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楼台烟雨中
一、劳动的内涵:
活动层面:
劳动是一种人类运动,涉及对外输出劳动量和劳动价值的行为。换句话说,就是人们通过运用特定的生产工具对劳动对象施加作用,以此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哲学视角:
劳动作为人类活动的特殊形式,体现了主体的能动性、客体的依赖性和意义的生成性。这种哲学上的理解将劳动视为一种内涵集成的体,包括主体、客体和意义的统一。
社会功能:
劳动不仅是个人维持自我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它在不同时代的社会结构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如在农业社会侧重体力劳动,而在工业化程度较高的社会则更多地依赖于脑力劳动。
经济意义:
在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体系中,劳动力作为一种商品,其价值是通过劳动过程产生的。劳动被认为是价值的真正来源,因为它涉及到信息的创造和管理,从而增加了产品的价值。
二、劳动分类
农业劳动:
中国古代的农业劳动主要包括耕作、种植、收割、灌溉等。在农业劳动中,劳动者需要根据季节变化和气候状况,及时进行相关工作。比如,春耕时需要犁地、耙土、施肥、灌溉,夏季需要及时除草、通风、浇水,秋收时需要收获、晾晒、储存粮食。在官府、地主家里,都有专门的劳动力来进行农业劳动,而普通农民则靠家庭劳动力来维持自己的生活。中国古代对于农业的重视,可见一斑。
手工业劳动: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劳动主要包括织布、造纸、制陶、雕刻、铸造等。这些劳动都需要精耕细作,并且通常需要多人同时进行。例如,织布需要经过缫丝、织绸等多个环节;造纸需要先将草木皮渣煮烂,再将其压成纸张;制陶需要经过泥制、晾晒、烧制等多个步骤。这些手工业劳动都需要技艺精湛和长时间的积累,且多数情况下是家庭劳动力为主导。在中国古代,手工业常常是家族传承,是一种重要的家族文化。
商业劳动:
商业劳动是指中国古代的商人进行的各种商业活动,包括货物收购、销售、仓储、运输等。商人需要收集信息、掌握市场变化,提高自身商业技能和管理水平。同时,他们还需要与政府官员等进行协商和合作。在商业劳动中,商人们往往需要交纳一定的税费和杂费。商业活动的发展对于中国古代的经济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
三劳动随历史的发展
远古部落时期的劳动:
远古时期,人们以狩猎为生。这时的劳动工具十分简单,主要是石器和木器。人们这时的劳动主要以填饱肚子为主,社会文明低下。
新石器时代的劳动:
这时,人们的劳动有了很大的进步。由于磨制石器和陶瓷的出现,人们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过上了居有定所的生活。
商周时代的劳动:
商周时代,古代社会进入了一个政治、封建水平较为完备的时期,人们的劳动和生活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人们的劳动方式逐渐从纯农业向多元化生产转型,除了种植作物,农民还会从事一些手工活,比如工艺品制作、砍树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了贵族和平民阶层,以及不同地区、文化的差异。但总的来说,人们的生活更为精细,也渐渐地向多元化发展。
秦汉时期的劳动: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期,也是中国封建制度最完备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总体生产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得到了体现。
在生产制造方面,秦汉时代开创了一些新的局面。比如人们用铁质农具,发明了灌溉技术等。农业产量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得到提升。在城市建设和交通方面,也开始向一个新的方向发展。城市交通开始采用马或人力牵引的车轿,城市里开始涌现出一些小型市场和商贸中心,人们的生活变得更为充实。
唐宋时期的劳动:
唐宋时期,随着社会风气的开放,人们不再只是从事农牧行业,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从事商业。
在宋代,由于夜禁制度逐渐淡化夜禁(夜禁:从晚上11点到凌晨三点),市民的夜生活不在受限制,城市出现了繁华的夜市。
夜市上既有有各种各样的饮食小摊,叫卖各色美食:“大街有车担设浮铺,点茶汤以便游观之人”;又能在勾栏瓦舍看表演。表演内容丰富多样,包括杂剧、滑稽戏、讲史、歌舞、傀儡戏、皮影戏等。夜市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柳永的词“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就是其生动的写照。
元明清时期的劳动:
元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深化,农业经济的繁荣,使得传统文化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发展,但同时也有许多限制。在这个时期,不仅有人从事着农业劳动。此外,由于社会阶级的不断发展,一部分富裕的市民也开始从事商业运动。
现代劳动:
随着科技的发展,机器逐渐取代大量从事简单体力劳动的人,人们的劳动由最初的重复性劳动转化为创新性劳动。
我们知道,体力劳动一般往往在室外或者工厂等人流量大,环境嘈杂的地方,相比于办公室、实验室等地方,有着更多的危险和不确定性。而且嘈杂的环境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以及工作的积极性。故将人们从中解放出来,有着莫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