。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与叶等长或略短;萼杯状。核果卵形,长约3厘米,初时黄绿色,后变黄白色,有皱纹。硬核内有种子1——3颗。花期5——7月。果期8——10月。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四川、云南、台湾等地。果实成熟后采摘,晒干或阴干,或用盐水浸渍后晒干。鲜橄榄呈梭形,两端钝圆,或渐尖,长可达3——4厘米,粗约15——2厘米。外表碧绿或黄绿色,时日较久者呈乌黄色,平滑,微带光泽。顶端有细小黑色的突起,基部有果柄痕迹。果肉颇厚实,内面黄白而多汁液。果核呈梭形,棕褐色,具6条棱线;质坚硬不易碎。核的横切面可见3个孔洞,其中各有一粒细长棱形的种子;种皮红棕色,种仁白色,油润,有香气,无臭,其味乍入口时苦涩微酸,嚼之则苦味渐退而回味甘甜。以个大、肉厚、色青绿者为佳。干橄榄外形同上,外表棕褐色或紫棕色,皱缩,有多数凹凸不平的皱纹。果肉较薄,棕褐色或灰棕色,质坚韧,可与果核肉分离,内核性状与鲜者无异。味甜,酸涩味较差。以个大、肉厚、色灰绿、无乌黑斑者为佳。果实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抗坏血酸等。种子含挥发油7%——8%,以及香树脂醇等。性味甘涩酸,平。能清肺,利咽,生津,解毒。治咽喉肿痛,烦渴,咳嗽吐血,菌痢,癫痫,解河豚毒及酒毒。

    【译文】

    橄榄味酸、甘,性温,没有毒。主要的功效是醒酒,增进食欲,下气,止渴。

    3-5-27 杨梅〔1〕

    味酸、甘,平,无毒。主祛痰,止呕,消食,下酒。

    图3-98 杨梅

    【注释】

    〔1〕杨梅(图3-98):为杨梅科植物杨梅myrica rubra (lour)siebet zucc 的果实。原植物为常绿乔木,高可达12米,树冠球形。单叶互生;长椭圆或倒披针形,革质。花雌雄异株。核果球形,径约18厘米,外果皮暗红色,由多数囊状体密生布成,内果皮坚硬,径约9毫米,内含无胚乳的种子1枚。花期4月。果期初夏。分布于我国东南各省。果实含葡萄糖、果糖、柠檬酸、苹果酸、草酸、乳酸和蜡质等;又含花色素的单葡萄糖甙和少量双葡萄糖甙。性味甘酸,温。入肺、胃经。能生津止渴,和胃消食。治烦渴,吐泻,痢疾,腹痛。

    【译文】

    杨梅味酸、甘,性平,没有毒。主要的功效是祛痰,止呕吐,能帮助消化,解除酒精中毒。

    3-5-28 榛子〔1〕

    味甘,平,无毒。益气力,宽肠胃,健行,令人不饥。

    图3-99 榛子

    【注释】

    〔1〕榛子(图3-99):为桦木科植物榛corylus heterophylla fisch ex bess的种仁。原植物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1——7米。叶互生;阔卵形至宽倒卵形。花单性,雌雄同株,先叶开放。花期4——5月。果期9——10月。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等地。果仁含碳水化合物165%,蛋白质162%——18%,脂肪506%——77%,灰分35%。榛子为我国著名干果,炒食香甜酥脆,并可作为糕点、糖果的果料。中医用平榛与川榛入药,认为其性味甘,平。有调中,开胃,明目的功效。

    【译文】

    榛子味甘,性平,没有毒。能补益人的气力,调理肠胃功能,使人身体健康,行走轻快,令人感觉不到饥饿。

    3-5-29 榧子〔1〕

    味甘,无毒。主五痔,去三虫〔2〕、蛊毒鬼疰。

    图3-100 榧子

    【注释】

    〔1〕榧子(图3-100):为红豆杉科植物榧torreya grandis fort ex lindl的种子。原植物榧,又名野杉、香榧、木榧。为常绿乔木,高达25米。树皮灰褐色,枝开张,小枝无毛。叶呈假二列状排列,线状披针形,质坚硬。花单性,通常雌雄异株。花期4月。种子成熟期为次年10月。生长于山坡,野生或栽培。分布于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等地。干燥种子呈卵圆形,长2——4厘米。表面灰黄或淡黄棕色,有纵皱纹,一端钝圆,有一椭圆形的疤痕,色较淡,在其两侧各有一个小突起,另一端稍尖,外壳质硬脆,破开后内面红棕色,有麻纹。种仁卵圆形,皱而坚实,表面有灰棕色皱缩的薄膜,仁黄白色,有油性。气微香,味微甜。以个大、壳薄、种仁黄白色、不泛油、不破碎者为佳。种子含脂肪油,中有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的甘油酯、甾醇。又含草酸、葡萄糖、多糖、挥发油、鞣质等。榧子常作为干果供食用,也入中药。其性味甘,平。能杀虫,消积,润燥。治虫积腹痛,小儿疳积,燥咳,便秘,痔疮。

    〔2〕去三虫:古药书上常用榧子驱杀寄生虫,如《食疗本草》有让患者每日吃七颗榧子,一共吃七日,治疗寸白虫的记载。《救急方》、《圣济总录》等也有方剂。

    【译文】

    榧子味甘,没有毒。主要治疗五痔,驱除体内的各种寄生虫,能治疗蛊毒和鬼疰毒。

    3-5-30 沙糖〔1〕

    味甘,寒,无毒。主心腹热胀,止渴,明目。即甘蔗汁熬成沙糖。

    图3-101 沙糖

    【注释】

    〔1〕沙糖(图3-101):为禾本科植物甘蔗saccharum sinensis roxb的茎汁,经精制而成的乳白色结晶体。性味甘,平。能润肺,生津。治肺燥咳嗽,口干燥渴,中虚脘痛。原植物甘蔗,多年生草本。杆直立,粗壮,坚实,高2——4米,径2——5厘米,绿色、淡黄或淡紫色,表面常被白粉。叶片阔而长,长05——1米,宽25——5厘米,两面粗糙,边缘粗糙或具小锐齿,中脉粗厚,白色,鞘口有毛。圆锥花序,白色,生于秆顶。广泛种植于温带及热带地区,我国广东、广西、福建、台湾、安徽、江西、浙江、湖南、湖北、四川、云南等地均有栽培。

    【译文】

    沙糖味甘,性寒,没有毒。主要治疗心腹部发热胀满,能止渴,明目,沙糖就是用甘蔗的汁熬成的结晶状的糖。

    3-5-31 甜瓜〔1〕

    图3-102 甜瓜

    味甘,寒,有毒〔2〕。止渴,除烦热。多食发冷病,破腹。

    【注释】

    〔1〕甜瓜(图3-102):为葫芦科植物甜瓜cucumis melo l的果实。原植物甜瓜为一年生攀援或匍匐草本。茎上具深槽,生多数刺毛;卷须先端卷曲或攀援它物,具刺毛。叶互生;具长柄,柄长约10厘米;叶片圆形或近肾形,长4——12厘米,宽长几乎相等,掌状3或5浅裂,边缘具不整齐锯齿,叶面具多数刺毛;叶脉掌状,主脉5条。花单性同株,单生于叶腋。瓠果肉质,一般为椭圆形,果皮通常黄白色或绿色,有时具花纹,果肉一般黄绿色,芳香;果梗圆柱形,具纵槽。种子多数,黄色或灰白色,扁长卵形。花期6——7月。果期7——8月。品种繁多,我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甜瓜含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柠檬酸、胡萝卜素、维生素b、c,以及钙、磷、铁等。皮脆汁多,香甜可口,为夏季经常食用的瓜果。中医认为甜瓜性味甘,寒。入心、胃经。能清暑热,解烦渴,利小便。但脾胃虚寒、腹胀便溏者,忌食。

    〔2〕有毒:甜瓜蒂味苦,性寒,有毒。主要作用为催吐,用于食物中毒、痰涎不化、癫痫等病。体弱、失血及上部无实邪者忌服。有自购甜瓜蒂50克,水煎分2次口服,中毒抢救无效死亡者。[1]

    【译文】

    甜瓜味甘,性寒,有毒。主要的功效是止渴,清除烦热。吃得过多会引发冷病,引起腹泻。

    [1] 吴树荣、张淑云:《甜瓜蒂煎服中毒死亡1例》,《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1999年01期。

    3-5-32 西瓜〔1〕

    味甘,平,无毒。主消渴,治心烦,解酒毒。

    图3-103 西瓜

    【注释】

    〔1〕西瓜(图3-103):为葫芦科植物西瓜citrullus lanatus (thunb)的果瓤。原植物为一年生蔓性草本。茎细弱,匍匐,略具5棱,嫩枝密被毛;卷须2分叉,被毛。叶互生;叶柄长3——12厘米;叶片三角状卵形、广卵形等,长8——20厘米,宽5——18厘米,3深裂或近3全裂,中间裂片较长,两侧裂片较短,裂片再作不规则羽状深裂或2回羽状分裂,两面均甚粗糙。花单性,同株,单生于叶腋;瓠果近圆形或长椭圆形,径约30厘米,表面绿色、浅绿色,多具深浅相间的条纹。种子多数,扁平,略呈卵形。花期6——7月。果期7——10月。原产非洲,我国除少数寒冷地区外,南北皆有栽培。西瓜汁含瓜氨酸、α-氨基-β(吡唑基-n)丙酸、丙氨酸、α-氨基丁酸、γ-氨基丁酸、谷氨酸、精氨酸、磷酸、苹果酸、乙二醇、甜菜碱、腺嘌呤、果糖、葡萄糖、蔗糖、维生素c、β-胡萝卜素、γ-胡萝卜素、番茄烃、六氢番茄烃等。又含挥发性成分,内有乙醛、丁醛、异戊醛、己醛。西瓜汁多味甜,为夏季经常食用的瓜果之一。其性味甘、寒。入心、胃、膀胱经。能清热解暑,除烦止渴,利小便。治暑热烦渴,热盛津伤,小便不利,喉痹,口疮。

    【译文】

    西瓜味甘,性平,没有毒。主要有的功效是治疗消渴,解除心中烦闷,解酒精中毒。

    3-5-33 酸枣〔1〕

    味酸、甘,平,无毒。主心腹寒热,邪结气聚,除烦。

    图3-104 酸枣

    【注释】

    〔1〕酸枣(图3-104):为鼠李科植物酸枣zizyphus jujube mill的果实。原植物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1——3米、老枝褐色,幼枝绿色。枝上有两种刺,一为针形刺,长约2厘米,一为反曲刺,长约5毫米。叶互生,针状,叶柄极短,托叶细长。花2——3朵簇生叶腋,小形,黄绿色,花梗极短。核果近球形,直径1——14厘米,先端钝,熟时暗红色,有酸味。花期4——5月。果期9——10月。生长于阳坡或干燥瘠土处,常形成灌木丛。分布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安徽、江苏等地,一般多为野生。果实酸甜可口,原多为小儿采摘食用的野果,间或用此物制成酸枣面、酸枣糕等小吃。现在研究证明酸枣含有极为丰富的维生素c,并有酸枣饮料等产品问世。

    【译文】

    酸枣味酸、甘,性平,没有毒。主要治疗心腹间的寒症和热症,治疗邪气侵袭身体集聚成结,消除烦闷。

    3-5-34 海红〔1〕

    味酸、甘,平,无毒。治泻痢。

    【注释】

    〔1〕海红(图3-105):为蔷薇科植物西府海棠malus micromalus mak的果实。原植物西府海棠又名小果海棠、八棱海棠、实海棠。为小乔木,高3——5米。幼枝疏生柔毛,老时光滑。叶椭圆状或长圆形,叶柄细。伞形总状花序,花呈淡红色,有深红晕,直径3——4厘米;花梗长2——3厘米,与萼筒均具短柔毛;萼片5,卵形至长椭圆状卵形;花冠5瓣;子房下位,花柱5。梨果近球形,径约1——18厘米,红色带黄,基部凹陷,萼脱落或宿存。花期4月。果期9月。分布辽宁、河北、山西、山东、陕西、甘肃、云南等地,多为栽培。除少数品种供生食外,大部分加工成蜜饯、罐头、果干。

    图3-105 海红

    【译文】

    海红味酸、甘,性平,没有毒。能治疗腹泻拉痢。

    3-5-35 香圆〔1〕

    味酸、甘,平,无毒。下气,开胸膈。

    图3-106 香圆

    【注释】

    〔1〕香圆(图3-106):为芸香科植物枸橼或香圆的成熟果实。1枸橼citrus medica l 又名钩橼子,香泡树,香橼柑。为常绿小乔木,高2米左右。枝具短而硬的刺,嫩枝幼时紫红色。叶大,互生,革质;叶片长圆形或长椭圆形。短总状花序,顶生及腋生,有两性花及雄花之分。柑果长椭圆形或卵圆形,果顶有乳状突起,长径10——25厘米,横径5——10厘米,熟时柠檬黄色,果皮粗厚而芳香,瓤囊细小,12——16瓣,果汁黄色,味极酸而苦。种子10枚左右,卵圆形,子叶白色,花期4月。果期8——9月。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均有分布,广东、广西栽培较多。2香圆citrus wilsonii tanaka,为常绿乔木,高4——6米。茎枝光滑无毛,无短刺。叶互生,革质,具腺点,叶片长椭圆形,叶柄具阔翼。花单生或簇生,有时成总状花序,芳香。柑果圆形,成熟时橙黄色,表面特别粗糙,果汁无色,味苦。花期4——5月。果期10——11月。分布于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湖北、四川等地。古代本草所载的香橼多指枸橼而言,有时包括佛手在内。但目前商品香橼的来源,有枸橼与香园两种,且产量以后者为大,使用亦较广。其幼果及近成熟果实,在少数地区亦作枳实、枳壳入药。枸橼成熟果实含橙皮甙、柠檬酸、苹果酸、果胶、鞣质、维生素c及挥发油等。果实含油03%——07%,果皮含油65%——9%,其成分为d-柠檬烯、柠檬醛、水芹烯和柠檬油素。幼果中含琥珀酸。种子含黄柏酮和黄柏内酮。香橼虽气味清香,但味道极酸苦,不堪食用,多用于观赏和薰香。枸橼性味辛苦酸,温。入肝、肺、脾经。能理气,舒郁,消痰,利膈。治胃痛胀满,痰饮咳嗽气壅,呕哕少食。

    【译文】

    香圆味酸,性甘、平,没有毒。下气,使胸膈部因上逆之气得到下降而感觉宽畅。

    3-5-36 株子〔1〕

    味酸、甘,平,无毒。性微寒。不可多食。

    图3-107 株子

    【注释】

    〔1〕株子(图3-107):即中药槠子。为壳斗科植物苦槠或青椆的种仁。1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 (lindl) schottky,又名血槠、槠栗。原植物为常绿乔木,高5——10米。枝条稠密;树皮灰褐色,小威有棱。叶革质;椭圆状卵形或椭圆形,叶柄长1——3厘米。花序穗状腋生。壳斗扁球形,直径8——10毫米,包围坚果,外有5——6环中生而成间断的和狭长而钝的鳞片,外被暗色细毛,成熟时开裂。坚果圆锥形,柱头外露。花期5月。果期10月。生长在丘陵或低山森林中。分布于云南、广东、福建、四川、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安徽、江苏、陕西等地。2青椆quercusmyrsinaefolia bl,常绿乔木,高6——16米。树皮灰褐色。叶互生,坚纸质;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花单性,雄花4——5朵,排成腋生柔荑花序,雌花3——4朵,排成短穗状花序,着生于新枝叶腋。壳斗薄而脆,杯状,高5——8毫米,宽1——13厘米,被微毛,鳞片连合成同心环状带5——7条。坚果2/3露出壳外,卵状长圆形。花期3——4月。果期10月。生长于山地密林或疏林中。分布于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福建、浙江、江西、四川、安徽、云南、贵州等地。有关株子的性味与功用,《本草拾遗》认为:其“味苦涩。(能)止泻痢,食之不饥,令健行,能除恶血,止渴”。《随食居饮食谱》:“患酒膈者,细嚼频食。”

    【译文】

    株子味酸,性甘、平,没有毒。性微寒。不可以吃得过多。

    3-5-37 平波〔1〕

    味甘,无毒。止渴生津,置衣服箧笥中,香气可爱。

    图3-108 平波

    【注释】

    〔1〕平波(图3-108):为蔷薇科植物苹果malus pumila mill的果实。原植物苹果为落叶乔木,高达15米。幼枝有绒毛,芽有短柔毛。叶广椭圆形至椭圆形,或卵形,长45——10厘米;叶柄长15——3厘米,有短柔毛。伞房花序有花3——7朵,花白色而带红晕,花梗长1——25厘米。梨果扁球形,通常约7厘米,顶部及基部皆凹陷。花期4月。果期8——10月。原产欧洲及中亚。现我国广有栽培。我国古代栽培的中国苹果,为上述植物的变种,其质绵,味甜带酸,不耐贮藏,俗称“绵苹果”,即古代所谓“柰”。该种在我国西北及河北、云南等地均有栽培。苹果主要含碳水化合物,其中大部分是糖,随品种而异。未成熟果实含淀粉,随着果实的成熟而消失。含酸约05%,主要为苹果酸,此外尚含有奎宁酸、柠檬酸、酒石酸。芳香成分中醇类含92%,碳类化合物6%,此外尚有酯及酸。苹果为秋冬季生食水果中的佳品,也可深加工制成果酒、果酱以及固体饮料等。性味甘,凉。能生津,润肺,除烦,解暑,开胃,醒酒。可以生食、捣汁或熬膏。用苹果熬成的膏又名“玉容丹”,能通五脏六腑,走十二经络,调营卫而通神明,解瘟疫而止寒热。

