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乐天派流浪的猫的新书 > 第46章 致仕生涯一贬再贬的苏轼何以推开无数扇窗?

第46章 致仕生涯一贬再贬的苏轼何以推开无数扇窗?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是北宋文坛领袖苏轼的自我总结。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公元1037年出生于四川眉州,1101年从儋州北还途中病逝于常州。他65岁的人生其实多属一贬再贬的颠沛流离生活,致仕之路经历了让人伤感的几起几落。然苏轼并没有因为这些坎坷而自毁,反而豁达地在41年的公务员生涯这座门\"半掩半合\"后,又推开文坛、书画、生活、教育等无数扇窗。他是历史上罕见的全才,无论在何地,都自带光芒,成为北宋最光彩夺目的那颗星。

    (一)苏轼当过礼部尚书,也当过副科级的团练副使,他41年的公务员生涯这座门始终\"半掩半合\"

    21岁时,卓尔不群的苏轼随父亲苏洵与弟弟苏辙一道进京参加科举考试,因所写的策考文章《刑赏忠厚之至论》见解非凡而高中进士及弟。后因母亲病故,回家\"丁忧\"三年。24岁时,苏轼再次进京一举通过\"京察\"考试,任职\"大理评事\"(相当于县处级的中央公务员),从此步入北宋政坛。

    苏轼29岁时,父亲苏洵病逝,守孝回来后,正赶上有名的王安石变法。因政见不同,刚直不阿的苏轼上书直陈新法的弊端,受到新党的打压,苏轼不得以第一次自请外派,34岁时先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后调任密州、徐州知州。43岁时苏轼又迁任湖州知州,期间,因上呈《湖州谢表》及之前所写的政论诗,被斥指对皇帝不忠,旋即被御史台逮捕,这就是历史上轰动朝野的\"乌台诗案\"。苏轼因此案坐了一百多天的监牢,还算\"幸运\",在元老和太后纷纷出面\"担保\"下,得以出狱保住编制,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相当于副科级的地方公务员)。

    苏轼48岁时,宋哲宗启用司马光为相,苏轼再次还朝,迎来最辉煌的\"知天命\"岁月,先升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几个月后濯升级别为省部级职务的礼部尚书。只是,苏轼任职不到四年,\"老毛病\"又犯,还是不\"知天命\",因直谏司马光尽废王安石新法\"不妥\",即遭旧党反对陷害,不得以第二次请求外派。

    苏轼52岁时,苏轼再次转任地方公务员,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两年后,苏轼第三次应召回京任职,还是因政见不合又被贬为地方公务员,先任颖州知州,后改任扬州、定州知州。

    苏轼58岁时,再次贬为相当于副科级待遇的惠州宁远军节度副使。60岁时,被发配到当时的蛮荒之地儋州(今天的海南儋县)讲学。三年后,宋徽宗即位,苏轼得遇\"大赦\",可还朝复任中央公务员。不幸的是,苏轼就在北还途中,病逝于常州,享年65岁。

    纵观苏轼41年宦海沉浮的公务员生涯,当过省部级大员,又被贬至团练副使、宁远军节度副使这样的副科级小吏。这样大起大落的仕途经历,可谓\"半开半合\",怎能没有\"一把辛酸泪\"?

    但豁达的苏轼,偏\"不\",硬生生把\"半开半合\"的致仕生涯过得风生水起,谱写了一首\"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浪漫曲。他,当得了高官,也受得住小员。无论身在哪里,心就在哪里,随时随地做到能屈能伸,刚直的秉性始终如一,看不得\"污浊\",融不得沙子,随时上书直言,不惧打压贬斥,一生保持着童真和乐观的天性,且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成正果。

    单看苏轼致仕生涯中的业绩,就让人击节点赞。他主政杭州时,兴水利,修\"六井\",通水道,疏浚西湖,在湖水最深处建\"三潭映月\",筑纵贯西湖、相接6桥的\"苏公堤\"。\"苏堤春晓\"现已成为西湖美景之一。在颖州、惠州时,亦对颖州、惠州西湖筑堤疏浚,留下\"东坡处处筑苏堤\"的美名。在徐州时,加固堤防,抗洪抢险。发配到儋州后,当作第二故乡,致力于治学,兴办学堂,倡导学风,传播儋州文化,为后世留下了东坡话、东坡村、东坡帽等等标志儋州文明进步的佳话。

    (二)苏轼推开了文坛之窗,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

    苏轼的诗,留存至今约两千七百多首,他的诗着力于酣畅淋漓地思考人生和对社会的看法,直抒胸臆地表达自己乐观、超然的人生态度。如: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锋,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一生宦海浮沉,丰富的生活阅历也为他的诗带来理趣和新意,独具灵心地找出客观规律,把自然现象上升到哲理高度,深受读者喜欢。如《饮湖上初睛后雨二首其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七言诗就是苏轼游西湖后趁着酒兴而作的,妙喻了西湖的美,又显现了自己的洒脱之情。

    苏轼的文章注重艺术价值,追求行云流水的表现力,他推崇韩愈和柳宗元,反对千篇一律的文风,倡导文理自然,生动多样。文不仅是\"载道\"的工具,更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高级形态。

