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西京杂记译注 > 卷三

卷三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题解】

    本卷中有两篇涉及汉代人生前对死亡的处置态度。

    杨贵生活于汉武帝时期,家业富足,生活条件优渥的他醉心黄老之术,快活地享受当世。厚生薄死,他对死后并不在意,嘱咐家人,待他死后将他裸葬在终南山,“死则为布囊盛尸,入地七尺。既下,从足引脱其囊,以身亲土”。(《汉书》本传)他是“以裸葬,将以矫世也”。这在厚葬之风盛行的汉代,着实难得。不过,他没想到的是,终南山土层甚薄,深掘七尺耗费了大量人工凿石,结果不仅没有节俭薄葬,反而花费更多。虽然俭葬反奢明显违背了杨贵的初衷,但是他尊崇的道家返本归真的思想以及对待死亡的豁达仍然令人赞赏。

    杜邺是西汉名臣张敞外孙,原籍魏郡,祖父辈迁徙茂陵。杜邺曾任侍御史、刺史。临终前,他留下一篇文章,感叹未能为国尽忠,请求把他葬在长安城外。叶落归根,回葬故土,这是传统习俗,也是汉人故土难离的具体体现。但“气魄无所不之”,“何必故丘,然后即化”。天涯无处无芳草,杜邺的旷达源于他宽广的胸怀,源于他轻看死亡的超然。他死后,这篇文章被刻于石碑上,埋入其墓侧。这亦是最早的一篇自撰墓志铭。

    《论语》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意为人的生死、际遇等由天命决定,人力无法控制。墨子曰“非命”,意为不从命,不听信命运而强调人为。诸子百家对生死的态度不同,对命运的解读亦各异。一个人的生死观决定了其世界观,也决定了他对人生尤其是死亡的态度。

    古代帝王幻想永生,倾国力搜寻长生不老之药、之术。在《西京杂记》各卷中,既有诸多骄奢淫逸的生的写照,也有帝侯、王公的奢华厚葬的描述。上行下效,送死过度。见惯了厚殓墓葬,杨贵的薄葬之嘱、杜邺的“此焉宴息”之愿以及卷六中只埋有一枚铜镜的袁盎之墓实在难得,其思维意识无疑超越了时代。

    63黄公幻术

    余所知有鞠道龙1,善为幻术2,向余说古时事:有东海人黄公3,少时为术,能制蛇御虎。佩赤金刀4,以绛缯束发5,立兴云雾,坐成山河。及衰老,气力羸惫6,饮酒过度,不能复行其术。秦末,有白虎见于东海,黄公乃以赤刀往厌之7。术既不行,遂为虎所杀。三辅人俗用以为戏8,汉帝亦取以为角抵之戏焉9。

    【注释】

    1鞠道龙:人名,生平不详。

    2幻术:古代魔术,或方士、术士用以迷惑人的法术。流行于汉代,其技艺似源自西方,汉武帝时,西域使者往来长安,安息国便曾献有眩人。《史记·大宛列传》曰:“条支在安息西数千里,临西海。……人众甚多,往往有小君长,而安息役属之,以为外国。国善眩。”《集解》注曰:“应劭曰:&lsquo;眩,相诈惑。’”《正义》引颜师古注曰:“今吞刀、吐火、殖瓜、种树、屠人、截马之术皆是也。”文中的“眩”即指幻术。周天游《西京杂记校注》说:“东汉永宁元年(120),掸国所献还有罗马幻人。又其技艺出于中国本土,往往与方士之术方术相结合,成为原始道教宣扬教义的一种工具。”《汉书·郊祀志上》曰:“(方士李少君认为)祠灶皆可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乃可见之,以封禅则不死,黄帝是也。”据传幻术技法变幻莫测,如桓谭《新论·辨惑》曰:“睢陵有董仲君,好方道,尝犯事坐重罪,系狱,佯病死。数日,目陷虫出,吏捐弃之,既而复活。故知幻术靡所不有,又能鼻吹、口歌、吐舌牙、耸眉、动目。”

    3东海:郡名,指东海郡,秦时始置,治所在郯(今山东郯城西北),西汉时所辖范围相当于今天的山东南部、江苏北部地区。黄公:人名,生平不详。

    4赤金:铜。古代将金属分为黄金、白金、赤金,分别指金、银、铜。

    5绛(ji&agrave;ng):深红色。

    6羸(l&eacute;i)惫:羸弱,疲惫。

    7赤刀:即赤金刀。厌:镇压,制服。张衡《西京赋》曰:“东海黄公,赤刀粤祝,冀厌白虎,卒不能救,挟邪作蛊,于是不售。”可见黄公的故事流传颇广。

    8俗:民间习俗。

    9角抵:角力,一种杂技游戏,源自先秦的蚩尤戏,战国时兴起。相传蚩尤与黄帝战于涿鹿时,头上生角的蚩尤爱以角相抵,于是民间模仿其形象,头戴牛角而抵斗,称蚩尤戏。秦统一后,角抵在宫中盛行,并增加了娱乐游戏的内容,秦二世对此极为着迷,《史记·李斯列传》曰:“是时二世在甘泉,方作觳抵优俳之观。李斯不得见,因上书言赵高之短曰……”《集解》注曰:“应劭曰:&lsquo;战国之时,稍增讲武之礼,以为戏乐,用相夸示,而秦更名曰角抵。角者,角材也。抵者,相抵触也。’文颖曰:&lsquo;案:秦名此乐为角抵,两两相当,角力,角伎艺射御,故曰角抵也。’骃案:觳抵即角抵也。”角抵在汉代也很流行,并加进了各种乐舞、杂技、幻术等,演变为有演员化妆表演并且有故事情节的戏曲,成为百戏的一种。《汉书·刑法志》曰:“春秋之后,灭弱吞小,并为战国,稍增讲武之礼,以为戏乐,用相夸视。而秦更名角抵,先王之礼没于淫乐中矣。”《汉书·武帝纪》曰:“(元封)三年(前108)春,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来)观。”《汉武故事》曰:“未央宫中设角抵戏,享外国,三百里内皆观。角抵者,六国所造也,秦并天下,兼而增广之,汉兴虽罢,然尤不都绝,至上复采用之。并四夷之乐,杂以奇幻,有若鬼神。”《汉书·西域传下》赞曰:“(孝武)设酒池肉林以飨四夷之客,作《巴俞》都卢、海中《砀极》、漫衍鱼龙、角抵之戏以观视之。”《汉书·元帝纪》曰:元帝初元五年(前44)“罢角抵”。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上曰:“秦汉间说,蚩尤氏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而相抵。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制也。”或说角抵戏是戏剧的雏形。而关于中国戏剧的起源,学界观点各异,有先秦说、汉代说、唐代说等。汉代说即以黄公戏为依据,如耿占军、杨文秀《汉唐长安的乐舞与百戏》说:“称《东海黄公》是我国最早的戏剧节目,我以为一点也不过分。而且在这个戏剧节目中,还掺杂了杂技、魔术表演,因为所谓的&lsquo;制蛇御虎’,当指杂技中的戏蛇驯虎之术,而&lsquo;立兴云雨,坐成山河’,则无疑是一种幻术,也就是魔术表演。看来,汉代《东海黄公》这个戏剧节目的原型人物东海人黄公,应是一个杂技魔术艺人。”

    【译文】

    我有一位朋友叫鞠道龙,擅长幻化的法术,他给我讲过一个古时候的故事:在东海郡有个人叫黄公,年轻时学过法术,能轻松地制服大蛇和猛虎。他身上佩戴着铜制的刀子,用深红色的丝带束起头发,站立起来能变出云雾,坐卧下去就能变出山河。等到年老的时候,他力气衰减,身体疲惫,加之饮酒过度,就不能表演这种法术了。秦朝末年,东海郡出现了一头白虎,黄公就带着铜刀前去制服白虎。由于法术没成功,他最终被白虎吃掉了。三辅地区民间习俗根据这个故事编成了戏表演,汉代的皇帝也拿这件事作为角抵戏的素材。

    64淮南王与方术俱去

    又说1:淮南王好方士2,方士皆以术见3,遂有画地成江河,撮土为山岩4,嘘吸为寒暑5,喷嗽为雨雾。王亦卒与诸方士俱去6。

    【注释】

    1又说:有版本将本条与上条合一。

    2淮南王:即刘安(前179——前122),西汉文学家、思想家、道家人物。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袭其父爵封为淮南王。武帝时,因谋反事发,下狱死。“淮南王安为人好读书鼓琴,不喜弋猎狗马驰骋,亦欲以行阴德拊循百姓,流誉天下。时时怨望厉王死,时欲畔逆,未有因也。”(《史记·淮南衡山列传》)爱好文学及道家学说,曾奉汉武帝命作《离骚传》。“时武帝方好艺文,以安属为诸父,辩博善为文辞,甚尊重之。”(《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淮南王传》)也好神仙方术,招揽宾客方士数千人,编撰《淮南鸿烈》一书,又称《淮南子》。《风俗通义·正失》曰:“淮南王安,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鸿宝》《苑秘》、枕中之书,铸成黄白,白日升天。”方士:古代方术之士,专事求仙炼丹、长生不老之术。因为传说东海中有仙山,所以战国时燕齐一带盛行神仙学说。秦汉时,帝王多迷信鬼神,为求长生不老,四处求仙访道,因此燕齐一带的方士便得到宠幸。如秦始皇派方士徐市等入海求神药,派臣下求芝奇药仙者。《史记·秦始皇本纪》曰:“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因使韩终、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汉文帝也关注鬼神之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曰:“上(文帝)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武帝尤敬鬼神之祀,遍求长生不老药。《史记·孝武本纪》曰:“是时而李少君亦以祠灶、谷道、却老方见上,上尊之。……少君言于上曰:&lsquo;……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食臣枣,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于是天子始亲祠灶,而遣方士入海求蓬莱安期生之属,而事化丹沙诸药齐为黄金矣。”由此可知,汉代朝廷内外畜养方士之风盛行。

    3术:方术,道家信奉的求仙之术。包含很广,涉及天象、神怪、占卜、相术等。见:求见,谒见。

    4撮(cuo):聚拢,聚合。

    5嘘吸:呼吸。

    6俱去:一起成仙飞升。刘安喜道家学说,求仙炼丹,追求长生不老,所以,他死后,民间传说他与方士一同升仙而去。王充《论衡·道虚篇》曰:“儒书言:&lsquo;淮南王学道,招会天下有道之人。倾一国之尊,下道术之士,是以道术之士,并会淮南,奇方异术,莫不争出。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于天上,鸡鸣于云中。’此言仙药有余,犬鸡食之,并随王而升天也。好道学仙之人,皆谓之然。”张华《博物志》卷五曰:“汉淮南王谋反被诛,亦云得道轻举。”可见刘安得道升天之说并非个例。

    【译文】

    鞠道龙又说:淮南王刘安喜好方士,方士们都要凭借法术去求见他,于是有的人在地上一划就变出了江河,有的人堆一堆土就变成了山峰岩石,有的人呼吸之间就让寒天变成了酷暑,有的人打个喷嚏咳嗽一下就下起了雨升起了雾。淮南王最后也和这些方士一起成仙飞升而去。

    65扬子云裨补《轩》所载

    扬子云好事1,常怀铅提椠2,从诸计吏3,访殊方绝域四方之语4,以为裨补《轩》所载5。亦洪意也6。

    【注释】

    1扬子云:即扬雄。好事:喜欢找事做。

    2怀铅提椠(qi&agrave;n):怀里揣着铅粉笔手里提着木简。铅,用于书写的铅粉笔。椠,用于写字的木简。扬雄《答刘歆书》曰:“(著《方言》时)雄常把三寸弱翰,赍油素四尺,以问其异语,归即以铅摘次之于椠,二十七岁于今矣。”

    3诸:各地。计吏:即上计吏,年终时地方负责进京向朝廷呈报政经状况的官吏。战国时期,地方官员年终时直接向诸侯汇报政治和经济等状况。西汉时改为在秋冬考课时由县令上计所在郡国,年末时以郡国守丞的长史为上计使者进京,向朝廷汇报地方赋税、治安、徭役、人口等各种情况。这是朝廷评定地方官吏政绩以决定奖惩升贬的依据。《汉书·武帝纪》曰:“令与计偕。”颜师古注曰:“计者,上计簿使也,郡国每岁遣诣京师上之。”因为关乎地方官员仕途,故上计吏常聘请地方名士担任。这些名士也会借此展露才能,期望有机会得到赏识进而升迁。

