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历史军事 > 贫家子的科举日常 > 第81章 苦读

第81章 苦读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早起锻炼时候,担心旁人再寻郝铄麻烦为此而节外生枝,杜蘅之便再没去过隔壁锻炼。

    到底在家里不如在私塾,因着有同窗对比交流,杜蘅之再没出现过那种在家里单独读书的烦闷感,反而因着大多同窗都学的比他多,让他生出不少紧迫感。

    他对读书非但没有松懈,反而更加紧张起来。

    于是,他在私塾里的读书没有杂事烦扰,计划安排的便比在家里更紧密,读书也便更刻苦了。并且,他熟读背诵经典好文章好诗赋的习惯在此期间也并没有拉下。

    后来,看他次次考试都有进步,受他影响,私塾里很多同窗也自觉如他那般,经常找些他们自己欣赏的好文章好诗赋拿来诵读背记。

    而且私塾里很多人特别喜欢和他交流读书笔记,只因他这人对学问上的事从不藏私,见解还独到开阔。

    那些好文章好诗赋,确实有帮着众人抒展胸臆心怀的好处,同时也让人在诵读背记中无形中习得好文章的那种优美而自然的韵律感,这就是所谓的语感。

    这倒是让私塾里许多人发现了先前他们都没发现的好处。

    刚开始,他们只是觉得,杜蘅之这般似乎学得确实比他们都好些,没看人家入学后的三番五次的月考考较,进步都如此之快吗?

    于是,他们便就跟着学了。

    在杜家的忙碌中,也在杜蘅之和同窗的刻苦攻读中,时间匆匆而过,转眼又过了年。

    到了这一年,杜苒之孝期已满,便随后在一月里县衙报名了童生试,准备参加二月的县试。

    而这一年,杜蘅之则才刚读完四书,也就是大学、中庸、论语以及孟子四书,进而正进行五经的学习。

    可他这个进度已经非常之快了,郝铄如今才读四书里的孟子,他这先进进学的进度反而相对杜蘅之落后不少。

    前世是文科生,而郑秀才偏偏祖上是经商起家,其数学理账经济能力一绝,因此跟随他学习的杜蘅之基本踏踏实实的将数学从新学起了。

    但同样因他有前世的底子在,前世高二才分文理科,而数学这门功课直到高考也是文科生需要学习的主科,这让他刚开始学数学时并不吃力。

    四书里“学庸论”三本的内容都不是很多,他们加起来的字数大概有那么两万一二的字数,但孟子却有三万近四万字之多。

    孟子里头的文章充斥着大量的排比、譬寓以及叠词叠句,文章内容还都是一大段一大段的许多内容。孟夫子其人就是以雄辩著称,所以他的文章写的便气势惊人,恣意汪洋。

    杜蘅之只想说:圣人是用文章抒发理念胸怀抒发爽了,只苦了如今他们这些读书背书的。

    背那些文章时,杜蘅之很容易被那些排比等文章内容混淆记忆,从而导致他记不住记不清所背内容,只因那些涉及排比等文章修辞的内容每段话都很像,他背着背着就很容易搞混串文。

    可他知道,童生试贴经(类似后世的原文填空)若出了这里头的一些内容,他可要不出错的,否则别想考过童生试。

    背书严苛到这种程度,也是没谁了。

    一般人都会以为地方性的童生试会比全国性的乡试会试更容易,但恰恰相反,童生试相对最难,因为童生试出的题比较偏且花样多,比方很难的截搭题。

    截搭题打比方一般就是四书里随意抽出一句话的两个字,又往五经里随意抽出一句话的两三字,这抽出的字词句根本就没逻辑性,随便抽的,然后问你出处解释带论述感想。

    这就是让你在自己背过的书里大海捞针,比对看这题到底说的是哪篇文章里的哪句话,书不背熟你休想考过。

    若不然范进从十来岁考到五十多岁的童生试为何屡考不过,却反而乡试会试很快就考过了呢?

    总之,书背的熟确实比别人更有考中的机会。

    故,它真是相当的难背难学,却也让杜蘅之不得不下力气狠学狠背。每晚睡时,杜蘅之就没有不在脑中不断复习所学,背诵所学的时候。

    通读、背诵加记忆孟子所论述的内容要花费很久的时间,这就更不要说它里头所涉及的各种人文历史和许多后人注疏了。

    故郝铄如今正在死磕孟子,因着他想法特殊,更偏向思想解放的后世想法,所以他圣贤道理总是时常会接受不能,觉得它们违背人性之本能。

    他的想法超前,更有个人风格,且也更喜欢自由,所以,他磕书磕得有些慢,主要是本心接受不能的缘故。

    杜蘅之是愿意和他交流学习的,因为这样的人对所学往往会常有他想不到的新论以及感想,这让他对文章的理解也更加开阔。

    这真是联通一切,沟通无限。

    好在,郝铄这人可能因着自小苦练武艺的缘故,有股子打断不了的韧劲,答应了旁人的事情,郝铄便不会轻易反悔。

    最终郝铄并没有因此而厌学不读书,他就只是时常爱和杜蘅之抱怨,且经常需要杜蘅之开解罢了。

    杜蘅之则比他好点,才学完了。

    可真不容易!

    一般人读书都是从蒙学“三百千千”起,其后学记“增广贤文”,总共用时三年;再其后他们读“四书”两年,继而学“五经”一年或两年,再继而从五经中选自己的本经研习。

    然后呢,这之后,他们还要学八股文的破法、写法从而苦下功夫进行不断的练习直至他们会写能写还能将之写好。

    这所有时间大概加起来有十年功夫,这也就是为何后来人总说“寒窗苦读十年”的原因了。

    最后,苦读十年的人才有底气去应考童生试。

    好在如今的八股和后世不太一样,并没有太严格要求八股格式,这也是那前朝李姓皇帝强调过的重点话。

    总之本朝写八股文不能写死板文章,有个格式就是了,不能太死板拘泥于格式,重点是内容。

    如今看杜蘅之学得速度实在惊人得太快了,只怕他举业的根基打得不够牢固,郑秀才正押着他每日里从头开始复习蒙学以及四书,继而才捎带着慢慢开始学五经。

    杜蘅之也担心他们先生所担心的,他先生说什么,他便做什么。

    若是有余力,他便跟着先生钻研数学,再就是学些十三经的其他经书,还有再看看以前各朝各代的大家文选精选以及各朝史书什么的,譬如唐宋八大家文选啥的。

    重点他还要研读一些讲怎么写文章的书。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