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孟浩然 一丘常欲卧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孟浩然
一丘常欲卧,
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
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
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
闻蝉但益悲。
释义并评析:
秦中:长安,京城。
远上人:和尚,法号名叫远。
一丘:一处用来隐居的山林。卧:隐居。
三径:西汉时候,有个叫做贾诩的刺史,由于不满王莽的专政,就辞官回故里,隐居不出。
此人有两个隐士好友,求仲,羊仲,于是,他在院中开辟出三条小路,只和这两位朋友来往。
他这种行为,被后人所敬仰,所以,后人把“三径”,比喻为隐士的居所。
无资:没有钱。
北土:作者做官的地方。东林:东林寺。
黄金燃桂尽:黄金像买桂皮当柴火烧一样,很快用光了。
桂皮用火烧用火烤,都会发出一种特别的香味,不但可以使屋子里充满香味,还有清神醒脑的功效,是一种价格比较昂贵的中药材。
据说,修道的人,会把桂皮和檀香放在一起焚烧,二者发出来的香味,还有养魂的效果。
古时候的有钱人,会把桂皮拿来焚烧取暖,生香。花费十分巨大。
逐年衰:按照次序一个接着一个,这里指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慢慢被消磨。
但益悲:
但,1,范围性副词,表示为“只是”或者“仅仅”,用于限制动作、行为的程度。
2,连接词,用于句子中间的转折。
益:1,增长,2,更加,3,害的反义词,有益的,4,利益。
悲:1,悲伤,2,怜悯。
1,常常想找一个山林隐居。
2,想要效仿贾诩,也建造一个隐居的地方,可惜没有钱。
3,在北边居住(做官)并不是我想要的结果。
4,东林寺有我怀念的大师远上人(向往修道生涯)。
5,黄金像是把桂皮当做柴火烧一样,很快就用光了。
6,远大的志向,随着年纪的增长,而慢慢减退。
7,太阳西下,到黄昏时,有冷风吹来。
8,听到蝉鸣,只是感受到更加悲伤的意境。
古时候写诗的人,多以蝉明志,尤其是向往修道的诗人,这是因为,蝉的一生,都是以露水和树木的汁液为食,不染污秽,清高纯洁,而且蝉还能羽化蜕变,寓意着长生。
这首诗没有格律,只能算是古风,从新韵的规则看,平仄也有不合的地方,而且,中间就变韵了。修改的话就以新韵为准。
从意境来看,整首诗还行,若论文字,转折得就不自然,几乎是每两句一转折,而且,并不关联。
比如,25句写没有钱,36句写壮志与官场,14句写想要隐居和怀念寺庙的远上人。78句才写出了晚年的心声和情感的归处。
细看的话,就非常乱。当然,律诗中最难以掌控的,就是句子的转接。
要想改成圆润自如,这首诗并不容易。
新韵第一改:
一丘常欲隐,
三径窘无来。
北土非吾愿,
东林驻我怀。
薪金燃桂尽,
壮志并年衰。
天晚凉风至,
闻蝉与共哀。
1,常常想要找一座山来用做隐居之地。
2,学习贾诩,做一个隐士,只是没有钱支撑自己这样做。
3,在北边做官,不是我所希望的。
4,东林寺才是我心中的归宿。
5,薪水想燃烧桂皮一样,很快消耗完。
6,凌云之志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淡。
7,天色已晚,凉风随之而来。
8,听到蝉的叫声,与蝉一起悲伤哀叹。
蝉之鸣乃是求偶之声,之后就会很快死去。鸣声旦至,死期将近。
作者一生到了尽头,再想到蝉的悲凉生涯,如何不悲?如何不共鸣?
这第一改,完全按照原文规格在改动,没有大改动,瑕疵也就不能大面积消除。
比如,一丘常欲隐,正常的顺序应该是,常欲隐一丘。不改的话,始终文义难通。原句子正常解释应该是:一座山,作者常常想要得到,然后再去归隐。
这是,山-被-作者想要得到-再归隐。没有了用在中间连接的词和句,就很凌乱。
因此,下面就全面修改。
新第二改:
冠冕未如愿,
平生志已衰。
薪金燃桂尽,
何处驻心怀。
虽欲寻丘隐,
房资无处来。
秋深风又至,
蝉厉与谁哀?
1,官场没有如愿。
2,一生的志向,就慢慢淡了。
3,薪水像把桂皮当柴燃烧一样很快花光。
4,什么地方才能让情怀有个归处?