    4殊方绝域:边远偏僻的地方。殊方,他乡、异域。绝域,非常远的地方。

    5裨补:增补。(y&oacute;u)轩:本指古代天子使臣乘坐的一种轻便车,故后世称天子使臣为“轩使”。常璩《华阳国志》卷十曰:“此使考八方之风雅,通九州之异同,主海内之音韵,使人主居高堂知天下之风俗也。”此指扬雄的《方言》一书。《方言》全名《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言》或《轩》。为语言和训诂书,原为十五卷,今本十三卷,体例仿照《尔雅》,类集古今各地同义词并注明通行范围,其材料内容来源于古代典籍和实地调查,是研究汉代语言分布和古代词汇的重要著作,也是第一部方言词汇著作。郭璞《尔雅·序》评曰:“是以复缀集异闻,会萃旧说,考方国之语,采谣俗之志。”扬雄写作《方言》历经二十七年,字数总计近一万二千字,似乎尚未完成。应劭《风俗通义》序曰:“周、秦常以岁八月遣轩之使,求异代方言,还奏籍之,藏于密室。及嬴氏之亡,遗脱漏弃,无见之者。蜀人严君平有千余言,林闾翁孺才有梗概之法,扬雄好之,天下孝廉卫卒交会,周章质问,以次注续,二十七年,尔乃治正,凡九千字,其所发明,犹未若《尔雅》之弘丽也,张竦以为悬诸日月不刊之书;予实玩暗,无能述演,岂敢比隆于斯人哉!”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一)》说:“扬雄《方言》为西汉最好的小学书。”,轻车。许慎《说文解字》“车部”曰:“,轻车也。”段玉裁注曰:“车即轻车也。本是车名,引申为凡轻之称。”《诗经·大雅·烝民》曰:“德如毛,民鲜克举之。”郑玄笺曰:“,轻。”轩,前顶较高而有帷幕的车子,供大夫以上乘坐。亦泛指车子。

    6亦洪意:此句或原为注文,意即“这也是葛洪的意思”。成林、程章灿《西京杂记全译》说:“此当是葛洪小注滥入正文。洪即葛洪。”一说意为“宏图”。

    【译文】

    扬雄喜欢给自己找事做,他常常怀揣着铅粉笔手提木简,拜访那些进京汇报赋税、户口等工作的各地官吏,向他们调查偏远地方的各种方言土语,以不断增补《轩》一书所记载的内容。这也是葛洪的意思。

    66邓通钱文侔天子

    文帝时,邓通得赐蜀铜山1,听得铸钱2。文字肉好3,皆与天子钱同,故富侔人主4。时吴王亦有铜山铸钱5,故有吴钱,微重,文字肉好,与汉钱不异。

    【注释】

    1邓通:文帝宠臣。西汉蜀郡南安(今四川乐山)人。《汉书·佞幸传·邓通传》曰:“(邓通)以濯船为黄头郎。”颜师古注曰:“濯船,能持濯行船也。土胜水,其色黄,故刺船之郎皆著黄帽,因号曰黄头郎也。”后被文帝宠幸,官至上大夫,因为为文帝吮痈而得赏赐无数,并被赐蜀郡严道(今四川荥经)铜山,准予私自铸钱。景帝即位后将其免官,收回其铜山和铸币权,邓通亦被控私自铸钱,家财被抄没,终穷苦而死。《汉书·佞幸传·邓通传》曰:“景帝立……人有告邓通盗出徼外铸钱,下吏验问,颇有,遂竟案,尽没入之,通家尚负责数巨万。”铜山:即严道铜山。

    2听:听任,任其。《汉书·食货志下》曰:孝文五年(前175)“除盗铸钱令,使民放铸”。为宠幸邓通,汉文帝下令废除盗铸钱令,令邓通得以铸钱致富。

    3文字:铜钱上所铸的文字。汉初至景帝中元年间,铜钱上铸有“半两”文字以示钱币重量大小。肉好(h&agrave;o):古代圆形玉器和钱币等的边和孔。《尔雅·释器》曰:“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邢昺疏曰:“璧之制,肉,边也,好,孔也,边大倍于孔者名璧,孔大而边小者名瑗,边孔适等若一者名环。”汉代的钱币为方孔圆形钱。肉,指铜钱四周圆形的边。好,指铜钱中间的方孔。《汉书·食货志下》曰“肉好皆有周郭”,颜师古注引韦昭曰:“肉,钱形也,好,孔也。”

    4侔(m&oacute;u):相等,等同。人主:皇帝。《史记·佞幸列传》曰:“上使善相者相通,曰:&lsquo;当贫饿死。’文帝曰:&lsquo;能富通者在我也。何谓贫乎?’于是赐邓通蜀严道铜山,得自铸钱,&lsquo;邓氏钱’布天下。其富如此。”应劭《风俗通义·正失》曰:“(文帝)赐以蜀郡铜山,令得铸钱。通私家之富,侔于王者封君。”《汉书·食货志下》曰:“(贾谊谏言反对除盗铸钱令但文帝)不听。是时,吴以诸侯即山铸钱,富埒天子,后卒叛逆。邓通,大夫也,以铸钱财过王者。故吴、邓钱布天下。”反对废盗铸钱令的还有政论家贾山。《汉书·贾邹枚路传·贾山传》曰:“其后文帝除铸钱令,山复上书谏,以为变先帝法,非是。……章下诘责,对以为&lsquo;钱者,亡用器也,而可以易富贵。富贵者,人主之操柄也,令民为之,是与人主共操柄,不可长也’。其言多激切,善指事意,然终不加罚,所以广谏争之路也。其后复禁铸钱云。”

    5吴王:即刘濞(b&igrave;,前215——前154),汉高祖刘邦之侄,封吴王。《汉书·荆燕吴传·吴王濞传》曰:“吴有豫章郡铜山,即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东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饶足。”吴王因此势力大增,后景帝采御史大夫晁错之策,削夺其封地。景帝三年(前154),吴王串通楚、赵、胶东、胶西、济南、淄川等七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兵败后东逃,后自杀。一说被东越人所杀。

    【译文】

    汉文帝时,皇帝赏赐给邓通蜀郡的铜山,听任他私自铸造钱币。邓通铸造的铜钱,上面的文字、圆形的边和中间的圆孔,都和皇帝铸造的钱币完全相同,所以他的财富与皇帝的财富一样多。当时吴王刘濞也有一座铜山可以铸钱,所以市面上还有吴钱,吴钱稍重,但铜钱上所铸的文字、圆形的边和中间的方孔与汉朝的铜钱没有任何差别。

    67俭葬反奢

    杨贵1,字王孙,京兆人也2。生时厚自奉养3,死卒裸葬于终南山。其子孙掘土凿石,深七尺而下尸,上复盖之以石,欲俭而反奢也4。

    【注释】

    1杨贵:汉武帝时人,爱好黄老之术,家业千金,尊崇追求道家清静无为、返本归真的思想,故临终时嘱咐家人薄葬。“(杨王孙)及病且终,先令其子,曰:&lsquo;吾欲裸葬,以反吾真,必亡易吾意。死则为布囊盛尸,入地七尺。既下,从足引脱其囊,以身亲土。’”(《汉书·杨胡朱梅云传·杨王孙传》)针对当时奢靡耗费无度的厚葬,他回复友人的劝解称,“吾是以裸葬,将以矫世也”。侯良《西汉文明之光————长沙马王堆汉墓》说:“西汉时,厚葬成风。《汉书·地理志》叙述京都的风俗说:&lsquo;列侯、贵人,车服僭上,众庶成效,羞不相及,嫁娶尤崇侈靡,送死过度。’京都如此,各地当然要仿效。《史记·孝文本纪》有文帝遗诏说:&lsquo;当今之时,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仿生。’马王堆汉墓正是当时厚葬的一个范例。”

    2京兆:即京兆尹,为汉代京畿行政区划名,与右扶风、左冯翊合称三辅。《三辅决录》曰:“京兆,京,大也,天子曰兆民。”应劭《汉官仪》卷上曰:“京兆,绝高曰京。京,大也。十亿曰兆,欲令帝都殷盈也。”《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曰:“内史,周官,秦因之,掌治京师。景帝二年分置左右内史。右内史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京兆尹。属官有长安市、厨两令丞,又都水、铁官两长丞。左内史更名左冯翊。”颜师古注曰:“张晏曰:&lsquo;地绝高曰京。《左传》曰莫之与京。十亿曰兆。尹,正也。’师古曰:&lsquo;京,大也;兆者,众数。言大众所在,故云京兆也。’”《三辅黄图》卷一曰:“京兆,在故城南尚冠里。”何清谷校注说:“京兆:京兆尹之省。京兆尹既是三辅之一的政区名,也是该政区的长官名。其职权是掌治京师。因京师多勋臣贵戚,号为难治。”并引谭其骧注说:“&lsquo;京’,意即大;&lsquo;兆’,意即众;首都为大众所聚,故称&lsquo;京兆’。从字义上讲,&lsquo;京兆’和&lsquo;京师’&lsquo;京都’本无二致;自汉置京兆尹后,前者遂成为郡级政区名,与后者专指首都所在的城市有别。&lsquo;尹’意即治,古官名。自汉代把首都所在的郡级长官称为尹,后世因之,一直沿袭到明清的顺天府,民国初年的京兆尹。”京兆尹为官名,也是辖区郡名,治所在今陕西西安,辖区包括今西安以东、秦岭以北、渭河以南及河南一部分。

    3厚自奉养:生活优裕。

    4欲俭而反奢:想节俭办事反而耗资不菲,多花费了钱财。向新阳、刘克任《西京杂记校注》说:“终南山土层甚薄,深掘七尺,必须耗费大量人工凿石,故谓之。”

    【译文】

    杨贵,字王孙,是京兆人。他活着的时候生活很优裕,死后裸葬在终南山。他的子孙们在山上挖土凿石,挖了七尺深,把他的尸体安葬下去,上面再用石头覆盖住,想要节俭办事却反而更浪费奢侈了。

    68介子弃觚

    傅介子年十四1,好学书,尝弃觚而叹曰2:“大丈夫当立功绝域,何能坐事散儒3!”后卒斩匈奴使者,还拜中郎4。复斩楼兰王首5,封义阳侯6。

    【注释】

    1傅介子(?——前65):汉代北地义渠(今甘肃庆阳)人,曾先后出使龟兹、大宛、楼兰等地。《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傅介子传》曰:“至(昭帝)元凤中,介子以骏马监求使大宛,因诏令责楼兰、龟兹国。”龟兹等勾结匈奴杀汉朝使者,介子面责其罪,并斩匈奴使者。后又用计斩楼兰王,被封为义阳侯。

    2觚(gu):亦作“柧”,古人用来书写或记事的木棱简。史游《急就篇》曰“急就奇觚”,颜师古注曰:“觚者,学书之牍,或以记事。削木为之,盖简属也。孔子叹觚即此之谓。其形或六面或八面,皆可书。觚者棱也,以有棱角故谓之觚。……今俗犹呼小儿学书简为木觚章,盖古之遗语也。”陆机《文选·文赋》曰:“或操觚以率尔,或含毫而邈然。”李善注曰:“觚,木之方者,古人用之以书,犹今之简也。”

    3散儒:散漫而不自我约束的儒生。《荀子·劝学》曰:“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杨倞注曰:“散,谓不自检束。庄子以不材木为散木也。”

    4拜:授官,封爵。中郎:官名,秦置汉沿,属郎中令,掌管宫中侍从、护卫。《汉书·百官公卿表》曰:“郎……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中郎有五官、左、右三将,秩皆比二千石。”汉平帝时置中郎将,为中郎各署长官,亦省称中郎。

    5楼兰:西域古国名,在今新疆罗布泊西,位于西域通道,今尚存古城遗址。汉昭帝元凤四年(前77),楼兰贵族联合匈奴杀汉官,“大将军霍光白遣平乐监傅介子往刺其王。介子轻将勇敢士,齐金币,扬言以赐外国为名。既至楼兰,诈其王欲赐之,王喜,与介子饮,醉,将其王屏语,壮士二人从后刺杀之,贵人左右皆散走。……介子遂斩王尝归首,驰传诣阙,悬首北阙下。”(《汉书·西域传上》)后改其国名为鄯善。

    6义阳:春秋时为申国属地,汉代为平氏县(今河南桐柏)的义阳乡。故义阳侯为乡侯,义阳乡是傅介子的食邑。《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傅介子传》曰:“上乃下诏曰:&lsquo;……平乐监傅介子持节使诛斩楼兰王安归首,悬之北阙,以直报怨,不烦师众。其封介子为义阳侯,食邑七百户。士刺王者皆补侍郎。’”

