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崂山烽火之山妖 > 第76章 国民市政府夜迁崂山

第76章 国民市政府夜迁崂山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从1944年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这期间是崂山游击队最活跃,也是最艰苦时期。最活跃是因为在这将近两年的对日伪斗争中,他们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炸碉堡、拔据点、袭击日寇,战无不胜。游击队依靠纵深的崂山,在青岛市区和崂山乡区与敌周旋,采取敌疲我打,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的战略战术,除奸恶、打伏击、夺武器、取纱厂,在打击敌人中不断壮大自己,令敌伪闻风丧胆。然而,正如那个日本大佐黑须说的那样,日军能够顺利占领中国(原话为支那),一是因为武器先进,二是因为中国军队派系林立,三是得益于中国人中的那些喜欢日本的人。

    从将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到“国军”的派系与势力自保,无一不给外侵者以可乘之机。李先良被王保元驱逐出境就是现实一个例证。

    1938年,国民党中央枪毙韩复渠后,任命时任青岛市市长的沈鸿烈为山东省政府主席,并兼任青岛市市长。此时,李先良以国民党山东省党部委员兼二十一党务督导区督导员的身份,管辖即墨、平度、高密、胶县等地党务,并兼任青岛党务特派员。时,卢斌为鲁东行辕主任,统辖这个地区的党政大权。后来因为内部派系斗争,争权夺利,于1939年2月间,卢斌被国民党第八区专员厉文礼部一名叫胡鼎三的团长枪杀。卢被杀后,鲁东行辕改为鲁东行署。沈鸿烈为了维护鲁东局面,委任李先良为鲁东行署主任。

    1938年冬,伪满军先遣军司令李寿山的王保元部,在卢斌被厉文礼部枪杀后,仍驻鲁东莱阳。该部全部日式装备,士兵一律为六五步枪,每班配备一挺歪把子机枪,部队配有重机枪和掷弹筒等,这在抗日初期是中国军队中装备最好的部队之一。当时王保元虽然反叛了伪满,但投靠国民党苦无可靠引线,在其进退维谷,急于找到靠山之际,李先良乘机将其拉拢过来,并电请沈鸿烈,保举王保元为山东第十三区专员兼保安司令。一段时间里,李先良在军事上以王保元为支柱,而王保元对李先良更是感恩戴德。唯命是从。李先良借此又将鲁东所有游杂部队按人数枪支数量编为保安旅和保守团,由此,鲁东出现暂时稳定局面。但好景不长,1940年春,国民党鲁苏战区司令于学忠为了扩充自己的势力,派他的副师长王中升到鲁东收编部队,遂将王保元部改编为陆军暂编第十二师,从此,一贯摇摆不定的王保元又有了新的靠山。

    1941年秋,在沈鸿烈调任国民党农林部长的前夕,为加强对青岛的领导巩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委任李先良为青岛市政府秘书长,委任孙廷镛为青岛保安大队长,进入崂山建立抗日基地,由李先良在莱阳濯村遥控指挥。此后一段时间,李先良对迟迟打不开崂山局面十分忧虑,便派他的副官高芳先以督查大队长的身份进入崂山,在原有胡兆信、胡兆礼、王忠义等人组建的崂山游击队的基础上,加大收编游杂小帮的力度,整顿纪律,打击敌人,使崂山游击队(青保)迅速发展壮大。对此,王保元也相应地采取措施,派出部队潜入崂山,企图将崂山划归自己的势力范围。崂山游击队在与日伪开展斗争的同时,对王的这种“摘桃子”的行为毫不客气地给予回击。李先良与王保元的关系开始出现裂痕。

    矛盾来自于利益。自沈鸿烈调任国民党农林部长后,牟中珩继任山东省主席,不久便下令撤销鲁东行署,李先良只能以青岛市政府秘书长的身份寄居王保元辖区的莱阳濯村。由于此时李与王已无隶属关系,王保元对李先良的态度也逐渐冷淡,对青岛市政府在濯村的文职人员的给养也时有时无,后来干脆中断了供给。加之王保元对崂山地区的渗透遭到拒绝,王与李的茅盾愈发加深。李先良已经感觉情况不妙,遂给高芳先下达命令,让其做好迎接青岛市政府回归崂山的准备,在崂山一带选择隐蔽地点,安置市政府文职人员。果然,时间不长,王保元终于撕破脸皮,给李先良下达了逐客令。时为1944年9月5日。李先良被迫撤到胶南王村一带暂住,命令高芳先加紧市政府回迁的准备工作,不日即带领青岛市政府文职人员返回崂山抗日第一线,与武职人员肩并肩地开展对敌斗争。

    1944年9月20日,高芳先接到命令,李先良率领卫队及市政府人员共百余人由胶南乘船,经海上抵达崂山,让高芳先沿途做好迎接并保护工作。

    这一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到了特务大队身上。

    是日,许京武亲自带队,从石老人出发,对石老人到燕儿岛的沿海一线进行了现场勘察,做了周密安排。首先,他们在这一带的几个海上要隘都安排了人员船只,装扮成渔民模样,有钓鱼的,有拿旋网捕鱼的,也有在海滩上拾掇渔具的,暗中等待和保护即将到达的市政府人员。其次是做好陆地上的工作,安排便衣严密监视鬼子的动向,一旦发生不测,立即发出信号,届时,海上、陆地一齐动手,联合阻击、扰乱敌人,以确保市政府人员安全到达目的地。