    【译文】

    平波味甘,没有毒。止渴生津,放置在存放衣物的箱柜中,能发散出令人喜爱的香味。

    3-5-38 八担仁〔1〕

    味甘,无毒〔2〕。止咳,下气,消心腹逆闷。其果出回回田地。

    【注释】

    〔1〕八担仁(图3-109):担(擔),原本作“檐”。八担(擔)仁即巴旦杏仁。为蔷薇科植物扁桃prunus amygdalus batsch的干燥种子。原植物巴旦杏为落叶乔木,高达8米。树皮灰色,小枝平滑。叶卵状披针形至狭披针形,叶柄长25厘米,具有腺体。花每1——2朵共生,粉红色或近于白色,直径3——45厘米;近于无梗;萼片长椭圆形,边缘有绒毛。核果椭圆形,柔滑,长3——6厘米,先端略尖,易于开裂;核平滑而有凹陷。花期3——4月。果期5——6月。分布于亚洲西部及地中海区域,我国新疆、甘肃、陕西等地有栽培。种子有甜、苦之分,1甜巴旦杏仁:为植物甜巴旦杏的干燥种子,长卵圆形,扁平,长约2——3厘米,阔10——16毫米,厚8毫米,种皮菲薄,红棕色,有粉屑,一边尖锐,他边圆形,顶端有线形脐点,基部有合点,由合点分出多数维管束,向尖端分布,形成暗色之沟纹。胚直生,类白色,由平凸形子叶及内藏之胚轴与胚根而成,后者位于较尖之一端。无臭,味甜,研成乳剂,无任何臭气。2苦巴旦杏仁:为植物苦巴旦杏的干燥的种子,全形与甜巴旦杏仁相似,惟较小,较不整齐,通常长2厘米,阔12毫米,厚8毫米。味苦,研成乳剂,有特异臭气。古代所用者多为甜巴旦杏仁。认为其性味甘,平。能润肺,止咳,化痰,下气。治虚劳咳嗽,心腹逆闷。目前多以苦巴旦杏仁供药用。

    图3-109 八担仁

    〔2〕无毒:巴旦杏仁有甜、苦之分,甜巴旦杏仁不含或仅含01%苦杏仁甙,虽然可以认为无毒,但也可多食。苦巴旦杏仁因含有较多的苦杏仁甙(约3%)及苦杏仁酶,所以应为有毒。内服苦杏仁后,苦杏仁甙可被酶水解产生氢氰酸和苯甲醛。氢氰酸是剧毒物质,人的致死量大约是005克(氢化钾约为02——03克),苯甲醛可抑制胃蛋白酶的消化功能。成人服巴旦杏仁约50——60个,小儿7——10个即可致死,致死的原因主要为组织窒息。

    【译文】

    八担仁味甘,没有毒。止咳嗽,下气,消除心腹部气逆胀闷。八担仁出产在回族人居住的地区。

    3-5-39 必思答〔1〕

    味甘,无毒。调中,顺气。其果出回回田也。

    图3-110 必思答

    【注释】

    〔1〕必思答(图3-110):明李贤等撰《明一统志》卷八十九赛玛尔堪(撒马尔罕)有“苾思檀,树叶类山茶,实类银杏而小”,疑即必思答。明《万历野获编》:“渴石在撒马儿罕西南,约二百六十里。城居大村,周十余里俱小山,多苾思檀果树。”有人认为必思答就是“阿月浑子”,别名胡榛子、无名子。但《本草纲目》仅列有“阿月浑子”。《本草纲目》卷三十引陈藏器曰:“阿月浑子生西域诸番,与胡榛子同树。一岁胡搡子,二岁阿月浑子也。”究为何物,待考。

    【译文】

    味甘,没有毒。调理中焦脾胃,顺气。必思答出产在回族人居住的地区。

    3-6

    菜品

    3-6-1 葵菜〔1〕

    味甘,寒、平,无毒。为百菜主。治五藏六腑寒热,羸瘦,五癃〔2〕,利小便,疗妇人乳难。

    【注释】

    〔1〕葵菜(图3-111):即锦葵科植物冬葵malva verticillata l。一年生草本,高30——90厘米。茎直立,被疏毛或几无毛。叶互生;掌状5——7浅裂,圆肾形或近圆形,基部心形,边缘具钝锯齿,掌状5——7脉,有长柄。花小,丛生于叶腋,淡红色。果实扁圆形,由10——12心皮组成,果熟时各心皮彼此脱离,心皮无毛,淡棕色。分布于全国各地。冬葵的叶和子都可入药。从本条所具功效来看,应指葵菜的叶片或嫩苗。其性味甘,寒。含有黏液质。能清热,行水滑肠。治肺热咳嗽,热毒下痢,黄疸,二便不通,丹毒,金疮。

    〔2〕五癃:以小便不通为症状的疾病。

    图3-111 葵菜

    【译文】

    葵菜味甘,性寒、平,没有毒。在各种蔬菜中居于首位。可以治疗五脏六腑的寒症和热症,身体瘦弱,五癃,能通利小便,也可以治疗妇女泌乳困难。

    3-6-2 蔓菁〔1〕

    味苦,温,无毒。主利五藏,轻身,益气。蔓菁子〔2〕明目。

    图3-112 蔓菁

    【注释】

    〔1〕蔓菁(图3-112):为十字花科植物芜菁brassica rapa l的块根及叶。二年生草本,高达90厘米。块根肉质,球形、扁圆形或有时长椭圆形,须根多生于块根下的直根上。茎直立,上部有分枝。基生叶绿色,羽状深裂,长而狭,长30——50厘米,其中1/3为柔弱的叶柄,顶端的裂片最大而钝,边缘波浪形或浅裂,其他的裂片越下越小,全叶如琴状;下部茎生叶抱茎或有叶柄;茎上部的叶通常矩圆形或披针形,不分裂,无柄,基部抱茎。总状花序,花小,鲜黄色,十字形,具长爪。花期春季。全国各地均有栽培。蔓菁性平,味苦辛甘。能开胃下气,利湿解毒。治食积不化,黄疸,消渴,热毒风肿,疔疮,乳痈。

    〔2〕蔓菁子:为十字花科植物芜菁的种子。在春末、夏初采收成熟的种子,去净杂质,晒干。含有挥发性异硫化氰酸盐724——855毫克/克。性味辛,平。能明目,清热,利湿。治青盲,目暗,黄疸,痢疾,小便不利。《千金方》有补肝明目的芜菁子散,其方用芜菁子三升,净洗,以清酒三升煮令熟,暴干,治下筛。以井花水和服方寸匕,稍加至三匕,无所忌。可少少作。服之令人充肥,明目洞视。水煮酒服亦可。

    【译文】

    蔓菁味苦,性温,没有毒。主要的功效是调理五脏功能正常,使人身体轻健,补气。蔓菁子具有明目的功效。

    3-6-3 芫荽〔1〕

    味辛,温,微毒。消谷,补五藏不足,通利小便。一名胡荽。

    图3-113 芫荽

    【注释】

    〔1〕芫荽(图3-113):为伞形科植物芫荽coriandrum sativum l的带根全草。异名香菜、香荽、胡荽等。一年生草本,全株无毛。茎直立,中空,高20——60厘米,具细条棱。初生的根生叶具长柄,1——2回羽状全裂,最终裂片广卵形或扁形,基部楔形;茎生叶互生,叶柄较短,2——3回羽状全裂,最终裂片狭线形。复伞形花序顶生,或与叶对生。果实近球形,直径3——5毫米,有10条波浪形的初生肋线和12条纵直的次生肋线。花期4——7月。果期7——9月。我国各地均有栽培。为常见蔬菜,有浓烈的特殊香味,所以也用于调味。可入中药,性味辛,温。入肺、脾经。能发汗透疹,消食下气。治麻疹透发不快,食物积滞。

    【译文】

    芫荽味辛,性温,没有毒。可以帮助消化,补养五脏的不足,通利小便。又叫做“胡荽”。

    3-6-4 芥〔1〕

    味辛,温,无毒。主除肾邪气,利九窍,明目,安中。

    图3-114 芥

    【注释】

    〔1〕芥(图3-114):即十字花科植物芥菜brassica juncea (l) czercoss,异名雪里蕻、皱叶芥、黄芥。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其叶性味辛温,能宣肺豁痰,温中利气。治寒饮内盛,咳嗽痰滞,胸膈满闷。《别录》:“主除肾邪气,利九窍,明耳目,安中,久服温中”。其种子称为“芥子”,味辛,热。能温中散寒,利气豁痰,通经络,消肿毒。治胃寒吐食,心腹疼痛,肺寒咳嗽,涌痹,喉痹,阴疽,流痰,跌打损伤。

    【译文】

    芥味辛,性温,没有毒。主要的功效是驱除肾脏里的邪气,通利人的九窍,能明目,可调理脾胃功能正常。

    3-6-5 葱〔1〕

    味辛,温,无毒。主明目,补不足,治伤寒,发汗,去肿。

    【注释】

    〔1〕葱(图3-115):为百合科植物葱allium fistulosum l的全体。多年生草本,高可达50厘米。通常簇生,全体具辛臭,折断后有辛味之黏液。须根丛生,白色。上具白色纵纹。叶基生,圆柱形,中空,长约45厘米,径15——2厘米,先端尖,绿色,具纵纹;叶鞘浅绿色。花茎自叶丛抽出,通常单一,中央部膨大,中空,绿色,亦有纵纹;伞形花序圆球状。蒴果三棱形。种子黑色,三角状半圆形。花期7——9月。果期8——10月。该植物的根须、鳞茎、叶片、花、种子均可供药用。全国各地均有栽培。葱须:性味平。主治风寒头痛,喉疮,冻伤。鳞茎:性味辛温。入肺、胃经。能发表,通阳解毒。治伤寒寒热头痛,阴寒腹痛,虫积内阻,二便不通,痢疾,痈肿。葱叶:性味温,辛。能祛风发汗,解毒消肿。治感冒风寒,头痛鼻塞,身热无汗;中风,面目浮肿;疮痈肿痛;跌打损伤。葱花:与吴茱萸一同煎成汁液,治疗脾心痛,痛则腹胀如锥刀刺者。葱实:性味辛,温。主温肾,明目。治阳痿,目眩。

    图3-115 葱

    【译文】

    葱味辛,性温,没有毒。主要的功效是明目,补养人体的不足,治疗伤寒,能发汗,可以消肿。

    3-6-6 蒜〔1〕

    味辛,温,有毒。主散痈肿,除风邪,杀毒气〔2〕。独颗者佳。

    【注释】

    〔1〕蒜(图3-116):为百合科植物大蒜 allium sativum l的鳞茎,异名胡蒜、独蒜、独头蒜。为多年生草本,具强烈蒜臭气。鳞茎大形,具6——10瓣,外包灰白色或淡棕色干膜质鳞被。叶基生,实心,扁平,线状披针形,宽约25厘米左右,基部呈鞘状。花茎直立,高约60厘米;佛焰苞有长喙,长7——10厘米;伞形花序,小而稠密;花小形,花间多杂以淡红色珠芽。蒴果,1室开裂。种子黑色。花期夏季。全国各地均有栽培。新鲜鳞茎每100克中含水分70克、蛋白质44克、脂肪02克、碳水化合物23克、粗纤维07克、灰分13克、钙5毫克、磷44毫克、铁04毫克、硫胺素024毫克、核黄素003毫克、尼克酸09毫克、抗坏血酸3毫克。大蒜辣素有杀菌作用,对多种致病菌、真菌及原虫有杀灭作用。大蒜性味辛,温。能行滞气,暖脾胃,消症积,解毒,杀虫。治饮食积滞,脘腹冷痛,水肿胀满,泄泻,痢疾,疟疾,百日咳,痈疽肿毒,白秃癣疮,蛇虫咬伤。临床上用于治疗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防治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大叶性肺炎、百日咳、白喉、肺结核、伤寒、副伤寒、黄疸性传染性肝炎、化脓性组织感染、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沙眼、萎缩性鼻炎、牙质过敏、滴虫性阴道炎、阿米巴原虫性阴道炎、霉菌感染、头癣、蛲虫病等。烹饪中常用大蒜作为调味品,除去肉、鱼等物的腥味和怪味。

    图3-116 蒜

    〔2〕杀毒气:指大蒜具有强烈的杀灭多种致病菌的作用。

    【译文】

    蒜味辛,性温,没有毒。主要的功效是消散痈疮的红肿,驱除体内的风邪,杀毒气。独头蒜的疗效更好。

    3-6-7 韭〔1〕

    味辛,温,无毒。安五藏,除胃热,下气,补虚。可以久食。

    图3-117 韭

    【注释】

    〔1〕韭(图3-117):为百合科葱属植物韭allium tuberosum rottler的全体。高约20——45厘米,具特殊强烈气味。根茎横卧,生多数须根,上有1——3个丛生的鳞茎,呈卵状圆柱形。叶基生,长线形,扁平,先端锐尖,边缘粗糙,全缘,光滑无毛,深绿色。花茎自叶丛抽出,长可达50厘米,三棱形;伞形花序,顶生。种子黑色,扁平,略呈半卵圆形,边缘具棱。花期6——7月。果期7——9月。全国各地均有栽培。为经常食用的蔬菜,也入中药。韭菜的叶含有硫化物、甙类和苦味质。性味辛,温。入肝、胃、肾经。能温中,行气,散血,解毒。治胸痹,噎膈,反胃,吐血,衄血,尿血,痢疾,消渴,痔漏,脱肛,跌扑损伤,虫蝎螫伤。韭菜的根和种子也入中药。韭菜根:性味辛,温。能温中,行气,散瘀。治胸痹,食积腹胀,赤白带下,吐血,衄血,癣疥,跌打损伤。韭菜子:主要用于补肝肾,暖腰膝,壮阳固精。治阳痿梦遗,小便频数,遗尿,腰膝酸软冷痛,泻痢,女人白淫白带。

    【译文】

    韭味辛,性温,没有毒。主要的功效是调理五脏功能正常,清除胃热,下气,补虚弱。可以长期吃。

    3-6-8 冬瓜〔1〕

    味甘,平、微寒,无毒。主益气,悦泽驻颜,令人不饥。

    图3-118 冬瓜

    【注释】

    〔1〕冬瓜(图3-118):为葫芦科植物冬瓜benincasa hispida (thunb)cogn的果实。一年生攀援状草本。茎长大粗壮而略呈方形,密被黄褐色刺毛,卷须分枝。单叶互生;具长柄,柄长约10余厘米;叶片阔卵形或近肾形,长15——30厘米,宽与长几相等,具5——7棱角或呈浅裂状,先端尖,基部心形,边缘具锯齿,两面均被粗毛,叶脉网状。花单性,雌雄同株,单生于叶腋。瓠果肉质,椭圆形或长方状椭圆形,有时近圆形,长30——60厘米,直径20——35厘米;果皮淡绿色,表面具一层白色蜡质的粉末,果肉白色肥厚;果梗圆柱形,具纵槽。种子多数,白色或黄白色;卵形或长卵形,边缘通常具一棱边,有时栽培品种边缘平滑。花期5——6月。果期6——8月。全国各地均有栽培。为夏季常见蔬菜,也入中药。性味甘,凉。入肺、大小肠、膀胱经。能利水,消痰,清热,解毒。治水肿,胀满,脚气,淋病,痰吼,咳喘,暑热烦闷,消渴,泻痢,痈肿,痔漏;并解鱼毒,酒毒。另外,冬瓜子、冬瓜皮、冬瓜瓤也入中药,各有所治。

    【译文】

    冬瓜味甘,性平、微寒,没有毒。主要的功效是补气,使人的皮肤润泽,保持健康的气色,使人感觉不到饥饿。

    3-6-9 黄瓜〔1〕

    味甘,平、寒,有毒。动气发病,令人虚热。不可多食。

    【注释】

    〔1〕黄瓜(图3-119):异名胡瓜、王瓜。为葫芦科植物黄瓜cucumisativus l的果实。一年生攀援状草本,全体被粗毛。茎细长,被刺毛,具卷须。单叶互生;叶片三角状广卵形,长宽各约12——18厘米,掌状3——5裂,裂片三角形,先端锐尖,两面均有粗毛,叶缘具锯齿;叶柄粗,具粗毛。花单性,雌雄同株,有短柄。瓠果圆形,幼嫩时青绿色,老则变黄色;表面疏生短刺瘤,并有显著的突起。种子椭圆形,扁平,白色。花期6——7月。果期7——8月。全国各地均有栽培。是一种常食蔬菜。黄瓜含葡萄糖、鼠李糖、半乳糖、甘露糖、木糖、果糖以及芸香甙、异槲皮甙、精氨酸的葡萄糖甙等甙类。尚含咖啡酸、绿原酸、多种游离氨基酸、维生素g和维生素c。黄瓜性味甘、凉。能除热,利水,解毒。治烦渴,咽喉肿痛,火眼,汤水伤。本条只谈黄瓜有害,而未谈其有益,显然是不全面的。