    【译文】

    傅介子十四岁,喜欢学习写字,曾经扔掉习字的木简,感慨地说:“大丈夫应当在边疆建功立业,怎么能坐在这儿当个散漫而不能自我约束的儒生呢!”后来他终于斩杀匈奴使者,回来后授官中郎。以后他又砍下楼兰王的首级,被封为义阳侯。

    69曹敞收葬吴章

    余少时,闻平陵曹敞在吴章门下1,往往好斥人过2,或以为轻薄,世人皆以为然。章后为王莽所杀3,人无有敢收葬者,弟子皆更易姓名,以从他师。敞时为司徒掾4,独称吴章弟子,收葬其尸,方知亮直者不见容于冗辈中矣5。平陵人生为立碑于吴章墓侧6,在龙首山南幕岭上。

    【注释】

    1平陵:古地名,汉代属右扶风,因为汉昭帝的陵墓平陵在此地,故设县。故址在今陕西咸阳西北。《三辅黄图》卷六曰:“昭帝平陵,在长安西北七十里,去茂陵十里。帝初作寿陵,令流水而已。”曹敞:人名,生平不详。据《汉书·杨胡朱梅云传·云敞传》曰:“云敞,字幼儒,平陵人也,师事同县吴章……敞时为大司徒掾,自劾吴章弟子,收抱章尸归,棺敛葬之,京师称焉。”此云敞与曹敞的生平经历颇接近,传中所叙之事与本条故事相似,故向新阳、刘克任《西京杂记校注》说:“疑&lsquo;曹敞’系&lsquo;云敞’之误。”吴章:字伟君,平陵人,曾从许商受大夏侯《尚书》,入其门为四科,列于言语。王莽时官至博士。王莽篡权后,为防止外戚卫氏专权,令卫氏不得入京师。《汉书·杨胡朱梅云传·云敞传》曰:“(王)莽长子宇,非莽鬲绝卫氏,恐帝长大后见怨。宇与吴章谋,夜以血涂莽门,若鬼神之戒,冀以惧莽。……事发觉,莽杀宇,诛灭卫氏,谋所联及,死者百余人。章坐要斩,磔尸东市门。初,章为当世名儒,教授尤盛,弟子千余人,莽以为恶人党,皆当禁锢,不得仕宦。门人尽更名他师。”

    2过:过失,错误。

    3王莽(前45——23):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之侄,新王朝建立者,8年——23年在位。字巨君,元城(今河北大名)人,成帝时被封新都侯。担任大司马,执掌朝政数年。平帝死后,初始元年(8)称帝,改国号“新”,史称“新莽”。地皇四年(23),新朝在绿林、赤眉起义的打击下崩溃,王莽在长安被杀。

    4司徒掾:官职名,司徒府的属官。司徒,官名,西周始置,周代六卿之一,主要掌管邦国土地和民众教化。《尚书·周官》曰:“司徒掌邦教,敷五典,扰兆民。”孔安国传曰:“《地官》卿,司徒主国教化,布五常之教,以安和天下众民,使小大皆协睦。”秦改置丞相。汉哀帝元寿二年(前1)改丞相为大司徒,与大司空(御史大夫改置)、大司马(太尉改置)并称三公。吕思勉《中国文化小史》说:“司马是管军事的,司徒是统辖人民的,司空是管建设事务的。古代穴居,是就地面上凿一个窟窿,所以谓之司空(&lsquo;空’即现在所用的&lsquo;孔’字)。”掾,属官的名称,亦为西汉各级政府主要文吏的通称。应劭《汉官仪》卷上曰:“司徒府掾属三十一人,秩千石。”

    5亮直:耿直,光明正大。容:容忍。冗(rong)辈:平庸之辈。

    6墓:古时凡葬不堆土植树者谓之墓。《礼记·檀弓上》曰:“古也墓而不坟。”扬雄《方言》第十三曰:“凡葬而无坟谓之墓,所以墓谓之墲。”故穴葬平地为墓,筑土隆起为坟。

    【译文】

    我年轻的时候,听说平陵人曹敞在吴章门下学习,常常喜欢指责别人的错误,有人觉得他为人轻薄,当时人们都这样认为。后来吴章被王莽杀害,没有人敢去给他收葬办后事,他的弟子纷纷改名换姓,改投到其他经师的门下。当时曹敞担任司徒府的属官,只有他敢自称是吴章的弟子,为吴章收葬,人们这才明白忠诚耿直的人是不被平庸之辈所容忍的。平陵人在他还在世的时候就在吴章的墓旁为他立了一块碑,就在龙首山南面的幕岭上。

    70文帝思贤苑

    文帝为太子立思贤苑1,以招宾客。苑中有堂隍六所2。客馆皆广庑高轩3,屏风帏褥甚丽。

    【注释】

    1太子:指刘启,后为景帝。思贤苑:西汉宫苑名,但在《史记》《汉书》中未载,亦未知居于何处。程大昌《雍录》卷九曰:“它书皆无载者,不知苑属何地。”

    2堂隍:即堂皇,带有前庭的堂屋,指广大的殿堂。《汉书·杨胡朱梅云传·胡建传》曰:“当选士马日,监御史与护军诸校列坐堂皇上。”颜师古注曰:“室无四壁曰皇。”

    3馆:原指官府招待各诸侯国宾客食宿的客舍。许慎《说文解字》“食部”曰:“馆,客舍也。《周礼》:五十里有市,市有馆,馆有积,以待朝聘之客。”后泛指招待宾客的房舍。庑(wu):堂下周围的廊屋、走廊。许慎《说文解字》“广部”曰:“庑,堂周屋也。”亦意为大屋。刘熙《释名·释宫室》曰:“大屋曰庑。庑,幠也。”《管子·国蓄》曰:“夫以室庑籍,谓之毁成。”尹知章注曰:“小曰室,大曰庑。是使人毁坏庐室。”黄金贵、黄鸿初《古代文化常识》说:“所谓&lsquo;大屋’,指整个的大屋顶。因为大屋顶,所以有屋檐下的檐屋。不过檐屋比起正殿屋,还是小屋。……这种殿周小屋,上有屋(正屋的延伸),里边为墙,外边有柱无墙,下可行人,与廊实是同物。”《后汉书·孝顺孝冲孝质帝纪》顺帝纪曰:“庚子,恭陵百丈庑灾。”李贤注曰:“庑,廊屋也。《说文》曰:&lsquo;堂下周屋曰庑也。’”《广韵·平唐》曰:“廊,庑也。”轩:堂前屋檐下的平台。孙樵《书褒城驿壁》曰:“至有饲马于轩,宿隼于堂。”一说殿堂前檐突出的椽子。张自烈《正字通》曰:“殿堂前檐特起,曲椽无中梁者,亦曰轩。”

    【译文】

    汉文帝为太子刘启建造了思贤苑,用来招纳宾客。苑中有六所宽大的殿堂。宾客们居住的馆舍都大屋高廊,气势非凡,里面的屏风、帷帐、被褥等都非常华丽。

    71广陵王死于力

    广陵王胥有勇力1,常于别囿学格熊2。后遂能空手搏之,莫不绝脰3。后为兽所伤,陷脑而死4。

    【注释】

    1广陵王胥:指广陵王刘胥,汉武帝与李夫人所生之子,汉昭帝之弟。封广陵王,封国在今江苏扬州一带。《汉书·武五子传·广陵王传》曰:“胥壮大,好倡乐逸游,力扛鼎,空手搏熊彘猛兽。动作无法度,故终不得为汉嗣。”

    2格:打击,抗拒。耿占军、杨文秀《汉唐长安的乐舞与百戏》说:“在汉代的长安,斗兽还是比较盛行的。不仅民间有&lsquo;戏弄蒲人杂妇、百兽、马戏、斗虎’的奢侈喜好,而且为了斗兽的需要,当然也为了驯兽的方便,长安宫苑之中还修建有为数不少的专门的兽圈,已知的有虎圈、彘圈和狮子圈。尤其是张骞通西域之后,&lsquo;巨象、师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殊方异物,四面而至’。更为长安的斗兽、驯兽活动提供了方便。”

    3绝脰(d&ograve;u):打断脖颈。脰,脖颈。

    4陷脑:脑袋被打碎。汉宣帝立,刘胥极为不满,屡使女巫诅咒当朝。《汉书·武五子传·广陵王传》曰:“宣帝即位,胥曰:&lsquo;太子孙何以反得立?’复令女须祝诅如前。”“居数月,祝诅事发觉,有司按验,胥惶恐,药杀巫及宫人二十余人以绝口。”后“以绶自绞死”。其死因与本条所记有异。

    【译文】

    广陵王刘胥勇猛有力气,常常在苑囿中练习与熊格斗。后来便能徒手与熊搏斗,每次都能将熊的脖颈打断。后来他在与猛兽搏斗时被伤害,脑袋被打碎而死亡。

    72辨《尔雅》

    郭威1,字文伟,茂陵人也。好读书,以谓《尔雅》周公所制2,而《尔雅》有“张仲孝友”3,张仲,宣王时人4,非周公之制明矣。余尝以问扬子云5,子云曰:“孔子门徒游、夏之俦所记6,以解释六艺者也7。”家君以为:“《外戚传》称&lsquo;史佚教其子以《尔雅》8’,《尔雅》,小学也9。”又《记》言:“孔子教鲁哀公学《尔雅》10。”《尔雅》之出远矣。旧传学者皆云周公所记也,“张仲孝友”之类,后人所足耳。

    【注释】

    1郭威:人名,生平不详。

    2《尔雅》:书名,十三经之一。是训诂名物之书,我国最早解释字词义的专著,也是考证词义和古代名物的重要参考材料。郭璞《尔雅》序曰:“夫《尔雅》者,所以通诂训之指归,叙诗人之兴咏,总绝代之离词,辩同实而殊号者也。”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曰“《尔雅》三卷二十篇”,未署作者名。今本三卷,十九篇。前三篇解释语辞,后十六篇专门解答名物术语。关于《尔雅》的作者,过去主要有三种说法:其一为周公所作,如张揖《〈广雅〉表》曰:“昔在周公……践阼理政……六年制礼,以导天下。著《尔雅》一篇,以释其义。”其二为孔子门人所作,如郑玄《驳五经异义》曰:“《尔雅》者,孔子门人所作,以释六艺之文,盖不误也。”其三为秦汉儒生所作,如欧阳修《诗本义》卷十曰:“《尔雅》非圣人之书,考其文理,乃是秦汉之间学《诗》者纂集,说《诗》博士解诂之言尔。”但一般认为《尔雅》并非出自某时某人,而是战国至秦汉间由各代儒生编辑旧文,传承继编、逐步增益而成。后作为儒家经典,常被用来解说儒家经义。尔,近也;雅,正也。周公:即姬旦,亦称“叔旦”,因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又称周公。周文王之子,武王弟。西周初年政治家,在儒家经典中被尊为圣人。辅助武王灭纣,建立周王朝。武王死,成王年幼,周公摄政,后又东征武庚、管叔、蔡叔,大规模分封诸侯。周代的礼仪典章制度相传都出自周公之手。《史记·鲁周公世家》曰:“成王在丰,天下已安,周之官政未次序,于是周公作《周官》,官别其宜。作《立政》,以便百姓。”《史记·周本纪》曰:“(成王)归在丰,作《周官》。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改,而民和睦,颂声兴。”

    3张仲孝友:《尔雅·释训》曰:“张仲孝友,善父母为孝,善兄弟为友。”郭注曰:“(张仲)周宣王时贤臣。”《诗经·小雅·六月》曰:“侯谁在矣,张仲孝友。”《毛传》曰:“张仲,贤臣也。”郑玄笺曰:“张仲,吉甫之友,其性孝友。”周天游校注《西京杂记》说:“尹吉甫为宣王时重臣……离周公时代相差三百余年,所以周公不可能记其事迹。”

    4宣王:即周宣王(?——前782),西周国王,姬靖,一作姬静。厉王之子,前827年——前782年在位。其时代晚于周公三百多年。他重法周文王、武王遗风,遏止了厉王暴政带来的颓势,使诸侯人心重归,号“宣王中兴”。

    5扬子云:即扬雄。

    6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完整系统的思想体系。整理了《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最伟大的贡献是开创私人办学的先河。《史记·孔子世家》曰:“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他的言论被弟子们整理成《论语》一书,影响中国历史几千年。游、夏:指子游和子夏,都是孔子的得意弟子,在孔子弟子中以“文学”著称,《论语·先进》曰:“文学子游、子夏。”俦(ch&oacute;u):同辈,同等。

