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三国之重振大汉 > 第85章 匈奴

第85章 匈奴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幽州在成功收复公孙度的辽东之后,地域面积得到了进一步的显著扩大。而在高句丽,袁耀在李丰和纪灵的尽心辅佐之下,袁军一路长驱直入,气势如虹,众人皆相信统一高句丽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罢了。

    宏伟的大殿之上,内阁的几位大臣皆是恭敬地站立在两旁。卢植率先上前启奏道:“皇上,如今幽州已然平定,而高句丽的局势如我方才所言,相信不久也将尘埃落定。目前,我军是否应当稍作修整,养精蓄锐一番?”

    我缓缓言道:“老师,张辽已经率领乌恒骑兵回返并州,而关羽和张飞留在幽州,再加上之前的刘虞旧部,朕坚信幽州定然会在短时间内安定下来。文若,如今,朝廷的收入状况如何?是否能够支撑起与匈奴的一战?”

    荀彧略作思虑一番后,回应道:“如今大汉逐步走向安定,若是皇上准备发动大战,且需半年时间进行筹备准备。”

    刘岱满脸不解道:“荀侍郎,如今大汉的百姓纷纷回归耕种,商业也是发展得极为迅速。幽州此番刚刚取得大捷,士气正盛,为何不能乘胜追击?况且,此番只需动用并州、凉州的兵马即可,而袁绍的冀州军负责防守乌恒草原,不用主动出击。以当前朝廷的收入,应该足以应付才是啊。”

    荀彧正色道:“刘宗令,并非是兵力不可调配。虽然当前大汉户部的收入的确在逐年增多,然而用于民生的支出却是占了极大的比重。当前,由于多年的战乱,水利设施亟待修复,城墙损坏需要修补,县道年久失修,百姓的安置工作繁重,官员薪俸需要提高,军队士卒的待遇也有待加强,如此等等事项皆是由户部来拨付钱粮。虽然朝廷的工商联合会已经掌控了各地的经济,但是按照大汉之前的规划,若是要让民生迅速回复,还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地投入。若此时朝廷在此用兵,大战所需的钱粮将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无底洞。到时只有将民生的投入挪用了。这必将使得粮食产量减少,民生百姓的状况不进则退。还请皇上明察秋毫。”

    我微微点头,心中想到如今的各项利民措施确实是内阁之前共同商讨开展的,若是此时停止,恐怕之前的投入也要付诸东流了,故而,万不可停止对民生的投入。尤其是冀州今年的粮食产量,若是按照之前的规划,必定是一个大丰收,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满足冀州军和曹操军的粮草供给,而且可以满足幽州的粮草供给。待袁耀收复高句丽,到时便可以凭借此地的税负,供给袁耀军队和幽州军队。这样,朝廷便可又有一笔结余。看来,如今,也只有如此安排了。

    卢植上前道:“皇上,万事皆要按照步骤一步步来做,臣知道皇上心怀天下,欲早日消除边患。可如今幽州刚刚平定,高句丽尚且还需朝廷供给,故而,若是对战匈奴,则要精心准备一番,半年之期,已经是尽量缩短了。”

    我言道:‘’既然如此,那便按照文和之言行事吧。虽然当前不可轻易动兵,但此时开始布局对战匈奴的战略确是要提前准备了。”我看向卢植道:“老师,匈奴乃是我大汉长久以来的隐患,虽然有武帝时冠军侯的勇武,但也只是保我大汉一时之安宁,却不是一世之太平。朕有心将此事彻底解决,不留给后代忧患。不知各位爱卿可有良策?”

    众人皆是沉默不语,即便是武帝时的勇武,也只是将匈奴打跑,但留下的匈奴逐步强大后,又一次成为边境之患,这若是要长久解决,又怎会是轻而易举之事?

    良久之后,王允上前道;“皇上,如今乌恒草原已经在紧锣密鼓地修建城池,百姓因为分配了土地,也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生产劳作,如此才可稳固地守护土地,防御边关。臣以为,若是应对匈奴之患,可以以此为借鉴,开始规划策略。”

    郭嘉道:“非也,王御史,乌恒人口相较匈奴,毕竟不可同日而语。先期,需要进行一场完胜的军事打击,而后若是按照城池的修建来巩固防守边境,先不说草原地域广大,单说那物料的运输便是一大难题,也是朝廷不可承受的重负。”

    我看向郭嘉道:“难道,真的只能像之前一样,打跑他们,便不再管了吗?”

