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三国之重振大汉 > 第31章 袁绍和公孙瓒之间的相爱相杀

第31章 袁绍和公孙瓒之间的相爱相杀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在白波军不断消耗袁绍物资的时候,袁绍也正忙着他的北方称霸大业,在冀州牧韩馥被莫名的吓死后,袁绍顺理成章的成为冀州的实际统治者。而说到韩馥这位大汉文人却是生生的被时代玩死,实在是可惜可叹。本来个人口众多、物产丰富的大州,从当时局势来看,冀州无论从人口、经济还是地理位置,都算得上当时一流。只可惜韩馥胸无大志,最终被部将麴义(又作鞠义)背叛,只好将地盘拱手让给渤海太守袁绍。至于韩馥费尽心血才搜罗到的一流谋臣和武将,基本都便宜了袁绍。这也导致冀州成为大汉不得不重视的一块心病。

    而此时的大师兄公孙瓒则是非常气愤的,因为本来是同盟,甚至可以说是为袁绍提供了后期保障,此时袁绍竟然想着占领幽州,而公孙瓒在东关之战中新破黄巾,军力正盛,这个时期,公孙瓒的威势可以说是极其强大。不仅获得了七万的人口,还得到了黄巾军的大量车甲财物。并且由此威名大振。

    公孙越作为公孙瓒的从弟,与孙坚一同攻打袁绍的部下周昂,结果未能取得胜利,反被袁绍军的流矢所中丧命,这个消息传回到公孙瓒后,无疑加剧了他与袁绍之间的矛盾,成为他对袁绍发动战争的重要借口。历史上记载,公孙瓒怒曰:”余弟死,祸起于绍。“

    公孙瓒在对袁绍采取军事行动,亲自率军出磐河,同时向朝廷上书,列举了袁绍的十大罪状,包括逼迫韩馥让位、偷袭孙坚后方等,则以行为无疑是站在了政治的最高点,然而此举也引发了各大势力的关注,并使冀州各城纷纷出现附和公孙瓒的声音。

    袁绍在冀州的统治地位因此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为了缓和局势、取悦公孙瓒,他将自己原本担任的渤海太守一职让给了公孙瓒的从弟公孙范,希望从此拉拢公孙瓒的力量。然而,公孙范一到渤海就立即倒戈,率领渤海的军队去支援公孙瓒。由此,公孙瓒的势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他任命严纲为冀州刺史,单经为兗州刺史,并且重新设置了郡县的守令。

    这一时期大量士人和武将都投靠了公孙瓒,使得公孙瓒得到了军事力量的扩大。

    面对公孙瓒的怒火,袁绍选择了退让。这一举动表面上看起来是丧师失地、屈膝求和,但实际上却是一种深思熟虑的政治策略。袁绍的割地行为,一方面是为了补偿公孙瓒在堂弟公孙越战死后的损失;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进一步稳定冀州局势,通过让步来换取与公孙瓒的和解,避免持续的战争对冀州的破坏。此外,此举也展现了袁绍作为政治家的眼光和智谋,他明白在某些时候,适时的退让才能为未来的大业积蓄力量。其实,你以为袁绍那么容易让公孙瓒占便宜吗?自然不是。

    时间来到界桥之战,公孙瓒在磐河大营对袁绍虎视眈眈。面对公孙瓒的攻势,袁绍自然不会将冀州拱手相让,于是挥师北上迎击。袁绍亲自上阵,战争在界桥之南二十里一触即发。

    公孙瓒带领三万步兵排列成方阵,两翼各配备了五千多骑兵,其中以他精锐的“白马义从”为核心力量。说到白马义从,就要说起公孙瓒对外族态度非常强硬,其立志要扫灭乌桓。每当有敌情时,公孙瓒怒气冲冲,如同寻仇一般,带着人马冲杀过去,有时还连夜作战,令乌桓人恐惧万分!因其常骑白马,故乌桓人奔走相告曰:遇白马将军者应当速速避之。

