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众议
射猎结束之后,队伍返回了长安。
毕竟李源是带着整个朝堂上大部分做决策的权贵们出来射猎,虽然来往长安的信使络绎不绝,但总归是不好离开太久。毕竟天下还没大定,还没到安心享乐的时候。
回到长安之后,众人也就都就不得闲了。
李源开始召集诸王和大将军、宰相,商议“国策”。正好齐王和魏王也都在长安,其中魏王是都督并州军事,以他的影响力倒也没有太多政策制定需要通过他认定和同意。
但齐王李元徽就不一样了,整个陕县以东的军阵大权是一手操持的。
有些事不是你这边决策做好了就通知他一声就完了的。
需要跟代表关东势力的齐王进行沟通,有些事没他的点头,做不成。
太极宫内,地龙烧的很暖和,这让殿中的大唐权贵们在入内议事之前就都出去了披着的狐裘或者披风。
包括皇帝李源在内,众人都席地而坐,围成了好几个圈,靠他最近的是几个大王和宰相,在外一圈则是诸卫大将军以及各部尚书。
在他们前面,用木架悬挂了一副巨大的天下舆图,兵部尚书宇文成业拿着一根木杆,就像在课堂上给人上课一样,在讲解如今的天下局势,敌我地域分布,兵力构成,边界局势。
而一众大臣则默不作声的听着。
将情况介绍完了,最后才是兵部做的推演和战略规划。
针对于西魏、东魏、北燕三大势力,原本李源父子已经达成了共识,先取河北,两魏不足为惧。
而下一步主攻方向就是先取整个并州,肃清并州内的北燕军。
但现在却突然变了,改成对北燕先抵抗防御,积蓄实力,而先取荆州的西魏。
西魏目前占据着荆南和襄樊,跟大唐相隔着汉水对峙,其控制的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都是规模比较大的产粮地,所以西魏虽然只占据了大半个荆州,却仍旧能够养得起将近十万大军。
而根据情报显示,曹烜虽然以重兵驻守江陵,但却把整个西魏的中心放在了襄阳,摆出了一副是矢志北伐的架势。
在襄樊一带练兵屯田,还时常派遣军队北上,袭扰新野一带。
大唐在荆州主政的是刺史李大亮,颇有谋略,无论是牧民还是治军,都很有能力,数次驰援新野击败西魏军队,还得到了李源的嘉奖,被封为新野县子。
而在他的治下,大唐的荆州,也就是南阳地区也算是比较清平的地方。
不过西魏虽然难以撼动大唐,但毕竟是个潜在的威胁,有西魏在,大唐就不得不在新野和宛城囤聚重兵,并且随时地放西魏北上。
虽然曹烜数次对新野发动进攻,都功败垂成,但大唐几次试图攻打襄樊,也没有能够取得成功。
这样的情况,这也就成了僵持的局面。
兵部打算拿这个最弱的西魏开刀,以此来缓解关中南部,以及江州西部的压力。
但问题是,襄樊并不好打。
自春秋以来,这里就是链接江汉平原和南阳盆地的重要通道,几条陆路、水路在此交会,使其成为沟通南北的、承东启西的重要枢纽。
而在地形上,襄阳周围的地形和水文条件也非常有利于军事防御。
北临汉水,与樊城隔江而对,串流湍急,难以泅渡。并且背依岘山,周围东有桐柏山,东南有大洪山,西北有武当山余脉,西南还有险峻的荆山山脉,这样的地形构成了天然的四面屏障,便于设防而不利于车骑和大军行动,所谓“群山四绕,一水纵观”。
襄阳的地势也就决定了,很难打。无论是三国襄樊之战,还是后世的蒙元攻打襄阳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好像都在告诉李元徽,先打襄阳并不是一个好主意。
不过宇文成业也是十分精通用兵之道的宿将了,不至于这点战略眼光都没有啊?
那兵部拿出这个战略是什么意思?真是要先把西南这个钉子拔出来,再去河北收拾北燕?
从战略角度来说,难打并非是不能打。
现在北燕东魏西魏三大政权,全都是靠着独有的地理优势,在跟大唐对抗。
所以反过来想,进攻河北和江东,也同样要面对许多问题,比如太行山,比如长江黄河,这都是双方那个共有的屏障,大唐虽然战略上略微有些优势,但毕竟作为主动进攻一方,所要付出的代价,也自然是高过防守一方的。
而跟另外两个对手相比,西魏在军力上,明显是无法跟北燕军队抗衡,比东魏也是略有些不足,所以柿子捡软的捏,好像也没什么问题。
所以当李元徽听完了兵部的意见之后,并没有马上站出来反对,因为他要看看局势。
并且讨伐西魏的话,主力是不可能调动洛阳唐军的。
大概率是动用关中的诸军,以及目前的荆州兵马,而大唐目前最大的问题还并不是军力问题,而是粮食问题。
关中现在倒是有些粮食,去年秋收产量也不错,可这些关中的粮食却不能轻动,一来是用作北伐,二来是运力问题。
关中从武关到南阳,走陆路运输山道难行,消耗老大了,打襄阳这种坚城,对面在襄阳一线都有数万大军,唐军要出兵,少说也得十几万甚至二十万。
当然,粮草的问题,也是能够解决的,江州和扬州现在倒是有存粮,并且通过长江经汉水,倒是也能供应大军。
但江州和扬州那是李元徽的地盘,所以他选择了沉默。
宇文成业的方略,也的确引起了大规模的争论。
支持和反对的声音都不在少数。
比如十二卫大将军之一的赵郡王李怀真,和左监门大将军陈留郡公高政会就是支持对江州用兵。
同为十二卫大将军的刘宗训和窦琮则表示应该先收拾北燕,解决这个最大强敌。
还有宰相温大雅,则提出了最近今年应该不出兵,休养生息
虽然议事的级别足够高,但殿中也有几十号人,这么多人所代表的派系和势力又不尽相同,政见自然就不会整齐划一。
而众人虽然议论纷纷,但李源和秦王、晋王、齐王这四个人却是始终都没有说话,这也就注定不会议论出个结果。
但总有人是不甘寂寞的,最有话语权的人没话,觉得自己有话语权的人却先开了口。
“臣以为,应该汇集大军于河东,先取上党,而后兵分三路,分别从井陉、滏口、河内出兵十万,必能一战灭北燕,成就不世之功业”
李元徽没忍住回头看了一眼,哪怕他不用回头也知道这个声音是谁的,但他还是回头了。
他想看看是多么智慧的眼神才能说出这么聪明的话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