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赵涛二字深入人心
邯郸城外,一片狼藉。
女真士兵们踉跄着逃出城门,他们的身影疲惫而狼狈。
往日的神气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满脸的惊恐和绝望。
这些士兵们衣冠不整,甲胄残破,身上沾满了尘土和血迹。
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无尽的恐惧,仿佛刚刚经历了一场可怕的噩梦。
有些人手持断剑,有些人则空手而行,显然已经失去了战斗的勇气和力量。
他们一个个面容憔悴,脸色苍白,毫无血色。
惊恐的表情在他们脸上扭曲着,嘴巴张得大大的,时不时回头望望有没有追兵。
有的人满脸汗水,有的人则泪流满面,仿佛已经被恐惧击垮。
在他们逃离的过程中,脚步踉跄,不时有人跌倒在地,又匆忙爬起来继续前行。整个场面混乱而凄凉,仿佛是一群受惊的羊群,失去了方向和目标。
郭药师看着城头的银无术的脑袋,回想遇到从邯郸城跑出来的女真士兵。
心里想不到,满万不可敌的女真遇到什么的遭遇,会如此狼狈。凄惨的样子甚至比兵败的宋军还惨
曾经号称“满万不可敌”的女真。原本勇猛无畏的面容此刻充满了绝望和恐惧,狼狈不堪的身影在风中颤抖。
邯郸城外,女真战士们的尸体一直在向外延伸,鲜血染红了大地,他们的兵器也散落在四周,仿佛在诉说着这场惨烈的战斗。
往日的雄风不再,他们竟然被宋军逼入绝境,毫无还手之力?
与兵败的宋军相比,女真的惨状更是令人不忍直视,不能理解。
郭药师不能理解,常胜军上下将士都不理解。
如果不知道女真的凶猛和强悍,没有先入为主的概念。
没有对比,真的想不通。
吴乞买随后也来到了邯郸城下,
同样也想不通,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啊,难以置信。
吴乞买看向城头上银兀术的首级,银兀术临死的时候多么的不甘啊,眼睛是瞪大了,
吴乞买望着眼前的一片狼藉,心中充满了困惑和绝望。他不明白,银兀术怎会败得如此之惨。
邯郸城上空还有着没有散去的硝烟,
城下还有没有来得及处理的尸体。
银兀术的军队在城外七零八落,士兵们四处逃窜,毫无斗志。
而宋军的旗帜却在城头上飘扬,宋军的士气很高昂。
吴乞买想起女真的辉煌,他以为女真的军队是无敌的,却没想到今天会遭遇如此惨败。
当他看见银兀术人头的时候,握紧了拳头,也咬碎了牙,
他一再克制克制试图找出失败的原因。
或许是自己太过轻敌,或许是战略上的失误,又或许是敌人太过强大他心中思绪万千,却找不到答案。
失败实实在在的摆在了他的面前,
吴乞买感到前所未有的沮丧和失落。
但他知道,他不能就此沉沦,他必须重新振作起来,冷静冷静再冷静,以待来日复仇。
不然自己的人头也会挂在上面。
这一切的失败,都拜那个宋朝的三皇子赵涛所赐。
在一片破败的景象中,郭药师的常胜军和吴乞买的骑兵,心情都很沉重。
那下所有的战绩都化为泡影,失败的阴影笼罩着每一个人。
而这一切的源头,都指向了那个宋朝的三皇子赵涛。
吴乞买和郭药师开始重新思考赵涛这个人了。
还有探子们收集关于赵涛的一切信息,
甚至从俘虏中找到跟赵涛接触过的人和事。
他们脑海里对赵涛的信息重新组合:
赵涛是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人,思维和行为常常让人摸不着头脑。离经叛道,
总是有一些新奇的想法和独特的见解,不拘泥于传统的礼节和思维模式。
,赵涛总是特立独行。他不迎合他人的期望,而是坚持自己的原则和方式。他可能会突然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举动蠢事,让人惊讶不已。
他是皇权的,但是不畏惧皇权。
皇子中是一个不爱学习的人,但是天生自知。
赵涛也常常采用非常规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他不满足于常规的套路,总是寻找新的途径和创新的思路。
他勇于尝试新的方法,不怕失败。
他喜欢追求刺激和新奇的体验,
他生下来好像就是跟全天下的礼节对着干的。
不愿意过着平凡无奇的生活。
他总是挑战皇权,干一些皇子不敢尝试的事情。
他的行为不怕被人误解,他不怕意外的后果。
但他并不在意这些,他相信只有不断突破常规,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潜力,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人生。
这些对赵涛新的总结和认识,不仅仅邯郸城下吴乞买和郭药师这几天得出来的结论。
也是完颜宗翰等一杆将领和完颜宗弼在得知得西线战况,让这个三皇子逆风翻盘后对赵涛的总结。
同时不同空的另一个地方。
完颜宗翰已经撤兵,
虽然汴梁城内,并没有把所有的和谈条件准备好,
但是完颜宗翰知道城中的这些软骨头,再得知自己真正成了孤军深入的后,赵涛切断自己后路,还不敢放手一搏。
完颜宗翰就知道,
宋朝唯一个硬骨头就是这个三皇子了。
宋朝已经成了一条断了脊梁的狗。
以后自己想怎么拿捏都行。
不怕他们出尔反尔。
追击宋徽宗的一万女真骑兵也已经不再追击了,
突然消失了。
不知所踪。
汴梁城内,一片萧条。街头巷尾,人们面色凝重,怨声载道。
士兵们疲惫不堪,百姓们流离失所,曾经繁华的都城如今弥漫着悲伤和绝望的气息。
朝堂之上,没有丝毫完颜宗翰撤兵的喜悦。
大臣们眉头紧锁,皇帝的脸色也阴沉得吓人。
他们深知,这场战争带来的不仅仅是好多城池的失陷,现在虽然被赵涛收服,但是伤亡和损失,真的是天文数字。
那些死去亲人,对于还活着的人,是无尽的痛苦。
此时的汴梁城已被战火摧残得面目全非。
而战后重建对于此时的大臣们也充满了迷茫。
城中的喧嚣与朝堂的沉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百姓们渴望安宁,而朝堂上的决策者们却陷入了深深的忧虑之中。
他们意识到,战争的阴影并未离去,国家的命运仍悬而未决。
在这样的气氛中,这些大臣,包括监国太子赵桓。
都不由自主的想起。
在赵涛监国之时,他曾经坚定地表达了
对与女真结盟并消灭辽国这一决议的反对意见。当时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和决心,声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全朝上下没有一个人赞同。
如果当时能够听从赵涛的建议,或许会是另一番景象。
辽金双方可能会罢兵言和,避免更多的流血和战争。
赵涛的智慧和洞察力似乎能够看到长远的利益,而不仅仅是眼前的军事胜利。
然而,车轮滚滚向前,决议最终未能改变。
后悔药不会有。
或许,只能在事后诸葛亮,在想象中描绘那个可能的和平局面,感慨着若是当初听三皇子赵涛的就对了!