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8章 警示案例
大唐的一众将领在上党之战后都觉得自己没打过瘾呢,汉军就败了,晋阳又是开城投降了,所以北上代北一个个早就摩拳擦掌的,想要建功立业。
并州的代北诸部算是一支战斗力相当不错的军队,尤其是骑兵。
一开始听到投降觉得是没戏了,谁曾想到峰回路转,你看这不机会来了?
拓跋天保实际上知道这仗基本没戏了,但八部酋长包括他拓跋家的族老们全都不愿意接受大唐的条件,那就只能开打了。
双方在幕阜山南麓展开大战,李元徽虽然人在晋阳,但他把唐军的精锐骑兵全都调集过来了。
玄甲、背嵬、骁果、神武四支精锐的骑兵,约一万多人全都调给了朱德裕,这还不算关中的骑兵精锐。
老朱表示咱八辈子也没打过骑兵这么富裕的仗。但实际上他并没有指挥大规模骑兵的经验,所以他还是指挥步军向前推进,让秦州刺史薛万均和背嵬军左都督罗士襄分别两翼指挥骑兵作战。
薛万均率领关中骑兵精锐各部合计七千余,罗士襄统领天策诸军骑兵万余人,加上老朱率领的两万步军中军,三路兵马齐头并进,代北八部骑兵数次发起进攻,皆铩羽而归。
而薛万均和罗士襄则顺势率领骑兵反击,双方大战于幕阜山下,代北骑兵三万余人与唐军骑兵展开会战,关键时刻常雁衡又率八百骑奔袭代北骑兵的后方,代北诸部大乱,唐军则愈战愈勇,乘胜追击,斩首万余,俘敌六千,代北的鲜卑八百被这一战打的元气大伤。
不过唐军也没有赶尽杀绝,拓跋天保在收拢败兵之后又再度请降,并且表示大唐就是我爹,说什么是什么,彻底认怂了。
李元徽表示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我们大唐讲究以德服人,你们只要投奔大唐,那好日子在后头呢。
此战之中,玄甲军右都督兰陵王李长恭表现的极为亮眼,生擒了代北诸部的酋长三人,阵斩代北著名猛将纥豆陵兰度。
再次展现了李唐皇室的武勇。
而幕阜山之战后,唐军拿下代郡雁门,收取并州北部,至此并州全境被大唐收入囊中。
北汉只剩下幽冀二州,且主力尽丧,国祚衰微。
而李元徽的个人声望,也在贞观七年到贞观八年的夺取并州的过程之中,又上了一个台阶。
几乎是跟皇帝相差无几,直追太宗皇帝。
这其中最大缘由自然是在上党之战,李元徽在几乎兵力相差无几的情况下,击败了北汉皇帝刘玄机。
此战之中立下首功的又是他儿子,这可是实打实的斩杀北汉前军主将。可以说居功至伟。
而在入晋阳之后,李元徽没有立即东出太行进攻河北,率先稳定了并州,稳扎稳打没给北汉一点反扑的机会。
失去并州晋阳,也就意味着北汉灭亡进入了倒计时。
大唐的国力已经成了碾压之势,又拿下了并州和东出通道,这下连着最后的地理优势也失去了。
而李元徽主导攻取并州,又将天下精锐握在手中,不光是对河北形成了战略压制,若是反过来看,对关中同样是战略压制。
李三郎早先想过李四这次或许能够建功,但却没想到这么快,兄弟两人之前商议的就是这次是不克晋阳,决不收兵。
原本都准备打個三年两载,在上党之战李四跟刘玄机对峙的数月时间里,李三郎是数次发信询问,要不要增兵。
只要李四点个头,李三郎就准备抽空关中的战争潜力就跟北汉死磕这一仗。
但李四就一直回信,不要援军,只要粮草和军资跟得上咱们这仗赢定了。反而是现在接着往前线增兵容易造成后方空虚,并且兵力太多北汉如果觉得打不赢退兵让出上党走井陉或者居庸关支援晋阳会很麻烦。
李三不知道李四哪来的信心,但也选择了相信。
而事实证明他信对了,上党之战打赢了,整个并州归入大唐。
至于北汉,在贞观八年年初,刘玄机让宰相崔廷弼带着太子和整个朝堂班子迁往信都,而他本人则带着大军留守在邺城。
刘玄机自从在上党之战后,身体就有些不太好,但好在还能勉强维持。邺城也成了大汉最后的屏障。
三月,李药师率队从朔方返回,一来一去算上用兵和在朔方等候冰雪消融的时间还不到五个月,梁氏再度归降,并且举家内迁。
李元徽上表长安,以朔方置朔州,长安很快同意了,并且将人事任命权交给李元徽。李承乾请求为朔州都督,李元徽不准。
再三请求,才应其所请,李元徽从太宗昔日旧部之中选出两千精锐给他,又命秦王府旧将,已经转任齐王府的丘行恭为平北将军,侯莫陈平安北将军,并分别担任李承乾蜀王府的长史和参军。
以蓝誉、段绍充任齐王府护军右三和左三护军总管。并以献策之功加段绍散骑常侍。
贞观八年四月,皇帝幸晋阳,大赏三军。
对侄子李承道和李长恭都极为喜爱,赏赐宝马和宝刀。
不过李元徽看到三哥的状态之后,却有些担忧,好像身体不大好的样子。
问过之后才知道,三哥最近一年半载沉迷造人运动这也没法劝啊。
李三郎之所以沉迷造人,无非是看自己的剩下这两个儿子,一个病秧子,一个木头。没一个成器的。
就算已经不抱希望能把皇位传给儿子了,但看着三家,大哥二哥还有老四家这些大侄子,一个个精明能干,尤其是大哥家的老四和四弟家的老二,这纵横沙场建功立业的,他能不心急?
