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西风峥嵘 > 第 31 章

第 31 章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有段时间国家粮食都凭票定量供应,而且粮食供应还有粗细粮比例,细粮指白面粉和大米,粗粮指白面粉和大米以外的粮食,如玉米面,有时粗粮比列高达百分之六七十。大家都不爱吃粗粮,尤其是有胃病的人,吃了容易引起胃酸。为了应对粗粮,各家都有高招。玉米面是主要的粗粮,我们就把它做成发糕。玉米窝窝头比较硬,口感差,所以这里很少有人做窝窝头。做发糕先要把玉米面拌成稀糊发酵,然后再放在笼屉上蒸熟,发糕吃起来口感好一些。穷则思变,为了弄到更多的细粮,人们开始挖空心思,因此黑市活动又开始蠢蠢欲动,最后各得其所。

    自从看了自治区中学生篮球联赛后,我的锻炼身体热情高涨,我每天都随着厂子高音喇叭播放的广播体操的音乐和节奏做体操。在冬天的黎明,在那个冰冷的世界里面,在那个渺无人烟的矿野上,高音喇叭的播放会在空中产生一种奇特的音响效果,给人一种虚无缥缈的神秘感,让你的身心进入空灵之中。

    看电影是我们几乎唯一的现代化娱乐,因此每当有新电影上映,大家都趋之若鹜。重拍的《侦察兵》上映了,王心刚来了。这是个经典的革命战争和英雄主义题材的黑白故事片,1974年由北影厂拍摄,由李文化导演。它的新颖之处在于大家又看到了风流倜谠的王心刚,他演的主人公扮相俊朗,气质超凡,一身正气。电影放映时,北辰的女阿拉子们赞不绝口,用上海话连喊:“王心刚!王心刚!王心刚!”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们在班里也开始模仿影片中的一些场景。大家都说姬力长得最像那个侦察兵连长郭锐,他也当仁不让的扮演这个角色,颇有些沾沾自喜。

    我们偶尔也可以看到几部社会主义国家拍摄的的外国影片。

    由于中苏关系紧张,这个时候唯一能让放映的苏联电影就是《列宁在十月》和《列宁在1918》。看这些电影,让我领略了外国影片的风格,并通过影片看到一些外国人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风貌。

    《列宁在十月》据说是在1937年为了庆祝十月革命20周年指定拍摄的影片,导演是米哈依尔·罗姆,主要演员鲍里斯·史楚金饰列宁,尼古拉·奥赫洛普柯夫饰瓦西里,瓦西里·瓦宁饰马特维耶夫。《列宁在十月》是由东北电影制片厂译制的,译制演员的声音都很特别,带有东北土腔,听上去很有生活气息。

    我此时的知识水平和阅历,还不能理解十月革命和列宁的深远影响,所以看这部影片主要属于外行看热闹。但是,由于该影片把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宏伟的群众场面同日常生活细节和人物的心理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展示了革命时代的生动画面,因此片中的几个情节还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一个是列宁无与伦比的犀利口才。列宁在中央委员会上驳斥反对起义的人们说:“我们不能等待资产阶级来绞杀革命,我们必须提出立刻武装起义、苏维埃必须立刻夺取政权的问题,同时必须出其不意地迅速进攻彼得格勒”。当他得知反对武装起义方针的加米涅夫和季诺维耶夫在《新生活报》上发表声明向敌人透露了起义日期时,列宁愤怒地斥他们为“政治娼妓”。还有一个就是列宁在斯摩尔尼宫向工人武装赤卫队发出了号召:““你们应该去占领冬宫!”,然后挥动了他的那个极富有个性的、强有力的手势。

