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王妃一胎五宝,姐妹穿古代造强国 > 第11章 卖豆腐一

第11章 卖豆腐一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如果要赚大钱,我们可不能单单只靠卖豆腐。”谢卿言立刻给父母普及豆子的众多衍生产品。

    如果是只是简单分类,那么豆制品可以分为非发酵豆制品和发酵豆制品,若是要是精确,便可以再仔细分类。

    像非发酵豆制品还可以分类。

    豆腐系列,如水豆腐、豆腐干、冻豆腐、复水豆腐;

    豆腐制品系列,如腐竹、百叶、千片、豆腐皮;

    素食产品系列,如豆腐泡、豆腐卷、炸丝、炸条。

    发酵豆制品则有酱油系列,如豆酱、酱油、豆豉、纳豆;以及腐乳系列,如红腐乳、白腐乳、臭豆腐、霉菌等。

    她一口气说完,心想昨晚的功课没白做。

    “当真!!!”

    得到谢卿言肯定的回答,谢父和林氏的眼睛瞬间亮如星辰,吓人至极。

    对上父母那满怀希冀的眼神,犹如点点繁星闪烁,眸中的渴望触动了姑娘们内心最柔软的角落。

    她们曾目睹过盛世的辉煌,那么如今,也决心为这陌路尘世的百姓缔造一个同样繁荣的盛世。

    在这一刻,她们仿佛领悟了时空局的终极任务。

    谢卿言笑着继续说道:“不过咱们家目前资金有限,没办法什么都做,最好的选择就是主要制作豆腐和酱油。”

    林氏疑惑看向谢卿言:“这酱油又是何物?”

    “阿娘,酱油是一种调味品,用豆子酿制而成的,这菜加上酱油可好吃了。”谢知瑶为林氏解答。

    谢卿言点点头:“不过酿制酱油需要大半年,是短期没办法带来回报,但我保证酱油一旦面世,一定会广受欢迎。”

    酱油主要是采用传统高盐稀态酿造工艺,即采用天然日晒夜露的发酵法酿造酱油,又俗称晒制酱油。

    因晒制酱油发源于广东,且该地区的日照气候较其它地区更有利于酱油发酵,故又常称为广式酱油。

    制作酱油是以大豆和面粉为原料,经蒸煮、制曲后与盐水混合成稀醪,再投入巨型晒罐发酵,180天后酱油便可制成。

    “原来如此!”林氏不由感叹,神仙们的东西可真多。

    不知道想到什么,林氏又问:“言言,我们只卖豆腐吗?这豆浆、豆腐脑也很好吃呢。”

    当然,自然不止林氏一人有这样的想法,毕竟,多一些吃食,家里就多一份收入。

    “阿娘啊,您看这豆腐,它本来就是经过一系列步骤才从豆浆和豆腐脑演变而来的。

    如果我们再去制作更多的豆浆和豆腐脑,那么最终能够做成的豆腐数量不就变少了吗?这样可就得不偿失啦!”

    谢卿言耐心地向林氏解释,试图让林氏更清楚地理解其中的道理。

    “而且这豆浆还是热的时候好喝,尤其是大早上。”

    谢晚凝觉得豆浆放凉后,少了一丝韵味,不及新鲜出炉时的好喝。

    王家村地理位置好,相比于和三水镇距离,更加靠近昌平县,这就意味着他们的市场很大。

    但从王家村到县城,至少要半个时辰的路程,这还是坐牛车的速度,若是仅靠双腿,或许需要一个时辰。

    到了集市,或许豆浆都放凉了。

    谢知瑶道:“还不说豆浆、豆腐脑都需要用到糖,这花销可比做豆腐高出不少。”

    古代,糖可不是普通人可以随随便便就能吃得上的,这价钱也比较高。

    至于人力……家庭作坊不值钱,忽略不计。

    “阿娘,我们家豆腐一旦面世,肯定受人欢迎。”顿了顿,谢南楚话锋一转:“同样,有人肯定会想从中分一笔羹,只多琢磨几遍,这豆浆、豆腐脑就容易被学了去,我们还不如专注做好豆腐这门买卖。”

    在姑娘们轮番提出反对观点后,林氏被说服了。

    而谢父小脸却忽然凝重起来:“言言,这豆腐真不容易被人不容易学了去?”

