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青苗法
青苗法是一种农业生产技术,主要用于水稻的田间管理。它是在水稻幼苗期(通常是5-7叶期)对水稻进行定向施肥、定时插秧、定向灌溉等操作,以提高水稻生长发育的效果,增加产量。
青苗法的主要特点包括:
定向施肥:根据水稻生长的需要,在幼苗期给予适量的氮、磷、钾等养分,促进水稻生长。
定时插秧:在幼苗期选择适当的时间进行插秧,保证水稻幼苗的整齐排列,有利于光照和养分的均衡吸收。
定向灌溉:及时灌溉,保证水稻生长需要的水分供应。
青苗法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是一种传统而有效的农业生产技术。
……
新官上任三把火。
李明站在东洲农田司的办公室内,他的目光透过窗户,凝视着外面一望无际的稻田。作为新任的农田司官员,他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他决心要实施一项新的农业政策——青苗法,以提高水稻的产量。
“水稻是我朝农业的根本,提高其产量对国家的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李明在农田司的会议上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他的提议很快引起了同僚们的关注。“李副使,您所说的青苗法具体包含哪些措施?” 一位官员好奇地问道。
李明详细地介绍了青苗法的主要内容:首先,通过精选良种,提高水稻的抗病性和适应性;其次,改进灌溉系统,确保水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再次,推广新的农耕技术,如合理密植和轮作制度以及肥料的选择;最后,建立农业学堂,培养农民的科学种植意识。
“这些措施听起来都很有前景,但实施起来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现在国库空虚,民生凋敝,首要的是任务是恢复民生,修复连年天灾以及战争带来的创伤。” 另一位官员提出了自己的顾虑。
李明点头表示理解,“确实,实施青苗法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可是,不能因为困难就不去做了,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情,多少黎民百姓会因此受益,得以吃饱饭……民以食为天哪,各位同僚!!!!!!”
农田司的官员们经过讨论,最终同意了李明的提议,并上报朝廷。
……
朝廷的议事大厅内,气氛紧张而热烈。青苗法的提案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官员们各执一词,意见分歧。
“青苗法的实施需要巨额资金,这将对我们的财政造成巨大压力。目前我朝首要的任务是恢复民生,凡事都得有个主次。” 一位财政官员担忧地说。
另一位农业官员则站出来反驳:“但长远来看,提高水稻产量将大大增强我国的粮食自给能力,这是一项值得投资的举措。”
五皇子刘礼和九皇子刘铠站在朝堂上,他们刚刚从巡视和边疆防卫战归来,对粮食和后勤工作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体会。
“诸位大臣,我在三洲的巡视中感受颇深,粮食和后勤是战争胜利的关键。” 五皇子刘礼的声音响起。
九皇子刘铠接着说:“青苗法不仅能提高我们的粮食产量,还能增强农民的种植技术,这对国家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两位皇子的话语在朝堂上引起了共鸣,许多原本持保留意见的官员开始重新考虑自己的立场。
“诸位大臣,青苗法的提案,本人经过深思熟虑,对其提高农业产量、增强国家粮食安全的长远目标表示赞可。” 覃辉缓缓开口,他的话语在朝堂上引起了一阵轻微的骚动。
然而,他紧接着提出了自己的顾虑:“然而,当前国库并不充足,若此时推行青苗法,恐怕会给国家财政带来过重的负担。”
五皇子刘礼和九皇子刘铠交换了一个眼神,他们对覃辉的担忧表示理解,但也意识到青苗法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覃辉继续说道:“因此,我建议,我们可以先将青苗法的实施延后,待国库状况得到改善,再行讨论。同时,我们可以在此期间进行更多的准备工作,确保一旦实施,能够顺利进行。”
朝堂上的官员们开始交头接耳,讨论宰相的提议。一些官员表示赞同,认为应该稳妥行事,而另一些则担心延后会错失改革的最佳时机。
最终,在一番激烈的讨论后,皇帝官家做出了决定:“宰相的建议值得考虑。青苗法的实施确实需要充足的财政支持,朕同意暂时延后,但同时要求相关部门在此期间做好充分的准备。”
……
石岭县,李明站在县衙的院子里,手中握着来自朝廷的公文,他的眼神中透露出明显的失望。朝堂上的决策延迟,让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挫败。
“这些官员,真是尸位素餐,办事能力太差了。” 李明愤愤地说,他的声音中充满了不满和无奈。
浮生走到李明的身边,他的表情同样凝重。“李明,我知道你心急如焚,想要尽快实施青苗法,提高农业产量,但现在看来,我们必须另寻出路。”
李明叹了口气,“官人,您说得对。我懊恼的是,想要纯粹地为百姓做事,竟然如此之难。”
浮生思索了片刻,然后说:“我有一个提议。我们不能坐等朝廷的决策,必须争取时间。我将上奏折,提出在石岭县进行试点。”
李明的眼睛一亮,“试点?这倒是个不错的主意。”
浮生点了点头,“农业为立国之本,我们不能拖。当机立断,即使朝廷的决策迟来,我们也要先行动起来。”
李明被浮生的决心所感染,他挺直了腰板,“官人,我愿意全力配合,共同推进试点工作。”
浮生回到书房,提笔疾书,将他们的想法和计划详细地写入奏折。他强调了农业的重要性,以及在四国虎视眈眈的情况下,争取时间的紧迫性。
几天后,浮生的奏折送达了京城。皇帝官家在朝会上宣读了奏折,群臣对浮生和李明的主动和决断表示赞赏。
“朕准许石岭县进行青苗法试点。这才是朕的肱股之臣!” 皇帝官家的声音在朝堂上回荡。
……
试点县的田野里,李明站在一片刚刚播种的稻田边,眉头紧锁。青苗法的实施比他预想的要困难得多,资金短缺、技术难题、农民的怀疑态度……这些问题像一座座大山一样挡在他的面前。
“李副使,资金的问题还没解决,我们的项目可能要停工了。” 一位焦虑的助手向李明汇报。
李明心中焦急,他知道如果项目停工,不仅会损害他的声誉,更会对整个青苗法的推广造成不利影响。
就在这时,浮生派来的信使抵达了试点县,带来了浮生的口信和支持。“李副使,赖知县已经为您争取到了一部分资金,并且会派人协助您解决技术问题。”
李明心中的重担顿时减轻了许多。
浮生不仅提供了资金支持,还派遣了一支由农业专家和工程师组成的团队前往试点县,帮助李明解决灌溉系统和种植技术的问题。
“有了官人的帮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这些困难。” 李明对团队的成员们说。
在浮生的帮助下,试点县的青苗法项目逐渐走上了正轨。资金得到了补充,技术问题得到了解决,农民们也开始接受并信任这项新的农业政策。
在李明的带领下,农田司的官员们开始忙碌起来,他们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一起劳作,指导他们如何实施新的农业技术。随着时间的推移,试点地区的水稻产量逐渐提高,农民的脸上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几个月后,稻田里长出了绿油油的水稻,比往年更加茂盛。试点县的农民们看着丰收在望的稻田,心中充满了喜悦。
“多亏了李副使和赖知县,我们的稻田才能有这样的收成。” 一位老农感慨地说。
“没有赖知县的支持,我的提案不可能这么快得到实施。” 李明在农田司的会议上感慨地说。
随着青苗法的逐步实施,试点地区的水稻产量开始显著提升。农民们开始采用新的种植技术,灌溉系统得到了改善,农业学堂也开始培养出一批懂得科学种植的新一代农民。
这一切成就的背后,都离不开浮生的默默付出。他不仅在资金上提供了支持,还在统筹规划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确保了青苗法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