    图3-119 黄瓜

    【译文】

    黄瓜味甘,性平、寒,有毒。能动气引发疾病,使人产生虚热,不可以多吃。

    3-6-10 萝卜〔1〕

    味甘,温,无毒。主下气,消谷,去痰癖〔2〕,治渴,制面毒〔3〕。

    图3-120 萝卜

    【注释】

    〔1〕萝卜(图3-120):即莱菔raphanus sativus l,原产我国,按收获期可分为春萝卜、夏秋萝卜、冬萝卜、四季萝卜等类型,为我国主要蔬菜之一,可生食亦可熟食。属十字花科,一年生或二年生直立草本,高可达1米。根肥厚,肉质、大小、色泽、形状不一。茎粗壮,具纵纹及沟,有分枝,多少有白霜。根生叶丛生,成琴形羽状分裂,长达30厘米,疏生粗毛。总状花序生于分枝顶端。花期3——6月。果期5——8月。萝卜的根含有葡萄糖、蔗糖和果糖。还测得香豆酸、咖啡酸、阿魏酸、苯丙酮酸、龙胆酸、羟基苯甲酸和多种氨基酸。鲜根中还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与微量的甲硫醇,因不含草酸,是钙的良好来源。萝卜的鲜根性味辛甘,凉。入肺、胃经。能消积滞,化痰热,下气宽中,解毒。治食积胀满,痰嗽失音,吐血,衄血,消渴,痢疾,偏正头痛。

    〔2〕痰癖:古病名。见《诸病源候论·癖病诸候》。指水饮久停化痰,流移胁肋间,以致有时胁痛的病症。本症与饮癖相类似。

    〔3〕制面毒:古人认为小麦制成面粉以后,性质由凉变热。热性壅积,食后可出现不适,被认为是“面毒”的作用。《本草图经》:“小麦性寒,作面则温而有毒。……其皮为麸,性复寒。”进食面食时,配合吃点醋,被认为是解面毒的好办法。本书认为萝卜能消解面毒,也许是一种生活经验总结。原理待考。

    【译文】

    萝卜味甘,性温,没有毒。主要的功效是下气,帮助消化,治疗痰癖,治疗消渴,可以解面毒。

    3-6-11 胡萝卜〔1〕

    味甘,平,无毒。主下气,调利肠胃。

    【注释】

    〔1〕胡萝卜(图3-121):为伞形科植胡萝卜daucus carota l varsativa dc 的根。原植物为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多少被刺毛。根粗壮,肉质,红色或黄色。茎直立,高60——90厘米,多分枝。基生叶叶柄长2——12厘米,回羽状复叶,裂片狭披针形或近线形;叶柄基部扩大。花小,白色或淡黄色,为复伞形花序,生于长枝的顶端;总苞片叶状,细深裂。果实矩圆形,长约3毫米,多少背向压扁,沿脊棱上有刺。花期4月。全国各地均有栽培。胡萝卜的根含α-,β-,γ-和&epsilon;-胡萝卜素、番茄烃、六氢番茄烃等多种类胡萝卜素;维生素b和花色素;还原糖,脂肪,挥发油,伞形花内脂等。其性味甘,平。入肺、脾经。能健脾化滞,治消化不良,久痢,咳嗽。

    图3-121 胡萝卜

    【译文】

    胡萝卜味甘,性平,没有毒。主要的功效是下气,帮助消化,调理肠胃功能正常。

    3-6-12 天净菜〔1〕

    味苦,平,无毒。除面目黄,强志清神,利五藏。即野苦荬〔2〕。

    【注释】

    〔1〕天净菜(图3-122):即苣荬菜。又名荬菜、野苦菜、野苦荬。为菊科植物苣荬菜sonchus brachyotus dc的全草。多年生草本,全株有乳汁。茎高30——80厘米。叶互生,披针形或长圆披针形,长8——20厘米,宽2——5厘米,先端钝,基部耳状抱茎,边缘有疏缺刻或浅裂,缺刻及裂片都具尖齿;基生叶具短柄,茎生叶无柄。头状花序顶生,单一或呈伞房状,直径2——4厘米,总苞钟形;花全为舌状花,黄色。花期7月至翌年3月、果期8——10月至翌年4月。生于路边、田野。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苣荬菜性味苦,寒。能清热解毒。

    〔2〕荬,原本作“买”。

    图3-122 天净菜

    【译文】

    味苦,性平,没有毒。能治疗颜面眼睛发黄的黄疸病,增强记忆,使头脑清醒,调理五脏功能正常。就是“野苦荬”。

    3-6-13 瓠〔1〕

    味苦,寒,有毒〔2〕。主面目四肢浮肿,下水。多食令人吐。

    图3-123 瓠

    【注释】

    〔1〕瓠(图3-123):有甜瓠和苦瓠之分。甜瓠为葫芦科植物瓠子lagenaria siceraria (molina) standlvarclavata ser,可供作菜蔬。《群芳谱》:“瓠子,江南名扁蒲。就地蔓生,处处有之。苗、叶、花皆似葫芦,结子长一、二尺,夏熟。亦有短者,粗如人肘,中有瓤,两头相似。味淡,可煮食,不可生啖,夏月为日常食用,至秋则尽,不堪久留。”苦瓠为同科植物苦葫芦lagenariasiceraria (molina) standlvargourda ser的果实。不作食用,多入药。有小毒,以利水消肿为能,多食吐人。从本书插图来看,瓠果为长形,当为“甜瓠”,但从其功效来看,则又是指“苦瓠”。现根据其功效理解为苦瓠。入药用时,取秋季成熟而未老的果实,去皮用。性味苦,寒。《本经》:“主大水,面目四肢浮肿。下水,令人吐”。《药性论》:“治水浮肿,面目肢节肿胀。下大水气疾。”主要用于利水消肿。治水肿,黄疸,消渴,癃闭,痈肿恶疮,疥癣。如服食过量,吐利不止时,可以用“黍穰灰汁解之”。(《唐本草》)

    〔2〕有毒:苦瓠有小毒,多食吐人。

    【译文】

    味苦,性寒,有毒。主要治疗头面、眼睛和四肢浮肿,排除体内的水分。吃得过多会使人呕吐。

    3-6-14 菜瓜〔1〕

    味甘,寒,有毒〔2〕。利肠胃,止烦渴。不可多食。即稍瓜。

    图3-124 菜瓜

    【注释】

    〔1〕菜瓜(图3-124):同称为菜瓜者有“生瓜”、“丝瓜”与“越瓜”,但称为“稍瓜”者仅有越瓜。越瓜,为葫芦科植物越瓜cucumismelo l var conomon (thunb) makino[cconomon thunb]的果实。一年生攀援或匍匐状草本。茎有棱角,被多数刺毛。叶互生,叶片卵圆形或近肾形,长约7——12厘米,宽与长略相等,掌状3——5浅裂,中间的裂片大而圆,先端钝,基部心形,边缘有不整齐的锯齿,叶两面被毛,叶脉掌状;叶柄长,有刺毛。花单性同株、雄花簇生,具长梗;花萼钟状。雌花单生,花梗较短;子房下位,卵状或长椭圆形,花柱短。柱头3,胚珠多数。瓠果肉质;长圆筒形,外皮光滑有纵长线条,绿白色或淡绿色;果肉白色或绿色,汁多,质脆。种子白色,细小,花期6——7月。果期7——8月。生于温热地带。我国各地多有栽培。夏秋间果实成熟时采收。性味苦,寒。入肠、胃经。能利小便,解热毒。治烦热口渴,小便不利。

    〔2〕有毒:应为无毒。《千金·食治》:“(越瓜)甘,平,无毒。”《中华本草》:性味甘,性寒。归胃、小肠经。可除烦热,生津液,利小便。主烦热口渴,小便不利,口疮。但脾胃虚寒者忌服。

    【译文】

    菜瓜味甘,性寒,有毒。调理肠胃功能正常,治疗烦渴。不可以多吃。就是“稍瓜”。

    3-6-15 葫芦〔1〕

    味甘,平,无毒。主消水肿,益气。

    【注释】

    〔1〕葫芦(图3-125):为葫芦科植物瓢瓜lagenaria siceraria (molina)standl var depressa hara的果实。异名匏、匏瓜等。为一年生攀援草本,全株苍绿色,被软毛;卷须分枝。叶互生;叶片心状卵圆形或肾状卵圆形,长宽各约10——40厘米,稍有角裂或3浅裂,先端钝尖,边缘有短锯齿,基部心形,有长叶柄,顶端具腺齿2枚。花雌雄同株,单生于叶腋;雄花柄较叶柄为长,雌花柄短;萼漏斗状,5裂,被柔毛。果实大型,呈扁圆球形或梨形,幼时略柔软,淡绿色,熟后外皮变硬,近于白色。种子白色,多数呈倒卵状长椭圆形。花期7——8月。原产于印度,我国各地有栽培。幼时可以作蔬菜食用,老熟后可以作为盛器、水瓢或玩具。老熟的果皮可以入中药。性味甘,淡,平。入肺、脾、肾经。

    图3-125 葫芦

    能利水,通淋。治水肿,腹胀,黄疸,淋病。

    【译文】

    葫芦味甘,性平,没有毒。主要的功效是治疗水肿,补气。

    3-6-16 蘑菇〔1〕

    味甘,寒,有毒〔2〕。动气,发病。不可多食。

    图3-126 蘑菇

    【注释】

    〔1〕蘑菇(图3-126):为黑伞科植物蘑菇agaricus campestris l ex fr的子实体。菌盖宽4——13厘米,扁平球形至平展,不黏,光滑,有时后期有毛状鳞片,白色或近白色;菌肉厚,白色;柄与菌盖色同,近圆柱形,内部松软,充实,长25——9厘米,粗8——15毫米,菌环以下部分有丝状纤细毛或毛状鳞片,后变光滑;菌环生柄之中部,白色,膜质;菌褶离生,稍密至稠密,中部宽,近白色,后变为粉红色,最后变为黑褐色;孢子椭圆形,光滑,深紫褐色。我国各地均有栽培。新鲜的蘑菇和干的口蘑的一般组成,顺次是:可食部97%,91%;每100克可食部分含水分93克,17克;蛋白质29克,356克、脂肪02克,14克;碳水化物3克,14克;粗纤维06克,69克;灰分06克,162克;钙8毫克,100毫克;磷66毫克,162毫克;铁13毫克,32毫克;硫胺素011毫克,02毫克;核黄素016毫克,253毫克;尼克酸33毫克,551毫克;维生素c4毫克等。蘑菇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游离氨基酸以及与氨基酸有关的含氮化合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菌类食物中的上品。性味甘,凉。入肠、胃、肺经。能悦神,开胃,止泻,止吐。

    〔2〕有毒:应为有的品种有毒。

    【译文】

    蘑菇味甘,性寒,有毒。能动气,引发疾病,不可以多吃。

    3-6-17 菌子〔1〕

    味苦,寒,有毒〔2〕。发五藏风〔3〕,壅经脉,动痔病〔4〕,令人昏闷。

    图3-127 菌子

    【注释】

    〔1〕菌(j&ugrave;n)子(图3-127):

    即菌类植物的子实体。从图中来看古代所谓的蕈、菇、芝都属于菌子,多来源于担子菌纲的某些科属。生长在树林或草地上。地下部分无毒的可供食用,如香菇、蘑菇等。

    〔2〕有毒:有的品种有毒,误食常引起严重的中毒症状,甚至引起中毒身亡。毒蕈有多种,毒性各不相同。有食后随即发生皮肤潮红、出汗、流涎,继以视力模糊、头昏目眩、呕吐、腹泻而死于虚脱者;也有在食后几小时始发生急性腹痛、呕吐、腹泻等症状,两三天后因严重肝损害,引起黄疸、昏迷而死亡者。慎重鉴别供食蕈类可避免中毒。误食后应争取及早洗胃排毒,并按不同中毒表现对症治疗。民间常用土浆或粪汁解毒。

    〔3〕五藏风:即内风。指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筋脉失养,像风一样急骤、动摇而多变,故以风命名。平素所说的“中风”即内风扰动所致。但本条食菌子而引动的“五脏风”,似指某些有毒菌子导致的某些中毒反应。下文所言的“使经脉气血堵塞不畅,引发痔疮,使人昏昏沉沉”,实际上也应理解为是中毒症状。

    〔4〕壅经脉,动痔病:原作“拥气动脉痔”,不通。据《食疗本草》菌子条改。

    【译文】

    菌子味苦,性寒,有毒。能引发五脏风,使经脉气血堵塞不畅,引发痔疮,使人昏昏沉沉。

    3-6-18 木耳〔1〕

    味苦,寒,有毒〔2〕。利五藏,宣肠胃壅毒气。不可多食。

    【注释】

    〔1〕木耳(图3-128):为木耳科植物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 (lexhook) underw 的子实体。子实体形如人耳,径约10厘米。内面呈暗褐色,平滑;外面淡褐色,密生柔软的短毛,湿润时呈胶质,干燥时带革质。不同大小的子实体簇生一丛,表面子实体中的担子埋于胶质中,担子分隔,通常由4个细胞组成,每个细胞有1孢子梗伸出,孢子梗顶端各生1担孢子。寄生于阴湿、腐朽的树干上。可人工栽培。全国各地均有栽培。干燥的木耳呈不规则的块片,多卷缩,表面平滑,黑褐色或紫褐色;底面色较淡。质脆易折断,以水浸泡则膨胀,色泽转淡,呈棕褐色,柔软而微透明,表面有滑润的黏液。气微香。以干燥、朵大、肉厚、无泥沙等杂质者为佳。每市斤木耳含蛋白质53克,脂肪2克,糖325克,粗纤维35克,灰分29克,钙1 785毫克,磷1 005毫克,铁925毫克,胡萝卜素015毫克,硫胺素075毫克,核黄素275毫克,尼克酸135毫克。糖中有甘露聚糖、甘露糖、葡萄糖、木糖、葡聚醛酸及少量的戊糖和甲基戊糖。干木耳所含磷脂为卵磷脂、脑磷脂及鞘磷脂,甾醇主要是麦角甾醇和22,23-二氢麦角甾醇。木耳的营养丰富,为多种食品的原辅料。性味甘,平。入胃、大肠经。能凉血,止血。治肠风,血痢,血淋,崩漏,痔疮。

    〔2〕有毒:大部分古药书上说木耳味甘,性平,有小毒。古人认为木耳生于朽木,得一阴之气,故有衰精冷肾之害。另外,古人还以为木耳的有毒与无毒和生长木耳的树木有关,如《本草纲目》:“木耳各木皆生,其良毒亦必随木性,不可不审。”

    图3-128 木耳

    【译文】

    木耳味苦,性寒,有毒。对五脏有益,能宣通肠胃间壅塞的毒气。不可以多吃。

    3-6-19 竹笋〔1〕

    味甘,无毒。主消渴,利水道,益气。多食发病。

    【注释】

    〔1〕竹笋(图3-129):即笋。为禾本科植物竹的嫩茎、芽。冬季在土中采掘而得的称为“冬笋”,春季采掘长出地面的称为“春笋”。我国的竹类繁多,经常食用的竹笋有10余种,其中毛竹笋的品质最好。毛竹笋又称毛笋,为禾本科植物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 mazel exh de lehaie 的苗。原植物毛竹为乔木状竹类。秆高13——25米,直径10——30厘米,秆圆筒形,着枝一侧有沟槽。笋期12月下旬(冬笋)至次年4月上旬(春笋)。花期8——9月。多为栽培,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南方各地。毛笋每100克可食部分中,含水88克,蛋白质26克,脂肪02克,碳水化物70克,磷76毫克,钙10毫克,铁05毫克。性味,《本草纲目》:“甘,寒”。其功用与主治:汪颖《食物本草》:“治小儿痘疹不出,煮粥食之,解毒。”《食物宜忌》:“消痰,滑肠,透毒,解醒,发痘疹。”《纲目拾遗》:“利九窍,通血脉,化痰涎,消食胀。”

    图3-129 竹笋

    【译文】

    竹笋味甘,没有毒。主要治疗消渴,通利水道,补气。吃得过多能引发疾病。

    3-6-20 蒲笋〔1〕

    味甘,无毒。补中,益气,治血脉。

    图3-130 蒲笋

    【注释】

    〔1〕蒲笋(图3-130):为香蒲科植物长苞香蒲typha angustata bory etchaub、狭叶香蒲typha angustifolia l、宽叶香蒲typha latifolia l以及线叶香蒲typha davidiana hand-mazz、小香蒲tminima funk、东方香蒲torientalis presl等同属多种植物的带有部分嫩茎的根茎。1狭叶香蒲:多年生草本,高15——3米。根茎匍匐,须根多。叶狭线形,宽5——8毫米,稀达10毫米。花小,单性,雌雄同株;穗状花序长圆柱形,褐色;雌雄花序离生,雄花序在上部,长20——30厘米,雌花序在下部,长9——28厘米,具叶状苞片,早落;雄花具雄蓝2——3,基生毛较花药长,充端单一或2——3分叉,花粉粒单生;雌花具小苞片,匙形,较柱头短,茸毛早落,约与小苞片等长,柱头线形或线状长圆形。果穗直径10——15毫米,坚果细小,无槽,不开裂,外果皮下分离。花期6——7月,果期7——8月。2宽叶香蒲:与狭叶香蒲区别在于:叶阔线形,长约1米,宽10——15毫米,光滑无毛,基部鞘状,抱茎。穗状花序圆柱形,雌雄花序紧相连接,雄花序在上长8——15厘米,雌花序长约10厘米,直径约2厘米,具2——3片叶状苞片,早落;雄花具雄蕊3——4,花粉粒为4合体;雌花基都无小苞片,具多数基生的白色长毛。果穗粗,坚果细小,常于水中开裂,外果皮分离。3东方香蒲:与前两种不同点在于:叶条形,宽5——10毫米,基部鞘状抱茎。穗状花序圆柱状,雄花序与雌花序彼此连接;雄花序在上,长3——5厘米,雄花有雄蕊2——4,花粉粒单生;雌花序在下,长6——15厘米,雌花无小苞片,有多数基生的白色长毛,毛与柱头近等长,柱头匙形,不育雌蕊棍棒状。小坚果有一纵沟。4长苞香蒲:与以上种类区别在于:叶条形,宽6——15毫米,基部鞘状,抱茎。穗状花序圆柱状,粗壮,雌雄花序共长达50厘米,雌花序和雄花序分离;雄花序在上,长20——30厘米,雄花具雄蕊3,毛长于花药,花粉粒单生;雌花序在下,比雄花序为短,雌花的小苞片与柱头近等长,柱头条状长圆形,小苞片及柱头均比毛长。小坚果无沟。性味甘,凉,能清热凉血,利水消肿。治孕妇劳热,胎动下血,消渴,口疮,热痢,淋病,白带,水肿,瘰疬。

