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历史军事 > 新战国七雄 > 第32章 奏对

第32章 奏对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跨时代的农业水平比较起来相当复杂,毕竟秦代与清代每亩地大小不一样,北方最主要的农作物也由粟米变成了小麦,两种庄稼的脱壳率、含水率都大不相同。

    但毫无疑问,一千八百年后的种植技术要遥遥领先。

    冬小麦、棉花、番薯、玉米等各种新式农作物的出现,筒车、曲辕犁等农业生产工具的发明,堆肥技术的越加完善,两年三熟种植技术的普及,让大秦农业部官员们见识到了什么是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的巅峰。

    葡萄、石榴、西瓜、黄瓜、辣椒、土豆、花生、各种新式蔬菜水果让人目不暇接。治粟内史像是老鼠掉进了米缸里,兴奋的几天睡不着觉。

    想想看,把这些新品种新技术引入大秦,会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过这些蔬果先不提,最要紧的是先奏明陛下,从这边多征调些擅长种粮的农户,手把手地教大秦农民种地。

    等过个十年二十年,新品种、新技术在全国普及后,单单就粮食产量而言,提高个三成甚至五成都不在话下。亩产量怕是还要胜过这边不少。

    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但是明显大秦这边的温度是明显高于清代的。

    古人虽然不晓得积温的概念,但治粟内史作为农业方面的专业人才,对于适宜温度对农业产量的重要性还是有清醒的认识的。

    这边可以普及两年三熟,那大秦的土地上是不是可以尝试一年两熟?再加上大秦完善的水利设施,简直就是要起飞的节奏啊。

    噢,对了,这还只是大面积普及北方农作物的情况下。南方水稻亩产量的提升才叫夸张,清代亩产是秦代的三倍多。

    三倍多啊,怪不得南方人口数量会远远超过北方,这都是有深刻的经济基础的啊。

    可惜,秦国南疆大部分地方都是人烟稀少的蛮荒之地,就是想大力推广优质水稻也不是短期内能办到的事情。

    不过无妨,单单北地作物的推广,便足以使大秦再也不需要为军队粮草供给问题发愁。

    除了这些,再种些棉花之类的重要经济作物,为在外征战的好儿郎们制作保暖衣物。

    有这么大的功劳傍身,自己的爵位是不是也能往上提一提?说不定还能像丞相、武成侯一般,回首仍是少年?

    想着想着,站在临时宫门外等着始皇帝召见的治粟内史都忍不住流下了口水,又再次焦急地探了探头,合计着一会儿该怎么向陛下汇报工作,争取支持。

    始皇帝这会儿正在临时“行宫”--原陕西北院巡抚衙门接见这次会战的大功臣王翦。

    对于这个简陋的临时住所,祖龙是相当不满意的。

    先不说建筑风格、屋内布局,但是这规模上就透着一股子小家子气,让习惯了宽敞大气的始皇帝很不适应。

    自唐以降,西安已经没落了七百多年,又经历明末战火,仅有还算凑合的秦王府也变成了满城,木料砖石被拆,损毁得不像样子。

    当然,就算是秦王府仍在,估计也入不了始皇帝的法眼。

    这并不是因为始皇帝多么喜欢大兴土木,而是由于巨木资源的匮乏,明清的建筑,跟秦代比起来确实是差了不少。

    唐代的万象神宫,“铁凤入云,金龙隐雾”,“去都百余里外,遥望见之”,李白作赋曰:“穹崇明堂,倚天开兮”,何其雄伟壮丽。其支撑的主木周长十五米。

    可惜,如此神迹,却毁于安史之乱。到了清代,太和殿失火,重新修复后,柱子只能用松木拼接而成。

    从唐以降,承重的斗拱尺寸不断缩水。到明清时期,干脆退化成纯装饰性的成分。

    梁思成将斗拱功能丧失的原因归咎于美学上的堕落。但实际上,华北乃至全国的森林资源枯竭,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

    习惯了高大宽敞明亮宏伟宫殿的始皇帝,住在这种低矮昏暗的房间,自然是浑身难受。但新的行宫一时半会也难以建成,只得先这么凑合了。

    正堂中的始皇帝很不满意,不过这份不爽却不是因为房屋的简陋,而是因为堂下的那个老乌龟,噢,不对,现在战功赫赫的武成侯已经恢复了青春,成为了为大秦征战的千里马,只是这战斗风格还是一如既往地怂。

    想起这点始皇帝都来气,这个不捞足好处就不肯打仗的家伙,把敌军战力夸张得如此厉害,害的自己许以重利来调动战士们的积极性,结果倒好,这么点伤亡就把敌军全灭。

    自己战战兢兢那么多天生怕耽误了长生大业全都是白担心。

    现在到了落实封赏的时候可就让人挠头了,一万多顷地啊,那是什么概念,整个陕西才二十多万顷土地,许多还是陕北那种贫瘠之地,关中平原超过十分之一的良田这么一仗就没了。

    如果像长平之战或者灭赵灭楚之战那样打的艰难也就算了,这么轻松取胜,你也好意思让我许下这么大的好处?