    另一部苏联电影《列宁在1918》,也是那个时候可以看到的苏联电影。

    《列宁在1918》是1939年苏联拍摄的黑白故事影片,导演是米哈伊尔·罗姆,主演是史楚金,由上海电影制片厂于1951年译制。《列宁在1918》属于早期的领袖人物传记经典大片,它运用独特的故事结构,镜画故事以点带面,展现在特定的革命历史条件下,革命对反动,红色对白色,光明对黑暗的人物故事。这部电影有许多令我难忘的情节。比如,列宁对于挑衅红色革命政权的富农斩钉截铁地大喝道:“回去告诉那些支持的人,不是后台也可以,只要我们苏维埃存在一天,你们就必须给我们粮食。你要是不给就强迫你给,你要是动武就消灭你们。这就是我给你的真理!”还有,列宁在一个工厂演讲时刻,挥手郑重宣告:“摆在工人阶级面前的路只有胜利,死亡不属于工人阶级。”

    还有,剧中反派人物在剧场密谋刺杀列宁时的背景音乐是芭蕾舞《天鹅湖》,是我第一次看到俄罗斯芭蕾舞片段,第一次聆听了一段《天鹅湖》的音乐,并一睹莫斯科大剧院的风采。

    除了苏联电影,还看过几部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朝鲜和越南的电影。

    看了阿尔巴尼亚电影《广阔的地平线》后,我照猫画虎操双刀狂剁鸡食,结果是血溅菜墩,差点酿出大祸。还有一部电影《地下游击队》,由新阿尔巴尼亚电影制片厂于1969年出品,由上海电影译制厂译制。它用倒叙的方法拍摄,电影一开始就是法西斯的一辆坦克轰隆隆地开过来,一个游击队员纵身从楼上跳到坦克上,揭开炮塔盖子,往里扔入一枚手雷,场面惊心动魄,扣人心弦。

    还有一部印象比较深的阿尔巴尼亚电影是《宁死不屈》,由新阿尔巴尼亚电影制片厂于1967年出品,由上海电影译制片厂译制,配音是刘广宁(米拉)、李梓(阿菲尔蒂达)、尚华(德军少校斯托茨)等。影片讲述了1939年至1944年间在阿尔巴尼亚南部纪洛卡斯特城里,由于叛徒的出卖,地下工作者米拉和女游击队员阿费尔蒂达同时被捕。在监狱中,在刑场上,她们不畏敌人,不受敌人的威逼利诱。最后,米拉和阿费尔蒂达宁死不屈,英勇就义。我觉得其中的那首插曲《赶快上山吧,勇士们》特别好听,而且朗朗上口。

    有一部越南电影叫《森林之火》,看过之后令人毛骨悚然。这部影片讲述在越南西部边境森林里的法利塔村发现敌情,那里有一股武装匪徒,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敌人被全歼了。我感觉这部电影的内容和情节有些乱七八糟,看完影片后仍然不知所云。影片中唯一给我留下一点印象的内容是越南巫婆跳大神的场面,以及巫婆口中念念有词"天门开!地门开!阿灵的孩子快死了"的台词。

    朝鲜电影《看不见的战线》是一部描述秘密战线的朝鲜谍战故事片。看完这部电影,我也没有完全搞懂故事情节,只留下了这部电影线索混乱、画面恐怖的印象。另一部朝鲜电影《鲜花盛开的村庄》看上去有些意思,电影中的那句“她能挣600工分”一时间在同学间传为美谈。男同学用它暗指班上一个体态肥胖的女生。这位女生长的人高马大、膀阔腰圆,人送外号“大母楼”。看完电影后,她一听到男同学说“600工分”这个词就会面红耳赤,大发雷霆。