    【译文】

    蒲笋味甘,性平,没有毒。补养中焦脾胃,补气,能治疗血脉方面的疾病。

    3-6-21 藕〔1〕

    味甘,平,无毒。主补中,养神,益气,除百〔2〕疾,消热渴,散血。

    【注释】

    〔1〕藕(图3-131):为睡莲科植物莲nelumbo nucifera gaertn 的肥大根茎。肥厚横走,外皮黄白色,节部缢缩,生有鳞叶与不定根,中空而有许多条纵行的管。藕(根茎)含淀粉、蛋白质、天门冬素、维生素c。还含焦性儿茶酚、d-没食子儿茶精、新绿原酸、无色矢车菊素、无色飞燕草素等多酚化合物,以及过氧化酶。性味甘,寒。入心、脾、胃经。生用:清热,凉血,散瘀。治热病烦渴,吐血,衄血,热淋。熟用:健脾,开胃,益血,生肌,止泻。

    〔2〕百:原脱,诸本同,现据《本草经》“藕实味甘,平,寒,无毒。主补中,养神,益气力,除百疾,久服轻身耐老,不饥延年”条补。

    图3-131 藕

    【译文】

    味甘,性平,没有毒。主要的功效是补益中焦脾胃,补养精神,增强人的气力,消除各种疾病,治疗热渴,消散瘀血。

    3-6-22 山药〔1〕

    味甘,温,无毒。补中益气,治风眩,止腰痛,壮筋骨。

    【注释】

    〔1〕山药(图1-132):为薯蓣科植物薯蓣dioscorea opposita thunb的块茎。原植物为多年生缠绕草本。块茎肉质肥厚,略呈圆柱形,垂直生长,长可达1米,直径2——7厘米,外皮灰褐色,生有须根。茎细长,蔓性,通常带紫色,有棱,光滑无毛。叶对生或3叶轮生,叶腋间常生珠芽(名零余子);叶片形状多变化,三角状卵形至三角状广卵形。花单性,雌雄异株;花极小,黄绿色,成穗状花序。蒴果有3翅,果翅长几等于宽。种子扁卵圆形,有阔翅。花期7——8月。果期9——10月。生山野向阳处。现各地均有栽培。署蓣的藤和珠芽亦供药用。药材分为毛山药和光山药。一般以河南博爱、沁阳、武陟、温县等地(古怀庆所属)所产的质量最佳,习惯上称之为“怀山药”。块茎含皂甙、黏液质、胆碱、淀粉、糖蛋白和自由氨基酸,还含有止杈素、多酚氧化酶、维生素c,黏液中含有甘露聚糖与植酸。鲜品通常可以制作成蜜饯、糖葫芦、拔丝,也可蒸煮食或作为蔬菜与其他料物一同炒食。干品则多作为药材。山药性味甘,平。入肺、脾、肾经。能健脾,补肺,固精,益精。治脾虚泻,久痢,虚劳咳嗽,消渴,遗精,带下,小便频数。

    图3-132 山药

    【译文】

    山药味甘,性温,没有毒。主要的功效是补中益气,治疗风眩,止腰部痛疼,能强壮筋骨。

    3-6-23 芋〔1〕

    味辛,平,有毒〔2〕。宽肠胃,充肌肤,滑中〔3〕。野芋〔4〕不可食。

    图3-133 芋

    【注释】

    〔1〕芋(图3-133):即芋头。为天南星科植物芋colocasia esculenta(l) schott 的块茎。原植物为多年生草本。地下有卵形至长椭圆形的块茎,褐色,具纤毛。叶基生,常4——5片簇生;叶身阔大,质厚,盾形,叶柄长而肥大,绿色或紫红色。花茎1——4枚,由叶鞘基部抽出,各生1肉穗花序,顺次开放,长约30厘米。佛焰苞长约20厘米,淡黄色。肉穗花序在苞内呈椭圆形,短于佛焰苞,具短附属体;上部生多数黄色雄花,占花穗之半,下部生绿色雌花,约占花穗的1/4,中性花位于中部,亦占花穗的1/4,花期8月。8——9月间采挖,去净须根及地上部分,洗净,晒干。其中间母根(块茎)俗称芋头,旁生小者为芋子。块茎富含蛋白质、淀粉、钙、磷、铁、钾、镁、钠;维生素c和a的含量甚少,但含维生素b1、b2较多。性味甘辛,平。一般古医书多认为其生食有毒。能消疬散结。治瘰疬,肿毒,腹中癖块,牛皮癣,汤火伤。

    〔2〕有毒:应为野芋有毒。

    〔3〕滑中:中即中焦脾胃。脾胃功能低下,可出现滑脱的一系列症状,如泄泻不止、形寒气短等。能引起脾胃出现滑脱症,叫做滑中。

    〔4〕野芋:为天南星科植物野芋colocasia antiquorum schottet endl 的根茎。原植物为多年生草本。根茎球状。上生褐色的纤毛。叶基生,有肉质长柄;叶片大而厚,呈卵状广椭圆形,先端较尖,基部耳形,全缘,带波状。花单性,黄白色,成肉穗花序,雌花生于下部,外有佛焰苞。浆果橙红色,内有坚硬的种子2颗。花期夏季。生于林阴、溪边等处。性味辛、寒、有毒。治乳痈,肿毒,麻风,疥癣,跌打损伤,蜂螫伤。

    【译文】

    芋味辛,性平,有毒。能使肠胃通畅,肌肉丰满,滑中。野芋有毒,不可以吃。

    3-6-24 莴苣〔1〕

    味苦,冷,无毒。主利五藏,开胸膈壅气,通血脉。

    图3-134 莴苣

    【注释】

    〔1〕莴苣(图3-134):为菊科植物莴苣lactuca sativa l的茎、叶。一年或二年生草本。茎直立,光滑无毛,嫩时呈棍棒状,肥大如笋,肉嫩脆味美。如不采收,则逐渐伸长而成花茎,于上部分枝开花。茎生叶互生,基部耳状抱茎。头状花序有长梗,排列成顶生的圆锥状花丛。瘦果卵形,扁平,每面具3条突出的纵棱,先端具喙。种子黑褐色或灰白色。花期夏季。原产地中海沿岸,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为常见的蔬菜之一,可生食或制成酱菜,也可用炒、烧等方法熟食。通常食用的莴苣,在品种方面有白莴笋、花叶莴笋、尖叶莴笋、紫叶莴笋等,大抵均因形色而有所区别。也可分为叶用莴苣和茎用莴苣。莴苣性味苦甘,凉。可用于治疗小便不利,尿血,乳汁不通。

    【译文】

    莴苣味苦,性冷,没有毒。主要的功效是对五脏有利,宣通胸膈间壅塞之气,使血脉畅通。

    3-6-25 白菜〔1〕

    味甘,温〔2〕,无毒。主通利肠胃,除胸中烦,解酒渴。

    图3-135 白菜

    【注释】

    〔1〕白菜(图3-135):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菜brassica chinensis l的幼株。原植物为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基生叶坚挺而亮,倒卵形或阔倒卵形,茎生叶基部垂耳形,抱茎。花淡黄色,聚生于总状花序之顶端,且冠盖着未开放的花芽;萼片4,分离;花瓣4,成十字形排列;雄蕊通常6枚,4强;子房上位,柱头头状。角果细长,长3——7厘米,厚3——4毫米,顶端渐狭而成一长8——12毫米的喙。花期春季。全国各地广为栽培。原产我国,是主要蔬菜之一。白菜每100克食部含蛋白质11克,脂肪01克,碳水化合物2克,粗纤维04克,灰分08克,钙86毫克,磷27毫克,铁12毫克,胡萝卜素103毫克,硫氨素003毫克,核黄素008毫克,尼克酸06毫克,抗坏血酸36毫克。性味甘,平。能解热除烦,通利肠胃。治肺热咯,便秘,丹毒,漆疮。

    〔2〕温:多数药书说其性“平”。

    【译文】

    白菜味甘,性温,没有毒。主要的功效是使肠胃的消化、排泄功能正常,解除胸中的烦闷,治疗饮酒过量而造成的口渴。

    3-6-26 蓬蒿〔1〕

    味甘,平,无毒。主通利肠胃,安心气,消水饮〔2〕。

    图3-136 蓬蒿

    【注释】

    〔1〕蓬蒿(图3-136):从原书插图上看,不似蓬蒿而像白蒿;但从功用上看,与《食疗本草》的蓬蒿条内容及功用相同。蓬蒿,即茼蒿。为菊科植物茼蒿chrysanthemum coronarium l var spatiosum bailey 的茎叶。原植物为一年生草本,高可达1米。茎直立,光滑,柔软,富肉质。叶互生,无柄,椭圆形、倒卵状披针形或倒卵状椭圆形,边缘有不规则的深齿裂或羽裂。头状花序单生于枝端,直径约4——6厘米;花杂性。瘦果长三棱形,长约3毫米,有棱角。花期春季。全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冬、春季均可采收。其嫩茎、叶可炒食,煮食,亦可加入调味料凉拌生食。为冬、春、夏季常用的蔬菜。茼蒿含有丝氨酸、天门冬氨素、苏氨酸、丙氨酸、脯氨酸、谷氨酰胺、缬氨酸、亮氨酸、酪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β-丁氨酸、苯丙氨酸等。性味甘,平。入脾、胃经。能和肠胃,利二便,消痰饮。

    〔2〕水饮:水饮是脏腑病理变化过程中的渗出液。水和饮的区别是,稀而清者为水,稀而粘者为饮,名实异同,故常水饮并称。

    【译文】

    蓬蒿味甘,性平,没有毒。主要的功效是使肠胃畅通、功能正常,安定心气,治疗水饮。

    3-6-27 茄子〔1〕

    味甘,寒,有小毒。动风,发疮及痼疾。不可多食。

    图3-137 茄子

    【注释】

    〔1〕茄子(图3-137):为茄科植物茄solanum melongena l 的果实。原植物为一年生草本。茎直立,粗壮,高60——100厘米,基部木质化,上部分枝,绿色或紫色,无刺或有疏刺,全体被星状柔毛。单叶互生;叶片卵状椭圆形;叶柄长2——5厘米。聚伞花序侧生,仅含花数朵。浆果长椭圆形、球形或长柱形,深紫色,淡绿色或黄白色,光滑;基部有宿存萼。花期6——8月,花后结实。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原产印度。果供食用,是夏季重要的蔬菜之一。营养丰富,物美价廉。其根、叶、花均可入中药。果实含有脂肪、蛋白质、糖类及多种维生素,尤其是含有一般蔬菜所没有的维生素p,还含有葫芦巴碱、水苏碱、胆碱、龙葵碱等多种生物碱。种子中龙葵碱的含量最高,为12%——15%。果皮含色素茄色甙、紫苏甙,以及飞燕草素-3-葡萄糖甙、飞燕草素-3、5-二葡萄糖甙等。性味甘,凉。入脾、胃、大肠经。能清热,活血,止痛,消肿。治肠风下血,热毒疮痈,皮肤溃疡。本条仅说茄子的不足之处,显然是不全面的。

    【译文】

    茄子味甘,性寒,有小毒。能动风气,引发疮痈以及长期难以治愈的老病。不可以多吃。

    3-6-28 苋〔1〕

    味苦,寒,无毒。通九窍。苋子益精。菜,不可与鳖同食〔2〕。

    图3-138 苋

    【注释】

    〔1〕苋(图3-138):为苋科植物苋amaranthus mangostanus l的茎叶。原植物为一年生草本,茎直立,分枝较少,枝绿色,高80——150厘米。叶互生;叶柄长3——10厘米;叶片菱状广卵形或三角状广卵形,有绿色、红色、暗紫色或带紫斑等。花序在下部者呈球形,上部呈稍断续的穗状花序,花黄绿色,单性,雌雄同株。胞果椭圆形,萼片宿存,长于果实,熟时环状开裂,上半部成盖状脱落。种子黑褐色,近于扁圆形,两面凸,平滑有光泽。花期5——7月。各地有栽培。我国为苋的原产地之一,在甲骨文中已有“苋”字。现在全世界苋属植物约有四百种。我国通常食用的有紫苋、绿苋、刺苋等。作为蔬菜,苋菜含有较多的蛋白质、维生素和大量的钙、铁等。尤其是维生素c的含量较高,嫩叶含99——121毫克%,较老叶含119——178毫克%。仅次于含量最高的辣椒。可以炒食、也可做成汤菜或汤粥。性味甘,凉。能清热,利窍。治赤白痢疾,二便不通。苋的根、种子可入中药。

    〔2〕不可与鳖同食:存疑待考。

    【译文】

    苋味苦,性寒,没有毒。能使人的九窍通畅。苋菜籽能补益男子的精气。相传苋菜不可以与鳖一同吃。

    3-6-29 芸苔〔1〕

    味辛,温,无毒。主风热,丹毒,乳痈〔2〕。

    【注释】

    〔1〕芸苔(图3-139):为十字花科植物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 l 的嫩茎叶。原植物为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1米左右。茎粗壮,无毛或稍被微毛。基生叶及下部茎生叶呈琴状分裂,茎中部及上部的叶倒卵状椭圆形或长方形,半抱茎。花序成疏散的总状花序;萼片4,花瓣4,排列成十字形。长角果,长2——4厘米,直径约5毫米。种子多数,黑色或暗红褐色,有时亦有黄色,近圆球形,直径约3毫米。花期3——5月。果期4——6月。全国各地均有栽培。芸苔为我国主要的油料与蜜源作物之一。叶为普通蔬菜,一般在幼嫩时食用。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物、钙、磷、铁及维生素b、c等营养成分,并含有少量的槲甙和维生素k。芸苔性味辛,凉。能散血、消肿。治劳伤吐血,血痢,丹毒,热毒疮,乳痈。

    〔2〕乳痈:病名。出《肘后方》。又名吹乳、妒乳、吹奶。即急性乳腺炎。多由肝气郁结,胃热壅滞而成。初起乳房出现硬结,胀痛,乳汁不畅,全身可有恶寒发热;继则肿块增大,剧痛,寒热不退,酝酿成脓。

    【译文】

    芸苔味甘,性温,没有毒。主要的功效是治疗风热性的丹毒,妇女乳痈。

    图3-139 芸苔菜

    3-6-30 菠薐〔1〕

    味甘,冷,微毒。利五藏,通肠胃热,解酒毒。即赤根。

    【注释】

    〔1〕菠薐(l&eacute;ng,图3-140):

    即菠菜。为藜科植物菠菜spinaciaoleracea l 的带根全草。为一年生草本,全体光滑,柔嫩多水分。幼根带红色。叶互生,戟形或三角状卵形;花序上的叶变为披针形;具长柄。花单性,雌雄异株;胞果,硬,通常有2个角刺。花期夏季。原产波斯,我国各地均有栽植。为主要的绿叶蔬菜之一。含钙较多,但因与草酸化合,不易为人体所吸收。所以一般做菜时,应先把菠菜放在开水中焯一下,去掉其草酸后再炒食或做成汤等食用。性味甘,凉。能养血,止血,敛阴,润燥。治衄血,便血,坏血病,消渴引饮,大便涩滞。

    图3-140 菠薐菜

    【译文】

    菠薐味甘,性冷,有轻微的毒性。对五脏有利,宣通肠胃中积聚的热邪,解酒毒。就是“赤根”。

    3-6-31 莙荙〔1〕

    味甘,寒,无毒。调中下气,去头风,利五藏。

    图3-141 莙荙菜

    【注释】

    〔1〕莙(jun)荙(图3-141):为藜科植物莙达菜beta vulgaris varcicla l的茎、叶。一年或二年生草本,光滑无毛。茎高30——100厘米,至开花时始抽出。叶互生;有长柄;根生叶卵形或矩圆状卵形,茎生叶菱形、卵形、倒卵形和矩圆形,较小,最顶端的变为线形的苞片;叶片肉质光滑,淡绿或浓绿色,亦有紫红色者。花小,两性,绿色,无柄,单生或2——3朵聚生,为一长而柔弱、开展的圆锥花序。果通常聚生,由2或多花的基部合生而成,且形成一极不规则的干燥体;每一种子即含于花盘及花被所形成的硬壳内。种子横生,圆形或肾形。花期5——6月。果期7月。我国南方、西南地区常见栽培。为常用蔬菜,可炒、可烧、可烩。营养丰富,柔滑香美。性味甘,凉。能清热解毒,行瘀止血。治麻疹透发不快,热毒下痢,闭经淋浊,痈肿伤折。