    7六艺:指儒家的六部经书,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8《外戚传》:书篇名,出自何书不详。《后汉书·班彪列传上》曰:“武帝时,司马迁著《史记》,自太初以后,阙而不录,后好事者颇或缀集时事,然多鄙俗,不足以踵继其书。”李贤注曰:“好事者谓扬雄、刘歆、阳城衡、褚少孙、史孝山之徒也。”向新阳、刘克任《西京杂记校注》说:“由此可知,刘向父子曾先后继司马迁作史书,此则所云《外戚传》也有可能是其中之一。”外戚,帝王的母族、妻族。史佚:又作史逸、尹佚,周初史官,与太公、周公、召公合称“四圣”。《逸周书·世浮解》曰:“武王降自车,乃俾史佚繇书于天号。”《淮南子·道应训》曰:“成王问政于尹佚曰。”

    9小学:专指文字训诂学。隋唐后小学再分为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三类。

    10“又《记》言”二句:戴德《大戴礼记·小辨》曰:“(鲁哀)公曰:&lsquo;不辨则何以为政?’”“子曰:&lsquo;……是故循弦以观于乐,足以辨风矣;尔雅以观于古,足以辨言矣。’”卢辩注曰:“尔,近也,谓依于雅颂。”此句中所称“尔雅”似并非书名。但孔广森补注则曰:“尔雅即今《尔雅》书也,《释诂》一篇周公所作。诂者,古也,所以诂训言语通古今之殊异,故足以辨言。”《记》,指《大戴礼记》,亦称《大戴记》,书名,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德编撰,原有八十五篇,今存三十九篇,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状况、文物制度和儒家学说的参考书。有北周卢辩注、清孔广森《大戴礼记补注》。鲁哀公,春秋末年鲁国国君,前494年——前468年在位。

    足(j&ugrave;):增补,补足。《列子·杨朱》曰:“逃于后庭,以昼足夜。”

    【译文】

    郭威,字文伟,是茂陵人。他喜欢读书,认为《尔雅》是周公所作,《尔雅》中有“张仲孝友”的句子,而张仲是周宣王时代的人,所以《尔雅》并不是周公写的,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我曾经问过扬雄这个问题,他回答说:“是孔子的门徒子游、子夏这些人所写,用来解释六经的。”我父亲认为:“《外戚传》里说&lsquo;史佚用《尔雅》教导他的儿子’,《尔雅》是文字训诂学。”而且《大戴礼记》里提道:“孔子教鲁哀公学习《尔雅》。”可见《尔雅》这书很早就有了。以前那些传授学问的人都认为《尔雅》是周公所作,“张仲孝友”这些文字,是后人添加的。

    73袁广汉园林之侈

    茂陵富人袁广汉1,藏镪巨万2,家僮八九百人。于北邙山下筑园3,东西四里,南北五里,激流水注其内4。构石为山5,高十余丈,连延数里。养白鹦鹉、紫鸳鸯、牦牛、青兕6,奇兽怪禽,委积其间7。积沙为洲屿8,激水为波潮,其中致江鸥海鹤9,孕雏产10,延漫林池。奇树异草,靡不具植,屋皆徘徊连属,重阁修廊,行之,移晷不能遍也。广汉后有罪诛,没入为官园,鸟兽草木,皆移植上林苑中。

    【注释】

    1袁广汉:人名,生平不详。

    2镪(qiǎng):通“襁”,原指穿钱用的绳子。引申为钱,成串的钱。左思《蜀都赋》曰:“货殖私庭,藏镪巨万。”《汉书·食货志下》曰:“守准平,使万室之邑必有万钟之臧,臧襁千万。”颜师古注引孟康曰:“襁,钱贯也。”

    3北邙(m&aacute;ng)山:即北芒岩,又称北邙坂。《类编长安志》卷七曰:“始平原在县北一里,东西五十里,南北八里,东入咸阳界,西入武功界。《三秦记》曰:&lsquo;长安城北,有始平原数百里。其人井汲巢居,井深五十丈。汉时亦谓之北芒岩。’”北邙山在今陕西咸阳北至兴平一带,是渭北黄土旱原的组成部分,东至咸阳原,西与武功东原连接,绵延30余公里。陈直《三辅黄图校证》说:“自咸阳北面高原起,至兴平一带,农民皆称为北邙坂,而《西京杂记》正用口头语,与洛阳&lsquo;北邙山’名同实异。”何清谷《三辅黄图校注》说:“据姜开任调查:袁广汉园林遗址在今陕西兴平县城北门外。”

    4激:阻碍。

    5构:组合,衔接。

    6鹦鹉:《礼记·曲礼上》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淮南子·说山训》曰:“鹦鹉能言,而不可使长。是何则?得其所言,而不得其所以言。”段成式《酉阳杂俎·广动植之一·羽篇》曰:“鹦鹉,能飞。众鸟趾前三后一,唯鹦鹉四趾齐分。凡鸟下睑眨上,独此鸟两睑俱动,如人目。”兕(s&igrave;):古代兽名,皮厚,可以制甲。《尔雅·释兽》曰:“兕似牛。”邢昺疏曰:“郭云:&lsquo;一角,青色,重千斤。’《说文》云:兕,如野牛,青毛,其皮坚厚,可制铠。《交州记》曰:兕出九德,有一角,角长三尺余,形如马鞭柄。”《诗经·小雅·吉日》曰:“发彼小豝,殪此大兕。”《论语》曰:“虎兕出于柙。”一说指雌性犀牛。

    7委积:集聚。

    8洲屿:水中的沙洲。

    9鹤:古代诗词图画中常指丹顶鹤或白鹤。《淮南子·说林训》曰:“鹤寿千岁,以极其游。”《易经·下经》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禽经》曰:“鹤爱阴而恶阳。”

    10(k&ograve;u):初生的需要母禽哺食的雏鸟。《汉书·东方朔传》曰:“声謷謷者,鸟哺也。”颜师古注引项昭曰:“凡鸟哺子而活者为,生而自啄曰雏。”《尔雅·释鸟》曰:“生哺。”邢昺疏曰:“鸟子生,须母哺而食者名,谓燕雀之属也。《史记》赵武灵王探雀而食之,是也。”

    屋:屋顶。黄金贵、黄鸿初《古代文化常识》说:“房屋之&lsquo;屋’,&lsquo;以宫室上覆言之’(《说文》&lsquo;屋’字段玉裁注)即指斜曲的屋面。《诗经·豳风·七月》:&lsquo;亟其乘屋。’意升踏到屋顶。《行露》:&lsquo;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lsquo;屋’,不是泛指房屋,而是专指屋顶面。”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走的样子。此指房屋回旋往返的样子。连属:相连。

    廊:屋檐下的过道或独立有顶的通道。

    移晷(gui):日影随着时间在流动,指时间长久。张衡《西京赋》曰:“白日未及移其晷,已狝其什七八。”晷,此指日影,日光。

    【译文】

    茂陵有个富人袁广汉,家财数不胜数,家里的僮仆就有八九百人。他在北邙山下建造了一座园林,园林东西长四里,南北长五里,阻挡了流水将其引入园中。园内架石为山,高达十余丈,连绵几里长。园中饲养了白鹦鹉、紫鸳鸯、牦牛、黑色的雌犀牛等,各种奇禽怪兽,都聚集在园中。又在水中堆聚沙土建造了沙洲,激荡流水掀起波浪,还招来了江鸥海鹤,让它们怀胎生下雏鸟,蔓延遍布整座园林。园林里奇树异草,种类繁多,园中房屋都回旋相连,楼阁长廊连绵重叠,在里面行走,很久都走不到头。袁广汉后来因有罪被杀,这座园林被没收为官家园林,园中的鸟兽草木,都被移植到了上林苑中。

    74五柞宫石骐

    五柞宫有五柞树1,皆连抱,上枝荫覆数亩。其宫西有青梧观2,观前有三梧桐树。树下有石骐二枚3,刊其胁为文字4,是秦始皇郦山墓上物也5。头高一丈三尺。东边者前左脚折,折处有赤如血。父老谓其有神,皆含血属筋焉6。

    【注释】

    1五柞(zu&ograve;)宫:西汉离宫,故址在今陕西周至东南。《三辅黄图》卷三曰:“五柞宫,汉之离宫也,在扶风盩屋。宫中有五柞树,因以为名。”《水经注·渭水下》曰:“东北迳五柞宫西。长杨、五柞二宫,相去八里,并以树名宫,亦犹陶氏以五柳立称。”五柞宫建造时间不明,秦宫说、汉宫说皆有。《雍胜略》曰:“五柞宫在盩屋县东南三十八里,汉武帝造。”《汉书·东方朔传》曰:“(武帝出猎)投宿诸宫,长杨、五柞、倍阳、宣曲尤幸。”时间是建元三年(前138),此说或意为五柞宫建于武帝前。武帝亦死于五柞宫。《汉书·武帝纪》曰:武帝后元二年(前87)“二月行幸盩厔五柞宫。乙丑,立皇子弗陵为皇太子。丁卯,帝崩于五柞宫”。柞,柞树,也叫凿刺树、冬青,常绿灌木或小乔木,生棘刺,叶卵形或长椭圆状卵形,初秋开花,浆果小球形,黑色,生长于我国西部、中部至东南部地区,木材坚硬,可用来制作家具。《诗经·小雅·采菽》曰:“维柞之枝,其叶蓬蓬。”罗愿《尔雅翼·释木》曰:“《管子》:五粟五沃之土宜柞。《风土记》:舜所耕多柞。”

    2青梧观:宫观名,因为有梧桐,故名。《三辅黄图》卷五曰:“青梧观,在五柞宫之西。”

    3骐:即麒麟。

    4刊:雕刻。胁:胸部两侧,肋部。

    5秦始皇(约前259——前210):即嬴政,秦庄襄王之子,战国时秦国国君,秦王朝建立者,前246年——前210年在位。好韩非之说,重用李斯,并派王翦等大将进攻六国,最终在前221年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统一后,他确定皇帝为最高统治者称号,在中央设三公九卿,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统一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修建驰道、直道。为加强思想统治,焚烧各国史书和民间收藏的儒家经典及诸子书籍,坑死方士和儒生数百名,实行专制主义,严刑苛法,租役繁重,致民众痛苦不堪,死后不久秦朝便被推翻。郦山墓:即秦始皇墓,又称秦始皇陵,位于陕西西安临潼东骊山北麓。秦始皇即位起便开始为自己修建陵墓,历时数十年。《史记·秦始皇本纪》曰:“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树草木以象山。”《集解》曰:“《皇览》曰:&lsquo;坟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余。’”《正义》曰:“《关中记》云:&lsquo;始皇陵在骊山。泉本北流,障使东西流。有土无石,取大石于渭(山)〔南〕诸山。’”《三辅故事》曰:“秦始皇葬骊山,明月珠为日月,水银为江海,金银为凫鹤,又刻玉石为松柏。”“秦始皇葬骊山,起陵高五十丈,下涸三泉,周回七百步。以明珠为日月,人鱼膏为脂烛,金银为凫雁,金蚕三十箔,四门施徼,奢侈太过。”秦始皇墓分内外两城,均为南北长、东西窄的长方形。刘庆柱《关中记辑注》说:“根据最近的考古勘测资料,秦始皇陵的坟丘底部平面为方形,边长三百五十米,现存高四十三米。坟丘之外有两重城垣,内城城垣南北一千三百米,东西五百七十八米;外城城垣南北二千五百一十三米,东西九百七十四米。内城四面辟门,外城东、西、南三面辟门。”1974年在外城以东发现属于始皇墓的陶俑坑,出土大批兵马俑,这些兵马俑造型生动,细部刻画精致,反映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成就。后又在西侧发现两具铜车马,工艺高超,是罕见的古代金工杰作。

    6属(zhu):连接。王充《论衡·说日》曰:“望四边之际与天属,其实不属,远若属矣。”

    【译文】

    五柞宫里有五棵柞树,都有两个人合抱那么粗,树顶上枝叶展开的阴影能覆盖四周好几亩地。五柞宫的西边有个青梧观,观前有三棵梧桐树。树下有两只石雕的麒麟,在石麒麟的胸部两侧刻有文字,它们是秦始皇骊山墓上的东西。麒麟头高有一丈三尺。东边的那只麒麟左前脚断了,折断的地方有深红色像血一样的东西。当地的父老乡亲们都说两只麒麟有神灵,都是含着血连着筋的。