    父亲比较喜欢鲁迅的著作,有次他一下子买了好几本鲁迅的作品,其中有《阿q正传》、《 呐喊》、《 彷徨》、《且介亭杂文》 和《坟》。对于鲁迅的作品,我感到艰涩难懂,尤其是杂文风格的文笔和那种三十年代的白话文行文,我读着很不习惯。读他的文章或小说,总有一种摸不着头脑的感觉。他的一些文章针对性很强,属于应时之作。我之所以觉得他的文章难懂,很可能是我不了解这些文章的时代背景和尚缺乏必要的思辨能力。在杂文集《坟》中有一篇文章《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鲁迅在其中指出“费厄泼赖尤其有流弊,甚至于可以变成弱点,反给恶势力占便宜”,主张痛打“落水狗”。当时觉得这个说法很有意思。不过,我很喜欢鲁迅的那首《无题·万家墨面没蒿莱》诗:“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1974年的初冬,兵团建筑队承建的职工宿舍终于交付了。这些宿舍是砖墙平房,有水泥预制板屋顶,室内是所谓一间半布局,就一个整体间加上一个半间。分房子是职工生活中的大事,各个家庭摩拳擦掌,当仁不让。我们家分到了房头的一间房子,这样可以今后贴着山墙自己盖上一间房子,以增加住房面积。

    在寒风阵阵、树叶落尽的时候,我们终于搬家了。厂子派车帮助拉了一次东西,但是还有不少东西,特别是砖块、房梁等建筑材料,必须自己想办法用两轮人力车般运。我们的老房子距离新房子有些距离,其中路上还要经过一个大的上下坡。就这样父亲在前面驾辕拉车,我在后面奋力推车,愣是一车一车地把这些东西拉了过去。这绝对是一个重体力活,虽然我从小没少参加家里的体力劳动,但是这次累的我是筋疲力尽、骨断筋折。搬了家还不能歇息,还要加紧搞家里的基本建设,盖院墙、碳仓、小房子和鸡窝等。为此目的我们首先要打土坯,制造垒墙用的建筑材料。于是,姥姥、姥爷也齐上阵,和泥打坯真忙。打土坯的关键是和泥,还要往泥里加稻草,否则土坯就是豆腐块。

    北疆冬季苦寒,拉煤是每家一年中的几件大事之一,厂子里通常都安排车给各家各户拉一车煤过冬。今年拉煤,父亲要我跟他一起去。自己亲自跟车去拉煤,可以设法装点好煤。乌鲁木齐在东山有个露天煤矿,这里的人们都是去那里拉煤。这是我第一次去煤矿拉煤,还真有些兴奋。据说这个煤田处于准噶尔中生代,含煤层约10~19层,平均可采煤层总厚度9788~13470m,而且煤层以乌鲁木齐煤产地发育地最好。

    从厂子出发到煤矿路途遥远,几乎要走半天的时间。那个煤矿是半露天的,车子到后就可以看到一些巨大的深坑,坑里向上冒着刺鼻的硫酸气体的味道,让人感到恶心。再走近一点,就开始看到那些采煤的矿工了。这些工人衣衫褴褛,脸上黑乎乎的,手也特别粗糙,看着就给人种心酸的感觉。

    在第一场雪就要来临的时候,我们的家终于搬完了。这一年冬天不知怎么搞的,各家各户突然闹起虱子来,我们家也不例外。抖开毛衣毛裤一看,上面到处都是虱子蛋,白花花的一片十分吓人。于是,各家各户掀起了一场爱国卫生运动消除虱患。最有效而又简单的办法,就是用滚烫的开水烫洗衣服。这种做法立竿见影,当把招了虱子的衣物放到大铁盆里用开水一浇时,水面上立刻就会泛起白花花的虱子尸体,那个样子跟爆米花似的。等衣服晾干后,上面会有一层蚕茧壳似的东西。

    新家的周围自然就又有了新邻居。我们家隔壁那户是新调进厂子的,他身材高大,浓眉大眼,天庭饱满,样子很像电影《铁道卫士》里那个海外来的中央情报局特务马小飞。不过此人看着威武,但是举止言谈却有些女里女气。他的老婆中等身材,生的面黄肌瘦,尖鼻子,尖下巴,金鱼眼,一副病歪歪的、娇滴滴的神态。据说这男的年轻时候风流成性,一有机会就沾花惹草,终至东窗事发被原单位以作风问题为由予以处理。遭此打击,他恼羞成疾,住进医院。医院有个护士在护理时对他一见钟情,于是就单刀直入、以身相许。他本来就是个情种、来者不拒,现在又名声狼藉,估计自己的桃花运气数已尽。看到护士一片真心,他想不如就洞房花烛,也好有个照应,于是一拍即合。

