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乐天派流浪的猫的新书 > 第53章 朱元璋是怎样从放牛娃到洪武帝的?

第53章 朱元璋是怎样从放牛娃到洪武帝的?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公元1368年,40岁的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年号"洪武"。至此,传奇皇帝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开创了31年的"洪武之治"。

    这位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究竟做了哪些努力,能够从25岁起在短短十五年内称霸帝业?

    (一)占据“天时  "

    元朝末年,朱元璋出身安徽濠州(凤阳)贫苦的农民家庭,自小就饱受盘剥。因家境极贫,朱元璋小时候读不上书,只好与父母一道当佃农为生。他与发小汤和、常遇春、徐达、陆仲享等人,一次为地主放牛时,实在饥饿难忍,天生极具领导力的朱元璋当场作主宰了地主家的牛当作烧烤充饥,表态后果由他承担。那份豪气、胆量让发小们折服,称他"重八哥",尊为"头领"。朱元璋那时也表露了当皇帝的志向,只不过那时他最大的渴望就是与小伙伴们解决温饱,有饭吃有衣穿。

    朱元璋的苦出身让他自小就品尝艰辛疾苦,深谙底层生活不易,为他洞察社会,疾恶如仇,形成节俭、亲民的作风根植了土壤。但朱元璋若不占据"天时",不逢元末乱世,"脱颖而出"也很难。

    朱元璋的童年,恰逢元末腐朽的统治,又遇年年旱灾,老百姓食不果腹,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正是"乱世出英雄"的时候!

    1343年,朱元璋的父母实在没法缴清苛捐杂税双双被逼惨死。那时朱元璋只有15岁,无奈只好向地主商量借钱安葬父母,条件是他只身入寺还愿。父母的后事料理完,朱元璋没办法,只能去皇觉寺还愿,先剃度为僧,后云游流浪,靠乞讨为生。

    在皇觉寺,朱元璋潜心向佛性大师研习佛经,获得了在学堂里学不到的知识和学问。兼之后来"浙东四贤"之首的刘伯温也是佛性大师的学生,极力推荐刘伯温出山辅佐朱元璋。可以说,朱元璋在皇觉寺的经历,天意使然,得到意外的一桶金,为他"上马打天下、下马治天下"提供了另外的一桶金。

    当游僧乞讨的生涯,也给朱元璋一笔宝贵的财富,不仅让他开阔视野,还洞察到元末的腐朽统治已摇摇欲坠,为他抗元解民于倒悬增强了信心和决心。

    当然,总体而言,25岁之前的朱元璋,还只是一枚草根,处在社会的最底层,在艰苦的岁月里穷困潦倒地生活。不过,这些困苦并没有让朱元璋自甘于此,反而磨练出不屈的斗志和坚韧的品行,为他积储能量实现"逆袭"赢得了基础。  切如先贤孟子所云:天将降大任于时人也,必先苦其心态,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无不能。

    (二)紧抓"地利"

    1352年的大旱成为引爆元末农民起义的导火索,以韩山童、刘福通为首的红巾军揭竿而起,定远人郭子兴举兵响应,攻下濠州,时称大帅。

    就在这样风卷云涌的抗元大背景下,出身于濠州的朱元璋直接接触到农民起义的场面,了解真实的情况,为他紧抓"地利"登台亮相营造了条件。

    1353年,朱元璋收到发小汤和(时任郭子兴帐下千总)邀请他入伍当兵的信后,立即应邀前往,先只是一名马夫,凭着已有的充分准备和忠诚、机敏、刚毅、作战勇敢,兼之又是在家乡,环境熟悉,有"地利"之优势,所以朱元璋敢打硬仗,经常身先士卒,出奇制胜,屡获战功,迅速得到大帅郭子兴的欣赏认可。后来,朱元璋巧助郭子兴养女马秀英(即后来的马大脚马皇后),彼此倾心,娶其为妻后,在她的支持和帮助下,从此顺风顺水,不久升任濠州义军左副帅。郭子兴病逝后,朱元璋实际上就统率了这支部队。

    占据了天时地利的朱元璋,兼之苦其心志的磨练,为他"上马打江山"提供了平台。不过,仅仅有了平台,是不够的。"人和"才是朱元璋从放牛娃成为传奇皇帝的关键。

    (三)  实现"人和"

    朱元璋知道,他统率濠州义军,只是"万里长征"走了第一步,面对各路义军雄踞一方,兼之腐朽的元末势力仍是"瘦死的骆驼",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要一统天下必须依靠"人和"。