    我话音刚落,朝堂之上一片寂静,大臣们皆低头沉思。

    此时,郭嘉站了出来,拱手说道:“皇上,臣以为,对于匈奴,可采用分而治之之策。匈奴内部并非铁板一块,我们可扶植其内部亲汉的势力,让他们互相牵制,如此一来,既能削弱匈奴的整体实力,又能为我朝争取时间,发展军备,充实国力。”

    卢植紧接着道:“奉孝所言有理,然还需加强边防守备。可在边境增派精兵强将,构筑坚固防线,并训练当地百姓,使其能协助军队抵御匈奴入侵。同时,发展情报网络,密切监视匈奴动向,以便能及时做出应对。”

    刘岱也进言道:“皇上,臣觉得还应鼓励民间与匈奴的贸易往来,但要严格把控贸易物品,防止重要物资流入匈奴,增强其实力。另外,对于归降的匈奴部落,给予适当的优待,以吸引更多的匈奴人归心。”

    我听着大臣们的建议,微微皱眉,说道:“诸位爱卿所言皆为良策,只是这实施起来,需各方协调,万不可出现差错。”

    卢植说道:“皇上,臣愿担此协调之责,确保各项策略得以顺利推行。”

    我点了点头,说道:“甚好。那此事就交由老师负责。但切不可操之过急,要稳扎稳打,务必做到万无一失。”

    众人齐声应道:“遵旨!”

    随后,我又与大臣们详细商讨了具体的实施细节,这场关于应对匈奴之策的朝议才告一段落。

    其实如果将匈奴视作以游牧经济为基础的政治体、将秦汉王朝视作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政治体,那汉匈之间的“缠斗”和互动隐含着一个更高层次的文明意义,即游牧地区与农业地区的统一。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汉朝无法解决与匈奴的关系问题,中华文明可能会同历史上消失的古埃及、古巴比伦等文明体那样,生命力难以长久,文化创造也无法提升到更高的境界。

    元狩四年春,汉武帝命大将军卫青出定襄、骠骑将军霍去病出代郡。此次战争的目标是寻求在漠北一举聚歼匈奴单于主力。为此,汉武帝给卫青、霍去病分别配备了5万骑兵。两军出塞时,官、私马匹达14万之多。同时,还有数十万步兵及转送辎重的民夫跟随在后。

    此战过后,匈奴远遁,汉朝也在一段时间内无力发动大规模北伐。可见,元狩四年的这场战争是一场攸关国运的战争,而卫青、霍去病则是被委以重任之人。追根溯源,卫青、霍去病登上历史舞台,实际上与汉武帝时期内外政策的转向有关。

    卫青的出身并不高贵,如果从最初的社会身份来看,他的人生轨迹本不会与王朝命运相联。卫青的母亲卫媪是平阳侯妾(一说为阳信公主家僮),与给事侯家的县吏郑季私通,生下了卫青。卫青少年时在郑季家被使唤牧羊,嫡母所生的儿子们将其视作奴仆。但有人给卫青相面,预测他会官至封侯。卫青笑笑说:“人奴之生,得无笞骂即足矣,安得封侯事乎。”成年后的卫青,担任平阳侯家骑。

    卫青命运的转折,缘于同母的姐姐卫子夫得幸于汉武帝。但不久,皇后为打击卫子夫,将卫青囚禁并准备杀掉。在友人公孙敖的帮助下,卫青才得以逃过一死。在此后的征战岁月中,公孙敖亦成了卫青的长期战友。汉武帝听闻皇后欲杀卫青之事,便召卫青为建章监、侍中,后又任命为太中大夫。

    元光六年,卫青被拜为车骑将军,与李广等四军并出,攻击匈奴。在此战中,其余三军皆无所获,唯独卫青出上谷郡至笼城斩获数百人。这次战役是马邑之谋后,汉武帝主动发起的首次大规模战役。在诸军皆败的情形下,卫青的获胜对于汉武帝战争信心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这也成为他迅速崛起为军事统帅的一个重要契机。

    这里要说一下马邑之谋。元光二年,汉武帝采纳雁门富豪聂壹的计谋,引诱匈奴攻马邑城,设伏30万兵力试图一举消灭匈奴主力。单于引兵入塞后,发现了这一计划,遂退回本土。从此,汉匈关系破裂。

    匈奴对汉朝的强势地位,是由秦汉之际的冒顿单于奠定的。在头曼单于(冒顿单于之父)统治时期,匈奴一度受制于秦朝、东胡和大月氏。冒顿杀父自立后,乘楚汉战争时期边塞空虚,收复河南地,并统一了蒙古高原。刘邦曾亲率32万人迎击匈奴,冒顿单于佯装败走,将汉朝骑兵及部分步兵引至平城,出动40万骑将刘邦围困在白登长达7日。后来,刘邦贿赂单于阏氏(单于后妃),方得解围。