    读书的欲望和冲动已经成了一股不可压抑的激流,促使我见了有字的东西就想读,不管它是哪类书籍,甚至家里一本医书,我也翻看。当然,我还是偏爱文史类的书。那个时候中国的四大名著中除了《红楼梦》外,《水浒传》、《三国演义》和《西游记》都读过了。这些书中,我还是最爱看《三国演义》。

    有个偶然机会我在一个同学家里看到一本名叫《征途》的小说,我就借来读了一下。这部小说的作者是郭先红,由上海人民出版社。这是一部描写一批上海青年在上山下乡中,充当知识青年到黑龙江插队落户故事的小说。读完之后,也激发起一股将来去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豪情壮志。还有一部小说叫《沸腾的群山》 ,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为李云德,小说写的是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工业战线上的斗争生活。对于这本小说,我读后的感觉一般,这可能是因为我对那段历史缺乏了解。

    到这个时候,我对外国文学还没有什么涉猎,但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打破了这一切。有一天在一个同学家里看到了一本连环画书,书名是《钢铁是怎样练成的》。借来之后我就开始阅读,很快我就被那些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以及精美传神的绘画所吸引。我开始不顾一切地阅读它,废寝忘食,爱不释手。保尔勇救朱赫来,河边邂逅冬妮娅,激战中光荣负伤,森林里关于生与死的自白,病榻上用生命创作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这些故事段落个个扣人心弦、振聋发聩、寓意深邃。可以说我对外国文学的涉猎,是从读这本连环画《钢铁是怎样练成的》开始的,它对我的影响无与伦比、空前绝后。通过这本书,我发现了另外一种风格的文学,它与中国现代和古典文学的风格有很大的不同。

    据说《钢铁是怎样练成的》这本书,在苏联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这部这部闪烁着理想光芒、洋溢着生活激情的史诗般英雄传记小说中,作者通过细腻的景物、心理和环境描写,塑造了保尔·柯察金执着于信念而坚韧不拔的崇高形象和人格,及其钢铁般的意志。这些内容拨动了我的心弦,洗涤了我的灵魂。这本书优美、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更是让我耳目一新。另外,从这本书中我知道了《牛虻》这本书的名字,从此一直向往能找到它一睹为快。

    我们的语文课本上有一课节选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的那段著名的、思考生命意义的自白:“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终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史老师还布置我们作一篇读书感想,我满怀激情的写了一篇。史老师阅后觉得不错,把它当作范文让同学们传看。

    1975年的冬天寒冷异常,总是阴晴不定。我们住进新房子的第一个冬天,注定不平静,一个悲剧的幽灵在这里徘徊。小弟弟自去年出生以来,一直体弱多病。开始的时候,有点病吃点药还管点用。这孩子晚上不怎么哭闹,但是半岁以后,他生病的频率越来越高,而且症状似乎也越来越重,吃药打针也不太有起色,以至于有时候不得不住院治疗。这次搬家仓促,新屋子取暖条件差,他又偶感风寒,最终酿成肺炎,不得不再次住院治疗。这次住院去了一个较远的医院,之所以舍近求远选择这个医院,就是相信这个医院质量不错。在这孩子住院期间,父亲带我去看望过一次。那个时候他已经在咿呀学语,看见我们他很高兴,我也觉得他治疗的不错,看着他坐在床上玩耍。這个小孩長得倒是挺端正的,一张小瓜子臉上,鼻樑高挺,眉眼清秀。我能感觉得到父母对他到来的喜悦,他们也算是老来得子。夏天的时候,姥爷就按山东人带孩子的习惯,在屋子山墙下铺上一块老家带来的布单子,把他放在上面,自己光着脊梁坐在旁边,扇着一把草编扇子。

