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穿越明末闹工业革命 > 第54章 军事葬礼

第54章 军事葬礼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袁枢命令打扫战场。

    此战,共毙敌287人,伤敌360人,俘虏敌军321人,缴获战马500多匹,收捕缴获敌银10万多两,活捉匪首徐埇,剩余敌军作鸟散状,没有作战能力了。

    我军,战死12人,伤39人,战马损失23匹。这个战绩非常傲人了。

    袁枢一一记功,登记在册,报南京朱由崧。

    进城,百姓夹道欢迎,他们是被闯贼流匪坑坏了。李自成大顺军,一开始军纪严明,于民秋毫无犯,只抢达官显贵。但时间久了,李自成也约束不了部将,于是老百姓就遭殃了。

    大明新军进驻巨野城,颁布朝廷新规律例。

    巨野城县令已经跑了,城内百姓自发组织抵抗流寇,领头的叫吕鹏云。

    袁枢叫过吕鹏云,直接任命吕鹏云为巨野县令,给了他2000两银子,命他组建县衙,整顿县务。

    留下阎尔梅部一个排,驻扎在巨野县,维持治安。

    巨野在济宁侧翼,仅80里地,留下驻军,还可以刺探军情,防备济宁侧翼危险。

    安排妥当,袁枢即刻领兵返回济宁。

    回到济宁,召开巨野战役总结会议,每战必总结,这也是朱由崧交代的。

    袁枢首先批评了红娘子,严令红娘子,今后打仗,指挥官必须在后方指挥。念其活捉匪首,功过相抵,不作处罚。

    其次命令,将阵亡将士安葬于济宁烈士陵园,刻碑立字。阵亡将士名字进南京忠烈祠,名单发布于《大明周报》,由军人事务所进行抚恤。

    受伤士兵,由医疗队救治。因为没有近身肉搏,所以士兵大多受到的是箭伤,除了被射中要害部位的立刻死亡的,其他都被医护女兵及时救治,均无大碍,外伤而已。

    及时止血、防止伤口炎症感染,这一点,被士兵、军官看在眼里,那是触动颇深的。

    红娘子总结道:“我们以前打仗,一轮箭射之后,就是肉搏战了。现在我军的战术,已经变成远程战役了。我们与敌军保持距离,就能杀伤敌人,而我军伤亡就大大降低。再者,我军受到弓箭攻击,除了射中心脏、头部等重害部位,其余部位,及时止血,均能救活。这将大大增强将士们打仗的信心与勇气。”

    “这随军医护兵,真是了不起。”红娘子继续感慨道。

    “这次战役的伤亡比,达到了十以上,新军战力强劲。”阎尔梅道。

    “虽然战绩喜人,但是诸位不要忘了,这是流寇,战力和纪律太差。若是清军来打,清军也能打十以上。”袁枢道。

    200年前,蒙古人打到欧洲匈牙利,6万蒙古轻骑兵对阵10万欧洲重甲骑兵。其中一场战役,1万蒙古骑兵,用强弩就射杀敌军3万人,而己方仅损失100多骑兵,袁枢举例。

    这个战损比至今无人打破。蒙古人的优势在于超强的机动性,弓箭性能也远远强于欧洲。

    此时的清军战力,不输于鼎盛时期的蒙古骑兵。而且,清军纪律更严明,组织更严密,战术更多样化,装备也比蒙古时期更好。

    袁枢始终强调清军强大,不能掉以轻心。红娘子吃过亏,深以为然。袁枢的目的是让手下不能掉以轻心。

    我军纪律战术素养都不错,但组织还要强化,枪法要重点训练,阵型要演练到闭着眼睛也能完成。

    袁枢将我军优缺点一一阐述,并记录。

    接着,根据我军特点,讨论布置与清军打仗的战术攻防体系,详细到三人为一个战术小组。

    讨论完成,袁枢又提起,军队的钢盔、棉甲,不日将抵达前线。单兵防御用品到达,将再次降低我军的伤亡比率。

    最后,袁枢将总结汇总成文,做成军事邸报交锦衣卫发往南京,并抄送给前线各部,安庆黄得功部也发了一份。

    第二天,为阵亡士兵举行军事葬礼。

    烈士陵园刚开始建,但下葬是可以的,所用棺材石碑在济宁城都有。

    济宁驻军军官士兵、医护兵,济宁官员、当地士绅及百姓代表均到场参加。

    按现代军事葬礼步骤:袁枢主持讲话,奏军歌,在场人员默哀三分钟,致悼词,脱帽鞠躬,行鸣枪礼,覆盖国旗,下葬。

    袁枢宣布仪式结束。

    整个过程庄严肃穆,给牺牲士兵以国家荣誉,特别震撼人心。

    以前封建王朝从未给予普通士兵如此荣耀,墓碑刻字,相当于千古流芳啊。

    老百姓跑纷纷过来,问道:“袁大帅,您的军队还收不收兵?我把我儿子送来,他要是战死,那也是光宗耀祖啊。”

    “大帅,你们还有女兵啊,我家侄女送进军营,赏口饭吃就行。”

    张凤翔出面挡住老百姓,道:“愿意当兵的,到我衙门登记选拔。”

    这张凤翔,原是大明工部侍郎,南逃准备去南京的。先在老家东昌组织起义反抗清军,暴动成功后,又南下来到济宁。被袁枢留了下来,任兖州府知府,负责地方管理以及协助军方事宜。

    于是,一众百姓,呼啦去了官府衙门。

    军事葬礼及大明新军仪容,给到兖州府百姓大大地震撼,成为百姓口中的谈资,民心所望。鲁南、豫南地方县市逐渐派人联系南明,希望大明派员前往接收。

    袁枢请示朱由崧后,商议由张凤翔负责,红娘子协助,向各地派驻接收官员。

    自此,北方民意逐渐转向大明,天时、地利、人和,有利于朱由崧在北方作战。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