    源于此,苏轼的散文极具艺术价值,有雄放气势和联想丰富、恣肆自然的行文风格。如《石钟山记》、《记承天寺夜游》等,已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列为学习的名篇。他的散文,与欧阳修、王安石齐名,在宋文中成就最高。

    苏轼的议论文以史论、政论、杂说、书札、序跋等为主,行文纵横捭阖,随机生发,有的放失,也有惊人之论,有些见解新颖且深刻。如《贾谊论》、《范增论》、《留候论》、《平王论》等等,列为当时科考的范文,广为流传。

    此外,苏轼还长于\"骈体文\"和辞赋。他的名篇《赤壁赋》骈散并用,情景兼备,既描写了长江幽美的月夜,又展示了赤壁之战的雄浑,展示了自己旷达乐观的真情实感。

    苏轼的词\"自是一家\",其成就远在诗、文之上。在词创作上,他主要贡献是突破了\"柳体\"格局,扩展了表现男性力的豪放旷达之气,展示人生的激情和富有生命力,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大大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苏词现存世三百四十首,以《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最为有名,传诵至今。苏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天涯何处无芳草\"等成为流传千古的佳句。

    后人常把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成为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苏轼推开了书法、绘画之窗,是\"宋四家\"之一

    苏轼的书法与黄庭坚、米蒂、蔡襄齐名,并称\"宋四家\"。他善学名家风格而融会贯通,\"自出新意\",长于行书、楷书,名作有《黄州寒食诗帖》、《祭黄几道文卷》等。

    苏轼的绘画工于墨竹、怪石、枯木,自成一体,主张\"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注重\"画里有画\",追求\"神似而形不似\"。名作有《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他还提出了\"士人画\"概念,为\"文人画\"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苏轼推开了生活之窗,是美食家,在酒、茶、医药养生等领域都有突出的成就

    苏轼好水果、美食,这在他所写的诗里经常可以看到\"身影\"。用今天的话来说,苏轼绝对是一个资深的吃货。如《惠崇春江晚景》里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篓蒿满地绿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他对河豚的喜爱跃然于纸上。在《惠州一绝》这首诗中,他把食荔枝的状态也展示得淋漓尽致,\"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苏轼还乐于自己烹制菜肴。\"东坡肉\"即是东坡美食中最知名的一道菜,以薄皮嫩肉加名酒焖成,其色泽红亮,味醇汁浓,烂而不腻,令人流涎不止。系苏轼在徐州时首创,在杭州时闻名。据说是因为苏轼疏浚西湖,令杭州老百姓特别感念,在他离任时杀猪宰羊上府慰劳,苏轼就指点家人把猪肉切成块按徐州时的做法烧制成红烧肉回赠,大家都觉得这道菜特别好吃,\"东坡肉\"由此传开,今天已成为浙菜的一大招牌。

    此外,东坡鱼、东坡肘子、东坡羹、东坡豆腐、东坡饼、东坡酥、东坡凉粉等等佳肴、小吃也很有名,至今也广为流传。

    苏轼在茶、酒、医药养生等领域均有建树。

    茶方面,苏轼在所写的《叶嘉传》中就详细地介绍了茶史、茶的功效和制作过程。他的诗词中也不乏茶的佳作。如出任徐州时写道: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在杭州时描写白云茶: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此外,他对烹茶、茶的功效也深有研究,提出好茶还须好水配的观点,在宜兴时设计了烹茶用具\"东坡壶\"(提梁式紫砂壶)。强调用沸水泡茶\"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认为茶还可以治病、护齿,\"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出而脾胃不知\"。

    酒方面,苏轼不仅懂酒,还会酿酒。他的作品很多都是在喝酒后,一气呵成。如\"诗酒趁年华\"、\"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持杯月下花前醉,休问荣枯事,此欢能有几人知,对酒逢花不饮,待何时?\"等等。苏轼喜欢同老百姓喝酒,他认为这是人生旷达的体现,又拉近了与老百姓之间的距离,何乐而不为?此外,他研究酒文化,自己还会酿酒。在惠州时,就酿过\"万户春\"、\"罗浮春\"等当地酒,还把自己酿酒的过程写成《东坡酒经》。

    医药养生方面,苏轼通晓医理,熟悉药性,曾收集民间验方整理成《苏学士篇》留济后人;他注重养生之道,有睡前浴足,晨起梳头,饮食清淡从不过饱等良好的生活习惯。

    (五)苏轼推开了教育之窗,培养出史上有名的\"苏门六君子\"

    苏轼注重培养人才,在他的学生当中,最突出的是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陈师道和李廌六人,合称\"苏门六君子\",又以前四人成就最大,史称\"苏门四学士\"。

    苏门六君子的艺术成就各有所长,有不同的创作风格。秦观长于词,陈师道工于诗,李廌重\"文\",张耒、晁补之\"诗文并重\",黄庭坚\"诗书俱佳\",他们皆受益于苏轼这位集大成的一代宗师悉心培养。

    此外,苏词\"豪放\"的特点为南宋辛弃疾等词人所继承和发扬,形成了与婉约词平分秋色的\"豪放词派\"。明代公安派诗人吸收了苏诗的营养。清代袁枚的散文直接受苏文的影响。大画家郑板桥的画亦渊源于苏画。

    林语堂曾总结式的评价过苏轼: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个诗人,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