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饥荒
石岭县,一片金黄的麦田在秋风中波动,今年的粮食丰收为县带来了繁荣的景象。赖府的经营策略也取得了巨大成功,生意遍布全县,为石岭县的经济注入了活力。
然而,随着其他地区的蝗灾过后,大量的流民和灾民开始涌入石岭县。他们听闻了石岭县的富足和赖浮生的仁政,希望能够在这里找到一线生机。
新县尉陆展、李报以及慧明和尚在赖浮生的指示下,提前做好了准备。他们组织了县内的安保力量,确保了流民潮的到来不会引发混乱。
“陆县尉,据报,流民和灾民的人数已经达到了十万。”一名衙役向陆展汇报。
陆展的眉头紧锁,他知道这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们必须有序地安置这些流民,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赖浮生在县衙内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对策:“石岭县虽然丰收,但要安置如此多的流民,仍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们需要制定详细的计划。”
钱小红提出了建议:“官人,我们可以利用赖府的资源,为流民提供临时的住所和食物。同时,开展公共工程,为他们提供工作机会。”
冼铭也表示:“我可以负责培训他们,让他们参与到农田的复耕和水利建设中来。”
赖浮生点头,他对众人的建议表示赞同:“好,就按照这个方案执行。我们要让这些流民感受到石岭县的温暖,让他们成为我们县的一份子。本县目前也极度缺乏人口,流民以及灾民可以帮助我们继续建设县里。咱们能帮则帮,优先保证县里的物价稳定!”
……
赖浮生站在县衙的高台上,望着下方涌动的流民潮,他的眉头紧锁。他知道,赈灾事宜至关重要,但历史的教训告诉他,总有一些不法之徒会趁机作乱,贪小便宜。
“官人,我们已经准备好了施粥,是否立即开始?”李报上前请示。
赖浮生沉思片刻,下达了一个令人费解的命令:“不,传我的话,往粥里掺杂糠麸,不够了就掺杂沙子。”
此令一出,周围的心腹们都露出了困惑的神色。他们不明白为何要在救命的粥里掺杂这些无用之物。
吴波,赖浮生的师爷,一个机智而深思熟虑的人,他的眼中却闪过一丝精光。他瞬间明白了赖浮生的用意:“官人,您这是在用非常之法,防止有人冒领赈灾粮啊。”
赖浮生点了点头,他对吴波的洞察力表示赞赏:“正是如此。真正的灾民不会在乎粥中是否有沙子,他们需要的是食物来维持生命。而那些贪小便宜之人,一旦发现粥中有杂质,便会放弃冒领,这样我们就能确保每一粒米都送到真正需要的人手中。”
吴波深感赖浮生的智慧,他立即行动起来,协助赖浮生实施这一决策。消息传开后,一些心怀不轨的人果然因为粥中的杂质而放弃冒领,而真正的灾民则得到了及时的救助。
赖浮生的这一举措,虽然起初让人难以理解,但最终证明了其有效性。石岭县的赈灾工作在赖浮生和吴波的共同努力下,进行得井然有序,赢得了百姓的赞誉和尊敬。
……
赖浮生在县衙的议事厅召集了他的心腹们,包括李明、李报、钱小红、黄华和冼铭。他们围坐在长桌旁,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严肃。
“诸位,流民和灾民中有许多有技能的人才,我们不能让他们的才能浪费。”赖浮生的声音坚定而有力。
李明,一位对农业有着深入了解的农家,首先发言:“官人,我可以在流民中挑选懂得耕作之人,帮助他们找到对口的工作,同时也能扩大我们的农业生产。”
李报,赖府的安保负责人,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我会挑选一些身强力壮的流民,他们可以加入我们的护卫队,帮助维护县内的治安。”