    这次去医院回来后没过几天,父亲突然又急匆匆冒着严寒去了医院。没两天他们一块回来了,母亲一进门就哭了,姥姥、姥爷经历过许多这类事情,他们马上就明白了:孩子没了。孩子的遗体包裹在一个小被子里,放在小房子里的一张空床上,他面容安详。姥爷和父亲的一个同事钉了一个小木箱把孩子放进去,就踏着厚厚的积雪把他埋到远处的一个小坟场里。那里有一颗高大的榆树,夏天的时候枝叶茂盛。父亲也是命运多舛。他可以说是少年丧母,现在又是中年丧子,如此打击,让他情何以堪、痛不欲生。我也第一次经历亲人的生离死别,看着一个生命就这样消失了,心头也涌起无尽的惆怅。

    太阳照常升起,地球日行万里,生活永远继续。

    1975年的春天终于来了,万物复苏,又一片生机盎然。我们家抓紧时机,又掀起了新一轮轰轰烈烈的家庭基建,这次的目标是沿着向东的山墙盖一座可居住的房子,自力更生扩大住房面积。此外,还要重新规划院子的布局,盖一个大煤仓、柴房、鸡舍和院墙。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干这些事情我必须参与。说我甘心情愿,当然不是。说我厌恶干这些事情,当然也不是,因为我天生责任感强,另外学些新手艺我也是求之不得。我们去年一车一车拉过来了砖瓦现在派上了大用场,再加上我和姥姥、姥爷打的土坯,我们的大家庭基建计划一一完成。那间房子盖好后,为了满足姥姥、姥爷的生活习惯和冬天取暖,还在屋子里盘了一个大火炕,姥爷他们欢天喜地地搬过去住。这样,我也算是终于有了自己的独占房间,真是皆大欢喜。

    土建工程完了之后,父亲又马不停蹄的开始了做家俱工程,一时间我们的院子就成了木工车间。经过叮叮当当几个月的折腾,写字台、五斗柜、带穿衣镜的大立柜、八仙桌、茶几和躺椅,一应俱全,全部完成。对木工活的各个方面,从下料画线到刨、锯、凿、磨和上漆,我是样样精通。那个时候流行用水曲柳做桌面,用清漆上漆以保持水曲柳漂亮的纹路清晰可见。为了让清漆干的快些,就要在清漆里混入香蕉水。这个香蕉水的味道很刺鼻,而且辣眼睛,我是深恶痛绝。

    院墙盖好以后,院子还有点面积,于是我们就开荒种地,丰衣足食。此外,我还在院子里挖了两个深坑,栽种了两棵果树。由于土质不错,再加上辛勤浇灌,苹果树十分茂盛,开花结果,硕果累累。

    终于有了自己的单间,我是心花怒放。以后读书玩耍,可以少受点干扰,也多少有些独立的隐私空间。我顶着北墙放一张三屉桌,那就是我的书桌,在这里我将博览群书,激扬文字,憧憬未来。我竭尽全力精心布置我的书桌:首先弄了个桌面书夹,把常用的书籍夹在里。我又土法上马,自力更生做了一个台灯。此时我对电的兴趣越来越大,已经掌握了一些电工知识。灯座、灯头、灯泡都搞好了以后,就是做灯罩。我照葫芦画瓢,拿铝丝弯成灯罩框架,再用白纸糊在上面,就做成了一个土灯罩,效果还不错。我还搞了一块玻璃,放在桌面上当玻璃板。在这个玻璃板的下面,压上我喜欢的简报、图片等,这一下子使这个桌子有点鸟枪换炮的感觉,还真有点像个写字台了。另外,我还把一个由木板条钉制的苹果包装箱,改造成一个装书和一些玩意的箱子,加上盖子,按上门鼻,用一把铁将军锁上,颇觉得意。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