    于是,朱元璋在严格治军、赢得民心的基础上,最懂得知人善任,把"朱家五虎"、"淮西二十四将"和浙东四贤等等各方面文武精英的才干发挥得淋漓尽致,还善于采纳夫人马秀英的建议,举贤不避亲,真正实现了"人和"。

    一是真正用心了解将帅谋士的优缺点,为其所用。

    他对发小汤和、徐达、常遇春及邓愈、廖永忠、胡大海、蓝玉、沐英和谋士李善长、刘伯温、胡惟庸等等优缺点都真正用心了解,也摸透了他们的秉性,使用时看得精准、看得长远,能切实做到知人善任。切如当年汉高祖刘邦所云: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而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用智勇双全以"稳"为主的徐达统率三军,横扫陈友凉、张士诚等部;用骁勇善战的常遇春开路"打前锋";用擅长水战的廖永忠攻克鄱阳湖;用善于防守的朱文正坚守洪都八十五天;用天才将领蓝玉横扫北元取得摸鱼儿大捷;用李善长、朱升为谋士,遵刘伯温、宋濂为先生,采纳"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策略以韬光养晦等等,这些将帅谋士为朱元璋所用,发挥出巨大的能量,为建立大明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二是"举贤不避亲"。

    朱元璋善于采纳夫人马秀英的建议,马秀英也贤名远扬,有长孙皇后之德,能适时向朱元璋直谏。可以说,马秀英为朱元璋取得大明天下真正发挥了"贤内助"的作用,远胜过"半边天"。

    朱元璋还认领了二十多个养子帮他打天下,最有名的将才有朱文忠、朱文正、朱文英(沐英)等,朱元璋不畏人言,敢因材施教,大胆使用。这些至亲,同样为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是用人不疑,乱世用重典。

    朱元璋驭下有术,他深知"打天下"时要管控住那些天才将领,需得"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他杀了违令的胡德济,大胆提升其父胡大海,还令其掌管浙东;明知大将军蓝玉喜欢郭惠,还提任为右副都督等等,这些手段充分体现了朱元璋远非凡人,有用人不疑、果断杀伐的特点。事实证明,正缘于他这样的气魄和震人心颤的气势,使得这些精英不遗余力又怕又服地甘愿辅佐,发挥出特定时期的重要作用。

    朱元璋还有一个敢为人先的特点,就是“乱世用重典",不惧隐忧,不患得患失。对侄子朱文忠立了军功但屈杀无辜时,将其打入天牢;对胡大海的儿子胡德济违令后立斩不赦;对侄子朱文正自恃军功骄纵贪奢侵占大量田土,"零容忍"挥泪斩首示众。

    四是敢作敢当,巧用负能量

    朱元璋错杀江南才女苏坦妹之后,没有掩饰自己的过错,还在其墓前立下罪己碑,得到刘伯温、宋濂等"浙东四贤"的原谅,亲往金陵辅佐朱元璋成就霸业。

    (四)坚持学习

    有了上述的基础、关键之外,朱元璋取得天下可以说是水到渠成。难能可贵的是,朱元璋还保持着清醒的认识,他深知自己没读过书这一短板,要领军打仗、治国平天下必须补上这一课。因此,在他剃度为僧那天起,就开始了他一生坚持学习的不懈努力之路,尤其是戎马生涯期间,他善于学习的精神令人佩服。

    朱元璋善于向大师、谋士学习。他拜佛性长老为师,尊刘伯温、宋濂为先生,向谋士朱升学习策略,向李善长、胡惟庸等身边的人讨教御敌之术。很快,原本天资聪颖、领悟力极强的朱元璋就明白了要领,并学习致用,为他取得决定性胜利夯实了基础。

    据传,朱元璋能行文,能作诗,会书法。他可以致信给敌军首领,达到"不战而出屈人之兵",所写的"平周论"令刘伯温等人赞叹,所写书法自然流畅,后人评价甚好,他还写下一百多首诗词,有《御制文集》传世。

    壮哉!朱元璋,尽管小时候没读过书,放牛娃出身,还有冷酷、残忍、疑心重等等不足,因占据天时、地利、人和,又坚持学习,于是在他不懈努力奋斗下,成功逆袭近乎"天方夜谭"的人生,堪为历史上最传奇的一位草根皇帝、布衣天子。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