    75咸阳宫异物

    高祖初入咸阳宫1,周行库府2,金玉珍宝,不可称言3。其尤惊异者,有青玉五枝灯,高七尺五寸,下作蟠螭4,以口衔灯,灯燃,鳞甲皆动,焕炳若列星而盈室焉5。复铸铜人十二枚6,坐皆高三尺7,列在一筵上8,琴筑笙竽9,各有所执,皆缀花釆,俨若生人。筵下有二铜管,上口高数尺,出筵后,其一管空,一管内有绳,大如指,使一人吹空管,一人纽绳10,则众乐皆作,与真乐不异焉。有琴长六尺,安十三弦,二十六徽,皆用七宝饰之,铭曰“璠玙之乐”。玉管长二尺三寸,二十六孔,吹之则见车马山林,隐辚相次,吹息,亦不复见,铭曰“昭华之琯”。有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人直来照之,影则倒见。以手扪心而来,则见肠胃五脏,历然无碍。人有疾病在内,则掩心而照之,则知病之所在。又女子有邪心,则胆张心动。秦始皇常以照宫人,胆张心动者则杀之。高祖悉封闭以待项羽,羽并将以东,后不知所在。

    【注释】

    1咸阳宫:秦代皇宫,在今陕西咸阳东北。从孝公开始,历代秦王以渭水为中轴线大造宫殿,先后建起咸阳宫、章华宫、兴乐宫、华阳宫等宫殿。《三辅黄图》卷一曰:“始皇穷极奢侈,筑咸阳宫,因北陵营殿,端门四达,以则紫宫,象帝居。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三辅旧事》曰:“秦于渭南有舆宫(兴乐宫),渭北有咸阳宫。秦昭王欲通二宫之间,造横长桥三百八十步,桥北京石。”秦亡后,被项羽焚毁。刘庆柱《三秦记辑注》说:“秦咸阳宫宫殿建筑遗址考古发现,建筑毁于大火。遗址堆积之中有大量被火烧而变形的各种金属建筑构件,一些建筑遗迹被烧成砖红色,不少金属构件、砖瓦等被大火烧流并凝结在一起,火势之大可以想见。”刘庆柱《地下长安》说:“秦咸阳宫第一号宫殿建筑遗址已经进行了考古发掘,是目前考古发现的战国时代与秦代都城之中唯一的高台宫殿建筑遗址。该宫殿建筑,将各种不同的建筑单元统一于一个整体的高台宫殿建筑群,在使用功能、通道、采光、排水及结构诸多方面都作了合理的安排。……战国秦汉时代是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阶段,这座大体量的多层楼阁式高台建筑遗址,又是目前所知最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古代高台宫殿建筑物遗存,它把过去认为汉代建筑施工技术特点的诸多方面,提前到战国中期或秦代。”咸阳,古都邑名,在今陕西咸阳东北。《三秦记》曰:“咸阳,秦所都;在九嵕山南、渭水北,山水俱阳,故名咸阳。”秦孝公十二年(前350)自栎阳迁都于此,后置县。《三辅黄图》卷一曰:“自秦孝公至始皇帝、胡亥,并都此城。按孝公十二年作咸阳,筑冀阙,徙都之。”《三秦记》曰:“始皇二十六年(前221),一天下,收天下兵聚之咸阳,徙天下豪富二十(十二)万户于咸阳。”都城规模也不断扩大。《三辅黄图》卷一曰:“咸阳北至九嵕、甘泉,南至鄠、杜,东至河,西至汧、渭之交,东西八百里,南北四百里,离宫别馆,相望联属。木衣绨绣,土被朱紫,宫人不移,乐不改悬,穷年忘归,犹不能遍。”《史记·秦始皇本纪》曰:“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所得诸侯美人钟鼓,以充入之。”《汉书·地理志上》曰:“渭城,故咸阳,高帝元年更名新城,七年罢,属长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更名渭城。有兰池宫。”陈晓捷注《三辅旧事》引《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说:“秦咸阳城遗址在今咸阳市渭城区窑店乡与正阳乡之内。其范围大致东起柏家嘴,西至毛家沟,北到高干渠,南部因渭水北侵蚀,已无遗迹可循。现存面积约20平方千米。城址中部偏北探出周长约2747米的夯土墙基,平面略呈长方形,应为宫城所在。宫城内外探出夯土基址二十余处,其中八处在城内,已发掘者为战国遗存。宫殿区东端的柏家嘴、西端的毛家沟似为六国宫殿区。另外在城址有冶铸和制陶等遗迹。”

    2库府:即府库。古时国家储藏财物、兵甲的处所。《孟子·梁惠王下》曰:“君之仓廪实,府库充。”库,储藏战车兵甲的屋舍。后泛指储物的屋舍。刘熙《释名·释宫室》曰:“库,舍也,物所在之舍也。故齐鲁谓库曰舍也。”府,古时国家储存财物或文书的地方。《礼记·曲礼下》曰:“在官言官,在府言府,在库言库,在朝言朝。”郑玄注曰:“府谓宝藏货贿之处也。库谓车马兵甲之处也。”《汉书·郊祀志上》曰:“史书而藏之府。”亦指达官贵人的住宅。

    3称言:用语言形容。

    4蟠螭(p&aacute;n chi):盘曲的无角的龙,常用作器物的装饰。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曰:“白鹿孑蜺于欂栌,蟠螭宛转而承楣。”蟠,盘曲。扬雄《法言·问神》曰:“龙蟠于泥,蚖其肆矣。”

    5焕炳:明亮的样子。列星:众星。盈:充满。

    6铜人十二枚:《史记·秦始皇本纪》曰:“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正义》曰:“《汉书·五行志》云:&lsquo;(秦始皇)二十六年,有大人长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见于临洮,故销兵器,铸而象之。’谢承《后汉书》云:&lsquo;铜人,翁仲其名也。’《三辅旧事》云:&lsquo;聚天下兵器,铸铜人十二,各重二十四万斤。汉世在长乐宫门。’”程大昌《雍录》卷十曰:“《史记》:&lsquo;……是岁始皇初并六国,喜其为己瑞,销天下兵器,作金人十二以象之。’”

    7坐:底座。

    8筵:以竹篦、枝条或蒲苇等编织而成的席子,平铺在地面作坐具。筵上可加席。

    9笙:古代管乐器名,殷周时已流行,由簧片、笙管和斗子组成,簧片古时用竹制,后改用响铜,簧管自十三到十九根不等,演奏时手按指孔,吹吸振动簧片而发音。《诗经·小雅·鹿鸣》曰:“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许慎《说文解字》“竹部”曰:“笙,十三簧。象凤之身也。笙,正月之音,物生,故谓之笙。……古者随作笙。”笙有大小之分,《尔雅·释乐》曰:“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郭璞注曰:“大者十九簧,小者十三簧。《乡射记》曰:&lsquo;三笙一和而成声。’”邢昺疏曰:“巢,高也,言其声高。李巡云:小者声少音出和也。孙炎云:应和于笙。”竽:古代竹制簧管乐器,与笙相似而略大。《周礼·春官·笙师》曰:“笙师:掌教吹竽、笙、埙……以教祴乐。”郑玄注引郑司农曰:“竽,三十六簧。”贾公彦疏曰:“按《通卦验》&lsquo;竽长四尺二寸’,注云:&lsquo;竽,管类,用竹为之,形参差象鸟翼,鸟,火禽,火数七。冬至之时吹之。冬,水用事,水数六。六七四十二,竽之长盖取于此也。’”应劭《风俗通义·声音》曰:“《礼记》:&lsquo;管,三十六簧也,长四尺二寸。’今二十三管。”

    10纽:提,拉。

    徽:琴徽,原指系琴弦的绳子。后指琴面十三个指示音节的标识,用贝壳或金玉制成。《汉书·扬雄传下》曰:“今夫弦者,高张急徽,追趋逐耆,则坐者不期而附矣。”颜师古注曰:“徽,琴徽也,所以表发抚抑之处。”陈旸《乐书·琴晖(徽)》曰:“琴之为乐,弦合声以作主,晖(徽)分律以配臣。……自古晖(徽)十有三,其一象闰,盖用螺蚌为之,近代用金玉瑟瑟水晶等宝,未闻有弦绳之义。”赵希鹄《洞天清录·古琴辨·琴徽》曰:“古人所以不用金玉而贵蚌徽者,盖蚌有光彩,得月光相射,则愈焕发了,了然分明,此正谓&lsquo;对月’。及膝上横琴,设若金玉则否。今人少知此理。然当用海中产珠蚌,他蚌无甚光彩。”

    璠玙(f&aacute;n y&uacute;):春秋时期鲁国所产的美玉名,又作玙璠。许慎《说文解字》“玉部”曰:“璠,璠玙,鲁之美玉。孔子曰:美哉璠玙,远而望之,奂若也;近而视之,瑟若也。一则理胜,二则孚胜。”以美玉形容音乐,比喻美好。

    管:古乐器名,亦为以管发声乐器的总称。《诗经·商颂·那》曰:“鞉故渊渊,嘒嘒管声。”《诗经·周颂·有瞽》曰:“既备乃奏,箫管备举。”《太平御览》卷五百八十曰:“蔡邕《章句》曰:管者,形长一尺,围寸,有孔无底,其器今亡。”应劭《风俗通义·声音》曰:“《礼乐记》:&lsquo;管,漆竹长一尺,六孔,十二月之音也。象物贯地而牙,故谓之管。’《尚书大传》:&lsquo;舜之时,西王母来献其白玉琯。’昔章帝时,零陵文学奚景,于冷道舜祠下得生白玉管,知古以玉为管,后乃易之以竹耳。夫以玉作音,故神人和,凤凰仪也。”

    隐辚:隐然飘忽的车声。辚,车声。丁度《集韵·真》曰:“辚:辚辚,众车声。”亦代指车轮。相次:前后连接。

    昭华:美玉名。《淮南子·泰族训》曰:“赠以昭华之玉,而传天下焉。”琯:同“管”,古乐器名,即玉管,以玉制成,像笛。《晋书·律历志》曰:“舜时西王母献昭华之管,以玉为之。”此系玉管,故以昭华命名,寓意精美名贵。

    有明:透明。

    历然:清晰的样子。

    高祖悉封闭以待项羽:汉高祖刘邦和项羽相约,先入关者为王,之后高祖先攻入咸阳城,听从下议,封府库还军霸上。《史记·留侯世家》曰:“沛公(刘邦)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张)良曰:&lsquo;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史记·高祖本纪》曰:“(沛公)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史记·项羽本纪》曰:“(沛公)曰:&lsquo;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项羽(前232——前202),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秦末起义军领袖。秦末跟随叔父项梁起义,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大封诸侯。在楚汉战争中被刘邦击败,从垓下突围到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后自杀。

    将以东:项羽进入咸阳后,焚毁秦宫室,拒绝定都关中,而返楚地。《史记·项羽本纪》曰:“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将,携带。

    【译文】

    汉高祖刘邦刚进入咸阳宫时,在宫中的库房里巡视了一圈,发现里面的金玉珍宝,无法用语言形容。其中尤其让人惊异的,是一种青玉五枝灯,这个灯有七尺五寸高,下面做了一条盘曲的无角的龙,龙嘴里衔着灯,灯点燃时,龙身上的鳞甲都颤动起来,闪闪发亮,好像无数个星星挤满屋里。还铸造了十二个铜人,底座高三尺,一起围坐在筵席上面,每个铜人的手里都拿着一件乐器,有琴、筑、笙、竽等,铜人身上点缀着彩色花纹,神情庄重,好像活人一样。筵席下面有两只铜管,上面的口高达数尺,一直伸展到筵席后面,其中一只管子是空的,另一只管内有绳子,绳有手指那么粗,让一个人吹着空管,另一个人拉着绳子,各种乐器就一起演奏起来,与真的乐器演奏没什么两样。有一把琴有六尺长,上面安着十三根弦,二十六个琴徽,用各种宝物装饰着,琴上雕刻着“璠玙之乐”四个字。还有一个玉管,长二尺三寸,有二十六个孔,吹起玉管,就好像看到车马穿过山林,听到车马前后相接驶过时隐约飘忽的车声,吹奏一停止,便再也看不见车马了,这个玉管上刻着“昭华之琯”四个字。还有一枚方镜,四尺宽,五尺九寸高,内外通透,人对着镜子照,镜子里的人影是倒立的。用手抚摸着心口照镜子,就能看见自己的肠胃和五脏,清晰得毫无遮挡。人体内如果有疾病,就捂着心口来照一下,就能知道哪里有病。还有,如果女子有邪心,照了这个镜子,就会胆张心动。秦始皇经常用这面镜子照宫女,发现胆张心动的就杀了。高祖把这些宝物全部封存起来等待项羽到来,项羽带着这些东西东归而去,后来就不知道这些东西流落到哪里去了。

