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喜添妆
阿若回到李府一夜无眠,思虑种种,暗暗落泪。
第二日,杨宣来,阿若以婚前不宜见面为由,躲在自己院子里不肯出来。
文英陪着杨宣说话,杨宣翻看文英书房的书,笑道,
“文英,你满腹才学拘于方寸之室实在可惜,京东府有一府使差事空缺,你若不嫌委屈,我去问问如何?”
文英知道杨宣好意,除了考取的原因外,杨宣已经帮了李家很多,不想再欠杨家人情,笑道,
“多谢杨兄美意,离朝考还有月余,苦读十载总想去试试自己到底几何。若是不才落地,再请杨兄帮我参谋如何?”
杨宣点头,他素来知道李文英有宏志抱负,不肯受人施舍,这次是考虑阿若嫁出去,李家生计不好绸缪,想着给他先谋个养家的路子。见文英婉拒也不再坚持,便说道,
“好志气。你安心备考,你非池中之物,他日必有大作为。若有需要我做的,直接吩咐就好,我们又不是外人。”
想起昨晚的事情,杨宣觉得有必要让文英知晓,但又担心文英尴尬,便犹豫着说道,
“我知道你与阿若兄妹情深,阿若都听你的,有一事,还请你帮我一下。”
文英回头让其他人都退出去,说道,
“你但讲无妨。”
杨宣便将阿若与恒王在边城差点定亲的事情讲了一下,说道,
“现如今虽然阿若愿意嫁我,但恒王未必放得下。为免生枝节,大婚前请你帮忙照看阿若,我也给派几个人手帮忙。”
文英立马会意,杨宣定是掌握什么情况只是不方便说,点头答应,说道,
“我这个妹妹的脾性我是知道的,她虽温顺但也极有主见,既答应了嫁你就会绝了其他心思。我会照应好的。”
杨宣一笑,拱手谢道,
“多谢二哥!”
杨宣起身领文英走出书房,院里整整齐齐站了两个丫鬟、两个婆子、四个小厮六个护院一长排的人。
文英一看这些人,虽低眉顺眼地低着头,但周身一股气都是有功夫在身的。便当场让丫鬟婆子到阿若院里,小厮和护院都在院外。
两人又就大婚细节商量了一番。
当晚,文英想起杨宣的话,便到阿若院里亲自安排照应,确保阿若院子密不透风,待阿若睡下才离开。
杨府紧锣密鼓准备大婚事宜,因为是赐婚,各个环节还需要报过礼部,生怕一丝不对,丢了圣上的脸面。
杨宣是如了意,杨家其他人却是满腹不满,圣上赐婚不假,可这门婚事处处透着杨家吃了大亏的委屈。
杨老大更觉得自己丢人,几个叔伯私下也都抱怨过,不知杨三吃了什么药,竟然自己去求来这顶绿帽子!
若不是杨老夫人一味偏袒,定不会让这样的女人进杨家的门。
京城的高门贵户集体吃杨李两家的大瓜,看杨家的笑话。
杨三的爹杨老五唉声叹气,看不出一丝喜气,板着个脸,自己的儿子管不住,说什么都丢人。
杨老夫人知道家里人有怨气,便将几个儿子儿媳叫到屋里,解释了一番,原来杨家一半的家计花费都赖着杨宣,杨宣一直孤身一人进项花费都算在老夫人账上,这些年杨家人丁兴旺,家大势大花费大,进进出出都是银子,前几年拉的亏空都是这几年杨宣的进项填补的,大夫人在旁边点头称是。
老夫人没有说,杨宣求她进宫求亲,威胁若是不答应,他就分门立户,不再给杨家一分钱。
杨家大爷肃然说道,
“圣旨已下,岂能违抗,再说三道四,就是对圣上的大不敬!”
众人低头沉默不语。
杨老夫人又将家里的婆子媳妇都叫来,警告道,
“既然进我杨家的门就是我杨家的人,断不能和着外人编排自己人!谁要是再传泸州县主的不是,别怪我家法伺候!”
又对杨家的儿子孙子嘱咐道,
“这门亲,是我退错的,也是我老婆子自己求来的,你们要是埋怨我的三三儿就是埋怨我!李家闺女进了门,就是我的三孙媳妇,谁也不许说三道四,否则我可不饶!”