    【译文】

    莙荙味甘,性寒,没有毒。主要的功效是调理脾胃的功能,下气,治疗头风,对五脏有利。

    3-6-32 香菜〔1〕

    味辛,平,无毒。与诸菜同食,气味香,辟腥。

    【注释】

    〔1〕香菜(图3-142):通常可以称之为香菜的有芫荽和罗勒。因芫荽前面已作论述,所以此处所指当为罗勒。香菜为唇形科植物罗勒ocimum basilicum l的全草。为一年生直立草本,全体芳香,高20——70厘米。茎四方形,上部多分枝,表面通常紫绿色,被柔毛。叶对生,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叶柄长07——2厘米。轮伞花序顶生,呈间断的总状排列,每轮生花6朵,或更多;花轴长而被有密柔毛;小坚果4粒,卵形至矩圆形,长约2毫米,暗褐色。花期7——9月。果期8——10月。原产热带亚洲和非洲。我国南中部、南部和东部都有栽培,种子繁殖。茎叶中含有芳香油,其主要成分为罗勒烯、α-蒎烯、1,8-桉叶素、芳樟醇、甲基胡椒酚、丁香油酚、茴香醚、桂皮酸辛酮-3及糠醛等。其味异常芳香,常作为香辛料使用,驱避鱼肉的腥气和怪味。香菜性味辛,温。能疏风行气,化湿消食,活血,解毒。治外感头痛,食胀气滞,脘痛,泄泻,月经不调,跌打损伤,蛇虫咬伤,皮肤湿疮,瘾疹瘙痒。民间有用其鲜叶代茶泡饮,用于消食、去暑、健胃。

    图3-142 香菜

    【译文】

    香菜味辛,性平,没有毒。可以与各种菜一同吃,香菜的气味很香,可以消除菜肴中的腥气。

    3-6-33 蓼子〔1〕

    味辛,温,无毒。主明目,温中,耐风寒,下水气。

    【注释】

    〔1〕蓼子(图3-143):为蓼科植物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 l[persicaria hy-dropiper (l) spach]的果实。原植物水蓼,为一年生草本,高20——80厘米,直立或下部伏地。茎红紫色,无毛,节常膨大,且具须根。叶互生,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托鞘膜质,筒状,有短缘毛;叶柄短。穗状花序腋生或顶生,细弱下垂。瘦果卵形扁平,少有3棱,长25毫米,表面有小点,黑色无光,包在宿存的花被内。花期7——8月。生长在湿地、水边。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蓼子一般在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置通风干燥处。味辛,苦,性平。能温中利水,破瘀散结。治吐泻腹痛,症积痞胀,水气浮肿,痈肿疮疡,瘰疬。其嫩芽可以作为蔬菜,与肉一同炒食或制成“五辛盘”。

    图3-143 蓼子

    【译文】

    蓼子味辛,性温,没有毒。主要的功效是使眼睛明亮,温暖中焦脾胃,增强人对风寒的耐受力,驱逐体内的水气。

    3-6-34 马齿〔1〕

    味酸,寒,无毒。主青盲〔2〕、白翳〔3〕,去寒热,杀诸虫〔4〕。

    图3-144 马齿菜

    【注释】

    〔1〕马齿(图3-144):为马齿苋科植物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 l的全草。一年生肉质草本,全株光滑无毛,高20——30厘米。茎圆柱形,平卧或斜向上,由基部分岐四散,向阳面常带淡褐红色或紫色。呈互生或对生,叶柄极短,叶片肥厚肉质,倒卵形或匙形,长1——3厘米,宽5——14毫米,先端钝圆,有时微缺,基部阔楔形,全缘,上面深绿色,下面暗红色。花两性,较小,黄色,通常3——5朵,丛生枝顶叶腋。蒴果短圆锥形,棕色,盖裂;种子多数,黑褐色,表面具细点。花期5——9月。果期6——10月。生长于田野、荒芜地及路旁。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为民间经常食用的野菜,部分地区有除夕夜吃马齿菜(长命菜)的习俗。全草含大量去甲肾上腺素(25毫克/克鲜草)和多量钾盐。此外还含有二羟基苯乙胺、二羟基苯丙氨酸、苹果酸、柠檬酸、谷氨酸、天冬氨酸、丙氨酸及蔗糖、葡萄糖、果糖、生物碱、黄酮类、强心甙和蒽醌甙。性味酸,寒。入大肠、肝、脾经。能清热解毒,散血消肿。治热痢脓血,热淋,血淋,带下,痈肿恶疮,丹毒,瘰疬。

    〔2〕青盲:病症名。多因肝肾亏衰,精血虚损,目窍萎缩所致。《诸病源候论》:“青盲者,谓眼本无异,瞳子黑白分明,直不见物耳。”指眼外观无异常而逐渐失明者。相当于视神经萎缩。

    〔3〕白翳:翳之色白者称白翳。翳,凡眼内、外障眼病所生遮蔽视线影响视力的症状皆可称翳。

    〔4〕杀诸虫:《全国中草药汇编》:止痢杀菌。主治痢疾,肠炎,腹泻,湿热性黄疸。

    【译文】

    马齿菜味酸,性寒,没有毒。主要的功效是治疗青盲,眼睛里生有白色的翳状物,能驱除体内的寒邪和热邪,杀灭各种寄生虫。

    3-6-35 天花〔1〕

    味甘,平,有毒。与蘑菇稍相似,未详其性。生五台山〔2〕。

    【注释】

    〔1〕天花(图3-145):又称天花蕈。外形与蘑菇稍相似,也是一种食用菌,但由于古人对真菌不能进行细致的分类,所以天花究竟应为何物还有待考证。

    〔2〕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东北——西南走向,长约百余公里。由古老结晶岩构成。北部割切深峻,五峰耸立,峰顶平缓。主峰北台,海拔2 893米。山上多佛寺,主要的有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殊像寺等,还有唐代南禅寺大殿和佛光寺。与普陀、九华、峨眉合称我国佛教四大名山。因夏无炎暑,佛教称为清凉山。

    【译文】

    天花味甘,性平,有毒。外形与蘑菇有点相似,具体的功效不太清楚。生长在五台山。

    图3-145 天花

    3-6-36 回回葱〔1〕

    味辛,温,无毒。温中,消谷,下气,杀虫。久食发病。

    【注释】

    〔1〕回回葱(图3-146):为百合科植物胡葱allium ascalonicum l的鳞茎。为多年生宿根草本。鳞茎细长,纺锤形或圆形,外被赤褐色或铜赤色鳞茎皮。冬季生叶,夏季枯萎,叶圆筒形,细长,长可达30余厘米,先端尖,绿色,柔软。花茎中空,伞形花序顶生。种子黑色。花期3——4月。我国中部、南部有栽培。性味辛,温。主要的功效是温中,下气。治水肿,胀满,肿毒。也可作蔬菜及调味佐料用。

    【译文】

    回回葱味辛,温,没有毒。主要的功效是温暖中焦脾胃,能帮助消化,下气,杀虫。长期食用会引发疾病。

    图3-146 回回葱

    3-6-37 甘露子〔1〕

    味甘,平,无毒。利五藏,下气,清神。名滴露。

    【注释】

    〔1〕甘露子(图3-147):为唇形科植物草石蚕stachyas sieboldi miq的块茎或全草。为多年生草本,直立,基部有匍匐枝,枝端有螺丝形的块茎。茎高30——60厘米,方形,四棱,上有倒生的长刺毛。叶对生;叶片卵形或长椭圆形,叶柄长1——5厘米。花2——6轮,每轮有花3——6朵,集成间断的穗形总状花序,顶生于枝梢。小坚果黑色。花期5——6月。果期6——7月。生长于湿润地或水边、分布较广。有野生也有栽培。块茎中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物、粗纤维及钙、磷、铁等。全草含水苏碱、胆碱、水苏糖。

    图3-147 甘露子

    其块茎可以蒸煮后食用,味道与百合相近。也可腌渍成小菜,品种有咸螺丝菜、酱螺丝菜、虾油螺丝菜、宝塔菜、糖醋宝塔菜等。可入中药。《陆川本草》认为其:“滋养强壮,清补肺金,功类冬虫草。”《贵州草药》认为其:“性平,味甘微辛。”能治风热感冒,虚劳咳嗽,小儿疳积。

    【译文】

    甘露子味甘,性平,没有毒。对五脏有益,下气,使头脑清醒。又叫“滴露”。

    3-6-38 榆仁〔1〕

    味辛,温,无毒。可作酱〔2〕,甚香美。能助肺气,杀诸虫。

    图3-148 榆仁

    【注释】

    〔1〕榆仁(图3-148):为榆科植物榆树ulmus pumila l的果实或种子。外形圆薄如钱,又称榆钱。4——6月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翅,晒干。榆仁可以制成糜羹,也可与玉米面、葱、盐混合后用油炒熟,制成“炒疤拉”。也可生食。其性味微辛,平,无毒。能清湿热,杀虫。治妇女白带,小儿疳热羸瘦。

    〔2〕酱:榆仁酱,用榆仁和面粉等制成的酱。《本草纲目》:“取榆仁水浸一伏时,袋盛,揉洗去涎,以蓼汁拌晒,如此七次,同发过面曲,如造酱法,下盐晒之。每一升,曲四斤,盐一斤,水五斤。”榆仁酱现代仍有生产,其工艺及设备都有较大改进。性味:《本草纲目》:“辛,温,无毒。”功用:《食疗本草》:“能助肺气,杀诸虫,下气,令人能食。又心腹间恶气,内消之,陈者尤良。又涂诸疮癣妙。又卒患冷气心痛,食之瘥,并主小儿痫,小便不利。”

    【译文】

    榆仁味辛,性温,没有毒。可以制成榆仁酱,味道非常香美。能帮助肺气在体内运行,杀灭各种寄生虫。

    3-6-39 沙吉木儿〔1〕

    味甘,平,无毒。温中,益气,去心腹冷痛。即蔓菁根。

    【注释】

    〔1〕沙吉木儿(图3-149):即蔓菁的根。原植物及有关内容可参见本书3-6-2蔓菁条。沙吉木儿,常用蔬菜之一,可生食也可熟食。肉质,球形、扁圆形或有时长椭圆形。可入中药。治卒毒肿起,急痛,疔肿有根,豌豆疮,以及男子阴肿大、核痛等。

    【译文】

    沙吉木儿味甘,性平,没有毒。能温暖中焦脾胃,补气,消除心腹中的冷痛。沙吉木儿就是蔓菁的根。

    图3-149 沙吉木儿

    3-6-40 出莙荙儿〔1〕

    味甘,平,无毒。通经脉,下气,开胸膈。即莙达根也。

    图3-150 出莙荙儿

    【注释】

    〔1〕出莙荙儿(图3-150):为藜科植物菾菜beta vulgaris lvarcruenta alef 的根。又名糖萝卜。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60——120厘米。根肉质肥厚,圆锥形或纺锤形,外皮紫红色或黄白色。茎直立,有沟纹,光亮。基生叶矩圆形,有粗壮的长叶柄;茎生叶较小,菱形或卵形。花序圆锥状;花小,黄绿色,通常2或数个聚生。果聚生,球状,褐色;种子横生,扁平,双凸镜状,种皮革质,红褐色,光亮。原产南欧,我国普遍栽培,以东北及内蒙古栽培较多。肉质根用作蔬菜,可生食、炒食也可刻制成花形作为盘饰。其叶一般用作饲料。根含甜菜碱057%——070%;糖19%——20%,其中主要为蔗糖、果糖和棉子糖;另含戊聚糖、果胶、纤维素、淀粉。此外还含有多种氨基酸、有机酸、水溶性维生素等。

    【译文】

    出莙荙儿味甘,性平,没有毒。有利于经脉中气血的通畅,下气,消除胸膈间的胀闷。

    3-6-41 山丹根〔1〕

    味甘,平,无毒。主邪气腹胀,除诸疮肿。一名百合。

    【注释】

    〔1〕山丹根(图3-151):为百合科植物山丹lilium pucmilum dc的鳞茎。多年生草本,高20——60厘米。鳞茎圆锥形或长卵形,直径18——35厘米,具薄膜,鳞瓣长圆形或长卵形,长2——35厘米,宽07——12厘米,白色。叶散生于茎中部,无柄;叶片条形,长3——10厘米,宽1——3毫米,无毛,先端锐尖,基部渐窄,有1条明显的脉。花一至数朵,生于茎顶或在茎端叶腋间,俯垂,鲜红色或紫红色;花被片6片,长3——45厘米,宽5——7厘米,内花被片稍宽,反卷,无斑点或有少数斑点,蜜腺两边有ru头状突起;雄蕊6个,短于花被,花丝无毛,花药长椭圆形,黄色,具红色花粉粒;子房圆柱形,长约9毫米,花柱比子房长15——2倍。蒴果长圆形。花期7——8月,果期8——10月。生长于山坡、丘陵草地或灌木丛中。分布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江西、湖南、湖北、陕西、四川、贵州等地。鳞茎可食,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物、粗纤维、钙、磷、铁等营养成分。可与米一同煮熬成粥,也可与肉一同煮食,还可制成百合干或制成百合粉。性味甘苦,凉。能除烦热,润肺,止咳,安神。治虚劳咳嗽,吐血,心悸,失眠,浮肿。

    图3-151 山丹根

    【译文】

    山丹根味甘,性平,没有毒。主要治疗因外界邪气侵入体内而造成的腹胀,能消除各种疮肿。别名叫做“百合”。

    3-6-42 海菜〔1〕

    味咸,寒,微腥,无毒。主瘿瘤〔2〕,破气核、痈肿。勿多食。

    【注释】

    〔1〕海菜:从广义上讲,海菜应为海带科植物海带、翅藻科植物昆布和裙带菜的叶状体。从本书的插图(图3-152)和性味来看,此处的海菜应为裙带菜undariapinnatifida (harv) sur的叶状体。原植物为多年生大型褐藻,植物体长约1——2米,宽可达1米。根状固着器纤维状,叉状分枝。叶状体扁平,棕褐色,柔革质,上面散布许多黑色小斑,全面密生黏液腺。春季在柄的两侧着生木耳状、厚而富含胶质的重叠折皱,内含孢子囊群,产生多数游孢子。生于低潮线以下1——4米深处的岩石上。分布于浙江、福建、辽宁等沿海地区。裙带菜含碘、溴、钙约18%、藻胶酸、1,4-噻嗪烷-3-羧酸s-氧化物、核黄素、维生素、丙氨酸、甘氨酸、脯氨酸、别异亮氨酸等氨基酸、有机酸等。裙带菜可以与肉一起炖食,或煮熟后切成细丝加入酱油、醋、味精、盐等调味品制成凉拌菜等。一般利用其所含的碘、碘化物来纠正由缺碘而引起的甲状腺机能不足,同时也可以暂时抑制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新陈代谢率而减轻症状,但不能持久,可做手术前的准备。

    〔2〕瘿瘤:病名。出《中藏经》。瘿与瘤的合称。或单指瘿。瘿,又名大脖子。《说文》:瘿,“颈瘤也”。瘿瘤的名目较多,《圣济总录》有五瘿,为石瘿、泥瘿、劳瘿、忧瘿、气瘿;《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也有五瘿,为石瘿、肉瘿、筋瘿、血瘿、气瘿。发病与水土有关,或忧思郁怒,肝郁不舒,脾失健运,致气滞痰凝而成。症见颈前生长肿物,色红而高突,或蒂小而下垂,有如“璎珞”形状。多指甲状腺肿大一类疾患。

    图3-152 海菜

    【译文】

    海菜味咸,性寒、稍微有点腥气,没有毒。主要治疗瘿瘤,破除瘿瘤结核,治疗痈疮肿痛。不可以多吃。

    3-6-43 蕨菜〔1〕

    味苦,寒,有毒〔2〕。动气发病,不可多食。

    【注释】

    〔1〕蕨菜(图3-153):为凤尾蕨科植物蕨 pteridium aquilinum(l) kuhnvarlatiusculum (desv)undrw的嫩叶。多年生草本。根茎长,粗壮,匍匐,蔓生土中,被茸毛。叶呈三角形或阔披针形,革质,3回羽状复叶;叶轴裸净;叶脉多数,密集,通常叉状分枝,中脉被毛。孢子囊群沿叶缘着生,有变质的叶缘反折而成的假盖。生长于林下草地。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二、三月生芽,幼叶如图所示呈小儿拳状,可在幼嫩时采取,用灰汤煮去涎滑,晒干后作为蔬菜食用,味甜质滑,风味独特。也可腌制成咸菜或制成脱水干菜、罐头等。其根含有淀粉,可经捣烂洗澄制成“蕨粉”。蕨菜性味甘,寒。能清热,滑肠,降气,化痰。治食膈,气隔,肠风热毒。