偏偏日夜操劳,还没有动静。因此丹药也吃了不少,原本龙精虎猛的身体现在看着脚步就有些虚浮。
但皇帝沉迷女色也是为了开枝散叶,又不影响正常工作,大臣能怎么劝?
就算是头铁的新任谏议大夫魏征也是只能旁敲侧击,劝皇帝保重身体。
当然,李三郎沉迷于此,除了想要再生几个儿子之外,另外的原因还是跟长子没了有关系,失去许多动力,没有合格的接班人,所以他把国事和对外征战都给齐王负责,将来皇位肯定也是给齐王的,他很理智,不会为了皇位传给不成器的儿子跟兄弟撕破脸而造成大唐内乱。
但你让他继续奋斗也没那心气了,索性就有些倦怠,反正将来都是你的,活也你干吧。
以至于李四都没法劝他。劝他养生?
李三郎在晋阳停留了半个月,又带着人上北边巡边去了,打算绕道朔州,再去凉州,从凉州回到关陇。
李元徽送他到马邑,就返回晋阳了。但是派遣李承道和李长恭两人率领骑兵护卫。
因为李三郎从长安走的时候就带了两千骑兵,可谓是轻车简从。去朔州他也没打算带太多人,但李元徽却执意给他加派人手。
李三郎嘴上虽然不以为意,但心里还是很感念兄弟这番好意的。
父母和两个嫡亲兄长过世,发妻和长子也过世了,最亲近的家人也就是长姐和四弟了。
并且因为自己家剩下这俩儿子实在不成器,因为李三郎对两个侄子也是越发的喜欢。让他们随行左右,一路上还偶尔考校,考校完了还给他们谈了谈自己处理军政要务的心得体会。
这一行,足足走了三个多月。
等到前脚李三郎刚回到长安,几日后唐军就再度出兵了,十五万唐军出滏口、井陉直取邺城,另有关中诸州出兵六万,从黎阳渡河,进围邺城。
汉军对此也算是有所准备,加固了邺城的城防,并且囤聚了大量的粮草和军资。
刘玄机本人去了信都,而将邺城留给了韦孝矩把守。
邺城是大城,守军也足有两万余,围城的唐军则有二十万之多,李元徽命人打造了大量的攻城器械,其中包括云梯、井阑、发石机、床弩
在围城的第一个月,李元徽尝试了多种方法攻城,但都被韦孝矩一一化解。
先是采用最为传统的方法,负土填壕,蚁附攀城。城外的壕沟是填平了,等到开始爬城墙的时候,唐军就开始出现大量伤亡。连续日猛攻十日,伤亡万余人。
李元徽于是开始寻求别的攻城之法,挖地道也试过了,耗时耗力,结果完全不顶用。
有人提出建议,可以决漳水灌城,被李元徽否决了
等到第二个月开始,唐军除了日常用投石机、床弩轰炸城头以外,已经不再冲击城墙了。
韦孝矩见状反而心生忧虑,因为一统天下的大唐并不惧怕消耗战。
韦孝矩跟刘玄机所献之策乃是利用邺城消耗唐军锐气和兵力,刘玄机则率领发两州之兵,伺机而动。
而大唐初时攻城不顺之后,立即不再攻城而选择围城的根本原因,是李元徽想起了一个人。
唱罢阴山《敕勒歌》,英雄涕泪老来多。生持魏武朝天笏,死授条侯杀贼戈。
六镇华夷传露布,九龙风雨聚漳河。祇今尚有清流月,曾照高王万马过。
这是袁枚写的《过邺下吊高神武》。他现在带着大军围着的地方就是邺城,不远处的那条河,就是漳河。
高王怎么没得?不就是打玉璧没打下来,损兵折将自己气死了。
所以李元徽看着漳河水不禁打了个寒颤,他的封号是齐王,似乎是冥冥之中跟历史上北齐有所关联。
如果他也上头了,不顾一切的强攻邺城,会不会步高王后尘?极有可能。
所以李元徽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而是安抚士卒,整肃军队,准备长久的围城。
北汉车骑大将军、侍中、周国公韦孝矩,作为邺城留守很擅长防守,所以攻城十余日唐军除了损兵折将以外就只填平了壕沟。
要是接着强攻,士气和军力受损,汉军集合幽州和冀州兵力进行反攻,这仗可就不好打了。
因此李元徽迅速调整了心态,咱还不打了,接着围城。
现在围了北汉邺城,汉军来不来援兵?大唐兵力充足完全可以分扫平魏郡、赵郡、以及黄河沿岸。李元徽就不相信,刘玄机坐得住。
你想让用坚城来消耗我的士气来一波反杀,我还想围城打援呢。
来,进入到传统环节,看谁耗得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