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充满荆棘的勇者之路
春秋。
孟子仰望天幕,喃喃自语。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旁边的弟子闻言道:“夫子所言,民贵君轻,诸侯之宝有三,土地、人民、政事。
这位袁先生如天幕中所说,后来竟能让14亿人无一人饥饿者,真圣人也。”
汉朝。
“饥荒三年,饿死千万。”
刘彻只看得浑身冰冷。
此刻大汉人口也就在3000多万。
也就是说后世三年的饥荒,就能饿死三成大汉子民。
“所幸有这位袁先生,看来一个国家的强大,除了军事,还有农业!”
天幕中。
袁隆平看着人间炼狱一般的大饥荒,暗立宏愿。
“要让华夏人永远不饿肚子!”
要解决粮食问题,那就必须培养出高产的水稻种子!
袁隆平坚信,通过改进水稻的育种方式,可以提高产量。
那时,他并没有想到,今后的工作,将与华夏乃至世界的命运紧紧关联。
然而,这是一条充满荆棘的勇者之路。
隋朝。
杨广一脸动容。
粮食对于帝国的重要,不用多说。
每个朝代都会想方设法广积粮,防止荒年、天灾和战乱的出现。
百姓没吃的,活不下去了,就会爆发起义。
家家有余粮,生活富足,这是每个帝王一生的愿景!
得益于气温的上升,给大隋的产粮区带来极大利好。
就连北方阴山一线原本的草原荒漠,也变得可以开垦种植。
因此大隋粮食产量猛增,国库充盈。
才能让自己可以没有顾虑地征伐高句丽。
天幕中这位袁先生不是帝王,却是大功德之人!
“来人,传画师画像,让太史令记录袁先生的事迹。”
杨广的声音在朝堂中响起。
天幕中。
1960年,袁隆平在农田中发现了一株不一样的水稻。
这株水稻的稻穗又大又齐、颗粒饱满。
他如获至宝的将种子保存起来。
第二年,袁隆平以这株水稻结的种子开始培育。
然而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所产的水稻参差不齐,高矮不一。
袁隆平没有气馁,经细心研究分析,水稻如杂交得当,就能够取得超凡的生长。
尽管西方科学家断言,研究杂交水稻就是对遗传学的无知。
但袁隆平坚定了研究杂交水稻的方向。
每到成熟季节,他就拿放大镜,在稻田里一穗穗的筛查。
直到1963年的一天,在检查完十四万株稻穗后,他终于发现了第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即雌蕊正常,雄蕊无法产生花粉。
再找保持系水稻,用于给雄性不育系株授粉,使其产生的子代水稻,仍具有雄性不孕的特性。
然后找到恢复系水稻,与子代水稻授粉。
这样的下一代水稻,不仅能自花授粉,还可以有效增产。
这个方案,就是震惊全球的杂交水稻三系法。
天幕之下。
历朝历代的王侯将相,黎民百姓无不肃然起敬。
在炎热的夏天中午,顶烈日在稻田中,一株一株查看了十四万株稻穗,才筛查到一株。
几近大海捞针,这是何其坚毅,何其执着!!
东汉末年。
刘备眼中闪烁出钦佩的光芒。
“这袁先生真乃心如铁石、坚不可摧的大恒心之人!”
诸葛亮在旁道:“粮谷,军之要最,我蜀汉正在汉中前线大力推行屯田。
若能得到这杂交水稻之法,必能如虎添翼。”
“快传大司农,将这杂交水稻三系法记下,并立刻进行试行!”
“传令,在汉中寻找又大又饱满的异样稻穗。”
“如献上者,重赏!”
各朝各代的皇帝们,几乎都下了相同的一道命令。
天幕中。
袁隆平日复一日的进行水稻雄性的哺育试验。
1967年,以他为首的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小组成立。
然而,1968年5月,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趁着倾盆大雨之时,将袁隆平精心培育的700多株不育材料秧苗,全部拔除。
多年心血毁于一旦,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让袁隆平痛不欲生,他仰天恸哭。
为自己的心血,更为“让天下无饿死之人”的梦想。
所幸事发后的第4天,在一口废井中找到遗存的5根秧苗,这才保住了最后的研究材料。
秧苗被毁事件后,袁隆平告别了妻儿,带着助手辗转云南、贵州、广东、海南多个城市进行试验。
1970年时粮食产量没有提高,稻草却多了七成。
“袁隆平是科技骗子”、“雄性不育实验搞不下去了”等舆论不绝于耳。
但袁隆平没有争辩,他默默地做着自己的事。
田地里,袁隆平在烈日下一遍遍查看稻穗。
实验室中,他废寝忘食地用显微镜观察稻穗。
外界的质疑谩骂、试验田的被毁,实验成果的不尽人意
一桩桩一件件,十多年的坚持,哪怕面对诋毁,袁隆平都从未想过退缩。
他只是在不断尝试中失败,又在不断失败中尝试。
弹幕激射
【当你剩下饭菜时,希望你能想起一位耄耋老人奔走在田间地头的艰辛】
【袁隆平说:“我有一梦,叫做‘禾下乘凉梦’。我们的水稻有高粱那么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籽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我看着好高兴,坐到稻穗下乘凉”。】
【2016年,非常偶然的机会和袁爷爷搭乘过一个航班,老人衣着朴素、低调平和,依稀记得裤脚似乎还有泥,应该是看完麦田直奔的机场,让人心中肃然起敬!】
【饭碗要牢牢地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
华夏远古时期。
一个老者在野地中,身上的藤背篓中放满了各种草木。
他凝望天幕很久,才开心地笑道。
“他们叫吾神农,在吾看来,这后世的袁隆平才是啊。”
明朝。
朱元璋眼中有泪。
“人要做一番事情,真的很难。”
从袁隆平的不容易中,他想起了自己从‘开局一口碗’开始的人生。
少年时,一家八口人饿死了四个,他想着去当和尚混口饭吃,庙里也破产了,他也成了最底层的乞丐。
他见过太多饿死的人,吃不饱饭的痛苦,他明白。
所以即便做了皇帝,他依然记得要节俭,要注重农事,甚至每年都会亲自耕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