    76鲛鱼荔枝

    尉陀献高祖鲛鱼、荔枝1,高祖报以蒲桃锦四匹2。

    【注释】

    1鲛鱼:即海鲨。《山海经·中山经》曰:“(漳水)多黄金,多鲛鱼。”郝懿行注曰:“鲛鱼即今沙鱼。”荔枝:因为北方没有荔枝,故尉佗将荔枝作为珍奇水果献给高祖。《蜀都赋》曰:“旁挺龙目,侧生荔支(枝)。”《后汉书·孝和孝觞帝纪》和帝纪曰:“旧南海献龙眼、荔支,十里一置,五里一候,奔腾阻险,死者继路。”

    2报:回报,回赠。蒲桃锦:陈直《两汉经济史料论丛·关于两汉的手工业》说:“蒲桃其时初入中国,当是最新式的图案。”史载蒲桃由张骞出使西域后传入,故此条所述与史载有异。

    【译文】

    南越王尉佗向汉高祖进献了海鲨和荔枝,高祖回赠给他四匹绣有葡萄花纹的锦缎。

    77戚夫人侍儿言宫中乐事

    戚夫人侍儿贾佩兰1,后出为扶风人段儒妻2。说在宫内时,见戚夫人侍高帝,常以赵王如意为言3,而高祖思之,几半日不言,叹息凄怆,而未知其术4,辄使夫人击筑,高祖歌《大风诗》以和之5。又说在宫内时,尝以弦管歌舞相欢娱,竞为妖服6,以趣良时7。十月十五日,共入灵女庙8,以豚黍乐神9,吹笛击筑10,歌《上灵》之曲。既而相与连臂,踏地为节,歌《赤凤凰来》。至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乐毕,以五色缕相羁,谓为相连受。八月四日,出雕房北户,竹下围棋,胜者终年有福,负者终年疾病,取丝缕,就北辰星求长命乃免。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华酒,令人长寿。菊华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21),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华酒。正月上辰(22),出池边盥濯,食蓬饵,以祓妖邪(23)。三月上巳(24),张乐于流水,如此终岁焉。戚夫人死,侍儿皆复为民妻也。

    【注释】

    1侍儿:贴身侍女。贾佩兰:人名,生平不详。

    2扶风:即右扶风,“扶助京师,以行风化”之意,《三辅决录》曰:“扶风,扶风化也。”汉代京畿行政区划名,三辅之一,辖地在关中西部,即秦岭以北,西安和泾河以西共二十一个县,治所在汉长安城,《三辅黄图》卷一曰:“扶风,在夕阴街北。”亦为官名。《汉书·百官公卿表》曰:“主爵中尉,秦官,掌列侯。景帝中六年(前144)更名都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更名右扶风,治内史右地。……与左冯翊、京兆尹是为三辅,皆有两丞。”段儒:人名,生平不详。

    3以赵王如意为言:以赵王如意为话题,指改立赵王如意为太子之事。

    4术:办法。高祖一直想改立赵王如意为太子,虽遭众臣反对但坚持己见,后吕后听从张良之计,为太子刘盈请来高祖求而不得的四位隐世高人为傅。《史记·留侯世家》曰:“(四人离开后)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lsquo;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吕后真而主矣。’戚夫人泣,上曰:&lsquo;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歌曰:&lsquo;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易太子之事就此作罢。

    5《大风诗》:即《大风歌》。《史记·高祖本纪》曰:高祖称帝后回家乡沛县“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lsquo;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后称此歌为《大风歌》。

    6妖服:色彩艳丽的服装。

    7良时:良辰佳时,美好的时光。

    8灵女庙:无考,或为设在宫中的寺庙。干宝《搜神记》卷二曰:“十月十五日,共入灵女庙,以豚黍乐神,吹笛击筑,歌《上灵之曲》。既而相与连臂,踏地为节,歌《赤凤皇来》。乃巫俗也。”伶玄《赵飞燕外传》曰:“十月五日,宫中故事,上灵安庙。”此“灵安庙”或即“灵女庙”。蔡邕《王子乔碑》曰:“咨访其验信而有征,乃造灵庙以休厥神。”灵庙是供奉神灵之处,灵女庙或亦属灵庙之类。

    9豚:小猪。亦泛指猪。《国语·越语上·勾践灭吴》曰:“生女子,二壶酒,一豚。”《孟子·梁惠王上》曰:“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黍(shu):崔豹《古今注·草木》曰:“禾之黏者为黍,亦谓之穄,亦曰黄黍。”罗愿《尔雅翼·释草一》曰:“禾属而黏者也。以大暑而种故谓之黍。”侯良《西汉文明之光————长沙马王堆汉墓》说:“黍属一年生草本,粳者古称稷、穄,现称稷子、糜子。糯者古称黍,现称黍子、粘糜子或黄粟。是一种早熟耐旱的粮食或饲料作物。黍稷起源于中国,为商周时期的主要粮食作物,因此在甲骨文和《诗经》中黍的出现最多,远远超过粟。”

    10笛:应劭《风俗通义·声音》曰:“《乐记》:&lsquo;武帝时丘仲之所作也。笛者,涤也,所以荡涤邪秽,纳之于雅正也。’长二尺四寸,七孔。其后又有羌笛,马融《笛赋》曰:&lsquo;近世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龙鸣水中不见己,截竹吹之音相似,剡其上孔通洞之,材以当檛便易持,京君明贤识音律,故本四孔加以一,君明所加孔后出,是谓商声五音毕。’”但吴翌凤《灯窗丛录》二曰:“《风俗通》曰:&lsquo;笛,武帝时丘仲所作。’非也,高祖初入咸阳宫,得玉笛长二尺三寸,二十六孔,铭曰昭华之琯。在武帝前。”

    《上灵》之曲:古乐器名,无考,或与祭祀灵女庙有关,为娱神或祭神的乐曲。

    《赤凤凰来》:古乐曲名,又名《凤凰来仪》《神凤操》《仪凤歌》,相传周成王所作。《乐府诗集·琴曲歌辞一·神凤操》曰:“一曰《凤凰来仪》。《古今乐录》曰:&lsquo;周成王时,凤凰翔舞,成王作此歌。’谢希逸《琴论》曰:&lsquo;成王作《神凤操》,言感化之德也。’《琴集》曰:&lsquo;《凤凰来仪》,成王所作。’”歌辞曰:“凤凰翔兮于紫庭,予何德兮以感灵。赖先人兮恩泽臻,于胥乐兮民以宁。”蔡邕《琴操·仪凤歌》曰:“凤皇来舞于庭……成王乃援琴而鼓之,曰:&lsquo;凤皇翔兮于紫庭,余何德兮以感灵。赖先王兮恩泽臻,于胥乐兮民以宁,凤皇来兮百兽晨。’”伶玄《赵飞燕外传》曰:“上灵安庙。是日,吹埙击鼓,连臂踏地,歌《赤凤来曲》。”

    百子池:一说汉宫内池名,一说上林苑内池。《三秦记》曰:“汉上林苑有池……积草池、麋池、舍利池、百子池。”另《三辅黄图》卷四曰:“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乐阙,以五色缕相羁,谓之相连爱。八月四日,出雕房北户,竹下围棋,胜者终年有福,负者终年疾病,取丝缕就北斗星辰求辰命乃免。正月上辰,出池边盥濯,食蓬饵以祓妖邪。三月上巳,张乐于池上。”与本条所述相近。

    于阗(ti&aacute;n)乐:泛指西域民族音乐。于阗(ti&aacute;n),古西域国名,又名于窴,在今新疆和田一带。居民从事农牧,多桑麻,产美玉。

    受:用同“绶”,丝带。

    雕房:宫中专门从事雕刻的地方。一说用彩绘装饰的房子。房,古代指正室两旁的房间。许慎《说文解字》“户部”曰:“房,室在旁也。”段玉裁注曰:“凡堂之内,中为正室,左右为房,所谓东房西房也。”刘熙《释名·释宫室》曰:“房,旁也,在堂两旁也。”后泛指房屋、房间。北户:北门。

    北辰星:即北极星,又名中宫、天极、天枢、极星。《尔雅·释天》曰:“北极谓之北辰。”郭注曰:“北极,天之中,以正四时。”邢昺疏曰:“极,中也,辰,时也,居天之中,人望之在北,因名北极。斗杓所建,以正四时,故云北辰。《论语》云:&lsquo;为政以德,譬如北辰。’是也。”《史记·天官书》曰:“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旁三星三公,或曰子属。后句四星,末大星正妃,余三星后宫之属也。环之匡卫十二星,藩臣。皆曰紫宫。”《索隐》引元命苞曰:“紫之言此也,宫之言中也,言天神运动,阴阳开闭,皆在此中也。”古人以为北极星是太由子、帝星、庶子、后宫、天枢等五星拱卫的聚星,在天星中的地位最为至上、尊贵。汉代时,人们将不同的人与天上的某个星位相联系,认为具有某种对应关系,因此观测天象便可以推测出人的祸福安危。而皇帝、后宫是与北辰星相对应的关系,所以宫女便向北辰星祈求长命百岁。

    茱萸(zhu y&uacute;):又称“越椒”“艾子”,常绿植物,生长在河川中,其味香浓,具有杀虫消毒、祛风逐寒的功能。古代风俗认为茱萸可以避邪,所以人们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佩戴茱萸以求一年平安。《艺文类聚》卷四曰:“《风土记》曰:九月九日,律中无射而数九,俗尚此日,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除恶气而御初寒。”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说:“九月初九日。古人以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所以称为重阳。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饮酒的习惯。据《续齐谐记》所载,费长房对汝南桓景说,九月九日汝南有大灾难,带茱萸囊登山饮菊花酒可以免祸。这是一般人认为重九登高的来源,但不一定可靠。《风土记》以为此日折茱萸插头,以辟邪气,而御初寒,与此并不相同。”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曰:“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蓬饵:用蓬蒿制作的饼子。一说为一种麦食。孙诒让《札迻》卷十一曰:“&lsquo;蓬’即&lsquo;麷’也。《周礼·笾人》郑司农注云:&lsquo;熬麦曰麷。’郑康成云:&lsquo;今河间以北,煮穜麦卖之,名曰逢。’《齐民要术》引崔寔《四民月令》云:&lsquo;腊月祀炙逢。’麷、蓬、逢字并通。”饵,糕饼。《周礼·天官·笾人》曰:“糗饵,粉糍。”郑玄注曰:“合蒸曰饵。”扬雄《方言》卷十三曰:“饵谓之糕,或谓之糍。”

    菊华酒:用菊花酿制的酒。民间风俗,九月九日饮菊花酒可以驱邪避祸,延年益寿。菊花性微寒,味甘苦,能清热、平肝、明目,常饮菊花酒有强身益气之功效,故有令人长寿之说。吴均《续齐谐记·九日登高》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lsquo;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悬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房曰:&lsquo;此可以代人。’”《艺文类聚》卷八一曰:“《风俗通》曰:南阳郦县有甘谷,谷水甘美。云其山上大有菊,水从山上流下,得其滋液,谷中有三十余家,不复穿井,悉饮此水,上寿百二三十,中百余,下七八十者,名之大夭,菊华轻身益气故也。司空王畅、太尉刘宽、太尉袁隗为南阳太守,闻有此事,令郦县月送水二十斛,用之饮食。诸公多患风眩,皆得瘳。”

    (21)米:去皮的谷物的仁。黍、稷、稻、粱、菰、菽等谷物有米。

    (22)上辰:农历每月上旬的辰日。此指每月第一个地支是“辰”的日子。古代用天干地支法来计算日子,十个天干与十二个地支一一轮流对应组合,六十为一个轮回。辰日并非固定的日子,隔十二天出现一次。

    (23)祓(f&uacute;):古代消灾祈福的祭礼或风俗。许慎《说文解字》“示部”曰:“祓,除恶祭也。”《左传·僖公六年》曰:“武王亲释其缚,受其璧而祓之。”杜预注曰:“祓,除凶之礼。”