    此后,从汉高祖至汉景帝,汉朝大抵奉行与匈奴和亲的政策。但是,匈奴对汉朝政策多有反复。除经常劫掠边境外,汉文帝十四年,匈奴还曾大举进犯、逼近长安。汉朝随后移民塞下,加强边境守卫。在汉初的70年间,占据主动地位的是匈奴。战争或是和亲,基本由匈奴决定。

    汉武帝登基后,力图改变汉初以来的汉匈关系。汉武帝曾对卫青说:自己的历史使命是“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意思是说,变更制度和出师征伐是必须完成的两项任务,二者最终指向的是大一统。这一席对话同时表明,汉武帝将卫青视为实现这一宏伟志向的同路人。

    在匈奴的政治地理概念中,其地分为中、左、右三部。左、右两部分别在单于领属土地的东方和西方,设有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都骨侯。

    元光六年,卫青出上谷,打击的是匈奴左部。此后,卫青的作战对象转向中部和右部。元朔元年秋,卫青率3万骑出雁门郡,斩首数千。这是汉武帝兴兵与匈奴作战以来的最大战果。次年,卫青出云中郡西至高阙,迂回到陇西。此战意义十分重大,不仅驱逐了白羊王、楼烦王,而且夺回河南地,移民10万设朔方郡,解除了匈奴对长安、关中地区的直接威胁。汉朝设置朔方郡后,匈奴年年攻击上谷、代郡、雁门、定襄、云中、上郡,以左、中、右三部全线作战方式予以报复。

    卫青对匈奴的打击,还促成匈奴内部最高统治权的变更。军臣单于死后,左谷蠡王发动政变自立,此即伊稚斜单于。伊稚斜单于击破军臣单于的太子,迫使其逃亡汉朝。伊稚斜单于代表了匈奴内部与汉朝激烈对抗的势力,故汉朝和匈奴之间最激烈的战争基本上发生在伊稚斜单于统治时期。

    元朔五年,汉军在卫青的率领下在匈奴右部开辟战场,匈奴右贤王仅与一爱妾及数百骑溃围北逃。凭此战之功,卫青进号大将军。次年,卫青两出定襄,与匈奴单于直接对战。正是在这一年,霍去病封侯。

    霍去病是卫青另一个姐姐与霍仲孺所生之子,18岁时以皇后姐子身份任侍中,后在卫青军中为票姚校尉。在元朔六年的这场战争中,霍去病率轻骑脱离大军寻找战机,斩单于大父,俘季父、相国、当户,斩首及捕获2280人,进而被封为冠军侯。

    元狩二年,霍去病成为骠骑将军,出陇西远征。汉军骁勇精锐将士皆配于霍去病,极大增强了长距离野战的能力。此役,霍去病所部过焉支山,往西达千余里,缴获匈奴休屠王祭天金人。同年夏天,霍去病又从北地出击,越过居延海,然后南下祁连山,继续打击匈奴右部。在汉军持续的打击下,匈奴内部发生分裂,浑邪王杀掉休屠王,率部归汉。汉朝将浑邪王、休屠王故地设为河西四郡:酒泉、武威、张掖、敦煌。为了巩固西线的胜利,还迁徙关东贫民72万,充实陇西、北地、西河、上郡。

    汉朝获得河西四郡,对于中国历史而言意义重大。第一,河西四郡设置后,青藏高原上羌人和蒙古高原上匈奴人的联系被斩断了。第二,汉朝打开了通向西域的通道,汉朝烽燧一直往西北延伸。第三,河西地区由游牧社会转向农业社会,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文化中心,对北魏的汉化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匈奴也因失去河西地区而面临很大损失。一首流传下来的匈奴歌谣唱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在击破匈奴右部后,单于所部的侧翼暴露在汉军面前。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汉武帝发动了元狩四年的北伐。伊稚斜单于获悉汉朝出兵的消息后,采纳降将赵信的建议,将精兵置于漠北,以逸待劳。卫青所部出塞千余里,与单于相遇。卫青以武刚车环绕结营,派出骑兵正面迎战;匈奴亦派出骑兵冲击汉军。此时,太阳隐没,大风刮起,两军陷于风沙中,汉军从左右两翼围困伊稚斜单于。单于看到汉兵多且强,便率数百骑突围向西北逃亡。黄昏时分,汉军与匈奴大战,双方损失惨重。另一边,霍去病出塞2000余里,攻击匈奴左部,俘获屯头王、韩王等三王以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83人,斩俘7万余人。