    〔2〕有毒:应为无毒。《中华本草》认为其性味微涩,甘,凉。可清热解毒,祛风除湿,利水通淋,驱虫。主热毒疮疡,烫伤,脱肛,风湿痹痛。

    未言其有毒。

    图3-153 蕨菜

    【译文】

    蕨菜味苦,性平,有毒。能动气,引发疾病,不可以多吃。

    3-6-44 薇菜〔1〕

    味甘,平,无毒。益气,润肌,清神,强志。

    【注释】

    〔1〕薇菜:为豆科植物大巢菜vicia sativa l的全草。一年生草本,高25——50厘米,栽培者可达90厘米,被稀疏的黄色短柔毛。双数羽状复叶,叶轴末端具卷须;托叶半箭头状;小叶3——16个,矩形或倒披针形,两面均被稀疏的黄色短柔毛,长8——18毫米,阔4——8毫米。总状花序腋生,花1——2个,蝶形,有短花梗,深紫色或玫红色。荚果略扁,成熟时棕色,裂片为2片卷曲的果瓣。花期3——4月。全草蛋白质含量较高,含糖类含量较低;另含微量的氢氰酸。叶含抗坏血酸。根结节含聚-β-羟基丁酸。种子含蛋白质和精氨酸、γ-羟基精氨酸、羟丁氨酸等氨基酸。性味甘辛,寒。能清热利湿,和血祛瘀。治黄疸,浮肿,疟疾,鼻衄,心悸,梦遗,月经不调。《本草纲目》:“薇,生麦田中,原泽亦有。故《诗》云,山有蕨薇。非水草也。即今野豌豆。蜀人谓之巢菜。蔓生,茎叶气味皆似豌豆,其藿作蔬、入羹皆宜。《诗疏》以为迷蕨,郑氏《通志》以为金樱芽,皆谬矣。项氏云,巢菜有大小二种,大者即薇,乃野豌豆之不实者,小者即苏东坡所谓元修菜也,此说得之。”

    【译文】

    薇菜味甘,性平,没有毒。补气,润泽肌肤,使人头脑清醒,增强记忆。

    3-6-45 苦买菜〔1〕

    味苦,冷,无毒。治面目黄,强力,止困,可敷诸疮。

    【注释】

    〔1〕苦买菜:为菊科植物苣荬菜sonchus brachyotus dc的全草。多年生草本,全株有乳汁。茎高30——80厘米。叶互生,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基生叶具短柄,茎生叶无柄。头状花序顶生,单一或呈伞房状,直径2——4厘米,总苞钟形。瘦果长椭圆形,具纵肋,冠毛细软。花期7月至翌年3月。果期8——10月至翌年4月。生于路边、田野。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为春夏期间乡村人经常食用的一种野菜,也作喂养家禽的饲料。性寒,味苦。能清热解毒。治急性细菌性痢疾,喉炎,虚弱咳嗽,内痔脱出发炎,白带。

    【译文】

    苦买菜味苦,性冷,没有毒。治疗面目发黄,增强力量,消除困倦,可以外敷治疗各种疮。

    3-6-46 水芹〔1〕

    味甘,平,无毒。主养神,益气,令人肥健,杀药毒,疗女人赤沃〔2〕。

    【注释】

    〔1〕水芹:为伞形科植物水芹oenanthe javanica (bl) dc的全草。多年生湿生或水生草本,全体光滑无毛,具匍匐茎。茎圆柱形,长可达1米,中空,直立或由匍匐的基部向上伸直,上部多分枝,常伸出水面,下部每节略膨大,通常生多数白色须根;茎表面绿色,有纵条纹。复叶互生,着生在茎下部的叶柄长达10厘米,着生在茎上部的叶近于无柄。复伞形花序顶生,通常与顶生的叶相对。双悬果椭圆形或近圆锥形,上端有宿存的萼齿和花柱,果棱显著隆起,侧棱较其他3棱较宽,木栓质。花期4——5月。喜生于低湿洼地或水沟中。分布范围很广。其茎叶中除含有蛋白质、碳水化物、粗纤维、钙、磷、铁等营养物质之外,尚含有多种游离氨基酸和0066%的挥发油。性味甘辛,凉。入肺、胃经。能清热,利水。治暴热烦渴,黄疸,水肿,淋病,带下,瘰疬,痄腮。其嫩茎可以腌制成咸菜,也可用开水焯过以后拌入其他调料食用。

    〔2〕赤沃:病名。指妇人常有不正常的赤色黏沫状液体排出。有时也将下赤痢者称为赤沃。此处所指应为前者。

    【译文】

    水芹味甘,性平,没有毒。主要的功效是补养精神,益气,使人变得肌肉丰满健康,解金石类药物的毒性。治疗妇女赤沃。

    3-7

    料物性味

    3-7-1 胡椒〔1〕

    味辛,温,无毒。主下气,除藏腑风冷,去痰,杀肉毒。

    图3-154 胡椒

    【注释】

    〔1〕胡椒(图3-154):为胡椒科植物胡椒piper nigrum l的果实。原植物为常绿藤本。茎长达5米许,多节,节处略膨大,幼枝略带肉质。叶互生,革质,阔卵形或卵状长椭圆形,上面深绿色,下面苍绿色。花单性,雌雄异株,或为杂性,成穗状花序,侧生茎节上。浆果球形,直径4——5毫米,稠密排列,果穗圆柱状,幼时绿色,熟时红黄色。种子小。花期4——10月。果期10月到次年4月。生长在荫蔽的树林中。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华南及西南地区有引种。有黑胡椒与白胡椒之分。黑胡椒又名黑川,是在果穗基部的果实开始变红时,剪下果穗,晒干或烘干,即成黑褐色,取下果实,通称“黑胡椒”。白胡椒,又名白川。当全部果实均已变红时采收,用水浸渍数天,擦去外果皮,晒干,则表面呈灰白色,通称“白胡椒”。均含有胡椒碱、胡椒脂碱、胡椒新碱,挥发油含向日葵素、二氢葛缕醇、氧化石竹烯、隐品酮等。内服可用作祛风、健胃剂,外用可作刺激剂、发赤剂。胡椒性味辛,热。入胃、大肠经。能温中,下气,消淡,解毒。治寒痰食积,脘腹冷痛,反胃,呕吐清水,泄泻冷痢。并解食物毒。常用于治疗五脏风冷、冷气心腹痛、反胃等。

    也是烹饪中常用的辛香调料。

    【译文】

    胡椒味辛,性温,没有毒。主要的功效是下气,清除五脏六腑中的风邪冷气,去痰,解肉类的毒。

    3-7-2 小椒〔1〕

    味辛,热,有毒〔2〕。主邪气咳逆,温中,下冷气,除湿痹。

    【注释】

    〔1〕小椒(图3-155):为芸香科植物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的果皮。原植物为灌木或小乔木,高约3——6米。枝灰色或褐灰色,有细小的皮孔及略斜向上生的皮刺;嫩枝被短柔毛。叶互生,单数羽状复叶,小叶通常5——9片,对生,几无柄,叶片卵形、椭圆形至广卵形,长2——5厘米,宽15——3厘米,先端急尖,通常微凹,基部为不等的楔形,边缘钝锯齿状,齿间具腺点,下面在中脉基部有丛生的长柔毛。伞房状圆锥状花序,花色大多为白色或者淡黄色,花被片4——8个;雄花雄蕊5——7个,雌花心皮3——4个,稀6——7个,子房无柄。果球形,通常2——3个,果球颜色大多为青色、红色、紫红色或者紫黑色,密生疣状凸起的油点。种子1,黑色,有光泽。花期3——5月。果期7——10月。野生于路旁、山坡的灌木丛中,或为栽培。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花椒果实含挥发油。挥发油中含牻牛儿醇、柠檬烯、枯醇、甾醇、不饱和有机酸等。为烹饪常用的香辛料,具麻、辣、香味,能除去鱼、肉的腥邪气味。性味辛,温,有毒。入脾、肺、肾经。能温中散寒,除湿,止痛,杀虫,解鱼腥毒。治积食停饮,心腹冷痛,呕吐,噫呃,咳嗽气逆,风寒湿痹,泄泻,痢疾,疝痛,齿痛,蛔虫病,蛲虫病,阴痒,疮疥。临床用于治疗蛔虫性肠梗阻,血吸虫病,蛲虫病,止痛,回乳。古医书中将花椒分为秦椒和蜀椒,如《范子计然》:“蜀椒,出武都,赤色者善。秦椒,出陇西天水,细者善。”陶宏景:“秦椒今从西来,形似椒而大,色黄黑,味亦颇有椒气,或呼为大椒。”“蜀椒,出蜀郡北部,人家种之,皮肉厚,腹里白,气味浓。凡用椒皆火微熬之,令汗出,谓为汗椒,令有势力。椒目冷利去水,别入药,不得相杂。”

    图3-155 小椒

    〔2〕有毒:《中华本草》:“有小毒。”

    【译文】

    小椒味辛,性热,有毒。主要治疗邪气上冲造成的咳逆,温暖中焦脾胃,消散体内的冷气,可以治疗湿痹。

    3-7-3 良姜〔1〕

    味辛,温,无毒。主胃中冷逆,霍乱,腹痛,解酒毒。

    【注释】

    〔1〕良姜(图3-157):即高良姜。为姜科植物高良姜alpinia officinarum hance 的根茎。原植物为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根茎圆柱状,横走,节上生根。茎丛生,直立。叶2列;无柄;叶片狭线状披针形,叶鞘开放,抱茎。

    圆锥形总状花序,顶生,长5——15厘米,花稠密;小苞片宿存;花两性,具短柄;萼筒状;花冠管漏斗状,浅肉红色,外面被疏短柔毛;子房下位,3室,花柱细长,基部下方具2个合生的圆柱形蜜腺。蒴果不开裂,球形,直径约12厘米,被短毛,熟时橘红色。种子具假种皮,有钝棱角,棕色。花期4——10月。生长于路边、山坡的草地或灌木丛中。广东的雷州半岛、海南、广西、云南、台湾等地有分布也有栽培。干燥的根茎,圆柱形,弯曲,多分歧,长4——6厘米,直径1——15厘米,表面暗红棕色,有纵皱纹与灰棕色波状环节,每节长05——1厘米,下侧面有圆形的细根残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红黄色或棕红色,较粗糙。气芳香,味辛辣。以粗壮、坚实、红棕色、味香辣者为佳。根茎含挥发油05%——15%,其中主要成分是1,8-桉叶素、桂皮酸甲酯、丁香油酚、蒎烯、荜澄茄烯,尚含黄酮类高良姜素、山柰素、山柰酚、槲皮素、异鼠李素和具有辛辣味的高良姜酚。性味辛,温。入脾胃经。能温胃,祛风,散寒。行气,止痛。治脾胃中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噎膈反胃,食滞,瘴疟,冷癖。临床用于治疗卒心腹绞痛如刺、两胁支满、烦闷不可忍;养脾温胃,去冷消痰。治心脾痛,霍乱吐痢腹痛,诸寒疟疾,风牙疼痛,腮颊肿痛。因其气味辛香,也可用于烹饪。

    图3-157 良姜

    【译文】

    良姜味辛,性温,没有毒。主要治疗胃部受到冷邪的侵袭而造成的胃气上逆不顺,可以治霍乱、腹痛,解酒毒。

    3-7-4 茴香〔1〕

    味甘,温,无毒。主膀胱、肾经冷气,调中,止痛,住呕。

    图3-157 茴香

    【注释】

    〔1〕茴香(图3-157):为伞形科植物茴香foeniculum vulgare mill 的果实。原植物为多年生草本,有强烈的香气。茎直立,圆柱形,高05——15米,上部分枝,灰绿色,表面有细纵纹。茎生叶互生,近基部呈鞘状,宽大抱茎,边缘有膜质波状狭翅;叶片3——4回羽状分裂,最终裂片线形至丝形。复伞形花序顶生,每一伞形花序有花5——30,小伞梗纤细。长4——10毫米;不具总苞和小总苞;花小,无花萼;花瓣5,金黄色,广卵形,长约15毫米,宽约1毫米。双悬果,卵状长圆形,长5——8毫米,宽约2毫米,外表黄绿色,顶端残留黄褐色柱基,聚合果椭圆形,有5条隆起的纵棱,每个棱槽内有一个油管,合生面有2个油管。花期6——9月,果期10月。我国各地普遍栽培。种子含挥发油约3%——6%,主要成分为茴香醚50%——60%、小茴香酮18%——20%。此外还含有少量的α-蒎烯、α-水芹烯等。性味辛,温。入肾、膀胱、胃经。能温肾散寒,和胃理气。治寒疝,小腹冷痛,肾虚腰痛,胃痛,呕吐,干湿脚气。我国部分地区喜将茴香的嫩茎叶作为蔬菜食用。茴香子一般用作香辛调味料,既可杀鱼肉的腥膻不良气味,又可帮助消化。

    【译文】

    茴香味甘,性温,没有毒。主要的功效是清除膀胱经、肾经中的冷气,调和脾胃功能,止痛,止呕。

    3-7-5 莳萝〔1〕

    味辛,温,无毒。健脾开胃,温中,补水藏,杀鱼、肉毒。

    图3-158 莳萝

    【注释】

    〔1〕莳萝(图3-158):为伞形科植物莳萝ahum graveolens l的果实。原植物为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茎直立,平滑,高60——90厘米。叶互生,有长柄,基部扩张呈鞘状,抱茎,叶3——4回羽状分裂,裂片线形,最后裂片长至18毫米。复伞形花序,直径大至15厘米,花梗稍不等长,无总苞及小总苞;花细小,花瓣5,黄色,向内弯曲,早落。双悬果稍扁,广椭圆形。花期夏季,果期冬季。各地都有野生或栽培。干燥的果实多数裂成分果,呈扁平广椭圆形,长约3——4毫米,宽2——3毫米,厚约1毫米。外表棕色,背面有3条不甚分明的肋线延伸作翅状,少数未分离的双悬果基部有残存果柄。气微香。果实含葛缕酮、柠檬烯、莳萝油脑、佛手柑内酯、伞形花内酯金合欢醚、蜡、γ-谷甾醇。性味辛,温。入脾、肾经。能温脾肾,开胃,散寒,行气,解鱼肉毒。治痧秽呕逆,腹中冷痛,寒疝,痞满少食。但由于其性味辛香燥烈,耗气伤津,止可借以行经,不可独用重用。

    【译文】

    莳萝味辛,性温,没有毒。强健脾胃,增进食欲,温暖中焦脾胃,补益肾脏,消解鱼、肉的毒性。

    3-7-6 陈皮〔1〕

    味甘,平,无毒。止消渴,开胃气,下痰,破冷积。

    【注释】

    〔1〕陈皮(图3-159):为芸香科植物福橘或朱橘等多种橘类的果皮。原植物参见本书3-5-12橘条。药材分为“陈皮”和“广陈皮”。1陈皮:常剥成数瓣,基部相连,有的呈不规则的片状,厚 1——4毫米。外表面橙红色或红棕色,有细皱纹及凹下的点状油室;内表面浅黄白色,粗糙,附黄白色或黄棕色筋络状维管束。质稍硬而脆。气香,味辛、苦。2广陈皮:常 3瓣相连,形状整齐,厚度均匀,约1毫米。点状油室较大,对光照视,透明清晰。质较柔软。果皮含有的挥发油对胃肠道有温和刺激作用,可促进消化液的分泌,排除肠管内积气,增加食欲。陈皮也是一味常用中药。性味甘苦,温。入脾、肺经。能理气,调中,燥湿,化痰。治胸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哕逆,咳嗽痰多,亦解鱼、蟹毒。

    图3-159 陈皮

    【译文】

    陈皮味甘,性平,没有毒。治疗消渴,增进食欲,祛痰,治疗腹内因寒邪侵袭而造成的冷积病。

    3-7-7 草果〔1〕

    味辛,温,无毒。治心腹痛,止呕,补胃,下气,消酒毒。

    【注释】

    〔1〕草果(图3-160):为姜科植物草果amomum tsaoko crevost et lem的果实。原植物为多年生草本,丛生,高达25米。根茎横走,粗壮有节,直径约25厘米。茎圆柱状,直立或稍倾斜。叶2列;具短柄或无柄;叶片长椭圆形或狭长圆形,长约55厘米,宽达20厘米,两面均光滑无毛;叶鞘开放,包茎,叶舌长08——12厘米。穗状花序从根茎生出,长约13厘米,直径约5厘米。蒴果密集,长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25——45厘米,直径约2厘米,顶端具宿存的花柱,呈短圆状突起,熟时红色,外表面呈不规则的纵纹。花期5——6月。果期9——10月。栽培或野生于疏林下。分布于云南、广西、贵州等地。干燥的果实呈椭圆形,具三钝棱,长2——4厘米,直径1——25厘米。顶端有一圆形突起,基部附有节果柄。表面灰棕色至红棕色,有显著纵沟及棱线。果皮有韧性,易纵向撕裂。子房3室,每室含种子8——11枚,集成长球状。种子四至多面形,长宽均为5毫米,表面红棕色,有纵直的纹理,在较狭的一端有一凹窝状的种脐,合点在背面中央,成一小凹穴。合点与种脐间有一纵沟状的种脊。种子破碎时发出特异的臭气,味辛辣。以个大、饱满、表面红棕色为佳。种子含挥发油等,有较强的芳香气味,可作为烹饪中使用的香辛料。本书中有很多食疗方是用草果与其他物料共同制成的。其性味辛,温。能燥湿除寒,祛痰截疟,消食化积。治疟疾,痰饮痞满,脘腹冷痛,反胃,呕吐,泻痢,食积。

