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文化入侵
随着朝廷控制区域开展科举制度,大汉修正版的诗词文章也越来越受到欢迎,学子们可以用比较低廉的价格购得,即使是家庭贫寒,也可以从友人处借得。通过南阳的诸葛瑾的运作,大汉版的诗词文章正在源源不断的向荆州襄阳和冀州颍川两个大汉文化聚集地大量输入,这就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知识垄断,虽然这也引起世家的阻挠,但大汉皇家商铺的名号和董重暗军的格外照顾,阻力变得越来越少。而被命名为江南皮革厂的暗军绑架小组,已经在扬州混的风生水起,虽然各个大族纷纷找到皇甫嵩太守打击黄巾军,但往往是东边打击,西边出击,搞得世家大族的嚣张气焰有所收敛。对于暗中抵御朝廷的世家,暗军便是趁夜偷袭,家产尽没,看着每个月董重上报的数额,感觉到这个江南皮革厂的工作热情是如此高涨,不过,皇甫嵩看到暗军的如此行事,也是心底盘算出这支黄巾军的来历不凡,故而,每次带军前往,皆是雷声大,雨点小。皮革厂的各位精英也是每次都很有默契的避开皇甫将军的队伍,悄无声息的隐匿一段时间。
为了防止出现因为科举考试制度导致过多的官员出现,以及只知道吟诗作画的文人,做事一塌糊涂,出现大量的臃肿官员和溜须拍马之辈。一方面,会拖垮朝廷财政,另一方面,也会误国误事。因此,我和蔡邕、孔融、祢衡共同商讨过,最终,借鉴后世的公务员考试制度,通过制度完善,奖惩执行到位。另外,对于每次出的考题,都由各个部门一起联合提出,然后,从其中每个科目中提出重要的内容编辑成为考题,这样,选拔出来的人员,就具有了基本的常识,只要输送到每个官衙就可以通过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当然,以后还是要经历不间断的继续教育和参加培训,这样一来,官员就不会懈怠,而作为专业人员,又可以真正做出符合实际的方案。
至于具体的,则要这些学究们大家来进行研究细则了,这就是他们的特长了。蔡邕、孔融、祢衡等学者共同商议了科举考试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他们认为,科举考试应该不仅仅考查学子们的诗词文章水平,更要注重实际能力和综合素养的考核。
他们提议,在科举考试中增加策论和时务等科目,以考查学子们对国家大事和社会现实的了解和见解。同时,还可以增加面试环节,通过与学子们面对面的交流,更全面地了解他们的能力和品德。
为了确保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他们建议加强考试的监管和保密工作,防止作弊和舞弊行为的发生。同时,要建立严格的评分标准和选拔机制,确保选拔出真正有才能、有品德的人才。
当这些都处理完后,我在留赞的护卫下离开了宫中。路上,我想起上次袁隗假借天子刘辨非先皇亲生的消息,就可以纠集众多诸侯进攻洛阳,这让我意识到信息的滞后,为了防止以后再次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便让人将董重找来,让其在各地的茶馆中安插说书人的差事。因为这个时代的百姓大多没有读过书,通过这些说书人不仅讲述民间的奇闻趣事,还将朝廷为百姓做的实事编成故事讲给百姓听。
在说书人的影响下,百姓们对朝廷的了解更加深入,对朝廷的未来发展也充满了期待。甚至在大汉还萌生出了专业书写各类小说的编辑,也许正是这种文化的输出,各地的百姓渐渐了解到洛阳京师有着一位为了百姓而奋斗的天子和一众朝臣。这种正面形象的树立,使得大汉一统深入到了百姓心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说书人的影响力逐渐扩大。他们的故事不仅吸引了百姓的关注,还引起了各地官员的重视。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传达朝廷的政策和意图,增强百姓对朝廷的信任和支持。而洛阳的商家甚至还想到,通过这些说书人将自家的商品宣传给茶馆的百姓知晓。
与此同时,朝廷为了加强对信息的管理和掌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方面,他们加大了对谣言的打击力度,通过严格的法律法规来惩处造谣者,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另一方面,朝廷建立了更加完善的信息收集和传递机制,确保及时了解各地的情况,并能够迅速作出反应。
然而,各地诸侯在得知朝廷的这些举措后,已经无法改变现有局面。他们意识到说书人的存在对他们的统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于是选择驱逐茶馆中的说书人,希望以此来遏制信息的传播。但这种欲盖弥彰的行为反而引起了百姓的怀疑和不满,使得民间的消息传播变得更加迅速。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各地的行商看到了机会。他们成为了诸侯统治地区的信息宣传志愿者,利用自己的商业网络和人脉资源,将各种消息传递给更多的人。这些行商的行为进一步加速了信息的流通,使得百姓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外界的情况。
特别是在袁术和袁绍控制的冀州和豫州地区,百姓对四世三公家族的号召产生了质疑。他们不再轻易相信传统的权威,而是更加关注真实的信息和实际行动。这种变化使得诸侯们的统治面临更大的挑战,他们需要更加努力地争取百姓的支持,以维护自己的地位。
这一系列的变化,使得朝廷和诸侯都意识到信息的力量,而王府控制了现有的信息流动,可以更快的解决各地诸侯割据的局面,动摇各地的世家大族的言论控制。
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我偶然间产生了一个奇妙的想法——对当下的各位诸侯进行一番恶搞。于是,我借助茶楼小厮的帮助,开始贩卖一些别出心裁的小画本。
这些小画本的内容各具特色,有的揭示了《袁绍的身世之谜》,有的描绘了《袁术的情感生活》,还有的探讨了《陶谦的特殊爱好》,更有甚者,深入挖掘了《孙坚和袁术不得不说的秘密》。起初,我对这些小画本的市场前景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毕竟在那个时代,文化生活相对匮乏,人们的娱乐方式也较为有限。
