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方腊斩朱勔起义
当日,中书省制定了严密的军事计划,并下达了十二道公文,要求十节度这十路军马以及呼延灼、刘梦龙两路兵马必须按时抵达湖北黄门山。同时明确规定,如果有哪一路兵马迟到或者延误,必将按照军法从严惩处。
童贯还从御营中挑选出一万五千名精锐士兵,加上各地的军马共计十五万。这些军队会提前派遣官员押送粮草,确保沿途供应充足。宋江连续数日整理装备和旗帜,但尚未启程出征。
接到命令后的十位节度使深知此次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纷纷摩拳擦掌,表示一定会全力以赴完成使命。他们立即开始整军备战,积极筹备军需物资,准备带领着自己的部下奔赴战场。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即将拉开帷幕。
此时此刻,宋江正在东京汴梁忙碌地筹备着征讨山东的相关事宜。而与此同时,身处江南地区的方腊却凭借其敏锐洞察力,深刻地感受到了整个大宋王朝局势的微妙变化。尤其是朱勉父子在江南一带肆虐所带来的影响,更让方腊意识到不能再坐以待毙、继续积攒力量了。于是,他毅然决然地决定抓住这个稍纵即逝的机会,毫不犹豫地处死了朱勔父子,并在安徽歙县发动了起义。
方腊率领起义军以风卷残云之势迅速攻占了杭州及其周边地区,并以此为根据地向外扩张,其势力如滚雪球般不断壮大。他深知百姓疾苦,于是打出了“均贫富”这一深得民心的旗号,一时间响应者云集,起义军的规模迅速扩大,士气更是无比高昂。
方腊起义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速传遍大江南北,最终传入京城。宋徽宗得知后大为震惊,急忙召集大臣们入宫商议对策。朝堂之上,群臣众说纷纭,有人建议派遣大规模军队前往镇压,以雷霆万钧之势迅速扑灭起义火焰;但也有部分大臣持不同意见,他们认为方腊之所以能够起事,归根结底是因为民间生活困苦、民不聊生,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即使这次勉强将起义镇压下去,日后类似的情况仍会再次发生。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正当朝廷为如何应对方腊起义而焦头烂额之际,宋江率领着朝廷大军终于踏上了平定叛乱的征程。然而此时方腊的起义军已经发展得愈发强大,给风雨飘摇中的大宋王朝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
仅仅只用了两个月而已,方腊率领的起义军便犹如一支凶猛无比的洪流一般,迅速席卷了浙江和江苏这两块广袤的土地,并呈现出一股锐不可当的气势,不断向外扩张领土范围。方腊在 1114 年二月的时候(相较于原著中的时间,足足提前了六年之久),毅然决然地带领众人在歙县七贤村发动起义。他们打着讨伐朱勔的旗号,但凡遇到官吏及其走狗,一概毫不留情地处死。当时的老百姓早已被那些官吏们贪婪掠夺所折磨得苦不堪言,如今听闻方腊起义,自然而然地纷纷响应起来。不到十日功夫,方腊便已经聚集起数万人马,追随者如潮水般源源不绝。他们一路攻城掠地,势如破竹,方腊更是自称圣公,建立年号“永乐”。没过多久,方腊的军队便相继攻克数十座州县,其部众人数也急剧膨胀至将近一百万之巨,声威震动整个东南地区。
方腊起义之后,迅速占领了江南地区,并以杭州作为都城,正式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政权。方腊深知宗教信仰对于巩固统治和凝聚人心的重要性,于是他册封道门高手包道乙为国师,并赐予“天师”这一尊贵称号。此外,方腊还分封了四大元帅,他们都是武艺高强、智谋过人的精英人物:
第一位元帅乃是被尊称为国师的“宝光如来”邓元觉,他不仅精通佛法,更有着超凡脱俗的武功造诣;
第二位元帅则是南离大将军石宝,此人勇猛善战,威震四方;
第三位元帅名叫厉天闰,官拜镇国大将军,其威名远扬;
最后一位元帅名为司行方,担任护国大将军之职,同样英勇无比。
除了以上四位元帅外,方腊手下还有杭州二十四将,他们分别是厉天佑、吴值、赵毅、黄爱、晁中、汤逢士、王绩、薛斗南、冷恭、张俭、元兴、姚义、温克让、茅迪、王仁、崔彧、廉明、徐白、张道原、凤仪、张韬、苏泾、米泉以及贝应夔等人。这些将领各有所长,有的擅长领兵作战,有的精于谋略策划,共同辅佐方腊成就大业。他们的存在使得方腊的军队如虎添翼,成为江南地区一股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