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心灰意冷
在宋朝,被流放的李纲也是一路坎坷。这天,他顶着风雪来到世人称为“鬼门关”的险峻之地——天门关。
周围寒风凛冽,李纲身形单薄,骑着瘦马,面色憔悴。
望着这天险,他低声自语:“天门关啊,鬼门关,今日我李纲便要来闯一闯这生死之关。”
路旁,一位老者看着李纲,眼中闪过一丝同情。
老者叹息地说道:“年轻人,你可知这天门关的来历?”
李纲停下马,拱手道:“老人家,愿闻其详。”
老者拍了拍身上的积雪,缓缓说道:“此关因地势险要,常有商旅失踪,故被称为‘鬼门关’。但更因它是被贬官员的必经之路,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他们的忧愤与哀愁。”
李纲沉思片刻:“吾虽遭贬,但心中仍怀国家社稷。我愿以笔墨为剑,抒发胸中不平之气。”
李纲继续前行,心中却波涛汹涌。他心中默念:“分死海上,不归骨中州。但即便身死异乡,我也要让我的诗词流传千古。”
天门关下,李纲下马,站在山巅,眺望远方。
李纲高声吟咏:“自怜许国心犹壮,却笑谋身术已疏。二圣未还民未靖,尚思痛哭奏囊书。”
诗声回荡在天门关间,仿佛连山川都为之动容。
此时,一位行者经过,听闻李纲之诗,停下脚步。
行者赞叹:“好诗!好诗!足见你胸怀壮志,不惧艰险。”
李纲微笑:“多谢夸奖。人生在世,岂能因一时挫折而气馁?”
行者点头道:“你说得对。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愿你在贬谪路上,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李纲拱手:“多谢教诲。愿与君共勉。”
行者离去,李纲继续前行。他知道,前方的路还很长,但他已经做好了准备。
天门关下,李纲的诗词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人们为他的才华所折服,更为他的坚韧所感动。
在宋朝行宫之内,宋高宗却是眉头紧锁,面色焦虑:“金军突袭扬州,朕该如何是好?”
黄潜善满脸奸笑,拱手作揖道:“陛下,当务之急是速速撤离,扬州已不可守。”
汪伯彦附和道:“黄相所言极是,陛下龙体要紧,不可久留。”
宋高宗无奈,只得下令登船出逃,扬州因此陷入火海。
数月后,宋高宗逃到杭州,面对一片废墟,痛心疾首。
宋高宗沉痛地说道道:“朕之过也,未能保百姓安宁。”
宋高宗下罪己诏,大赦天下,罢免黄、汪二人。
宋高宗对黄、汪二人怒斥:“你二人误朕误国,今日起,不再是朕的宰相!”
黄潜善面露不甘,却又不得不低头:“陛下,臣等知罪。但在罢相之前,有一事需陛下定夺。”
汪伯彦接过话茬:“李纲被贬,若此时开释,恐得罪金朝,引发更大祸端。”
宋高宗沉思片刻,叹息:“朕知李纲乃忠良之臣,但如今形势危急,金朝虎视眈眈,朕……”
此时,一名忠诚的官员陈东站出来,为李纲求情。
陈东慷慨陈词道:“陛下,李纲忠心为国,虽遭贬谪,但始终心系天下。此时开释李纲,不仅可彰显陛下英明,更能激励天下士人,共赴国难。”
宋高宗听后,心中动摇,但想到金朝的威胁,仍犹豫不决。
宋高宗长叹一声:“朕意已决,释诸路囚杂犯死罪以下,士大夫流徙者悉还之。惟责授单州团练副使李纲,不以赦徙……”
此言一出,朝堂上一片哗然,忠臣的官员们无不痛心疾首,而黄、汪二人则暗自得意。
李纲在象州,这个古韵犹存的小城,听闻了“天子德音”。他站在窗前,凝视着远方,心中五味杂陈。
喃喃自语道:“天子德音,传遍四方,百姓得以安宁。然而,我李纲,却独不沾濡此恩泽。”
他的眼中闪过一丝黯然,但随即又被坚定的光芒所替代。
他深吸一口气:“我虽被贬谪至此,但心中仍怀天下。陛下之恩泽虽未及我身,但我亦当为社稷尽忠。”
此时,一位友人前来探望,见到李纲的神情,不禁问道:“李兄,你为何如此感慨?”
