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的荔枝树》33-34
《六祖的荔枝树》33
(怨憎会者)
师父,日常相处,我困于怨憎之中,
与厌恶之人共事共生,心如刀割。
荔枝树下,我寻求解脱之道,
如何才能超脱这份苦楚,找到内心的安宁?
(六祖)
荔枝虽甘,生于荆棘之间,
真正的平和不在于逃避困境,
而在于在任何环境中寻找心的自由。
观其本心,了解他人之苦,以慈悲对待。
(怨憎会者)
师父,心知慈悲为怀,实行艰难,
面对冲突,心易动摇,怒火中烧。
如何能保持平静,不被外界所动?
(六祖)
心如明镜,需常清洁不染。
当心动时,即刻观察,何来此心?
归于呼吸,观其起伏,心自归于平静,
如此,外界纷扰不再影响你的内心。
(怨憎会者)
师父,常觉他人之过,难以忽视,
如影随形,心存不满,日夜困扰。
怎样修炼,能见他人之长,忘却短处?
(六祖)
每个人皆有光明与阴暗,
如荔枝树下阴影与阳光并存。
修行者应观自己之短,赞他人之长,
心存感激,怨恨自然消融。
(怨憎会者)
师父,心若能无怨,则自在多矣,
然自我之心,难以全舍,
怎样训练,能达此境界?
(六祖)
修无我心,首在放下自我,
不计较个人得失,观察事物本质,
心无挂碍,怨憎不生,自然而然心宽。
(怨憎会者)
师父,放下自我,心道虽明,
实践之中,易迷失方向。
生活之中,我应如何持续修行?
(六祖)
持续之法,在于日常之小事,
以平常心对待所有事物,
如吃饭、行走,均是修行,
心不分高下,自然达到无我之境。
(怨憎会者)
师父,您的教诲,如晨曦初照,
心感一亮,荔枝树下,我见心性。
从此,我将以新的眼光,看待周遭之事,
在日常小事中练习,步步为营,逐步解脱。
在这段禅意的对话中,怨憎会者在六祖的引导下,学会了如何通过慈悲和无我心态来处理与厌恶之人的关系。通过持续的内心修炼和日常实践,逐步找到了超越怨恨的方法,从而在心灵上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和平静。
《六祖的荔枝树》34
(嫉妒者)
师父,我心中火烧,嫉妒如藤蔓绕心,
见他人得意,我便心焦如焚。
荔枝树下,求得心灵之凉,
如何才能熄灭这燃烧的嫉妒之火?
(六祖)
荔枝虽甘,亦需日光雨露,
嫉妒之火,源于心中不足,
观自己之心,何处不足,何需充实?
了解自己,修补不足,火自熄。
(嫉妒者)
师父,我尝试自查,却难以自释,
见他人成功,自感渺小。
心中之火,似乎有加无已,
怎样的修行,能让我心宽如海?
(六祖)
心若狭小,则海纳不了百川,
心若宽广,何来嫉妒之念?
修心如栽树,需土需水需阳光,
心亦然,需宽容需理解需放下。
(嫉妒者)
师父,宽容易言,实践何其难,
每日对镜,我见狭隘之我。
有何妙法,能拓宽我之心境,
使我能真诚欢喜他人之成就?
(六祖)
欢喜他人,从欢喜自己开始,
自爱之心,是通往大爱之门。
修行不离日常,日常即是修行,
从点滴做起,从每一次心动开始观察。
(嫉妒者)
师父,每当我试图修行,心仍旧动,
嫉妒他人如影随形,无法摆脱。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际应用,
让修行成果真正体现于行动?
(六祖)
当嫉妒起时,即刻停下,
深呼吸,回到此刻,
观察这嫉妒的起因,是不是自我比较?
然后放下比较,回到你自己的道路上。
(嫉妒者)
师父,教诲我已铭记在心,
修行路上,我将更加努力。
荔枝树下,我已初见心性光明,
从此我将以一颗平等心,对待世间万物。
(六祖)
弟子,心若无嫉,何处不自在?
以平等心看世界,世界自平等。
如荔枝自成其甜,不求外证,
你的修行,也将自证其果。
(嫉妒者)
师父,您的智慧照亮了我内心的迷茫,
嫉妒之火已渐感凉意,
在您的引导下,我将如何维持这份清明,
避免旧习再度燃起心头的火焰?
(六祖)
持续修行,如守护初生之火,
观察心中起伏,不厌其繁。
如同农夫关注初生之苗,
日复一日,细心灌溉,保持土壤之湿润。
(嫉妒者)
师父,若再次面对他人的成功与幸福,
我的心能否不再动摇,坚持喜悦之心?
如何确保自己不再为嫉妒所扰,
而能持续进步,不断提升自我?
(六祖)
视他人成功为风,自己为草,
风过草弯,草直风停,
观他人幸福,如观云卷云舒,
不动声色,以静制动。
(嫉妒者)
师父,您比喻之言,深入我心,
我愿学习如草随风,随遇而安,
荔枝树下,心得了解释,
将何以为行,证实此心之平稳?
(六祖)
从今以后,将每一日视为修行,
每一次心动,都是了解自己的机会,
用心体会每一刻,无论苦乐,
修如行云,行云易散,亦易聚。
(嫉妒者)
师父,从您的话中,我找到了力量,
我将带着这份平静与理解,重返尘世,
在每一次试炼中,我将以您的教诲自勉,
让心灵如荔枝之甘,淡泊宁静。
(六祖)
去吧,弟子,记得心的教诲,
无论何时,回望荔枝树下的启悟,
那里有你的根,有你的源,
随时回归,洗净尘埃,再出发。
在这段禅意的对话中,嫉妒者通过与六祖的交流,学会了如何通过深入的自我观察和日常的细致修行来克服内心的嫉妒,实现真正的内心自由和平静。这首禅歌展现了心灵成长的过程,以及通过智慧和修行达到心灵解脱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