    (24)上巳:农历每月上旬的巳日。此指每月第一个地支是“巳”的日子。三月上巳是古代节日,这一天,人们在水边举行祭祀,用香草泡水洗濯沐浴以祛邪除恶,免灾除病,谓之“禊”或“祓禊”。《周礼·春官·女巫》曰:“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郑玄注曰:“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薰草药沐浴。”应劭《风俗通义·祀典》曰:“《尚书》:&lsquo;以殷仲春,厥民析。’言人解析也。疗生疾之时,故于水上衅洁之也。”同时还有人欢快热闹地携酒食宴饮,谓之“祓饮”。汉代以后禊事更常见,《后汉书·礼仪志上》曰:“(三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洁。洁者,言阳气布畅,万物讫出,始洁之矣。”汉以前,上巳必在巳日但不固定在三月三日,魏后必在三月三日但不固定在巳日。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说:“上巳原定为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旧俗以此日临水祓除不祥,叫作修禊。但是自曹魏以后,把节日固定为三月三日。后来变成了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向新阳、刘克任《西京杂记校注》说:“&lsquo;三月三’遂成群众性传统节日,宴饮游乐,赋诗为文,极为热闹。……另外,古代秋天也举行同类活动,谓之&lsquo;秋禊’。”

    【译文】

    戚夫人的贴身侍女贾佩兰,出宫后嫁给扶风人段儒为妻。她说起在皇宫里的时候,看见戚夫人侍奉汉高祖,曾经向高祖提起赵王如意的事情,高祖在思考,好半天默默不语,只是唉声叹气,神色很悲伤凄凉,却想不出什么好方法,就让戚夫人击筑伴奏,自己唱起《大风歌》来应和。贾佩兰又说在皇宫的时候,曾经用弦管乐器伴奏歌舞来娱乐,大家争相穿上艳丽的服装,来度过这美好的时光。十月十五日,大家一起进灵女庙,用小猪、黍米酒祭神,吹笛击筑,唱起《上灵》之曲。然后又互相手拉着手,用脚踏地,合着节拍唱起《赤凤凰来》。到了七月七日,大家一起来到百子池边,演奏西域的乐曲。演奏完以后,拿起彩色的丝线相互牵起来,叫作相连绶。八月四日,从专事雕刻的房间北门出去,到竹林里下围棋,赢的人整年都会有福气,输的人这年都会有病灾,但取来丝线,向着北极星祈求长命百岁后就能免去疾病。九月九日,佩戴茱萸,吃蓬蒿饼,畅饮菊花酒,这样就能长寿了。菊花开放的时候,将花茎和叶子一起采下来,再掺和进黍米酿酒,到来年的九月九日,这酒才算酿造好,可以喝了,所以称它为菊花酒。正月的第一个辰日,大家到水边洗清污垢,吃蓬蒿饼,举行祭祀以祛除灾恶。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再聚集在流水边演奏音乐。就这样过完了一年。戚夫人死后,她的侍女们都出宫嫁给了平民。

    78何武葬北邙

    何武葬北邙山薄龙坂1,王嘉冢东北一里2。

    【注释】

    1何武(?——3):西汉大臣。字君公,蜀郡郫县(今四川郫都区北)人。曾任京兆尹、廷尉、御史大夫等要职。汉成帝时任大司空,封汜乡侯。“武为人仁厚,好进士,奖称人之善。”(《汉书·何武王嘉师丹传·何武传》)为官守法清廉,曾与丞相孔光一起拟定限田、限奴婢等方案,但遭到贵族反对。王莽执政时,被诬陷而自杀。坂:山坡。

    2王嘉:字公仲,西汉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汉哀帝时任丞相,封新甫侯。“为人刚直严毅有威重,上甚敬之。”(《汉书·何武王嘉师丹传·王嘉传》)因极力主张匡正时弊而招致董贤等权贵的嫉恨和陷害,被捕下狱而死。王嘉死后,皇帝悔之,“复以孔光代嘉为丞相,征用何武为御史大夫”。(《汉书·何武王嘉师丹传·王嘉传》)

    【译文】

    何武死后被葬在北邙山的薄龙坂上,王嘉的墓冢在其东北方一里远的地方。

    79生作葬文

    杜子夏葬长安北四里1,临终作文曰:“魏郡杜邺2,立志忠款3,犬马未陈4,奄先草露5。骨肉归于后土6,气魂无所不之7。何必故丘8,然后即化9。封于长安北郭10,此焉宴息。”及死,命刊石,埋于墓侧。墓前种松柏树五株,至今茂盛。

    【注释】

    1杜子夏:即杜邺,字子夏,西汉名臣张敞外孙,小学名家。原籍魏郡繁阳(今河南内黄东北),汉武帝时其祖父迁徙茂陵。“邺壮,从(张)敞子吉学问,得其家书。以孝廉为郎。”(《汉书·谷永杜邺传·杜邺传》)被大司马卫将军王商视为心腹,除主簿,举侍御史,汉哀帝时迁为凉州刺史,后因病免,此后又举方正、上对策直言,未拜。专治文字学,藏书丰富。

    2魏郡:汉代郡名,汉高祖十二年(前195)置,治所在邺(今河北临漳西南),辖区包括今河北、河南、山东接壤地区。

    3忠款:忠诚专一。款,诚恳。

    4犬马未陈:指上对策之事。汉哀帝元寿二年(前1),杜子夏举方正,上对策,针对哀帝重用外戚傅氏,主张限制外戚干政,但并未被哀帝认可采纳,没有尽到忠君的责任,难以一展抱负。犬马,古代臣子对君王时的卑称。陈,陈述,表达。

    5奄:突然。先草露:先于草尖的露珠陨落。草露,比喻生命短促,古人常用露珠来比喻时光短促、生命短暂。曹操《短歌行》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6骨肉:肉体。后土:古代对土地之神的称谓。此指土地,与皇天相对应。

    7气魄无所不之:古人认为人死后归于天地。《礼记·郊特牲》曰:“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故祭求诸阴阳之义也。”许慎《说文解字》“鬼部”曰:“魄,阴神也。”“鬼,人所归为鬼。”段玉裁注曰:“阳言气,阴言神者,阴中有阳也。”《尔雅·释训》曰:“鬼之为言归也。”郭璞引《尸子》注曰:“古者谓死人为归人。”邢昺疏曰:“人死为鬼。《小雅·何人斯》云:&lsquo;为鬼为蜮。’《周礼》曰&lsquo;享大鬼’。谓之鬼者,鬼犹归也。”

    8故丘:故乡,故土。古人希望死后落叶归根,返葬故土。《礼记·檀弓上》曰:“礼,不忘其本。古之人有言曰:&lsquo;狐死正丘首,仁也。’”孔疏曰:“丘是狐窟穴根本之处,虽狼狈而死,意犹向此丘,是有仁恩之心也。”狐死首丘之意为不忘根本。故古人死后要归葬故土。而杜子夏并未依礼归葬故土魏郡,而是葬于长安,此为豁达之举。

    9化:死的委婉说法。佛家称“坐化”,道家称“羽化”。

    10封:垒土为坟墓。郭:外城。

    宴息:安息。

    刊:刻。

    种松柏:旧时传说魍魉好食死者肝脏,但惧怕柏树与虎,故民间有此习俗:为阻止魍魉,在坟墓上种植柏树,在墓地道路入口处放置石虎。段成式《酉阳杂俎·尸穸》曰:“《周礼》:&lsquo;方相氏驱罔象。’罔象好食亡者肝,而畏虎与柏。墓上树柏,路口致石虎,为此也。”

    【译文】

    杜子夏死后葬在长安城北四里远的地方,他临终前写了一篇文章:“魏郡杜邺,立志忠诚,尚未为国尽忠效力,就忽然先于草尖上的露珠而亡。骨肉埋葬在大地上,魂魄随处飞散。死后何必回葬故土,才能羽化登仙。就把我埋在长安的北外城吧,我就在这里安息了。”等到他死的时候,就让人把这些文字刻在石头上,埋在墓地旁边。墓地前面种了五棵松柏,至今依然生长茂盛。

    80淮南《鸿烈》

    淮南王安著《鸿烈》二十一篇1。鸿,大也。烈,明也。言大明礼教2。号为《淮南子》,一曰《刘安子》。自云:“字中皆挟风霜3。”扬子云以为一出一入。

    【注释】

    1《鸿烈》:即《淮南鸿烈》,也称《淮南子》,共有内篇二十一论道、外篇三十三杂说,今只存内篇。此书是淮南王刘安主持,延请八位门客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晋昌共同讨论编撰而成。《淮南子·览冥训》曰:“持以道德,辅以仁义,近者献其智,远者怀其德。”该书以此为主旨,以道家的自然天道观为中心,兼采糅合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五行等诸家之说,内容庞杂,认识上提出“物至而神应”,“知与物接,而好憎生焉”。《汉书·艺文志》将其归为“杂家”类。该书系统详尽地总结了西汉前期的道家思想,是研究黄老思想的宝贵资料,也是地方诸侯王与中央集权分庭抗礼的思想的集中体现。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二)》说:“《淮南鸿烈》为西汉道家言之渊府,其书博大而有条贯,汉人著述中第一流也。”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说:“(《淮南子》)全书兼顾自然与人间,也有着以宇宙涵盖人事的大格局。”

    2“鸿,大也”以下三句:《淮南子》高诱注叙曰:“鸿,大也;烈,明也。以为大明道之言也。故夫学者不论《淮南》,则不知大道之深也。”

    3风霜:比喻文字严峻、冷厉,有肃杀之气。

    【译文】

    淮南王刘安著有《鸿烈》二十一篇。鸿,是大的意思。烈,是明亮的意思。说明这本书是要弘扬并阐明礼教的。这书被称为《淮南子》,也称《刘安子》。刘安自称:“书中字字都带着严峻冷厉之气。”扬子云认为两种说法都与原书不尽相符。

    81公孙子

    公孙弘著《公孙子》1,言刑名事2,亦谓字直百金。

    【注释】

    1《公孙子》:书名,在《汉书·艺文志》儒家类著录《公孙弘》十篇,现失传,或即此书。另一说两书非同一书,因为《公孙子》属法家,《汉书》所录《公孙弘》属儒家。但周天游校注《西京杂记》说:“汉初诸子百家重新整合,黄老之术即以道家为主,儒、法、阴阳等诸家为辅,成为汉景帝中期以前的指导思想。汉武帝时,虽接受&lsquo;独尊儒术’的建议,但实际上外儒内法,所以儒者亦多治刑名之学。……所以本书多涉及刑名之事,归入儒家类,也很正常。”

    2刑名事:即刑名之学,是战国时论述名实关系的思想流派,即刑名学派,属于法家,代表人物是战国时申不害。《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曰:“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淮南子·要略》曰:“新故相反,前后相缪,百官背乱,不知所用,故刑名之书生焉。”后人称为“刑名之学”,简称“刑名”。刘向《别录》曰:“申子学号曰刑名,刑名者,循名以责实,其尊君卑臣,崇上抑下,合于六经也。宣帝好观其《君臣篇》。”刑名,又作形名。

    【译文】

    公孙弘著有《公孙子》,是讲述刑名之学的书,也有人称这本书一字价值百金。

    82长卿赋有天才

    司马长卿赋,时人皆称典而丽1,虽诗人之作2,不能加也。扬子云曰:“长卿赋不似从人间来,其神化所至邪?”子云学相如为赋而弗逮3,故雅服焉4。

    【注释】

    1典:典雅。丽:华美,艳丽。

    2诗人之作:《诗经》作者的作品。扬雄《法言·吾子》曰:“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司马相如的赋属于辞人之赋,但是“典而丽”,因而为人称道。《汉书·扬雄传下》曰:“雄以为赋者,将以风也,必推类而言,极丽靡之辞,闳侈巨衍,竞于使人不能加也。”“赋莫深于《离骚》,反而广之;辞莫丽于相如,作四赋:皆斟酌其本,相与放依而驰骋云。”

    3逮:及。《汉书·扬雄传上》曰:“先是时,蜀有司马相如,作赋甚弘丽温雅,雄心壮之,每作赋,常拟之以为式。”

    4雅服:极为信服,非常佩服。雅,甚、颇。《后汉书·皇后纪上》窦皇后纪曰:“及见,雅以为美”。

    【译文】

    司马相如创作的赋,当时的人都称赞它典雅而艳丽,即使是《诗经》中的作品,也不能超越它。扬雄说:“司马长卿的赋不像是人间创作出来的,难道是神灵幻化出来的吗?”扬雄学司马相如写赋却赶不上他,所以对司马相如十分佩服。

