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张鲁投降
待张伟带着残兵回到汉中太守府,看到张鲁道:“大哥,马超在我军未到之前就夺取白水关,并扮作我军,诱使我军进城,结果被马超和张燕大军埋伏,多亏我等奋力抵抗,将官士卒拼死抵抗,我等才从城中逃出。特来通知大哥。”
张鲁一听,问道:“贤弟辛苦了,现在我军如何?”
“兄长,大将杨昂、杨任带着余下士卒退守潘平关,只要守住潘平关。朝廷大军就进不得汉中来。“张伟道。
张鲁点了点头,认为关键时刻还是自己的胞弟值得信赖。便同意了张伟的建议,正准备重新调派粮草物资给予张伟之时,杨松上前拱手道:“主公,张将军前番刚刚落败,兵卒困乏,需要整顿。还请主公另择人选驻守潘平关。”
张鲁认为谋士杨松的言语似乎更加有道理,便要言说。
哪知其胞弟张松道:“大哥还不信我吗?守卫潘平关,我和手下两位大将足矣,大哥不用担心。况且前番战败乃是我军被埋伏,这次以逸待劳,那马超、张燕再厉害,我定当将他二人阻挡在关外。”
张鲁听到胞弟如此保证,便下定决心,继续任用张伟守卫潘平关。
张伟感激涕零,跪地拜谢张鲁的信任,表示定会不辱使命,死守潘平关。他带领着残兵们积极备战,加强城防,同时激励士兵们的士气。
而另一边,马超和张燕得知张伟继续守卫潘平关,带兵来到关下,看到此地乃是两山之间的关隘,若要进军,只能是将关隘攻破,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存在。
马超和张燕仔细研究了战略,决定择日后发动攻击。
贾诩道;“马将军稍安勿躁,静心等待城中送来信息后,再做打算。”
正当他们苦恼之际,张鲁的谋士杨松暗中将潘平关的布防情况送来,马超得知后大喜,与杨松约定好里应外合的计策。
几日之后的夜晚,杨松趁张伟不备,打开了城门,放马超的军队进城。
张伟的士兵们猝不及防,陷入混乱之中。
马超和张燕的军队如潮水般涌入城内,与张伟的残兵展开了激烈的巷战。
张伟奋勇抵抗,但无奈敌军数量众多,最终他身负重伤,被马超所俘。
马超成功攻破了潘平关,汉中的局势变得危急起来。
张鲁得知此事后,悲愤交加,他懊悔自己没有察觉到杨松的背叛。
而杨松则因为背叛张鲁,在马超军中也并未得到真正的信任。
汉中地区的百姓们陷入了恐慌和不安之中,他们不知道未来会如何。
张鲁在太守府中,陷入了一片迷茫与困惑之中,不知该如何应对当前的局势。
就在此时,朝廷派出的特使携同传旨太监抵达了太守府。原来,郭嘉早已精准地料到张鲁必定会遭遇失败。然而,考虑到张鲁在当地拥有着深厚的民心基础,倘若强行攻打,恐怕会引发民众的激烈反抗。鉴于此,郭嘉向我提议,派遣朝廷特使前往汉中掌控局势,同时赋予张鲁及其手下一定的权力。对于五斗米道,在大汉律法的范围内给予宽容和延续。
想到郭嘉的顾虑确实切中了当下的实际情况,经过朝堂上的一番商议之后,最终决定派遣郎中杨修前往汉中担任太守一职,而张燕则被任命为长史,负责统领汉中的军务。与此同时,封张鲁为阆中侯,赐予其食邑万户。不仅如此,还对张鲁的家族予以优待,允许张鲁继续领导五斗米道的部众,并在大汉律法规定的范围内保留一定的权力。此外,还任用张鲁参与政事,并封赏了大量的财物和珍宝等。
当张鲁听到朝廷颁布的旨意后,心中不禁涌起巨大的喜悦。不但他手中的五斗米教部众得到了朝廷的认可,而且万户侯的食邑丝毫不逊色于当前的待遇,甚至可以说是大幅度地提升。再加上其他的封赏,更是坚定了他投靠朝廷的决心。于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赶忙跪地叩谢皇恩的浩荡。随即便是相谈甚欢。