李纲感慨道:“我闻天子德音,心中既惭怍又震惧。惭怍者,因我未能为国尽忠,致使陛下忧心;震惧者,因我深知天下之事,非一人之力可为。”
友人安慰道:“李兄,你才华横溢,忠心耿耿,天下皆知。只是时运不济,才遭此贬谪。你且放宽心,日后必有重振之日。”
李纲苦笑:“多谢贤弟安慰。我虽遭贬,但心中仍怀国家社稷。只是,我深感自己力量微薄,难以扭转乾坤。”
友人鼓励道:“李兄,你切勿气馁。天下之事,非一人之力可为,但亦非一人之力不可为。只要你坚持信念,必有转机。”
李纲点头说道:“贤弟所言极是。我虽独不沾濡天子恩泽,但心中仍存希望之火。我必将坚守信念,为国家社稷尽忠到底。”
二人相视而笑,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当李纲经过贵州时,他偶然间在市集上听到了“銮舆反正”的消息。就是皇帝的车驾返回京城,象征着皇帝的复位和政权的稳定。他立刻停下了脚步,喃喃自语道:“銮舆反正,这岂不是意味着宋高宗已经成功复辟,国家重归稳定?”
这个消息对于李纲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安慰。他深知,宋高宗的复位对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虽然自己身处贬谪之地,但他始终心系国家,关注着朝廷的动向。
李纲深吸一口气,眼神坚定:“陛下复位,乃是国家之幸,百姓之福。我虽被贬,但心中仍怀国家社稷。如今得知此消息,我倍感欣慰。”
然而,他也明白,自己的处境并未因此改变。他仍是一名被贬谪的官员,无法直接参与国家的治理。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李纲握紧拳头,目光如炬:“即便身处困境,我也要为国家尽忠。我要用自己的笔墨,为国家的繁荣稳定贡献一份力量。”
“久谪沅湘习楚风,灵均千载此心同。岂知角黍萦丝日,却堕蛮烟瘴雨中。”
李纲在远离朝堂的纷争后,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著书立说之中,他想要用诗书子集来记录自己的人生,也在著书中默默地传递着对张婉儿发自心底的爱,他与亲朋好友保持书信往来,讨论时政和学业,在他深入研究的《周易》中,他寻找着人生的哲理和宇宙的奥秘。每当他完成一篇新作,或是写下一首新诗,他总会对着空气轻声低语:“婉儿,你在听吗?”这一刻,他仿佛又回到了边塞的帐营,或是那简陋的茅屋之中,与婉儿一同分享着他的喜悦与成果。
他会逐字逐句地解释着自己的诗句和书籍,像是在给自己讲述一个美妙的故事,又像是在为婉儿描绘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他的眼中闪烁着光芒,心中充满了温暖。完了,他对着眼前的花,或是物品嫣然一笑,要么就是举杯自饮一杯。在他的眼里,心里,张婉儿就像是一位永恒的伴侣,始终陪伴在他的身边。陪他一起赏景,陪他一起行程,陪他一起吟诗作赋,陪他一起醉生梦死。
纲在深入研究《周易》的过程中,对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有了深刻的理解和领悟。他通过“义文作易仲尼传”这一命题,表达了对《周易》这一古老经典及其创始人孔子的崇高敬意。在他看来,《周易》不仅是古代智慧的结晶,更是孔子对人生、宇宙和阴阳变化规律的深刻洞见。
“究极阴阳本自然”这句话,李纲认识到,阴阳是宇宙间最基本的元素,它们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世界的本质。阴阳的变化是自然规律的体现,无论是天地的运行、万物的生长,还是人类社会的变迁,都遵循着阴阳变化的规律。这种对阴阳本源的探究,使李纲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宇宙和生命的奥秘。