然而,令我惊讶的是,董重告诉我,由于小画本的受欢迎程度超出了预期,我们需要重新选址,扩大秘密刊印作坊的规模。这个消息让我意识到,这个时代的人们对于新奇和有趣的事物有着强烈的渴望。
新的作坊选址在洛阳的一个隐蔽角落,这里环境幽静,不易被人察觉。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我们无法全天开工,这也导致了市面上流通的小画本都是经过多次转手的。尽管如此,这些小画本依然受到了热烈的追捧。
它们的传播范围远超出了我的想象,不仅在袁绍、袁术、陶谦等诸侯的领地内广泛流传,甚至在军队中也能发现它们的踪迹。诸侯们最终得知了这些小画本的存在,但他们除了斩杀几个倒霉的小卒之外,似乎也找不到更好的办法来阻止它们的传播。这一举动反而助长了小画本的人气,使得它们的价格水涨船高,成为了市场上的稀缺品。
随着小画本的风靡,人们对它们的兴趣越发浓厚。这些画本成为了人们闲暇时光的谈资,各种关于诸侯们的猜测和传闻在街头巷尾传颂着。诸侯们的形象变得更加神秘而传奇,他们的故事被不断演绎和传颂。
小画本的风靡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和反应。诸侯们对这些画本感到十分恼怒,认为它们损害了自己的名誉。他们纷纷下令禁止小画本的传播,并派出士兵搜查和销毁这些画本。
然而,这一禁令并没有完全遏制小画本的流行。相反,它激发了人们对这些神秘内容的更大好奇心。一些人开始偷偷收藏和传阅小画本,将其视为珍贵的秘密宝物。
与此同时,一些文人墨客受到小画本的启发,开始创作以诸侯为题材的诗词和文章。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于诸侯生活的好奇,同时也展现了作者的才华和创造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意识到小画本的影响力已经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它们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更成为了人们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的一种方式。
我决定利用这个机会,进一步推动小画本的发展。我邀请了一些才华横溢的画家和文人,共同创作更加精美和有深度的小画本。这些小画本不仅描绘了诸侯们的生活,还融入了对社会问题的探讨和对人性的思考。
我们将这些小画本偷偷散发到各地,让更多的人能够看到它们。渐渐地,小画本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甚至引起了一些有识之士的关注。他们开始思考这些作品所反映出的社会问题,并试图寻找解决之道。
在大汉的土地上,小画册掀起的热潮还没有退去,朝廷中传来消息,交州牧张津被手下部将所杀,说起这个张津,与其说是个公务员,不如说他是个道士,历史上,《江表传》中,孙策说过:“:“昔南阳张津为交州刺史,舍前圣典训,废汉家法律,尝著绛帕头,鼓琴烧香,读邪俗道书,云以助化,卒为南夷所杀。此甚无益,诸君但未悟耳。今此子已在鬼箓,勿复费纸笔也。”这段话的意思就是:“之前,有个南阳人叫做张津的,在担任交州刺史的时候,曾经舍弃了圣人留下的典训以及汉朝法律,去崇信道术。他经常带着红色的头巾‘鼓琴烧香’读一些歪门邪道的书籍,美其名曰借天助化,结果被南方蛮夷所杀。可见这些都是没什么益处的东西。大家就不要在替于吉求情了,他现在已经在地府的‘鬼箓’之上了,你们就不要再枉费纸笔的上书替他求情了!””可见这个州牧的荒唐。
张津作为交趾刺史和交州牧期间,主要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就是他与荆州牧刘表之间的连年战争。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刘表一直都是个守城之君,没有发动过什么像样的对外战争。这其实主要与他的领地荆州的地缘关系有关。刘表刚一接管荆州,所面对的就是一个在荆州北方强大的袁术,后来袁术虽然没落了,却又来了一个迅速强大起来的曹操。这些都是制约刘表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并不能简单的将无能和守城之君扣在刘表的头上,他也不是一个绝对的守城之君,因为他其实一直都有着向外扩张的野心。主要方向就是向南的交州。
第二件事是他给曹操送粽子的故事。据《南方草木状》记载“建安八年,交州刺史张津,尝以益智子粽饷魏武帝”。
第三件是张津笃信道教这件事。
就是引用的《江表传》中所记载的,孙策说张津笃信道教的记载。原文是这样“诸将复连名通白事陈乞之,策曰:‘昔南阳张津为交州刺史,舍前圣典训,废汉家法律,尝著绛帕头,鼓琴烧香,读邪俗道书,云以助化,卒为南夷所杀。此甚无益,诸君但未悟耳。今此子已在鬼箓,勿复费纸笔也。’即催斩之,县首於巿。”
虽然《江表传》中,孙策说张津被杀的时间已经被证实是属于错误的说法,但是张津笃信道教这件事却是真实的。而且也得到了《资治通鉴》司马光的认可。在《资治通鉴》中建安十五年的条目之下,有这样一段记载“朝廷遣南阳张津为交州刺史。津好鬼神事,常著绛帕头,鼓琴、烧香,读道书,云可以助化,为其将区景所杀。”
这段话显然是《江表传》中孙策所说的那番话的一个简略版。从这两段话的综合分析以看出,张津为了笃信道教,不但废弃了从前的法律,还舍弃了前圣典训,整天带领着自己的子民和军士们带着红头巾“鼓琴、烧香,读道书”,可以说是心诚的很,并且他还认为一定会得到道教神仙的保佑与帮助。可是我们现在人都知道,世界上哪有什么鬼神相助的事情,全都是人力所为。
最终张津也在这种信仰中葬送了自己的性命,被自己的一个部将区景所杀,正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成为历史天空里一道惊艳的流星,一掠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