潘平关中,马超、张燕、贾诩等人得知汉中太守府中之事后,欣喜异常,没想到汉中竟然如此轻易就被朝廷拿下,不免佩服远在京师的摄政王的手段高明。待整顿几日后,马超、贾诩代领凉州并回返驻地,而张燕则在张鲁手下大将杨昂、杨任的协助下整编了现有汉中军四万有余,同时,杨修一方面任用张鲁手下的部分将领,另一方面将张鲁部众分散至汉中不同地区,避免他们形成过于集中的势力。另外,杨修和张鲁共同主导下,兴办汉中各地的书院,并面向百姓招收,要知道,这是一条让大山中的普通百姓有了登上仕途的机会,故而,汉中百姓纷纷拥护起朝廷的各项政令。张鲁则继续统领汉中五斗米教,他加强了教内的管理,规范了教义,使得五斗米教成为拥护朝廷的宗教。
杨修和张鲁积极与周边地区进行交流与合作。保持与其他地区的官员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由于各项优惠政策的推广,在半年多的努力下,汉中地区的名声越来越响亮,吸引了附近更多的人前来定居和发展。汉中地区在朝廷的治理下,渐渐出现了繁荣稳定的局面。
而益州的刘璋看到汉中稳定后,自己更是过去了自由自在的王爷生活,而益州的将领看到刘璋竟然如此没有进取心,只是固步自封,满足现有的益州利益,也是无心军事,而百姓在得知汉中的低赋税和百姓可以进入书院读书的消息后,纷纷有了移居到汉中的想法,刘璋得知百姓出现了流失后,立刻下令严格郡县百姓户籍管理,不得随意离开益州,而这反而让百姓期望其朝廷收复益州,改变现有益州各项政令的期望。
得知董重将这些信息告知我的时候,杨修的一篇关于收复益州的书信放在了我的案机之上。原来,汉中的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百姓移居和前来汉中发展,人口的逐渐增加,使得杨修认识到,汉中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土地资源,只有扩展更多的土地,才可以解决目前汉中的发展问题,故而,杨修和张鲁将目光转向了益州,这个天然的资源。
郭嘉道:“主公,此刻万不可攻取益州啊!”
我不解的看向郭嘉,道:“奉孝何出此言,益州刘璋只知守卫一方,不知进取,此时若是朝廷进军益州,可谓是手到擒来之事,此时不取,更待何时?”
“主公容禀,当今大汉天下,首要的敌人是袁绍,而冀州袁绍已经为自己埋下了祸根,只要我等隔岸观火,不久便会出现改变,如果此时收复益州,荆州刘表必然心中有所计较,况且孙坚此时还在江东恐怕到时也要趁火打劫一番。还请主公三思而行啊!”
我皱起眉头,陷入了沉思。郭嘉的话不无道理,此时进军益州,确实可能引起各方势力的反应。
过了片刻,我开口道:“奉孝所言有理,然则汉中发展所需土地资源甚多,若不取益州,又当如何?”
郭嘉微微一笑,拱手道:“主公莫急,吾有一计。可先派使者前往益州,与刘璋商议合作之事。汉中之地,物产丰富,可与益州互通有无,如此一来,既可解决土地资源问题,又可避免与益州开战。”
我点头道:“此计甚妙。然刘璋未必会轻易同意。”
郭嘉道:“无妨。主公可派能言善辩之人前往,晓以利害,想必刘璋亦会权衡利弊。”
我心中已有定论,道:“甚好。便依奉孝之计行事。只是,派谁前往益州为使,此事还需从长计议。”
众人纷纷献策,议论纷纷。
此时,刘巴站出来说道:“主公,属下愿往益州,为使议和。”
我看了刘巴一眼,道:“刘巴此去,务必要小心谨慎,切不可失了我朝廷颜面。”
刘巴拱手道:“属下遵命。定不辱使命。”
数日后,刘巴带着一队人马,踏上了前往益州的路途。
汉中城中,我密切关注着益州的动向,同时也着手准备着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刘巴带着一队人马,踏上了前往益州的路途。
汉中城中,我密切关注着益州的动向,同时也着手准备着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而在益州,刘璋收到汉中使者到来的消息后,也是陷入了沉思之中。
待刘巴见到刘璋,刘巴拱手施礼,说道:“刘州牧,我此次前来,是代表汉中朝廷,与您商议合作之事。汉中之地,物产丰富,而益州亦有其独特之优势。若两地能互通有无,必能造福百姓。”
刘璋微微点头,道:“刘先生所言不无道理。只是,本王如何能相信你们的诚意呢?”