5,虽然想找个山隐居。
6,修房子的钱,没有来处。
7,秋深了,风又来。比喻晚年,又处境不顺,很窘迫。
8,蝉的叫声凄厉,又是叫给谁听的?比喻作者自己抒怀,不知道是在向谁而诉说。
第二改,比第一改要稍微自然一些,但是还是有瑕疵,因为薪金燃桂尽,与房资无处来,是有必然联系的,这两句如果分开,意境就容易出现漏洞。文字协调性降低。
但是,原文的一丘常欲隐,作者把钱财挂钩了,黄金燃桂尽,他又与壮志联系到了一起,这就有些凌乱的感觉,牵一发而动全身,改一处,处处都要改,还要符合平仄格律,这就比较难了。毕竟,意境不能乱。
因此,后面随便以原文意境写一首,以古风为标准,各位再看看。
古风第三:
冠冕未如愿,
平生志已衰。
若不寻处隐,
何处驻心怀?
人住心方住,
去妄道才来,
彼来万念休,
蝉鸣何可哀?
1,官场未能如愿以偿,不如意。
2,一生的远大志向,也就消磨在岁月中了。
3,若不寻找一个地方去归隐,调整心态。
4,这种因为未能满足的心态,就很难释怀,永远都觉得遗憾。
5,只有人有了住的地方,心才能够安稳平静下来。
6,去掉了心里的(第四句解释)因为不满足而生出来的妄念,才能够见到真理得到人生的真谛。
7,那真理若是来了,就万念俱无了。
8,再听到蝉的厉声鸣叫,还有什么值得悲哀的?
这样一改,可能要圆润一些。但是格律不符合。随便看看吧。这首诗浪费很多时间,就到这里。
近日来,因为这本唐诗修正,诗词圈许多人骂我,暗算我,安排一堆阴谋诡计来伺候我,有点心累。一首诗修改下来,需要两个小时甚至以上,这首诗就花了四个小时。
改文不是一句话,要按照作者的意图去改,还要符合格律,有的唐诗根本不按照格律套路写,修改就更难。
最重要的是,有的意境有问题,修改就更难了。
另外提几句,有些无良看书的人,让人很无语。
菜市场卖菜,我也没见过买菜的人无故谩骂卖菜的,你有权力不买不看,你有什么资格去骂卖菜的?没素质没内涵没修养的人,其心不正的人,有资格写诗?能写出来什么好东西?
难道说,这些人到了超市,每一件商品都要跳出来评论一番,谩骂一番,算计一番?那么,华夏的道德礼仪去哪里了?费解。
五千年的文明,忠孝仁义礼智信,忠心于国家,孝顺父母长辈,善念仁心待他人,朋友需要帮助两肋插刀,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为人谦恭有礼,万事以和为贵是为智,讲信用。这是中华的公序良俗。
这些人懂吗?纯粹就是披着人皮的物件儿,我写书,没收你一分钱,你可以选择不看,你看了还要唧唧歪歪,半夜私信艾特我,发表你浅薄的见识,你什么都看不懂,你初学者都算不上,你说你跳出来侮辱别人,你是脑子坏掉了?还是纯粹的道德缺失?
这样的人,我怀疑他们有教育后代的能力。一个无道德底线无良知的人,能教育出什么样的人来?深深的悲哀。
生在华夏,蒙受国恩,中正壹常思报效,所以才有了这一本唐诗修正。
我不是写给一些无良人看的,你没有付费。你去饭馆吃饭,不需要付钱?你去购物买菜坐车,哪怕买卫生纸,你不需要付钱?谁给你的认知?
我不要你付钱,你白看白嫖,完事了你还要来攻击我,请问,良知何在?
若是诗词圈有人不服,你们组织一万人十万人一百万人,我都可以应战,只要不是写打油诗的角色就行。给你们机会表现自己。想踩我,实力拿出来。
我只出一首诗,最简单的七绝,你们都来步韵,只要你们胜过了我,我就退出诗词圈,并无条件向你们道歉,并且,自断一指赔罪。
你们输了,去北京公益机构捐款一万就可以。敢不敢?如果不敢,就请闭上你的嘴,安静点。不要呲牙咧嘴地做一些不知所谓的可笑动作。
做人,要有一颗公正公平的心,对人对己都要统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没读过书的好好读书,免得将来不会教育孩子。
人品不好的,不要看。
不喜欢的,不要看。
无道德底线的人,不要看。
看完了想作秀的,不要看。
你没付钱,我没收钱,凭什么伺候你?
中正壹和别的作者不同。我绝不会求人看,我的书是给有良知的人看的。
这本书只给正常人看。我是为了发扬推广中华文化,不是为了伺候无道德底线之人的。
正常人如果看不懂,可以宫中号找我聊,闲暇时,也可以给你们教一教。
再次强调,本书未收费,不要给我添堵。喜欢作秀的人,唐诗还有49100首,欢迎你去研究。不要碰瓷我。
不知所谓的人,请不要打开!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