    图3-160 草果

    【译文】

    草果味辛,性温,没有毒。治疗心腹部的疼痛,止呕吐,对胃有补益作用,下气,解酒毒。

    3-7-8 桂〔1〕

    味甘、辛,大热,有毒〔2〕。治心腹寒热,冷痰〔3〕,利肝、肺气。

    【注释】

    〔1〕桂(图3-161):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 的干皮及枝皮。原植物常绿乔木,高12——17米。树皮灰褐色,芳香,幼枝略呈四棱形。叶互生,革质;长椭圆形至披针形,长8——17厘米,宽35——6厘米,上面绿色,有光泽,下面灰绿色,被细柔毛;叶柄粗壮,长1——2厘米。圆锥花序腋生或近顶生,长10——19厘米,被短柔毛;花小,直径约3厘米;花梗长约5毫米。浆果椭圆形或倒卵形,先端稍平截,暗紫色,长约12——13毫米,外有宿存花被。种子长卵形,紫色。花期5——7月。果期至次年2——3月。

    图3-161 桂

    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地。药材分为官桂、企边桂、板桂,均以皮细肉厚、断面紫红色、油性大、香气浓、味甜微辛、嚼之无渣者为佳。皮含桂皮油1%——2%,主要成分为桂皮醛(75%——90%),并含少量的乙酸桂皮酯、乙酸苯丙酯等,但不含丁香油酚。性味辛甘,热。入肾、脾、膀胱经。能补元阳,暖脾胃,除冷积,通血脉。治命门火衰,肢冷脉微,亡阳虚脱,腹痛泄泻,寒疝奔豚,腰膝冷痛,经闭症瘕,阴疽,流注,以及虚阳浮越、上热下寒。也为常用的香辛料之一。

    〔2〕有毒:存疑待考。

    〔3〕冷痰:病名,见《诸病源候论》卷十二。为阳虚寒湿相搏的痰症。症多见足膝酸软、腰背强痛、肢节冷痹、骨痛。

    【译文】

    桂味甘、辛,性大热,有毒。治疗因寒邪和热邪的侵袭心腹而造成的病症,可以治疗冷痰,对肝气、肺气的运行有利。

    3-7-9 姜黄〔1〕

    味辛、苦,寒,无毒。主心腹结积,下气,破血,除风热。

    【注释】

    〔1〕姜黄(图3-162):为姜科植物姜黄curcuma longa l 或郁金curcuma aromatica salisb 的根茎。1姜黄:多年生草本。根粗壮,末端膨大成长卵形或纺锤状块根,灰褐色。根茎卵形,内面黄色,侧根茎圆柱状,红黄色。叶根生,2列;叶片长椭圆形,长20——40厘米,宽6——1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狭成柄。花茎由叶鞘内抽出,穗状花序稠密;苞片阔卵圆形,每苞片内含小花数朵,顶端苞片卵形或狭卵形,腋内无花。蒴果膜质,球形,3瓣裂。种子卵状长圆形,具假种皮。花期8——11月。栽培或野生于平原、山间草地或灌木丛中。分布于福建、广东、陕西、云南、四川、湖北、江西、台湾等地。2郁金:

    多年生宿根草本。根粗壮,末端膨大成长卵形块根。块茎卵圆状,侧生,根茎圆柱状,断面黄色。叶基生,长圆形,长15——37厘米,宽7——10厘米,先端尾尖,基部圆形或三角形。穗状花序。花期4——6月。分布于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西、四川、云南等地。姜黄含挥发油45%、6%,挥发油中含姜黄酮58%、姜油烯25%、水芹烯1%、1,8-桉叶素1%、香桧烯06%、龙脑05%、去氢姜黄酮等。还含有姜黄素、阿拉伯糖、果糖、葡萄糖、脂肪油、淀粉、草酸等。性味辛苦,温。入脾、肝经。能破血,行气,通经,止痛。治心腹痞满胀痛,臂痛,症瘕,妇女血瘀经闭,产后瘀停腹痛,跌扑损伤,痈肿。可用作调味料,如与胡椒、茴香混合制成“咖喱粉”。

    图3-162 姜黄

    【译文】

    姜黄味辛、苦,性寒,没有毒。主要治疗心腹中的结积,下气,破除消散瘀血,清除侵入人体的风、热邪气。

    3-7-10 荜拨〔1〕

    辛,温,无毒。温中,下气,补腰脚痛,消食,除胃冷。

    【注释】

    〔1〕荜拨(图3-163):为胡椒科植物荜菝 piper longum l的未成熟果穗。原植物为多年生草质藤本。茎横卧,质柔软,有棱角和槽,幼时密被短柔毛。叶互生,叶片长圆形或卵形,全缘,上面近光滑,下面脉上被短柔毛,掌状叶脉通常5——7条。花单性,雌雄异株,穗状花序;果穗圆柱状,稍弯曲,长2——45厘米,直径5——8毫米。总果柄多已脱落。表面黑褐色,由多数细小的瘦果聚集而成,排列紧密整齐,形成交错的小突起。小瘦果略呈圆球形,被苞片,直径约1毫米。质坚硬,断面微红,胚乳白色。有特异香气,味辛辣。以肥大、质坚实、味浓者为佳。分布于我国云南、广东等地。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越南亦有分布。果实含胡椒碱、棕榈酸、四氢胡椒酸、挥发油、芝麻素等。荜拨中提出的精油对白色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杆菌、蜡样芽孢杆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性味辛,热。入脾、胃经。能温中,散寒,下气,止痛。治心腹冷痛,呕吐吞酸,肠鸣泄泻冷痢,阴疝,头痛,鼻渊,齿痛。古代的部分食疗方中有用荜拨作辅料的,如用牛奶子煎荜拨治疗腹泻。

    图3-163 荜拨

    【译文】

    荜拨味辛,性温,没有毒。主要的功效是温暖中焦脾胃,下气,治疗因虚弱而引起的腰脚疼痛,能帮助消化,驱除胃中的冷邪。

    3-7-11 缩砂〔1〕

    味辛,温,无毒。主虚劳,冷泻,宿食不消,下气。

    图3-164 缩砂

    【注释】

    〔1〕缩砂(图3-164):即砂仁。又名缩砂仁、缩砂蜜等。为姜科植物阳春砂amomum villosum lour或缩砂amomum xanthioides wall的成熟果实或种子。原植物1阳春砂:为多年生草本,高达15米。根茎圆柱形,横走,细小有节,节上有筒状的膜质鳞片,棕色,茎直立。叶2列,无柄;叶片狭长圆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4——40厘米,宽2——5厘米;叶鞘开放,抱茎;叶舌短小,淡棕色。花茎由根茎抽出,穗状花序球形,疏松。蒴果,近球形,不开裂,直径约15厘米,具刺状凸起,熟时红棕色,种子多数,芳香。花期3——6月。果期6——8月。生于山谷林下,阴湿地,或栽培。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等地。2缩砂:多年生草本,高达3米。根茎横走。茎直立。叶线状披针形,长153——35厘米,宽4——7厘米;叶鞘革质,光滑;叶舌长4毫米,革质。花茎被绢毛,具鳞片叶;穗状花序,呈球形。蒴果坚硬,长椭圆形或球状三角形,直径约2厘米,具刺,棕色。栽培或野生。分布于越南、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地。药材分阳春砂仁,主产广东、广西;进口砂仁(又称西砂仁,即缩砂仁),主产越南、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地。以阳春砂质量最优。砂仁含有挥发油,性味辛,温。入脾、胃经。能行气调中,和胃,醒脾。治腹痛痞胀,胃呆食滞,噎膈呕吐,寒泻冷痢,妊娠胎动。砂仁也常用作调味料,主要用于煮制禽畜肉类,或与胡椒、桂皮等一同制成卤料及混合香料。

    【译文】

    缩砂味辛,性温,没有毒。主要治疗虚劳,受寒而引起的腹泻,消化不良,能下气。

    3-7-12 荜澄茄〔1〕

    味辛,温,无毒。消食,下气,去心腹胀,令人能食。

    图3-165 荜澄茄

    【注释】

    〔1〕荜澄茄(图3-165):为胡椒科植物荜澄茄piper cubeba l或樟科植物山鸡椒litsea cubeba(lour) pers的果实。1荜澄茄:为常绿攀援性藤本,茎长约6米。叶互生;叶片椭圆状卵形或长卵形,基部圆形或斜心脏形,先端渐尖,全缘,两面均光滑无毛。花单性,雌雄异株,成单生的穗状花序,长约10厘米;花小,白色,无花被。核果球形,直径约5毫米,黑褐色,果期8——9月。药材为荜澄茄未成熟的干燥核果,上部近圆球形,直径3——6毫米。表面暗棕色至棕黑色,有网状皱纹,顶端有一小突起的柱头遗迹,不甚明显。基部果皮延长,形成细直的假果柄,长3——7毫米,直径1毫米以下,表面有纵皱纹。外果皮薄而坚脆。内含未成熟的种子1粒,黄棕色,富油质,有的皱缩干瘪。气强烈芳香,味苦。产印度尼西亚、马来半岛、印度、西印度群岛等地。2山鸡椒: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约5米。枝叶芳香。叶互生,纸质,披针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长5——11厘米,宽15——3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叶柄纤细,长10——20毫米。花单性,雌雄异株,先叶开放或同时开放。浆果状核果,球形,直径4——6毫米,黑色。种子有脊棱。花期2——3月。果期7——8月。生于灌木丛、疏林或林中路旁、水边。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地。药材为山鸡椒成熟的果实,近圆球形,直径3——6毫米。外皮棕黑色或黑褐色,有微细的网状皱纹。果基部常可见残留的小形宿萼,具6齿,下连细长的果柄,均易脱落。外果皮及中果皮柔软多油,内果皮薄而坚脆。内含种子1粒,子叶2片,黄棕色,富油质。气强烈芳香,味稍辛辣而苦,略如老姜。以粒圆、气味浓厚、富油质者为佳。主产广西、浙江、江苏、安徽。此外其他地方亦产。目前的商品荜澄茄均用此种。荜澄茄果实含挥发油10%——18%、荜澄茄素25%、树脂3%、荜澄茄酸17%、脂肪油15%、淀粉18%、树胶8%、色素7%。山鸡椒果实含挥发油约5%,脂肪油约40%。性味辛,温。入脾、肾经。能温暖脾肾,健胃消食。治食积气胀,脘腹冷痛,反胃呕吐,肠鸣泄泻,痢疾,痰癖。荜澄茄与山鸡椒也可用作调味料。

    【译文】

    荜澄茄味辛,性温,没有毒。帮助消化,下气,治疗心腹部发胀,能增进食欲。

    3-7-13 甘草〔1〕

    味甘,平,无毒。和百药,解诸毒。

    【注释】

    〔1〕甘草(图3-166):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 的根及根状茎。原植物为多年生草本,高约30——70厘米。根茎圆柱状;主根甚长,粗大。茎直立,稍带木质。叶互生,奇数羽状复叶,小叶7——17枚,椭圆形卵状。总状花序腋生,淡紫红色,蝶形花。长圆形夹果,有时呈镰刀状或环状弯曲,密被棕色刺毛状腺毛。种子扁圆形。花期6——7月。果期7——9月。干燥的根呈长圆柱形,不分枝,多截成长30——120厘米的段,直径06——33厘米。带皮甘草以外皮细紧、有皱沟、红棕色、质坚实、粉性足、断面黄白色者为佳;外皮粗糙、灰棕色、质松、粉性小,断面深黄色为次;外皮棕黑色、质坚硬、断面棕黄色、味苦者不可入药。粉草为去掉外皮的甘草,较带皮甘草为佳。主产内蒙古、甘肃;其次为陕西、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青海、新疆等地。以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旗所产品质最优。甘草性味甘,平。入脾、胃、肺经。能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炙用,治脾胃虚弱,食少,腹痛便溏,劳倦发热。肺痿咳嗽,心悸,惊痫;生用,治咽喉肿痛,消化性溃疡,解药毒及食物中毒。临床用于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阿狄森氏病、席汉氏综合征、尿崩症、支气管哮喘、传染性肝炎、急性血吸虫病、疟疾、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腓肠肌痉挛、先天性肌强直、血栓性静脉炎、子宫颈糜烂、皮肤炎症、手足皲裂、眼科炎症、冻伤等。也可用于糖果、卷烟、医药等行业。

    【译文】

    甘草味甘,性平,没有毒。能调和各种药物,能解各种毒性。

    图3-166 甘草

    3-7-14 芫荽子〔1〕

    辛,温,无毒。消食,治五藏不足,杀鱼、肉毒。

    图3-167 芫荽子

    【注释】

    〔1〕芫荽子(图3-167):为伞形科植物芫荽的果实。原植物参见本书3-6-3芫荽。8——9月果实成熟时采取果枝,晒干,打下果实,除净杂质,再晒干。果实呈圆球形,直径3——5毫米,顶端可见2裂的花柱残迹,围绕花柱有5个宿萼裂片,基部圆钝,常附有残存果梗,外面淡棕色或黄棕色,较粗糙,有10条波纹状的初生棱线和12条直出的次生棱线,初生棱线常不很明显。果实稍坚硬。气香,用手揉碎,散发出特殊而浓烈的香气,味微辣。以籽粒饱满、洁净、无杂质者为佳。果实含挥发油1%——14%,脂肪26%;种子含挥发油1%,脂肪20%——25%,糖类20%,含氮物质13%——15%,无机物7%。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是d-芳樟醇,其他尚有α-、β-蒎烯,二戊烯,α-、β-、γ-蓊油烯、对-聚伞花素,多量的油酸,少量的Δ5,6-十八碳烯酸,以及黄酮甙等。干燥成熟的果实为弱的芳香剂,一般可与其他药合用作矫味剂。也能促进胃肠腺体分泌,还能促进胆汁分泌。性味辛酸,平,无毒。有透疹,健胃之功能。治痘疹透发不畅,饮食乏味,痢疾,痔疮。

    【译文】

    芫荽子味辛,性温,没有毒。能帮助消化,治疗因五脏功能减弱而引起的疾病,消解鱼、肉的毒性。

    3-7-15 干姜〔1〕

    味辛,温、热,无毒。主胸膈咳逆〔2〕,止腹痛、霍乱、胀满。

    图3-168 干姜

    【注释】

    〔1〕干姜(图3-168):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茎。原植物参见本书图3-7-16生姜。干燥根茎为扁平、不规则的块状,有指状分枝。气芳香,味辛辣。以质坚实,外皮灰黄色、内灰白色,断面粉性足,少筋脉者为佳。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根茎含树脂、淀粉等。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姜烯、水芹烯、莰烯、姜烯酮、姜辣素、姜酮、龙脑、姜醇、柠檬醛等。性味辛,热。入脾、胃、肺经。能温中逐寒,回阳通脉。治心腹冷痛,吐泻,肢冷脉微,寒饮喘咳,风寒湿痹,阳虚吐、衄、下血。因其味辛辣芳香可杀鱼、肉腥气,也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调味料。

    〔2〕胸膈咳逆:指咳逆发生于胸腔和膈膜部位。

    【译文】

    干姜味辛,性温、热,没有毒。主要治疗胸膈咳逆,可以止腹痛,治霍乱,消除肚腹胀满的病症。

    3-7-16 生姜〔1〕

    味辛,微温。主伤寒头痛、咳逆上气,止呕,清神。

    图3-169 生姜

    【注释】

    〔1〕生姜(图3-169)。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鲜根茎。原植物为多年生草本,高40——100厘米。根茎肉质,扁圆横走,分枝,具芳香和辛辣气味。叶互生,2列,无柄,有长鞘,抱茎;叶片线状披针形,长15——20厘米,宽约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狭,光滑无毛;叶舌长1——3毫米,膜质。花茎自根茎抽出,长约20厘米;穗状花序椭圆形,稠密,长约5厘米,宽约25厘米;苞片卵圆形,长约25厘米,先端具硬尖,绿白色,背面边缘黄色。蒴果3瓣裂,种子黑色。花期7——8月(栽培的很少开花)。果期12月到翌年1月。全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鲜根茎为扁平不规则的块状,并有枝状分枝,各枝顶端有茎痕或芽,表面黄白色或灰白色,有光泽,具浅棕色环节,质脆,折断后有汁液渗出;断面浅黄色,有一明显环纹,中间稍现筋脉。气芳香而特殊,味辛辣。以块大、丰满、质嫩者为佳。嫩姜可以直接作为蔬菜食用,也可用糖、盐、酱、醋等加工制成不同风味的小吃或小菜,如糖冰姜、酱生姜等。稍老的姜常用作日常调味料。生姜含挥发油025%——30%,主要成分为姜醇、姜烯、水芹烯、莰烯、柠檬醛、芳樟醇、甲基庚烯酮、壬醛、d-龙脑等。其辣味成分为姜辣素,分解后则变成油状辣味成分姜烯酮和结晶性辣味成分姜酮、姜萜酮的混合物。又含天冬素、哌啶酸-2,以及谷氨酸、天门冬氨酸、丝氨酸、甘氨酸等。此外尚含有树脂状物质及淀粉。味辛,温。入肺、胃、脾经。能发表,散寒,止呕,开痰。治感冒风寒,呕吐,痰饮,喘咳,胀满,泄泻;解半夏、天南星及鱼蟹、鸟兽肉毒。临床用于治疗风湿痛、腰腿痛、胃十二指肠溃疡、疟疾、急性细菌性痢疾、蛔虫性肠梗阴、急性睾丸炎,以及半夏、乌头、闹羊花、木薯、百部等中毒。