刘巴笑道:“刘州牧,汉中朝廷之诚意,日月可鉴。此次前来,便是希望与主公达成合作,共同发展。”
刘璋思索片刻,道:“合作之事,吾需再考虑考虑。”
刘巴拱手道:“刘州牧,时不我待。汉中地区如今发展迅速,人口增长,急需更多土地资源。而益州地广物博,若能与汉中合作,必能实现双赢。望主公三思。”
刘璋沉默片刻,道:“此事吾会慎重考虑的。刘先生一路奔波,先在府中歇息几日吧。”
刘巴拱手道:“多谢刘州牧。”
随后,刘璋便让人安排刘巴等人住下,他自己也开始思考与汉中合作的可能性。
数日后,清晨的阳光如碎金般洒在州府的庭院中,映照着繁花盛开的树木。在这宁静而美丽的氛围中,刘璋再度召见了刘巴。
刘璋开口言道:“刘先生啊,关于合作这事儿,我已然昼夜思考数日了。咱益州虽说地广物博吧,但倘若仅仅依靠自身发展,恐怕难以长久啊。汉中那地儿的发展着实迅猛,与之合作或许是个蛮不错的抉择。然而呢,我还是有那么些顾虑呀。”
刘巴恭敬地回应道:“刘州牧,您有啥顾虑就直说吧,我等必定全力解惑。”
刘璋皱了皱眉头,说道:“汉中朝廷的政令跟咱益州恐怕有所不同呀,合作之后,要怎样才能确保双方的利益能够得以平衡呢?”
刘巴微微一笑,宽慰道:“刘州牧啊,汉中朝廷那可是深知益州的重要性呐,这合作定然是建立在双方互惠互利的根基之上的。双方完全可以就合作的具体事项展开详细商讨,拟定出公平合理的协议来。”
刘璋点了点头,紧接着问道:“那合作以后,对益州的百姓会有啥影响哩?”
刘巴答道:“刘州牧放心呐,合作将会带来更多的商机与发展契机。百姓们可以通过贸易往来获取更多的实惠,生活水平也有望得以显著提升哟。”
刘璋思考片刻后,说道:“甚好,刘先生,我决意与汉中朝廷展开合作。你回去转达我的意思吧,同时也期望双方能够真诚相待,共同谋求蓬勃发展哩。”
刘巴欣然应道:“刘州牧放心,我定当不负使命!”
刘巴带着这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脚步轻快地踏上了归程。汉中与益州的合作之路,在这充满希望的清晨中就此铺展开来……
刘巴将消息带到京师朝廷,引起了朝野上下的广泛关注。
朝廷中的大臣们纷纷议论起来,有的对这次合作充满期待,认为这是一次发展壮大的良机;有的则持谨慎态度,担心合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皇帝召集了诸位大臣,共同商议应对之策。在会议上,各方观点激烈碰撞,争论不休。
一些大臣认为,此次合作有利于加强朝廷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促进经济发展,应当积极推动;另一些则担忧益州地区的特殊情况可能带来麻烦,需要谨慎对待。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皇帝最终决定派遣刘巴作为朝廷特使前往益州,与刘璋进一步商讨合作的具体事宜。
刘巴得到任命后,深知肩负着此次重要使命,他深入了解益州的情况,与刘璋进行密切沟通,确保合作能够顺利进行。
在他的努力下,双方将就合作的细节进行深入探讨,以期达成一个互惠互利的协议。
与此同时,京师朝廷也在积极准备,为合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