“妙理欲求须得象”则认为,要理解《周易》中的深奥哲理,必须关注卦象这一具体表现形式。卦象是阴阳变化的具体体现,它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和哲理。通过观察和分析卦象,人们可以洞察到宇宙和人生的微妙变化,领悟到其中的深刻道理。这种对“象”的重视,使李纲能够更加深入地探索《周易》的精髓。
“至言已契可忘筌”表达了李纲对《周易》中“言”与“意”关系的理解。他认为,当人们对《周易》的哲理有了深刻的理解和领悟后,便可以超越文字的限制,直接把握其中的精髓。这时,文字表述已经不再重要,人们可以通过心灵的感悟来直接领会《周易》的深意。这种对“言”与“意”关系的理解,使李纲更加注重内心的体验和感悟,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周易》的哲学思想。
李纲的感悟体现了他对宇宙、生命和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他通过探究阴阳本源、关注卦象、领悟言意关系等方面,深入理解了《周易》的哲学思想,并将其应用于自己的生活和实践中。
对于李纲来说,在这流放整整十三年间,也是国家最危难,最需要这种有着卓越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领衔之人的情况下,却被昏庸无道的君王,党羽勾结朝臣活活埋没,把一个怀揣着满腔的爱国热血,一心想要为国家、为百姓做出贡献的有志青年成为一个无奈悲壮老者。
反反复复的复职和流放,生性刚直,公正不阿却因不懂奸诈,不懂变通的壮志豪情变成屡遭排挤和打压而折腰。把一个几乎能拯救国家命运的良才武将变成一个寄托山水和参禅佛脚,感悟人生的老者。
一生都秉持着为国家、为百姓着想的信念,不畏强权,敢于直言国事。即使在面临巨大的政治压力和个人困境时,他也从未放弃自己的信仰和追求的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迎来了他最后的辉煌。
南宋再一次与金朝议和,最后签订了《绍兴和议》。
56岁的李纲,早已远离中枢,失去存在感,但听到这个消息还是投了反对票,上书高宗,言辞激烈,其中说到,金人毁我宗庙,迫害二帝,他们是我们的仇敌,我们是他们的心腹大患,岂有讲和的道理?
李纲直接怼宋高宗,责问他:“何况现在还有半壁天下,臣民都拥戴大宋,如果陛下与有识之士一起谋划,还能有所作为。怎可忘记祖宗的基业和百姓的期望,不加考虑就急于向金人屈服,希望苟延性命于旦夕之间呢?”
天底下也没几个人敢这么跟皇帝说话了。
当时主和的大臣认为李纲忤逆,请求将其治罪。高宗却为李纲开脱,说:“大臣当如此矣。”
次年,赵构想再次起用李纲,任命他为荆湖南路安抚大使。抱病的李纲对朝廷早已失望,极力推辞。
他告诉皇帝,老臣迂腐,不善于明哲保身,总是上书烦扰陛下,这几年,臣频繁反复地受提拔、贬斥,不仅有损于陛下知人善任的英明,也有损于国体。
这番话,好像还有几分讽刺的意思。昨天的你对我爱搭不理,今天的我让你高攀不起。
他宁愿放弃加官进爵的机会,也不愿与这个屈辱的和约有任何关联。
高宗看罢,也不愿强求。
又过了一年,57岁的李纲身体日衰,想起早年和张三在家乡所做诗文“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当初在为那头老牛和老妇感叹,如今回想,那头病牛不正是自己吗?
前两年自己上奏的“防御三策”不是让宋兵大获胜利,金兵和伪齐军被迫后退,为什么大好河山却被朝廷弄得如此不堪,订下了屈辱的“绍兴和议”,向金称臣纳贡。
李纲的意志和心已经毫无求生的欲望,唯一的念头就是在有生之日,能见张婉儿一面,他想知道,婉儿为什么要骗自己是男子,为什么让自己娶一个根本不是她双胞胎妹妹的人,她就是他的最爱啊!
这几十年来,自己对张婉儿的思念和寻找没有一丝断过,可为何仍不见她的影子,还是她早在战乱中离世……
如果是这样,那就让我们在阴间相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