    在与胡虏的作战中,公孙瓒训练了一支精锐部队——白马义从。

    白马是一种毛色已经褪色的青马,其年龄大概在六七岁左右。正处在巅峰的战马配上骑术精湛的骑士,真是一对完美的组合。

    公孙瓒的军队以灵活机动的骑兵部队为主力,主要的战斗方式是利用骑兵的灵活机动性对敌军实施交叉射击。公孙瓒的将士们骑在马上射箭,即所谓突骑兵。

    袁绍则派遣麹义率领八百精锐先登死士作为先锋,使用一千张强弩作为掩护,他自己则指挥着数万步兵在后方。

    在正常情况下,袁绍可能无法战胜公孙瓒,因为他在战场上少了一个可以整出很多花样的兵种——骑兵。

    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个人,麹义。

    麹义,又作曲义、鞠义,是东汉末年军阀袁绍部下的将领,他出生并成长于凉州的西平郡。麹义早年就精通羌人的战法,率领着袁绍的精锐部队,在战争中屡次立下赫赫战功。

    在历史上,麹义并不像三国演义中那样只是打酱油的角色,而是真正的勇将。他南征北战,每逢战事,都能克敌制胜,屡建战功。

    原本麹义是韩馥的部下,因为与韩馥理念(或其他)不符,背叛了韩馥。而袁绍为对付韩馥,就与麹义结盟。待到袁绍顺利拿下冀州牧后,麹义也就理所当然的归顺了袁绍。

    麹义是凉州人,而东汉末年,朝廷一直对凉州羌人用兵,军队的先进战法和严明纪律被麹义摸透了。反观公孙瓒,他与乌桓、鲜卑的战争都是硬碰硬,以骑兵对骑兵,谁的力量更大,谁更勇猛,谁就能获胜。

    当公孙瓒看到袁绍军队数量较少时,他下令骑兵发起冲锋,直捣敌阵。然而,麹义率领八百精兵和一千张强弩的士兵却表现得十分冷静,他们俯伏在盾牌下,坚守阵地,不动如山。等待敌军冲到只有几十步的距离时,一齐跳跃而起进行反击。齐声发威,一时之间欢呼动地,箭如雨发。公孙瓒的部队一时大乱。

    这就需要军阵的配合以及严明的纪律。面对骑兵,古代冷兵器时代很少能有人不畏惧。当马蹄蹬地,骑兵呼啸而来的时候,几乎没有人不战栗。

    麹义的八百先登死士则是用巨盾长矛列前,一千名强弩手埋伏在巨盾下方,这种军阵配合有两个好处。

    一是麻痹敌人,让敌人肆无忌惮的接近,而在军阵爆发时,能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第二个好处,也能让自己的士兵无法亲眼目睹对方万马奔腾的宏大场面,不会被骑兵的气势震撼。更让严明的纪律约束能够起作用。避免出现溃逃现象。

    麹义部发动了反攻。他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幽州骑兵发起了猛烈的攻击。他们的箭矢如同雨点般落下,瞬间就击中了许多幽州骑兵。

    幽州骑兵虽然勇猛,但在这种突然的打击下,也显得有些措手不及。他们的马匹被射中,无法再前进,只能在原地打转。而他们的骑士,也被箭矢射中,一个个倒在了地上。

    麹义部趁机发起了冲锋,他们手持长矛,向幽州骑兵冲去。幽州骑兵虽然奋力抵抗,但他们的马匹已经被射伤,无法再快速移动,只能被动地接受攻击。

    在麹义部的猛烈攻击下,幽州骑兵很快就陷入了困境。他们的士气逐渐低落,开始有人想要逃跑。精锐的幽州骑士们很快失去了士气。更重要的是,他们已经陷入了这一小撮人的牵制之中。

    在这个时刻,袁绍终于下达了命令,让剩下的步兵全军出击。这些士兵体力充沛,他们顺势发起攻击,成功地击溃了疲惫不堪的幽州骑兵。随后,他们又顺势压迫没有两翼掩护的公孙军步兵。面对这样的局势,公孙军的步兵们直接放弃了抵抗,争相在追杀来临之前逃离现场。

    麹义的军队在战场上表现出了极高的战斗勇气和决心。他们越战越勇,临阵斩杀了公孙瓒所任命的冀州刺史严纲,并且还击败了千余名敌人。在取得这样的胜利后,他们乘胜追击,一直追到了界桥。

    公孙瓒本想要在界桥进行防守,但他的军队再次被麹义部打败。公孙瓒的企图守住界桥的计划以失败告终,他的部队被麹义部击溃。

    在连续的胜利之下,麹义部士气高昂,他们继续追击公孙瓒,一直追到了公孙瓒的驻营地。此战之后,麹义的名声大噪,被誉为袁绍手下的头号猛将。

    这是一场以步兵、弩兵战胜骑兵的经典战例,也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范。此战中,袁绍的军队凭借麹义的英勇带领和精妙的战术成功击败了公孙瓒的万余铁骑,其中还包括精锐的“白马义从”。公孙瓒的军队在此战中遭受了重创,不得不撤退。而袁绍和他的军队则因此战的胜利而声名大噪。

