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三国谋士我变身伊籍 > 第61章 有借无还

第61章 有借无还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伊籍诧异道:“何事不好?”

    胡车儿拿出账簿,吧啦吧啦地给伊籍算起账来:

    “上头给质子营发的米粮,是按人头有定数的,主要是谷物,也有一点肉。

    “有些个蛮人,尤其是那些交州蛮,不爱吃谷物,只吃肉,胃口又大。

    “特别是兀突骨,这家伙,一顿能生吃一只羊,生吃哦!

    “这肉吃完了,就得用谷物去市场里换肉。

    “肉比谷贵,照这么个吃法,还有半个月,大伙儿都得断粮。”

    伊籍明白了,质子营里都是蛮人,饮食习惯与汉人不一样。

    尤其是兀突骨,根本不食五谷,只用生蛇恶兽为饭。

    不给他们吃肉,他们肯定会因为水土不服而生病,甚至可能会死。

    那他们的老爹,就要造反了。

    解决这个问题也不难,身为刘备军主簿,伊籍只要动动笔,就能给质子营多发粮草。

    但这年头,汉人普遍瞧不起蛮人。

    若是伊籍让蛮人的待遇高于汉人,肯定会引起汉人的不满。

    所以,只能私下里补贴。

    将领用自己的薪酬,补贴亲卫军,这是很平常的事情,别人不会说什么。

    问题是,伊籍没钱。

    自从号召高级将领们捐出俸禄,尤其是卖了赵云的房子后,伊籍就没有存过私钱。

    要是他号召别人捐钱,自己却藏着掖着,那还不给别人骂死啊。

    再说了,伊籍吃在军队、用在军队,也没地方需要花钱。

    因此,伊籍把所有的俸禄和赏赐,都直接捐了。

    他的存款,一直都是零。

    但现在要花钱了,怎么办?

    哪里去搞钱?

    伊籍想到了--借。

    自从刘备军驻扎在油江口后,生活在襄阳至江陵一带敌占区里的支持者们,便纷纷拖家带口地赶来投靠。

    有些人家境还是很富裕的,比如,诸葛亮的丈人黄承彦。

    然而伊籍一开口,黄承彦就拒绝了。

    黄老先生穿着狐裘,喝了一口葫芦里的酒,道:

    “但凡借,首先要想到还。

    “伊将军若是借钱去经商,我相信你一定能赚钱,倒是愿意资助一二。

    “但现在,伊将军借钱去给蛮人吃肉,这肉吃下去变成了屎,你却拿什么还我?”

    伊籍觉得黄老先生的思路有点问题。

    谁规定,“但凡借,首先要想到还”?

    你女婿诸葛亮规定的,还是刘备规定的?

    伊籍道:“怎么还,我自有妙计,还请黄老先生给我个面子。”

    然而黄承彦不给面子,道:“不是信不过伊将军,只是借钱有借钱的规矩啊。”

    你丫的,就是信不过我!知道我借了钱不想还!

    被人看穿的伊籍,道:“我明白借钱的规矩,若是我能找人担保,不知道黄老先生肯不肯借?”

    黄承彦道:“若是担保人能够让人信服,我自然肯借。”

    伊籍转身就去找诸葛亮。

    在军营门口,伊籍看到刘备正拉着诸葛亮的胳膊哭:

    “军师,你不能去啊!呜呜呜~”

    怎么回事?

    诸葛亮的母亲早就死了,难道是他的丈母娘落到了曹操手里?

    伊籍带着疑惑上前。

    刘备道:“四弟,你快帮我劝劝军师,他非要去前线观察敌情,太危险了!”

    诸葛亮道:“不去不行啊,现在曹吴两军的战况,已经到了最紧急的时刻,随时会发生重大变化。

    “我必须时刻观察战局,才能做出最准确的判断。

    “主公,让我去吧,军情为重啊!”

    刘备道:“不行,我不同意,相比军情,我更在意你的安危!”

    诸葛亮道:“我小心一点,不会有事的。”

    刘备道:“还说没事,你昨天去东吴营地外观察,马都被射死了!”

    诸葛亮道:“那是流矢,凑巧而已。”

    刘备道:“扯淡的流矢,就是冲着你来的,要不是你的马正好跃起,替你挡了一箭,我就见不到你了,呜呜呜。”

    伊籍用智力255的大脑,搜索脑细胞里的《三国演义》,明白过来。

    南郡之战,曹吴两军拼死拼活,最后让刘备占了便宜。

    但这個便宜,不是那么好占的。

    出兵早了,曹军还在江陵城里,不行。

    出兵晚了,吴军攻下了江陵城,也不行。

    所以,出兵时机很关键。

    但要把握这个时机,就必须时刻关注曹吴两军的动向。

    “事必躬亲”的诸葛亮,为了抓住这个时机,也是拼了。

    他天天去战场附近观察。

    但诸葛亮出现在战场附近,真的很危险。

    敌对的曹军自然不会放过他,而盟友吴军,也很乐意给他一枚“流矢”。

    有什么办法,能让诸葛亮安全地观察军情呢?

    伊籍想到了望远镜。

    但他没有玻璃。

    烧玻璃的办法,穿越者都知道,伊籍的脑细胞里也有。

    但要实现,并不容易。

    首先,原料石英砂的熔点是1700c。

    而古代的窑,即使在最理想状态下,能达到的温度也只有1600c左右。

    并且在这个温度下,窑已经废了。

    因此,必须加上助熔剂--碳酸钠,也就是纯碱,来降低石英砂的熔点。

    可是,碳酸钠在古代只能通过天然碱矿获得,大多在西北地区的盐湖里。

    中原地区的天然碱,都在地底一千多米深处,根本挖不出来。

    所以,古代中国人,虽然早在公元前1000年,就已经偶然烧出了低温铅钡玻璃,却一直都没办法进一步发展玻璃技术。

    没有碳酸钠怎么办?

    伊籍再次搜索脑细胞后,找到了替代品--碳酸钾。

    把草木灰放在冷水里面充分浸泡,然后用白布过滤,最后煮沸,就可以得到与碳酸钠起到相同作用的碳酸钾。

    但是,充分浸泡草木灰、以及烧制玻璃,都需要时间。

    诸葛亮急着去观察军情,没有时间给伊籍慢慢烧玻璃了。

    伊籍看着山上密密麻麻的松树和杉树,突然有了一个想法。

    他又一次搜索脑细胞,寻找支持他这个想法的依据。

    果然可以!

    于是,伊籍决定,不烧玻璃了。

    跳过玻璃技术,直接制作望远镜!

    伊籍自信地说:“请给我一天时间,我一定能让军师安全地观察军情。”

    刘备大喜。

    诸葛亮一脸怀疑。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