    83赋假相如

    长安有庆虬之1,亦善为赋,尝为《清思赋》2,时人不之贵也3,乃托以相如所作,遂大见重于世。

    【注释】

    1庆虬(qi&uacute;)之:人名,生平不详。

    2《清思赋》:赋篇名,已佚。

    3贵:贵重。此指重视,推崇。

    【译文】

    长安有个叫庆虬之的人,也擅长写赋,曾经写过一篇《清思赋》,但当时人们并不看重它,于是庆虬之就假托这篇赋是司马相如创作的,《清思赋》便立刻得到世人的推崇。

    84《大人赋》

    相如将献赋1,未知所为。梦一黄衣翁谓之曰:“可为《大人赋》。”遂作《大人赋》2,言神仙之事以献之3。赐锦四匹。

    【注释】

    1献赋:向皇帝献上自己创作的赋。西汉时,皇帝需“润色鸿业”,“愉悦耳目”之作点缀升平,于是文人向皇帝进献自己的赋作成为时尚,以期待得到皇帝的赏识,并因此获得仕途升迁的机会。如司马相如便向汉武帝献上《上林赋》而得以授官。班固《两都赋》序曰:“至于武、宣之世,乃崇礼官,考文章,内设金马石渠之署,外兴乐府协律之事,以兴废继绝,润色鸿业。……故言语侍从之臣,若司马相如、虞丘寿王、东方朔、枚皋、王褒、刘向之属,朝夕论思,日月献纳,而公卿大臣御史大夫倪宽、太常孔臧、太中大夫董仲舒、宗正刘德、太子太傅萧望之等,时时间作。或以抒下情而通讽喻,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雍容揄扬,著于后嗣,抑亦雅颂之亚也。故孝成之世,论而录之,盖奏御者千有余篇。而后大汉之文章,炳焉与三代同风。”向皇帝献赋多以称颂为主,即使有所讽谏也较为克制。

    2《大人赋》:该赋针对汉武帝好仙道而发,极写仙境之下不可久恋而人世间弥足珍贵,语言生动,意含讽谏。大人,古代统治者之称谓。《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引《大人赋》开篇曰:“世有大人兮,在于中州。宅弥万里兮,曾不足以少留。”《索隐》注曰:“张揖云:&lsquo;喻天子。’向秀云:&lsquo;圣人在位,谓之大人。’张华云:&lsquo;相如作《远游》之体,以大人赋之也。’”

    3之:指汉武帝。《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曰:“天子既美《子虚》之事,相如见上好仙道,因曰:&lsquo;《上林》之事未足美也,尚有靡者。臣尝为《大人赋》,未就,请具而奏之。’相如以为列仙之传居山泽间,形容甚臞,此非帝王之仙意也,乃遂就《大人赋》。……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说,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意。”

    【译文】

    司马相如想向皇帝进献自己创作的赋,但不知道该写什么。一天夜里梦到一位穿黄衣服的老翁对他说:“可以写《大人赋》。”于是司马相如就写下了《大人赋》,赋里写的是关于神仙的故事,进献给汉武帝。汉武帝赏赐给他四匹锦缎。

    85《白头吟》

    相如将聘茂陵人女为妾1,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2,相如乃止。

    【注释】

    1聘:指旧式婚礼中的文定,即订婚。

    2《白头吟》:乐府《楚调曲》名。古辞内容描写男有二心,女来诀绝,表示“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故名。后世多以此调描写妇女被男方抛弃的题材。歌辞全文曰:“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诀绝。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该古辞较早见于南朝徐陵所辑《玉台新咏》,为六首古乐府之一,题为《山上雪》。《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六》载其歌辞,称为古辞,列于楚调曲,序引本条作五解之一。《宋书·乐志》亦称为古辞,列入“汉世街陌谣讴”。沈德潜《古诗源·汉诗》收其歌辞,署名“卓文君”,并引本条为序。故卓文君之作仅为一说。

    【译文】

    司马相如将要娶一户茂陵人家的女儿为妾,卓文君就创作了一首《白头吟》以表达与司马相如的决绝之心,相如便没有纳妾。

    86樊哙问瑞应

    樊将军哙问陆贾曰1:“自古人君皆云受命于天,云有瑞应2,岂有是乎?”贾应之曰:“有之。夫目得酒食3,灯火华得钱财4,乾鹊噪而行人至5,蜘蛛集而百事喜。小既有征6,大亦宜然。故目则咒之7,火华则拜之,乾鹊噪则喂之,蜘蛛集则放之。况天下大宝8,人君重位,非天命何以得之哉9?瑞者,宝也,信也10。天以宝为信,应人之德,故曰瑞应。无天命,无宝信,不可以力取也。”

    【注释】

    1樊将军哙(ku&agrave;i):即樊哙(?——前189),西汉开国元勋之一。沛县(今属江苏)人。早年以屠狗为生,后跟随刘邦起事,为其得力部将,以军功封贤成君。灭秦后,初入咸阳宫,他力阻刘邦贪取秦宫珍宝及宫人,在项羽所设鸿门宴上勇助刘邦脱险。汉初任左丞相,封舞阳侯。陆贾:汉初政论家、辞赋家。楚人,跟随刘邦打天下,官至太中大夫。对治国安邦有自己的见解,著有《新语》十二篇。《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曰:“陆生曰:&lsquo;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昔者武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高祖)谓陆生曰:&lsquo;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陆生乃粗述存亡之征,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曰《新语》。”

    2瑞应:祥瑞的感应。古代认为人君德行,天必降祥瑞以示表彰,反之则必有灾祸。葛洪《抱朴子·外篇·诘鲍》曰:“王者德及天则有天瑞,德及地则有地应。”

    3(r&uacute;n):眼皮跳动,俗称“眼跳”。许慎《说文解字》“目部”曰:“,目动也。”

    4灯火华:油灯芯上爆出火花。

    5乾鹊:即喜鹊。古人认为喜鹊声吉多凶少,至今民间还有“喜鹊叫贵客到”的说法。

    6征:征兆,迹象。

    7咒:祷告,祝告。

    8大宝:最宝贵的事物,通常指帝位。《易经·系辞下》曰:“圣人之大宝曰位。”孔颖达疏曰:“位是有用之地,宝是有用之物。若以居盛位,能广用无疆,故称大宝也。”此处喻意得帝位者有天下。

    9天命:张光直《艺术、神话与祭祀》说:“上帝通过判断施政的得失与统治者的俭奢来决定统治权的授予,这就是所谓的&lsquo;天命’。”

    10信:信物,凭据。

    【译文】

    樊哙将军询问陆贾说:“自古以来,君主都说自己的帝位是来自上天的安排,说有祥瑞的征兆,难道真有这样的事吗?”陆贾回答说:“有的。眼皮跳就会有饭吃,灯花闪就会得到钱财,喜鹊叽叽喳喳叫就是有客人到了,蜘蛛聚集到一起说明百事顺利。小事都像这样是有征兆的,大事也理应如此。所以眼皮跳了就祷告,灯花闪了就拜谢,喜鹊叫了就给它喂食,蜘蛛聚在一起就放任不管。何况这天下最宝贵的东西,就是这皇帝的宝座,没有天命怎么能得到呢?祥瑞,就是宝物,就是凭据。上天用宝物作凭据,对应人的德行,所以叫作瑞应。没有天命,没有宝物作凭据,是不可以只凭力量就能得到帝位的。”

    87霍妻双生

    霍将军妻一产二子1,疑所为兄弟2。或曰:“前生为兄,后生者为弟。今虽俱日3,亦宜以先生为兄。”或曰:“居上者宜为兄,居下宜为弟,居下者前生,今宜以前生为弟。”时霍光闻之曰:“昔殷王祖甲一产二子4,曰嚣,曰良。以卯日生嚣,以巳日生良5,则以嚣为兄,以良为弟。若以在上者为兄,嚣亦当为弟。昔许釐公一产二女6,曰妜,曰茂。楚大夫唐勒一产二子7,一男一女,男曰贞夫,女曰琼华。皆以先生为长。近代郑昌时、文长蒨并生二男8,滕公一生二女9,李黎生一男一女10,并以前生者为长。”霍氏亦以前生为兄焉。

    【注释】

    1霍将军妻:即霍显。霍将军,指霍光。

    2兄弟:哥哥和弟弟。

    3俱日:同一天。

    4殷王祖甲:又名帝甲,商代第二十二代君王,商王武丁之子,祖庚之弟。对祖甲的评价截然不同。一为明君。《尚书·无逸》曰:“其在祖甲,不义惟王,旧为小人。作其即位,爰知小人之依,能保惠于庶民,不敢侮鳏寡。肆祖甲之享国,三十有三年。”一为昏君。《国语·周语下·刘文公与苌弘欲城周》曰:“玄王勤商,十有四世而兴。帝甲乱之,七世而陨。”《史记·殷本纪》曰:“帝甲淫乱,殷复衰。”《索隐》注曰:“《国语》云&lsquo;帝甲乱之,七代而陨’是也。”

    5以卯日生嚣,以巳日生良:卯日、巳日都是十二地支中的计时单位,卯日在巳日前两天。嚣,即帝廪辛,良,即帝庚丁,两人相继为商王。《史记·殷本纪》曰:“帝甲崩,子帝廪辛立。帝廪辛崩,弟庚丁立,是为帝庚丁。”

    6许釐公:春秋时期许国国君,姜姓,名宗。一说即许僖公,亦为春秋时许国国君,姜姓,名业。

    7唐勒:战国时楚国辞赋家,晚于屈原,与宋玉同时代。《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曰:“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汉书·艺文志》收录其赋四篇,已佚。

    8郑昌时、文长蒨:人名,生平不详。

    9滕公:即夏侯婴(?——前172),西汉大臣。沛县(今属江苏)人,早年跟随刘邦起兵,封汝阴侯,官至丞相。因曾任滕县(今山东滕州)令,时人称“令”为“公”,故号为“滕公”。

    10李黎:人名,生平不详。

    霍氏:指霍显。

    【译文】

    大将军霍光的妻子霍显一胎生下两个儿子,搞不清楚哪个是哥哥哪个是弟弟。有人说:“先生下来的是哥哥,后生下来的是弟弟。现在虽然他们是同一天出生,也应当认为先生下来的是哥哥。”有人说:“在上面的应该是哥哥,在下面的应该是弟弟,在下面的先生下来,也应该以先生下来的为弟弟。”当时霍光听了这些话,说道:“从前商王祖甲一胎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嚣,一个叫良。在卯日生下了嚣,在巳日生下了良,就认定嚣是哥哥,良是弟弟。如果认为在上面的是哥哥,那么嚣就应当是弟弟。从前许釐公一胎生下两个女儿,一个叫妜,一个叫茂。楚国大夫唐勒一胎生了两个孩子,一男一女,男的叫贞夫,女的叫琼华。他们都认为先生下来的是老大。近代郑昌时、文长蒨都是一胎生了两个男孩,滕公一胎生了两个女孩,李黎一胎生了一男一女,他们都认为先生下来的是年长的。”于是霍光的妻子也就认定先生下来的是哥哥。

    88文章迟速

    枚皋文章敏疾1,长卿制作淹迟2,皆尽一时之誉。而长卿首尾温丽3,枚皋时有累句4,故知疾行无善迹矣。扬子云曰:“军旅之际,戎马之间,飞书驰檄5,用枚皋;廊庙之下6,朝廷之中,高文典册7,用相如。”

    【注释】

    1 枚皋(约前156——?):西汉著名文学家,以辞赋见长,西汉辞赋家枚乘之子。字少儒,淮阴(今属江苏)人。性喜诙谐,与东方朔等人齐名。《汉书·贾邹枚路传·枚皋传》曰:“皋为赋善于朔也。”写赋以下笔敏捷速成著称,有赋一百数十篇,今存不多。

    2淹迟:迟缓。《汉书·贾邹枚路传·枚皋传》曰:“(皋)为文疾,受诏辄成,故所赋者多。司马相如善为文而迟,故所作少而善于皋。皋赋辞中自言为赋不如相如,又言为赋乃俳,见视如倡,自悔类倡也。”

    3温丽:文气平和,文辞华丽。

    4累句:多余重复的句子,病句。

    5檄(x&iacute;):古代文告,多为征召、声讨等内容,遇紧急情况时,会于封上插鸟羽为警示。《汉书·高帝纪下》曰“吾以羽檄征天下兵”,颜师古注曰:“檄者,以木简为书,长尺二寸,用征召也。其有急事,则加以鸟羽插之,示速疾也。”

    6廊庙:犹言庙堂,代指朝廷。

    7高文典册:指朝廷中诏书、诰命等官方文书。

    【译文】

    枚皋写文章敏捷快速,而司马相如作文则较迟缓,两人的文章在当时都很受赞赏,声誉很高。但司马相如的文章从头至尾都很平和、文辞华丽,而枚皋的文章却常有重复多余的句子,由此可见,写得快就不能仔细推敲了。扬雄说:“在行军打仗的途中,在戎马生涯的岁月里,写作飞递的书信、驰送的檄文,要用枚皋;在庙堂之下,在朝廷之中,写作诏令、制诰等文书时,要用司马相如。”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