    此战之后双方仍然争战不断,如龙凑之战、巨马水之战,可以说界桥之战将胜利的天平偏向了袁绍,但是巨马水之战,胜利的天平又开始偏向公孙瓒了,毕竟这个时候公孙瓒还没有和刘虞彻底闹掰,如果公孙瓒和袁绍保持高度的军事对峙,公孙瓒也是不会对刘虞有所过分行动,其实两人要是能够合作,那么河北的天下也就没袁绍什么事了,刘虞的人望足以稳定幽州冀州,他主管后方,公孙瓒负责在前线开疆拓土,最起码能够占领河北四州。

    这场战争历经了长达两年的时间,双方都陷入了持久的兵粮消耗战之中。在这漫长的战斗中,每一方都面临着兵粮日益减少的困境,士兵们的体力和士气也逐渐受到影响。

    公孙瓒在界桥之战中的失败,无疑给他的南下计划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原本气势如虹的进军步伐被迫停滞,他的军队锐气受挫,士气低落。这一失利使得公孙瓒的战略优势逐渐丧失,也让他意识到与袁绍之间实力的差距正在逐渐扩大。

    与此同时,袁绍在战争中逐渐积累了经验和实力。他通过巧妙的策略和有效的资源管理,逐渐改变了与公孙瓒的实力对比。袁绍的军队逐渐壮大,士气高昂,而公孙瓒则陷入了被动的局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都意识到长期的战争对彼此都没有好处。于是,朝廷派遣使者进行调解,努力促成双方的和解。在和解的过程中,双方可能进行了一系列的谈判和协商,最终达成了某种妥协或协议。

    这场战争的结束不仅标志着双方实力差距的改变,也为未来的局势发展奠定了基础。袁绍在战后可能会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扩大势力范围,而公孙瓒则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战略和实力,寻找新的发展方向。这样的局势变化将对整个地区的政治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果说公孙瓒的一番骚操作致使青州丢失,元气大伤的话,公孙瓒和刘虞之间闹掰也是其战略失误的原因,退居幽州后,公孙瓒本应该继续恢复兵力,积攒势力,可这位大师兄竟然和后勤部长闹僵,在失去后方全力支援,最终,袁绍在易京之战中彻底击败了公孙瓒,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在这场激战中,易京之战是袁绍与公孙瓒之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在这场激战中,双方都倾尽全力,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对决。

    战争初期,公孙瓒依仗着易京坚固的防御工事,企图据守不出,与袁绍打持久战。然而,袁绍并没有被公孙瓒的策略所困扰,他精心策划了一系列的进攻计划。

    袁绍派遣部队环绕易京,筑起高台,利用弓箭和投石车等攻城器械,对公孙瓒的城池进行猛烈攻击。同时,他还命令士兵挖掘地道,试图从地下突破公孙瓒的防线。

    公孙瓒的军队则顽强抵抗,他们利用城墙上的防御设施,还击袁绍的进攻。双方陷入了艰苦的拉锯战,城墙上下箭矢如雨,喊杀声此起彼伏。

    在持久的攻击下,袁绍的军队逐渐取得了优势。他们成功地破坏了部分城墙,打开了进攻的缺口。袁绍的将士们见状,士气大振,纷纷涌入城内,与公孙瓒的军队展开近身搏斗。

    公孙瓒的士兵们毫不退缩,他们与袁绍的军队展开了血腥的厮杀。然而,随着战局的发展,公孙瓒的兵力和资源逐渐枯竭,难以抵挡住袁绍的强大攻势。

    最终,公孙瓒意识到败局已定,他不得不选择突围。在夜色的掩护下,他带领一部分亲信骑兵试图杀出重围,但袁绍早已预料到他的行动,布下了严密的防线。

    在突围过程中,公孙瓒遭遇了袁绍军队的重重包围。尽管他奋勇作战,但寡不敌众,最终身负重伤。无奈之下,公孙瓒选择了自缢,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随着公孙瓒的败亡,他的势力也迅速瓦解。袁绍成功占领了易京,巩固了自己在北方的统治地位。这场战役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也是袁绍政治生涯的重要里程碑。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