    许京武和已升任副大队长的胡兆礼做了分工,由胡兆礼带领一中队人员,分成四组,每组三条渔船,分别在石老人、麦岛、燕儿岛、小青岛一带近海佯装捕鱼的渔民,剩下的部分队员则分散在岸上沿线;由许京武带领二、三中队人员在沿海靠近公路一线活动,有做买卖的,扮作游客的,也有下地的。特务大队的二百多名队员全部出动。

    队员们从中午,一直等到傍晚,依然没见到市政府乘坐的船队的影子,每个队员都不仅为市政府人员能否安全抵达捏了一把汗,尤其是许京武和胡兆礼几个人,更觉从未有过的不安和焦虑。他们不时派出联络人员,互相传达着消息。

    掌灯时分,海面上突然涌来了大雾。许京武一阵窃喜,心里道,好了,天助我也,李市长他们定然是预测到有此一场大雾,因此才乘着大雾和夜色的掩护向这边进发。

    一条不起眼的小渔船悄悄靠了上来,船上的人将一筐鲜鱼送到了近处的一条大渔船上。

    这条小渔船正是市政府派出的,小渔船上的人带来消息说,夜里十时,市政府的人员将分乘四条帆船,由薜家岛出发,头船上挂有一盏油灯,让负责护送的游击队派一艘海船在前引路,船上同样挂一盏油灯为号。

    夜里十一时左右,一盏渔灯似隐似现地闪烁在朦朦胧胧大雾中,胡兆礼立即命令第一条船靠了上去,但他的船并不上前,而是命令熟悉这一带水路的渔船靠上去亮起渔灯,在前面引路。并将此消息在第一时间通知了岸上的许京武。当市政府官员们所乘的最后一条帆船通过后,胡兆礼方才让自己所在的船尾随在后面掩护。

    根据事先的安排,胡兆礼立即发出信号,命令巡鸢在附近的其它三个隐蔽地点的渔船也都悄无声息地靠了上去;按照原来的分工,前后左右各有三条游击队的武装渔船护佑。陆路上的各小分队,也以同样的速度在岸上移动巡查保护。待到达游击队的控制区,陆路上的队员才撤出岸上护卫,直插崂东的华严寺。

    就这样,国民党青岛市政府在一夜之间,回到了崂山,迁址于崂山华严寺。崂山游击队的中层以上官员与青岛市政府的官员们一夜无眠,相互问候别后数年来的情况。那份情感,那份喜悦,那份别后重逢的欢聚,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一种振奋和力量。

    第二天,崂山游击队对青岛市政府的顺利回迁,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活动由高芳先主持,李先良代表青岛市政府讲话。他在讲话中高度赞扬了数年来游击队对敌斗争的业绩,对游击队多年来坚持抗战,以小胜大,以弱胜强,在战斗中不断壮大自己,给予驻青岛日军以沉重打击,有力地支援了正面战场等,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他指出,虽然我们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有力地打击了侵略者,但是,这里西有日军强敌环伺,北有十二师的敌对,东、南两面皆临大海,使我们处于孤军奋战的境地。而且随着日军在各战场上的失败,敌人必然要加强对青岛的经营,因此,我们今后的任务会更加艰巨,我们的对敌斗争会愈加艰难。因此,市政府决定:

    一、成立青岛市地方行政人员训练班,培训当地对敌斗争人才。要利用地方人士,扩大政治影响;要坚持“青人治青”,坚持多措并举,形成一个军民共同抗战的坚强阵线。

    二、创办《青岛简报》,以向民众宣传抗战功绩及国际形势,提高战士和民众的抗战信心。

    三、成立青岛市立中学,吸收崂山及青岛的有志青年及抗属入学,培养青年,争取青年,武装青年,扩大抗战队伍。

    李先良为了落实他回到崂山后的施政纲领,很快便成立了地方行政人员训练班,并把崂山的行政大权委托给了青岛市豪绅朱乃洪、孙式庵等人,遴选地方一些豪绅作为训练对象,对乡镇保甲进行轮训。其主要课程有讲话精神、地方自治、兵役法、保甲法等。将青岛市立中学设立在距离市政府不远处的晓望村。与此同时,李先良还要求,今后不准将青保称呼为游击队,要为其正名。尽管如此,崂山和青岛的百姓们还是习惯地称其为游击队。

    青保总队部设立于崂山太清宫,并在长岭村等处设立修械所、被服厂等。另外,对青保的驻防也做了调整,宋子豪的第一大队驻夏庄一带,于承芳的第二大队驻崂西一带,王洪璋的第三大队驻崂东一带,许京武的特务大队仍负责市内袭扰敌人,并负责提供物资,以保部队正常供给。

    前些时候游击队从日军手里缴获来的战马,除留给游击队的部分干部外,大部分给了市政府,以备政府官员出行之工具。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