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谋划
第270章谋划
豫章那边如此,曹营那边也没好到哪去。
曹军才刚沿河扎好营帐,贾诩就急吼吼的赶了过来。
说是要为张武出谋划策,实际上就是推卸责任,外加将功赎过了。
严格的算起来贾诩也挺可怜。
他投身曹营之事,半推半就。
照着他那明哲保身的性子,偶尔为曹操献上一计,混个荣华富贵,安稳退休足矣。
偏偏曹操一代雄主,哪有放着人才不用的道理。
直接把他推到廷尉的高位上。
廷尉高居九卿之一,可谓是真正的位高权重,但那是一个往得罪人的活。
真别说,贾诩任职不久,就已经被曹操逼着,几乎将许昌权贵得罪了个遍。
现在贾诩之名,在许昌城内早已是飞鹰走狗的代名词,想他死的人可不在少数。
按照这个节奏走下去,贾诩晚年的下场几乎可以预见,必然是死无葬身之地。
现在他好不容易逃离了许昌的大漩涡,偏偏又在汝南出了个昏招。
按照他的计划,原本应该死死吃住刘备,使刘备成为防备江东势力的坚壁,加重他请辞廷尉一职的筹码。
其实刘备最聪明的做法无非是捏着鼻子认了,最多是向曹操上书告告状,到时候自然是皆大欢喜。
直接跳反是最蠢的做法。
刘备底子太弱,即便是伙同周围诸侯打赢了这一仗,分好处的时候他也占不到多少。如果打输了,各路诸侯退去,到时候留下承受曹操怒火的,也就只有刘备一人而已。
分明是低利益高风险的活,贾诩就算想破脑袋也想明白刘备为啥要干。
可偏偏这刘备自己找死不算,临死前还拉着他贾诩下水。
眼下四面诸侯闻风而动,大战一触即发。
打赢了还好说,如果张武这边不争气打输了,丢的可就不是汝南一郡之地了,刘备可能不取许昌,可别个诸侯会放过豫州这块肥肉吗?
到时候问责下来,华雄跑不了,他贾文和也别想全身而退。
“冠军侯!张子谦!你到底听没听到老夫计谋,此时趁着扬州刘繇未动之际,以雷霆之势拿回豫章乃是上上之选,你还在犹豫什么!”
张武如老僧入定般敲着桌案:
“贾狐狸,自作聪明的时候不是挺能耐的吗?现在知道急了?”
贾诩老脸一红:“刘备此人奇哉怪哉!”
“嘁!~你以为你那趋利避害的一套在谁身上都好使不成。收复豫章可以,我先问你一个问题,”
张武坐直了身子,神色终于认真了起来:
“如果刘备死了,谁替岳父镇守江东势力?那小霸王孙策的名头你听过吧,很不巧,我跟他有仇。若是我等占了淮南,势必顺江而下灭了孙策,不然始终是个隐患。问题是,现在我们根本没有善战的水师!”
贾诩一愣:“那你要如何?”
张武摇头,伸手指指侧系的庞统:“不是我要如何,临阵决断之事我已经交给了士元,你问他。”
贾诩当时就不乐意了,庞统才多大,张武有底气陪着胡闹,那是因为他是丞相的女婿,就算打了败仗也轮不到张武背锅。
可这种岳父,他贾诩没有啊!
“不成,子谦,这次就听老夫之言,火速拿下豫章,便是先不取淮南之地,也得扼住刘备北进的步伐,不然一旦刘繇出兵,情势难料啊。”
庞统开口:“文和先生乃是老成持重之言,却难以达到君侯的预期啊。”
“哦?丑小子,你有何良策,说出来听听。”
庞统也不生气,贾诩多在相府传授兵法、谋断。他算是张武的半个师父,何尝又不是他庞统的半个师父。
被长辈打趣两句,照着庞统的气量,还不至于翻脸。
“统无一战而定之策,不若暂且观望,以不变应万变。”
“只并州一系就有一万五千善战骑卒,止步不前是何道理?”
“文和先生先前教导之言犹在耳边,统片刻不敢忘,先生言‘兵者取于势,顺势则为,逆势则借’。”
庞统按住青釭起身,继续道:
“我军多骑兵而少步卒,攻坚夺城难免损耗,何不借汝南一带平原之利,将骑兵野战的优势发挥极致,自可逼的刘备进退不得。”
贾诩气的直吹胡子,指着张武:“区区一座豫章,张子谦自可一枪砸开大门取城,谈何伤亡?”
“文和先生提议自无不可,只是攻克豫章之后,先前所提问题犹在。淮南诸郡,取是不取。若是要取,又该如何防备江东势力?”
“江东又非孙策一家独大,以利分化,自可牵延孙策向北不对!你是想”
言尽于此,贾诩完全明白了。
蓦然瞪大了眼睛。
明白了,全明白了。
分化江东势力多累,还不如直接分化伐曹联军。
只要汝南一代战事打得够久,联军难以寸进之后,自然军心动荡。
届时,许以重利,自然可以将他们从内部分化。
到时候完全可以假借天子之名,将合肥分给刘表,将寿春分给刘繇。
这样一来,江东猛虎自然也就有人帮着防备了,曹操则能安心的收复徐州,然后谋求与袁绍的决战。
一战,而北方定!
前提是要踩死刘备,最起码也得打残刘备。
既然咬死刘备矫诏,那就是反贼之流,不将起踩死不足以建立赫赫威名。
问题是这么玩的话,粮草就是一个大问题!
大军开战,人吃马嚼简直就是一笔天文数字,许昌那边真的能够供应两线作战的粮草消耗吗?
一旦粮草断档,这就是自己找死的玩法啊!
张武敲敲桌子,引得贾诩回神:“贾狐狸,乱子是你挑起来的,你就别想着全身而退了。此战若胜,之前种种自然一笔勾销,还有大功劳。此战若败,不用我多说,岳父自然问责。你与其在那瞠目结舌,不如好好谋划一番。别想着止损了,我张武统军,不是大胜就是大败,完全没有第三种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