钱小红,赖府的内务总管,眼中闪烁着精明的光芒:“我会在流民中寻找有商业头脑的人,他们可以帮助赖府扩展业务,增加收入。”
黄华,后勤管家,也不甘落后:“我会挑选一些懂得建筑和工艺的人,他们可以参与到县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中。”
冼铭,修理匠,提出了自己的计划:“我会找到一些懂得修理和制造工具的人,他们可以帮助我们提高生产效率。”
赖浮生对众人的计划表示赞许,他转向县丞:“县丞,你负责筛选那些对石岭县的道路、桥梁、水车等设施熟悉的百姓,我们需要他们的经验来指导维修和加工工作。”
县丞恭敬地行了一礼:“官人,我会立刻行动,确保每一项工作都能得到妥善安排。”
在赖浮生的精心安排下,石岭县的赈灾工作不仅解决了流民和灾民的生计问题,还为县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
赖浮生在石岭县的县衙内,提笔写下了一份奏折,他的字迹坚定而有力,每一笔都承载着石岭县十多万流民和灾民的希望。
“请求朝廷援助石岭县,否则这里的局势将不可收拾。石岭县已经帮附近的几个县吸收了大量的流民与灾民了!”赖浮生在奏折中写道,他详细描述了石岭县的困境,以及自己已经采取的赈灾措施。
奏折送至京城,摆在了皇帝官家的案前。
朝堂之上,议论声此起彼伏,一些大臣对赖浮生往赈灾粥里加糠麸和沙子的做法表示不满,认为这有损朝廷的体面。
“官家,赖知县的做法实在不妥,赈灾粥中怎可掺杂异物?这岂不是让灾民受辱?”一位大臣愤愤不平地说道。
另一位大臣也站出来附和:“是啊,官家,赖知县未经朝廷允许,私自开仓赈灾,这是对朝廷威严的挑战。”
五皇子和九皇子在朝堂上保持沉默,他们知道赖浮生的举措背后有着深思熟虑的考量,但在此刻,他们更需保持中立,以免卷入朝堂的纷争。
宰相覃辉在此时站了出来,他的声音平静而有力:“官家,赖知县的做法虽然不合常规,但据臣所知,他这样做是为了确保赈灾粮真正到达灾民之手,防止冒领和浪费。”
皇帝官家坐在龙椅上,他的眼中闪过一丝赞赏:“覃宰相说得有理,赖知县的用心是好的,只是做法需要商榷。”
皇帝官家沉思片刻,继续说道:“赖知县的行为虽出于好意,但未请示朝廷私自开仓,确实有所不妥。朕决定,对赖知县的行为进行罚俸予以警告,同时表扬他在赈灾中的努力和成效。”
朝堂上的争议渐渐平息,但赖浮生的名字再次成为了朝堂上的焦点。他的举措虽然引起了争议,但也赢得了一些开明官员的认同。皇帝官家对赖浮生私自开仓赈灾的事情轻描淡写的略过令某些大臣心生不满,虽然是特殊情况,但官家也未免包庇的太明显了。
文武大臣们围绕着这份奏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一些大臣看到了赈灾款和物资背后的机会,他们试图为自己所在的集团争取更多的资源分配。
“官家,石岭县的灾情确实严重,但我们必须谨慎行事,确保赈灾款和物资能够用在刀刃上。”一位大臣说道,他的眼神中闪烁着贪婪的光芒。
另一位大臣则站出来反对:“官家,赈灾之事刻不容缓,我们应当立即行动,怎能在此争论不休?”
皇帝官家坐在龙椅上,他的眉头紧锁,心中明白这场争论背后隐藏的私欲。他的目光扫过朝堂上的每一位大臣,最终定格在了宰相覃辉的身上。
“覃宰相,你的意见如何?”皇帝官家问道。
覃辉上前一步,他的声音平静而有力:“官家,赈灾是朝廷的职责,我们必须立即行动。但同时,我们也需要确保赈灾款和物资不被贪污,能够真正到达灾民手中。”
皇帝官家点头,他对覃辉的话表示赞同:“覃宰相说得对,赈灾之事不容有失。朕决定,由覃宰相亲自监督赈灾款和物资的分配,确保每一分都用于救灾。”
朝堂上的争论渐渐平息,但赖浮生在石岭县的挑战才刚刚开始。他知道,朝廷的援助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帮助石岭县渡过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