    既然豆浆、豆腐脑容易被人模仿出来,那豆腐呢?

    制作豆腐全过程,他都在,看上去很容易能制作出来。

    因而,心头犹如被一层轻纱薄幔所笼罩,又仿佛被一团浓雾重霾所环绕,难以驱散。

    谢卿言察觉谢父的担忧,笑着对他说:“可这豆腐看上去好做,却是不简单。”

    豆腐能成的关键是卤水或石膏的比例,比例不对,可无法制作不出豆腐。

    “阿爹就把心放到肚子里吧,他们才不会想到卤水或者石膏能做出这样的美食呢。”

    谢卿言顿了一下,接着说:“别再乱想啦,这可是神仙教的,普通人怎么可能随随便便就模仿出来呢。”

    只要她们不将豆腐的配方泄露,豆腐就只能被谢家垄断。

    林氏也觉得女儿说得有道理,让谢父别胡思乱想,听女儿的就好。女儿的话就是圣旨,说什么都是对的。

    随着谢父轻吐一口气,心头的疑虑也逐渐消散不见。

    简单用过早膳,谢父和姑娘们就火急火燎出门卖豆腐了!

    王大山的牛车停在村口,车上空荡荡的,一个人影都没有。

    仔细想来,确实如此啊!

    近年来年景不佳,庄稼欠收严重。

    麦收结束后,村里各家的许多男性壮劳力都不外出打短工谋生了;而平日里操持家务、相夫教子的妇女们,则更是只有在逢集赶场时才会踏出家门。

    毕竟,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大家都想着能省一点是一点,更别说,这牛车搭一趟要一人一文钱。

    对于贫穷人家,走路过去虽然辛苦,可一文钱拿来买点吃的不香吗?一来一回就能省下两文钱,够买一个大馒头了。

    谢家父女四人坐上牛车,一担两个桶,三个背篓,还有一个篮子。

    由于时间紧迫,昨天他们只能临时赶制一些豆腐框子,但数量有限,最后只做出来寥寥几个。

    无奈之下,他们只好想办法寻找其他容器来替代。

    于是,他们将剩余的豆腐分别装进木桶和背篓里,每个担子挑着两个木桶,身上还背着三个背篓,手里提着一个装满豆腐的篮子。

    “家里有我,别担心,早去早回。”

    林氏小心翼翼地将自己精心制作的绣品包裹起来,交给谢南楚。

    其实今天并不是通常交绣品的时候,但恰好他们要前往县城办事,便提前将绣品交了,再找绣庄的老板娘要新的绣品。

    姑娘们让林氏快回去,早休息一下,昨晚就没睡好,又一大早就起来。

    “好。”

    林氏往回走,牛车也起步了。

    王大山赶着牛车,随口问道:“谢大哥,你们家是要去县里做生意吗?”

    谢父笑着回答:“做点吃食,想着拿去县里试试,看能不能卖出去。”

    做生意这事肯定是瞒不了村里人,更何况他们家劳动力不够,他可舍不得妻子和姑娘们天天这样受苦。

    “那我祝你们成功!”

    王大山也不多问是啥吃食,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要是真找到了出路,那就都好啦。

    牛车很快就到了县里。

    谢家父女利落背起自己的东西,朝集市跑去,王大山则在集市外,找个巷子,等谢家父女。

    要想在县里的集市摆摊,需要找管事的衙役租摊面,一块小小的摊面就需要十五个铜板。

    谢家父女虽然心疼这钱,但小财不出,大财不进,爽快将这十五个铜钱交了出去。

    此时东街人来人往,各家妇人都出来采买,各个摊面的百姓都在卖力吆喝,都希望将人吸引过来。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