    【译文】

    味辛,性微温。主要治疗感受风寒而引起的头痛、咳逆上气,能治疗呕吐,使头脑清醒。

    3-7-17 五味子〔1〕

    味酸,温,无毒。益气,补精,温中,润肺,养藏,强阴〔2〕。

    图3-170 五味子

    【注释】

    〔1〕五味子(图3-170):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turcz) baill的果实。原植物为落叶木质藤本,茎长4——8米,小枝灰褐色,叶互生,柄细长;叶倒卵形至椭圆形,在老枝上的簇生,在幼枝上的互生。开乳白色或淡红色小花,单性,雌雄同株或异株,单生或簇生于叶腋,有细长花梗。夏秋结浆果,球形,聚合成穗状,成熟时呈紫红色。浆果球形,直径5——7毫米,成熟时呈深红色,内含种子1——2枚。花期5——7月。果期8——9月。生于向阳坡杂木林中,缠绕在其他植物上。分布于东北、华北、湖北、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干燥果实略呈球形或扁球形,直径5——8毫米。外皮鲜红色、紫红色或暗红色,显油润,有不整齐的皱缩。果肉柔软,常数个粘在一起;内含种子1——2枚,肾形,棕黄色,有光泽,坚硬,种仁白色。果肉气微弱而特殊,味酸。种子破碎后有香气,味辛而苦。以紫红色、粒大、肉厚、有油性及光泽者为佳。主产辽宁、黑龙江、河北等地,商品习称“北五味子”。果实含挥发油3%,其中有多量的倍半蒈烯、β-花柏烯及衣兰烯等。干果中含柠檬酸12%、苹果酸10%及少量的酒石酸。尚含有单糖类、树脂等。种子含脂肪油约33%,其非皂化部分含有强壮剂的有效成分五味子素及五味子醇。还含挥发油约16%,主要成分为柠檬醛。此外还含有叶绿素、甾醇、维生素c、e,树脂,鞣质及少量糖类。性味酸,温。入肺、肾经。能敛肺,滋肾,生津,收汗,涩精。治肺虚喘咳,口干作渴,自汗,盗汗,劳伤羸瘦,梦遗滑精,久泻久痢。五味子商品中尚有一种“南五味子”,又称“西五味子”,为木兰科南五味子属植物南五味子kadsura longepedunculata fi et gagnep的果实。其果粒较小,直径4——6毫米。表面棕红色至暗棕色,干瘪,皱缩,肉较薄,味微酸,品质较差。产于四川、湖北、陕西,山西、云南等地。

    〔2〕强阴:可以理解为能治疗因阴分不足、津液亏损等造成的病症。

    【译文】

    五味子味酸、性温,没有毒。主要的功效是补气,能补益男子的精气,温暖中焦脾胃,润肺,调整补养五脏的功能,治疗阴虚。

    3-7-18 苦豆〔1〕

    味苦,温,无毒。主元藏虚冷,腹胁胀满,治膀胱疾。

    图3-171 苦豆

    【注释】

    〔1〕苦豆(图3-171):即胡芦巴。为豆科植物胡芦巴trigonella foenum-graecum l的种子。原植物为一年生草本,高20——80厘米,全株有香气。茎直立,多丛生,被疏毛。三出复叶互生;小叶长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35厘米,宽05——15厘米,两边均生疏柔毛;叶柄长,托叶与叶柄连合。花无梗,1——2朵,腋生;花萼筒状;花冠蝶形,白色,后渐变淡黄色,基部微带紫色;雄蕊10,二体;子房线形。荚果细长,扁圆筒状,略弯曲,长6——11厘米,宽05厘米,具网脉及柔毛,先端有长喙。种子10——20粒,棕色,有香气。花期4——6月,果期7——8月。多栽培。主产安徽、四川、河南等地。性味苦,温。入肾、肝经。能补肾阳,祛寒湿。治寒疝,腹胁胀满,寒湿脚气,肾虚腰酸,阳痿。《本草纲目》认为:“胡芦巴,右肾命门药也,元阳不足,冷气潜伏,不能归元者宜之。”古时曾作烹饪用的调味料,现在已不大使用。

    【译文】

    苦豆味苦,性温,没有毒。主要治疗肾脏虚冷,腹胁部胀满,膀胱疾病。

    3-7-19 红曲〔1〕

    味甘,平,无毒。健脾,益气,温中。淹鱼、肉内用。

    【注释】

    〔1〕红曲:异名赤曲、红米、福曲。为曲霉科真菌紫色红曲霉monascuspurpureus went寄生在粳米上而成的红曲米。外观为不规则形的颗粒,状如碎米;外表棕红色,质脆,断面粉红色,微有酸气,味淡。以红透质酥、陈久者为佳。其制作方法有:1在土壤为红色的地方,挖一深坑,在坑之上下周围铺以篾席,将粳米倒入其中,上压以重石,使其发酵,而变成红色。经三四年后,米粒外皮呈红紫色。内心亦为红色,即表示熟透。2用白粳米淘洗干净后,做成米饭。加入曲母经发酵制成。红曲为常用的食品染色剂,多用于腌制或卤制禽畜肉类。也入中药,性味甘,温。入肝、脾、大肠经。能活血化瘀,健脾消食。治产后恶露不尽,瘀滞腹痛,食积饱胀,赤白下痢,跌打损伤。

    【译文】

    红曲味甘,性平,没有毒。能健脾,补气,温暖中焦脾胃。腌制鱼、肉等食物的时候用红曲当佐料与颜料。

    3-7-20 黑子儿〔1〕

    味甘,平,无毒。开胃,下气。烧饼内用,极香美。

    【注释】

    〔1〕黑子儿:为伞形科植物马蕲的种子。《本草纲目》菜部第二十六卷有:“马蕲与芹同类而异种,处处卑湿地有之。三、四月生苗,一本丛出如蒿,白毛蒙茸,嫩时可茹。叶似水芹而微小,似芎䓖叶而色深。五、六月开碎花,攒簇如蛇床子及莳萝花,青白色。结实亦似莳萝子,但色黑而重尔。其根白色,长者尺许,气亦香而坚硬,不可食。子,甘辛,温,无毒。治心腹胀满,开胃下行消食,调味用之。”

    【译文】

    黑子儿味甘,性平,没有毒。能开胃口,下气。制作烧饼时,用黑子作调料,味道极其香美。

    3-7-21 马思荅吉〔1〕

    味苦、香,无毒。去邪、恶气,温中利膈,顺气止痛,生津解渴,令人口香。生回回地面,云是极香种类。

    【注释】

    〔1〕马思荅吉:有人认为马思答吉为阿拉伯语汉字译音,即“乳香”。

    【译文】

    马思荅吉味苦、香,没有毒。驱除邪气、恶气,温暖中焦脾胃,通利胸膈,顺气,止痛,生津,解渴,使人口中有香气。生长在回族人居住的地区,据说是一种香味非常浓烈的物料。

    3-7-22 咱夫兰〔1〕

    味甘,平,无毒。主心忧郁积,气闷不散,久食令人心喜。即是回回地面红花,未详是否。

    【注释】

    〔1〕咱夫兰:即藏红花。为鸢尾科植物番红花花柱的上部及柱头。原植物番红花crocus sativus l 又名撒法兰。《本草纲目》:“番红花,出西番回回地面及天方国,即彼地红蓝花也。元时以入食馔用。按张华《博物志》言,张骞得红蓝花种于西域,则此即一种,或方域地气稍有异耳。”为多年生草本。地下鳞茎扁球形,大小不一,直径05——10厘米,外被褐色膜质鳞叶。叶9——15片,自鳞茎生出,基部为3——5片广阔鳞片叶,长15——35厘米,宽2——4毫米,边缘反卷,具细毛。花顶生;花被6片,倒卵圆形,淡紫色,花筒细管状;雄蕊3,花药基部箭形;子房下位,3室,花柱细长,黄色,柱头3,膨大呈漏斗状,伸出花被筒外而下垂,深红色。蒴果,长形,具三钝棱,长约3厘米,宽约15厘米。种子多数,圆球形,种皮革质。花期11月上旬到中旬。分布在南欧各国及伊朗等地。我国部分地区引种栽培。花含藏红花素约2%,系藏红花酸与二分子龙胆二糖结合而成的酯,又含藏红花酸甲酯、藏红花苦素约2%、挥发油04%——13%。其煎剂对小鼠、豚鼠、兔、犬及猫的离体子宫及在位子宫均有兴奋作用,小剂量可使子宫发生紧张性或节律性收缩,大剂量能增高子宫紧张与兴奋性,自动收缩率增强,甚至达到痉挛程度,已孕子宫更为敏感。也可使麻醉狗、猫血压降低,并能维持较长时间。此外对呼吸还有兴奋作用。藏红花性味甘,平。入心、肝经。能活血化瘀,散郁开结。治忧思郁结,胸膈痞闷,吐血,伤寒发狂,惊怖恍惚,妇女经闭,产后瘀血腹痛,跌扑肿痛。藏红花元时虽已入食馔,但因对已孕子宫有刺激作用,所以一般不作调味品。

    【译文】

    咱夫兰味甘,性平,没有毒。主要治疗因心中忧郁而造成的结积,气闷不能消散,经常食用可以使人心情喜悦。据说咱夫兰就是生长在回族人居住地区的红花,不知道究竟是否属实。

    3-7-23 哈昔泥〔1〕

    味辛,温,无毒。主杀诸虫,去臭气,破症瘕,下恶除邪,解蛊毒。即阿魏。

    【注释】

    〔1〕哈昔泥:即阿魏。为伞形科植物阿魏ferula assafoetida l、新疆阿魏ferula sinkiangensis km shen、阜康阿魏ferula fukanensis kmshan等分泌的树脂。多年生草本,全株有强烈的蒜样特殊臭气。生于沙地、荒漠。生于海拔850米荒漠中和带砾石的黏质山坡上。生于沙漠边缘地区,海拔约700米的黏质土壤的冲沟边。采收和储藏:未开花前采收。挖松泥土,露出根部,将茎自根头处切断,即有乳液自断面流出,上面用树叶覆盖,约经10天渗出液凝固如脂,即可刮下。再将其上端切去一小段。如此反复采收,每隔10天1次,直至枯竭为止。也可在春天和初夏,将根部挖出,洗去泥沙,切碎,压取汁液,置适宜的容器中,放通风干燥处,蒸去多余水分即得。以凝块状、表面具彩色、断面乳白色或稍带微红色、气味浓而持久、纯净无杂质者佳。味辛,平,无毒。归肝、脾、胃经。能消积,杀虫。治症瘕痞块,虫积,肉积,心腹冷痛,疟疾,痢疾。古代食疗方中用作调料。

    【译文】

    哈昔泥味辛,性温,没有毒。主要的功效是杀灭各种寄生虫,驱除各种不良的气味,破除症瘕,能治疗妇女产后恶露不尽,去除致病的邪气,消解蛊毒。哈昔泥就是阿魏。

    3-7-24 稳展〔1〕

    味辛,温,苦,无毒。主杀虫去臭。其味与阿魏同。又云,即阿魏树根,淹羊肉,香味甚美。

    【注释】

    〔1〕稳展:为没有取去树脂的阿魏的根或根茎。原植物参见3-7-23哈昔泥。古人认为阿魏的气味辛烈而臭,既能辟一切禽兽鱼龟腥荤诸毒,又能消化水果、蔬菜、米、麦、谷、豆等物停留有腹内成积者。所以古代食疗方中用其作为调味料。用阿魏腌制羊肉也取其能消杀羊肉的膻邪味,使羊肉的味道更加香美。

    【译文】

    稳展味辛、苦,性温,没有毒。主要的功效是杀虫,驱除各种不良的气味。它的味道与阿魏相同,据说稳展是阿魏的树根,腌羊肉时使用,味道非常香美。

    3-7-25 胭脂〔1〕

    味辛,温,无毒。主产后血运,心腹绞痛,可敷游肿。

    【注释】

    〔1〕胭脂:为一种红色的颜料,本书多处用作食品染色剂。其来源大约有三种:1红蓝花,2苏木,3雌性胭脂虫。从所具性味及功效分析,本书所用胭脂当为红蓝花所制得的红色染料。红蓝花,即红花。为菊科植物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的花。原植物为一年生草本,高30——90厘米,全体光滑无毛。茎直立,基部木质化,上部多分枝。叶互生,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35——9厘米,宽1——35厘米,近于无柄而抱茎;上部叶逐渐变小,成苞片状,围绕头状花序。花序大,顶生,总苞片多列,外面2——3列呈叶状,披针形;花托扁平;管状花多数。通常两性,橘红色。瘦果椭圆形或倒卵形,长约5毫米,基部稍歪斜,白色,具4肋。花期6——7月。果期8——9月。全国各地多有栽培。性味辛,温。入心、肝经。能活血通经,去瘀止痛。治经闭,症瘕,难产,死胎,产后恶露不行,瘀血作痛,痈肿,跌扑损伤。

    【译文】

    胭脂味辛,性温,没有毒。主要治疗妇女在生育时因出血过多忽然晕倒的病症,能治疗心腹绞痛,可以外敷治疗游走不定的肿块。

    3-7-26 栀子〔1〕

    味苦,寒,无毒。主五内邪气,疗目赤热,利小便。

    【注释】

    〔1〕栀子:为茜草科植物山栀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的果实。原植物山栀为常绿灌木,高1——2米。小枝绿色,幼时被毛,后近无毛。叶对生或三叶轮生,革质,长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5——14厘米,宽2——7厘米,全缘,两面光滑;有短柄;托叶2片,通常连合成筒状包围小枝。花单生于枝端或叶腋,白色,芳香;花萼绿色,圆筒状;花冠高脚碟状,裂片5或较多;子房下位。果倒卵形或长椭圆形,有翅状纵棱5——8条,长25——45厘米,黄色,果顶端有宿存花萼。花期5——7月,果期8——11月。常生于低山温暖的疏林中或荒坡、沟旁、路旁,庭院中也有栽培,但多作为观赏植物。分布于江苏、浙江、江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湖北、福建、台湾等地,干燥的果实长椭圆形或椭圆形,长15——35厘米,直径1——15厘米。表面红黄色或棕红色,具 6条翅状纵棱,棱间常有1条明显的纵脉纹,并有分枝。顶端残存萼片,基部稍尖,有残留果梗。果皮薄而脆,略有光泽;内表面色较浅,有光泽,具2——3条隆起的假隔膜。种子多数,扁卵圆形,集结成团,深红色或红黄色,表面密具细小疣状突起。浸入水中,可使水染成鲜黄色。气微,味微酸而苦。以个小、完整、仁饱满、内外色红者为佳。个大、外皮棕黄色者质次。含黄酮类栀子素、果胶、鞣质、藏红花素、藏红花酸、d-甘露醇、廿九烷、β-谷甾醇。另含多种具环臭蚁醛结构的甙。性味苦,寒。入心、肝、肺、胃经。能清热,泻火,凉血。治热病虚烦不眠,黄疸,淋病,消渴,目赤,咽痛,吐血,衄血,血痢,尿血,热毒疮疡,扭伤肿痛。临床用于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扭挫伤等。在食品工业中栀子水浸液可以作为染色剂。

    【译文】

    栀子味苦,性寒,没有毒。主要治疗五脏中能引发疾病的邪气,治疗眼睛红肿发热,通利小便。

    3-7-27 蒲黄〔1〕

    味甘,平,无毒。治心腹寒热,利小便,止血疾。

    【注释】

    〔1〕蒲黄:为香蒲科古物长苞香蒲、狭叶香蒲、宽叶香蒲或其同属多种植物的花粉。原植物参见本书3-6-20蒲笋。蒲黄外形为鲜黄色细小花粉。质轻松,遇风易飞扬,黏手而不成团,入水则飘浮水面。用放大镜检视,为扁圆形颗粒,或杂有绒毛。无臭,无味。以色鲜黄、光滑、纯净者为佳。全国大部分地区多有生产。性味甘辛,凉。入肝、心经。能凉血止血,活血消瘀。生用治经闭腹痛,产后瘀阻作痛,跌扑血闷,疮疖肿毒;炒黑止吐血,衄血,崩漏,泻血,尿血,血痢,带下;外治重舌,口疮,聤耳流脓,耳中出血,阴下湿痒。

    【译文】

    蒲草味甘,性平,没有毒。治疗心腹间的寒邪和热邪,通利小便,可以治疗各种出血症。

    3-7-28 回回青〔1〕

    味甘,寒,无毒。解诸药毒,可敷热毒疮肿。

    【注释】

    〔1〕回回青:即扁青。又名白青、碧青、石青、大青。为碳酸盐类矿物蓝铜矿azurite的矿石。属单斜晶系。晶体短柱状或板状。通常呈粒状、肾状、散射状、土状等块状或被覆在其他铜矿之表面,呈深蓝色。条痕为浅蓝色。光泽呈玻璃状、金刚石状或土状。半透明至不透明。断口呈贝壳状,硬度35——4。比重37——39。性脆。成分为 2cuco3·cu(oh)2。性味酸咸,平,有小毒。能祛痰,催吐,破积,明目。治风痰癫痫,惊风,目痛,目翳,创伤,痈肿。本书将回回青列入“料物”,即取其性无毒,用作食疗方中的药物与食品染色剂。

    【译文】

    回回青味甘,性寒,没有毒。可以消解各种药物毒性,外敷可以治疗热毒疮肿。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