    始皇帝眼睛睨着看向王翦:“大将军果然用兵如神,轻易之间便全灭敌军。”嘴上夸耀王翦的武功,语气却阴沉。

    君臣多年,王翦这老狐狸哪里看不出来祖龙心中的不悦。不过他也并不畏惧。对于始皇帝来说,只要你能打胜仗,多出点血并没有大碍,顶多就是表示下不满罢了。

    不过该解释的还是要解释一下:“陛下,此战得胜,全赖陛下体恤士卒,以厚赏激其战心。敌我两军武备差距甚大,最后决战之时,我军以十倍步骑围仓皇北窜之敌,尚且付出了三倍于敌的代价。若是战士们杀敌之心不够踊跃,没有打好初始阵仗,那后面再战就要艰难多了。尤其其余几方势力尚未明朗,万一那清军纠集全陕甘之力,那就算是最后取胜,也是得不偿失。陛下能够料敌从宽,从谏如流,大饷士卒,才是微臣能于前线求得微末之功的根本啊。”

    被王翦一番马屁拍下来,始皇帝的心情也愉悦了三分。祖龙自然知道堂下这老东西在糊弄鬼呢,不过这并不影响祖龙从肉疼的状态中稍稍解脱出来。

    嬴政从鼻子里轻哼一声,也不再理会重赏之事,而是问起了下一步的计划:“王卿,如今西安已定,封赏不日即将到位。只是接下来又当如何行动?”

    王翦早就想好了下一步的进军路线:“陛下,既然陕西腹心之地已经拿下,那下一步便是兵分两路,攻南讨北。北边好说,延安榆林一线兵力空虚,且被唐、元和我军三面包围,人心惶惶不知所措。此时只需派一上将威逼,再遣一降人做说客,陕北便可不攻而下。陕北既定,北路军可顺势攻伐甘肃诸镇。只是此时免不了要对上元军。。。”

    按照始皇帝透露的仙人规则,陕西四川是秦国地盘,短期内唐国、元国都禁止进攻,当然,秦国也无法进攻山西、内蒙。

    但是甘肃可没有划定给任何一家,摆明是放任各方势力自取。能跟甘肃搭界的,除了大秦,便是元国了。依元国的军事技术水平,还处于青铜武器时代的秦军难有胜算。

    王翦稍稍顿了下,接着说道:“恕微臣直言,我军此时与元军战,怕是难有胜算。所以攻略甘肃之时,能占据土地最好,若不能,不妨以掳掠人丁为主。甘肃土地贫瘠,民生艰难,北边西边又与蒙古相接,民间多有投军厮杀者,武风甚炽,是个出好兵的地方。我大秦连年征战,老秦根本之地兵员紧张,六国故地又人心不附,不如收甘陇之兵为我所用。如此,我军充实,而元军也少一助力。”

    始皇帝点点头:“卿言甚善,可试行之。”而后又问道:“北疆如此,南路军又当如何?”

    “南路军乃是重中之重,甚至关系到我大秦的生死存亡!”王翦肃容道:“陛下,我大秦军器远远不能与诸国相比。即便现在开始奋起直追,也不是短短二三年内便能大规模换装的。而且依照史书而言,关东不稳,说不得还会有什么动乱之事,拖累进度。等保护期一过,诸国纷争,敌军大举来攻,我国或有倾覆之危。所以此时,若能大规模招募清军精锐,则能大大增强我国自保之力。”

    这么一说,始皇帝也挺感兴趣:“王卿是说,有办法让南路军迫降大批清军精锐?据朕所知,如今汉中、四川两地清军不过区区三万人,还都是些装备不怎么样的绿营,王卿又上哪去招得清军精锐呢?”

    王翦回复道:“陛下,四川汉中之兵多不能战,也就是清国总督李国英麾下的数千标营勉强能用。臣所言者,并非指他们,而是清军大将吴三桂。满清三路会攻残明,吴三桂自领一军,麾下数万之众,装备齐全,甚至有独立的炮兵,战力出众,远胜绿营。若能收降此人,为大秦所用。。。”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