    经此一役,匈奴“漠南无王庭”。朔方以西至张掖、居延间地,均被汉朝占据。之后,汉朝从令居至敦煌一线修建长城,敦煌以西至于盐泽修建亭燧,又以60万塞卒戍守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后来出土发掘的居延戍军简牍文书,时间断代从汉武帝太初三年一直到东汉时期,从中可见在长达300年的时间里,汉朝一直稳固地控制着西北地区。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营建西北地区的长城和亭燧之外,汉朝还修缮旧长城,在包头、呼和浩特一线设置内城、外城的防御工事。由此,从敦煌到辽东,汉朝建立了完整的攻防体系。

    汉朝虽然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但对匈奴降人依然另创体制予以容纳。匈奴右部河西地区的浑邪王降汉后,汉武帝将其部众分为各个属国。属国都尉为最高军政长官,匈奴游牧民在属国内“依本国之俗”,保留原有的社会组织和风俗习惯。见诸史籍的属国有西河属国、北地属国、上郡属国、金城属国、天水属国、五原属国、张掖属国。

    而在匈奴内部,遭受汉朝的打击后,最终分裂成“五单于并立”的局面。甘露元年,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甘露三年,呼韩邪单于朝觐汉宣帝于甘泉宫,“赞谒称臣而不名”。竟宁元年,呼韩邪单于再次入朝,“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这一年,还发生了一件大事——昭君出塞,汉朝和匈奴之间恢复和亲。在包头等地出土的墓葬中,瓦当有“单于和亲”的汉文字样。可见,“汉匈一家”的局面已经为汉匈双方所认可。

    汉武帝时代所致力的大一统,到汉宣帝时得以真正实现。中华文明得以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这也成为西汉后期儒家追求改制、实现太平世的重要基础。经过汉朝几代皇帝的持续努力,“不外夷狄”的天下构想最终实现。

    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匈奴南方八部拥护日逐王为单于,匈奴正式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单于入居云中,后转迁到美稷,分其部众于东汉边郡,助东汉守边。而为了避免北匈奴的劫掠,东汉和北匈奴保持“合市”,互通有无。但不久,北匈奴遭受北面的丁零、东面的鲜卑、南面的南匈奴联合攻击,越来越难以维系在蒙古高原上的统治。

    汉明帝于永平十六年,命汉军四路出击,逐击北匈奴。汉和帝永元元年,窦宪、耿秉率师出塞三千里,至燕然山;班固在燕然山刻石宣扬汉军功业。此役,北匈奴20多万人降汉。永元三年,汉军出居延,将北匈奴单于包围在金微山,北匈奴被迫向更远的西方迁徙。此时,汉匈之间近300年来断断续续的攻防之战,终告正式结束。

    如果将匈奴视作以游牧经济为基础的政治体、将秦汉王朝视作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政治体,那汉匈之间的“缠斗”和互动隐含着一个更高层次的文明意义,即游牧地区与农业地区的统一。

    秦朝之时,农业社会相对强大,农牧分界线不断往北推移。汉初,匈奴强盛,又恢复了此前的农牧分界线。农牧分界线的推移,反映了双方实力的角逐与矛盾的激化。而边疆的冲突对于南北政权而言,都可能引发内部的统治危机。

    如果农业社会和游牧社会之间的矛盾无法解决,便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长治久安。这种矛盾的解决方式,在汉、唐之际,是以农耕区和游牧区的大一统来完成的;在农业社会政权力量衰微的时代,则是北方政权通过直接占领宜农宜牧区、强迫南方政权以岁贡等方式建构和平关系来实现的。

    从政权的角度来看,中国历史的主轴之一是南方农耕区政权和北方游牧区政权的对抗。但从中华文明体的角度来看,则同时包含农业社会和游牧社会的协商机制。双方常常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比如,柔然与北魏,吐蕃、回纥与唐,辽与北宋,金与南宋,鞑靼、瓦剌与明朝,等等。

    在这个意义上,汉匈关系显得尤为具有意义。从中华文明史的角度来看,它为农业社会和游牧社会提供了开创性的相处模式:由对抗而协商,再到更高程度的大一统,几乎涵盖了后世中国历史上的各种相互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汉朝无法解决与匈奴的关系问题,不将游牧社会纳入,中华文明难免就会局限在农耕区。最后,可能会同历史上消失的古埃及、古巴比伦等文明体那样,生命力难以长久,文化创造也无法提升到更高的境界。

    司马迁撰写《史记》之际,正处于汉朝和匈奴战争最为激烈的时候。但对于匈奴这样一个大敌,司马迁还是从族源的角度表达了认同。他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这是汉匈合为一家的重要观念基础。自此,“汉匈一家”成为中国古代王朝奉行的至高理念之一。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