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自筹资金
在诸葛隆眼中,科学家应避免三心二意。
即便是那些荣获两次诺贝尔奖的学者,也是完成一项后再开启下一项。
张青目前,螺旋引擎的研究刚刚起步,航天器的调整还未完成,等于同时有三个任务在手。
“诸葛院士,科学研究注重的是融会贯通!”
“我这次回乡省亲,从自然现象中得到启示,觉得有些理念可以应用到物理实验中。”
“无法兼顾多个项目,主要是精力不足。”
“我近期都食用天然茶油,身体免疫力极好,再者,我们的团队中有许多优秀人才,同时管理几个项目不在话下。”
张青自信满满地陈述了他的观点。
他本就如此计划,像谷若琳和乔玛丽这样的科研水平,担任他的助手实属浪费。
更何况还有邓华德教授和丁波尔,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才。
他打算将人员分为三组,谷若琳和乔玛丽各自独立负责一个项目。
谷若琳的航天物理学基础扎实,可与邓华德教授一同改进航天器。
丁波尔和乔玛丽在理论知识的理解上天赋异禀,如同德布罗意般的天才,让他们负责螺旋引擎项目,或许能产生创新性的想法。
只有遇到极难攻克的难题,才会召回谷若琳和乔玛丽共同解决。
如此,一个项目组就能发挥三个作用。
关键时刻,三个项目组还能合并为一,是个十分灵活的配置。
“如果是这样,我对你充满信心!”
“如果需要,我也会亲自出手相助。”
诸葛隆院士表达了对张青的信任。
他还额外补充道:
“如此强大的团队,在国内,唯有张总工程师能凭借非凡的个人魅力将其组织起来。”
其他院士也理解了诸葛隆院士的言外之意。
谷若琳、乔玛丽等人荣誉加身,且生来就有优越条件,完全有能力自组项目组。
在本国的科学家之中,即便是诸葛隆院士,也可能无法指挥他们。
能在个人威望下调动谷若琳、乔玛丽的人,放眼整个华夏,恐怕不超过五个。
例如,获得共和国勋章,囊括六大科学奖项的袁开甲院士。
或是已百岁高龄仍活跃在科研前沿,被誉为“华夏物理之父”的钱六识教授。
如果不接受张青的提议,这个项目组可能就会解散,实在可惜。
几位院士又低声交谈一阵,纷纷表示支持张青的建议。
核爆发电的实验,被认为值得一试。刘毅长官在听取了科学家们的建议后,对张青说道:“张同学,你现在同时负责三个项目,人力恐怕不足吧。”“而且这个项目初步就需要二十亿的投资,我们需要召开会议商议。”“你先回去休息,同时扩充你的团队。”张青略感惊讶,觉得这次领导们的反应有些不同寻常。通常情况下,得到专家一致赞同后,他们会立即让他回去等待好消息。上次的数亿资金,为了项目的便利,直接打入了张青的个人账户。但这次,他们却说需要讨论,这让张青感到不解。“既然如此,我先回去。”张青思考片刻,认为在这里猜测无济于事,还不如先回去,增加些帮手。正如领导们所说,要同时管理三个项目,确实需要注入新的力量。至于哪里能找到新人,最佳之地无疑是北大,那里的新生代人才素质颇高。张青离开后,刘毅长官的脸色瞬间变得严峻。“张总工程师的能力,我们和专家们一样,都是认同的!”“但是,jungong委有严格规定,民用项目投入的资金有上限。”“即使我们为张青破例,增加的额度也有限,更何况,国家近期的资金相当紧张……”提到资金紧张,所有领导都不由得叹了口气。最近,有国际财团试图通过操控华夏国货币来盈利。他们在港关市恶意大量收购华夏国货币,推高汇率,以图获利。华夏国的最高指挥层既要应对贸易战,又要大量注资到港关市的金融市场,以稳定汇率,已无多余的资金。说得不好听点,就是连地主家也余粮不多了。有人提议,反正货币都是银行印的,让银行多印一些不就行了。提出这种建议的人显然不懂金融,随意增发货币会导致通货膨胀,使钱变得一文不值。因此,刘毅长官才让张青先回去,准备寻找筹集资金的办法。杨腾龙长官对张青十分赏识,但现在国家财政拮据,只能拆东墙补西墙,且民生项目处处都需要资金。为了张青的项目从其他项目抽调资金,可能导致其他项目停滞,这令领导们于心不安。此时,刘毅长官的手机突然收到一条信息。信息竟是张青发来的:“刘长官,你老实告诉我,是不是jungong委和科研部已经没钱了。”刘毅长官苦笑,张青猜中了事实。然而作为jungong委的负责人,他不能直言部门没钱,如实告诉张青。
这样的言论,对于科研人员的信念和斗志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正当他思考如何回应张青时,张青的消息再次传来。
“我听说最近发生了很多事,恐怕国家的资金有些紧张了。”
“既然这样,我们就设法自行筹集资金吧!”
刘毅局长看到这里,不禁一怔,手中的手机差点滑落!
自行筹资,确实是个新颖的点子。
比如向民间寻求捐助之类的自筹方式,也是一种策略。
然而,这个项目所需的并非寻常的小数目,而是数十亿级别的投资,单靠民间捐款能筹集到吗?
张青的脑子,难道是被托斯马克装置的高温烧糊涂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