杨老夫人拐杖敲的笃笃响,众人应声遵守。
李家人回京后不久就听到了一些关于恒王和泸州县主的传言。
李家老夫人嘱咐家人道,
“清者自清,不必在意,没有比好好活着更重要。咱得先学会低头做人。”
李家二爷经金州磨难后,废了双腿,沉默寡言,从衙门回来就把自己关在屋里描摹王氏的相貌,其他事情一概不管。
李老夫人指挥着阿若和文熙、文英媳妇们准备结婚的一应事宜。
那在边城绣了一半的嫁衣又拿出来绣好,
“阿若妹妹,嫁衣最好从头绣到底不要断,否则不吉利。”
吴氏翻看着绣了一半的衣服说道。
“没事的,反正都是我穿,绣这么多不容易,这可是买的最好的绣线和料子,扔了怪可惜的,就用这个吧。”
吴氏笑道,
“也好,我把勾线都串起来,也算是虽有波折但还是一条线到底。”
阿若笑道,
“有个巧手的嫂子真好!我哥哥有福气啊!”
一家人忙忙活活地绣嫁衣,整理嫁妆,可除了杨家送来的彩礼和杨宣送来的嫁妆,自家东拼西凑也没有几箱像样的。
杨老夫人无奈地叹气道,
“一般大户至少十八担,县主最低也得按二十八担,更不用说头面首饰了,真是要委屈我们阿若了!”
其他人看着沉默无语。
阿若若无其事地笑道,
“奶奶,这已经很好了,我还觉得多呢,你养的这么好的孙女什么嫁妆都比不上。宣哥哥说了他要的是人又不是物件。”
“真是好孙女,杨三捡到宝了!”
李老夫人努力笑起来。
这是管家李叔激动地跑进来,喊道,
“老夫人、小姐,宫里来添嫁妆了,排了好长的队伍啊!”
李老夫人惊讶地由阿若和几个孙女扶出去到前院接旨。
柳公公满脸堆笑道,
“传皇后娘娘口谕,泸州县主救主有功,大婚当以郡主礼添妆。县主,皇后记挂着您呢,快谢恩吧。”
李老夫人忙拉着阿若等人跪倒谢恩领旨。
宫人们把嫁妆送进来,满满当当塞满了前后院,打开来,从针头线脑到银子、头面,林林总总,琳琅满目,几乎日常日子能用到的都有了。
竟然还有四个丫头和四个小厮。规规矩矩地行礼,称作为陪嫁服侍阿若的。
李家人松了一口气,只是感觉给的多了点。
阿若却对着陪嫁丫头和小厮犯了难,宫里送银子物件都不稀奇,送人当陪嫁却第一次。
但宫里旨意也不得拒绝,阿若只好让管家李叔先安排他们。
王婆挑了两个丫头,一个叫海棠,机灵活泼,一个老实憨厚叫紫草,海棠最机灵,抢着干活,王婆夸赞不已,
“宫里送来的就是不一样,有这几个自己人,就算到了杨府,咱们也不用看谁的脸色过日子。”
得了皇后添妆的消息,几个王府和大族的当家主妇都纷纷前来送礼添妆,各类礼物纷至沓来,李府热闹起来。
王婆特意打开了恒王府的礼物,与太子府的并无多大差别,有点失望地说道,
“按说若姐救了他,好赖得比别个多点吧,怎么这么没心呢。”
阿若看都不看,说道,
“人家就是走个过场,礼再大也不能越过太子府啊,有就不错了。”
二少爷帮着将礼物逐个登记在册,李老夫人帮着查验装点,几个弟弟妹妹在旁帮忙清点。
阿若坚持要把嫁妆里的现银留在李家用于家用,她担心她走后,家里家计困难,坚持每年拿出一半俸禄和田产收入专门用于李家子孙读书考取功名费用。
老夫人抹着眼泪说道,
“若姐,大家族有大家族的难处,多少高门贵户外面光鲜内里空虚,都要靠嫁进来的媳妇嫁妆过活。杨家清贵之家,家底并不丰厚,又人口众多,你嫁过去还是要带点家底才行。”
阿若笑着说道,
“奶奶,我和杨宣关起门来过日子,日常嚼用足够了,我还有一半的俸禄比家里好多了,现在文熙哥哥需要另娶准备彩礼,阿秀阿珠要定亲也要准备嫁妆,你和哥哥到哪里弄那么多银子?还有三婶娘的病,各房都得添置人手。我都算过了,奶奶放心。我都有数的,这些嫁妆足够配得上县主的派头了!比我原来想要的好太多了!”
老夫人看着阿若亮闪闪的眼睛,慈爱地摸摸阿若的头发,
“好若姐,这个家多亏了你,要不然真的要散了。”
按照大朝国礼节,大婚前一天送嫁妆,文英、文熙骑马领头,文海、文清等跟在后面,领着浩浩荡荡的送嫁妆队伍绕皇城一圈送入杨府。
沿途围满了看热闹的老百姓,他们看的可不是嫁妆,而是起死回生的李家三兄弟。
年前李家兄弟送亲路上被杀的消息可是传遍了京城,李家人跪迎灵牌的场景还记忆犹新,这一晃还不到一年,这三兄弟竟然骑马游街又送亲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